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脊髓肿瘤切除术后胸椎后凸畸形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胸椎脊髓肿瘤切除术后后凸畸形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该院接受胸段脊髓肿瘤切除术的53例患者资料,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对患者手术最上端椎体上缘(UV)和最下端椎体下缘(LV)之间的后凸角度(UV-LV)进行测量,计算术前和术后后凸角差值(ΔUV-LV),ΔUV-LV>10°定义为术后后凸畸形.根据是否存在后凸畸形,将患者分为术后后凸畸形组(PK组)和非术后后凸畸形组(NPK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肿瘤级别、病理类型、手术方法等资料,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验证与ΔUV-LV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术后有19例(35.85%)患者ΔUV-LV>10°,纳入PK组;34例患者(64.15%)ΔUV-LV≤ 10°,纳入NPK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随访时间、手术节段、肿瘤位置、病理类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方法、椎板成形节段、放射治疗等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K组患者椎板切除术节段、未固定患者椎板切除节段的比例均高于NPK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手术部位、肿瘤位置、病理类型、手术方法、椎板成形节段、放射治疗、术前UV-LV与ΔUV-LV不存在相关性;椎板切除术节段、未固定患者椎板切除节段与ΔUV-LV呈显著正相关(P<0.05).对Spearman相关性分析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在α=0.05水平上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椎板切除术节段数与ΔUV-LV呈正相关(P<0.05).ROC分析显示,椎板切除术节段预测PK的灵敏度为68.4%,特异性为93.9%,Cut-off为3节段,AUC为0.800,95%CI为0.666~0.898.结论 胸段脊髓肿瘤患者术后后凸畸形发生率较高,椎板切除节段数是术后发生后凸畸形的风险因素,对于≥4个椎板切除术的患者可在术中考虑行预防性固定.
更多- 浏览:3
- 被引:0
- 下载:1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