冠脉介入后心绞痛患者心力衰竭的Nomogram风险模型构建及重要性矩阵分析
Construction of Nomogram risk model and importance matrix analysis of heart failure in patients with angina pectoris after coronary intervention
目的 探讨冠脉介入后心绞痛患者心力衰竭(HF)的影响因素,并构建Nomogram风险模型及重要性矩阵.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7年8月至2023年8月于开封市中医院行冠脉介入后的568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冠脉介入后6个月是否并发HF分为发生组92例和未发生组47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冠脉介入后心绞痛患者HF的影响因素,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决策曲线、校正曲线验证Nomogram预测模型预测价值和临床效用,并进一步进行重要性矩阵分析.结果 发生组患者合并高血压、单支病变血管数例数占比分别为61.96%、26.09%,明显高于未发生组的37.61%、13.87%,发病至手术时间为(9.21±2.41)h,明显长于未发生组的(6.75±1.87)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患者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0~1级、2级例数占比分别为4.35%、18.48%,明显高于未发生组的1.05%、9.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患者的醛固酮(Ald)、B型脑利钠肽(BNP)、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CTRP1)、内脏脂肪素(Visfatin)、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分别为(214.67±34.19)μg/L、(2143.65±234.15)pg/mL、(12.88±2.67)ng/mL、(15.26±3.66)ng/mL、(52.39±7.85)U/L,明显高于未发生组的(179.52±25.39)μg/L、(786.34±187.96)pg/mL、(9.52±2.14)ng/mL、(12.39±2.74)ng/mL、(45.79±6.47)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b)、淋巴细胞计数(LC)水平分别为(5.88±1.06)g/L、(1.42±0.36)×109/L,明显低于未发生组的(9.76±2.28)g/L、(1.75±0.41)×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为(72.36±20.17)分,明显低于未发生组的(105.47±23.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提示,合并高血压、发病至手术时间、BNP、CTRP1、Visfatin、Ox-LDL均是冠脉介入后心绞痛患者发生HF的危险因素(P<0.05),而术后TIMI血流分级、LC、自我管理能力是冠脉介入后心绞痛患者发生HF的保护因素(P<0.05);基于上述各项影响因素建立Nomogram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6(95%CI:0.780~0.873);DCA曲线提示,当风险阈值在0.22~0.83时使用该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净获益;合并高血压、CTRP1、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较高,改善难度较低,纳入优先改进区域.结论 合并高血压、发病至手术时间、BNP、CTRP1、Visfatin、Ox-LDL是冠脉介入后心绞痛患者发生HF的危险因素,术后TIMI血流分级、LC、自我管理能力是冠脉介入后心绞痛患者发生HF的保护因素,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的Nomogram风险模型敏感度较高,临床可据此制定个性化防治措施,便于进一步改善预后.
更多- 浏览:0
- 被引:0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