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压豆改善小儿全身麻醉下腹腔镜手术后胃肠道功能及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
Improvements of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and analgesic outcome after laparoscopy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in children
目的:探讨耳穴压豆对小儿全身麻醉下腹腔镜手术后胃肠道功能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2023年10月至2024年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普外科病房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手术的6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耳穴组(O组)及对照组(C组),每组各30例。耳穴组中有1例不配合(术后2 h自行撕脱耳穴贴),另有1例转开腹手术中途剔除;对照组中有1例术后6 h将胶布撕脱,另有1例因术后病情恶化需要转重症监护室,因此每组实际纳入28例。所有患儿术中接受昂丹司琼和地塞米松预防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O组术前贴压带王不留行籽的耳穴贴,C组术前将0.5 cm×0.5 cm胶布直接固定于双耳相应穴位。记录两组患儿拔气管导管时(t 1)、术后0~2 h(t 2),术后2~6 h(t 3)、术后6~12 h(t 4),术后12~24 h(t 5)以及术后24~48 h(t 6)6个时间段的PONV发生率,恶心、呕吐、干呕分级情况,术后疼痛评分,胃肠功能恢复,不良反应,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家属满意度。 结果:O组和C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在t 1分别为3.6%(1/28)和28.6%(8/28),t 2分别为17.9%(5/28)和46.4%(13/28);术后12 h呕吐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6.4%(27/28)和78.5%(22/28);两组术后疼痛评分在t 1分别为0(0,1)和2(1,3),t 2分别为2(1,3)和3(2,3),t 3分别为1(0,2)和2(2,2),t 4分别为0(0,0)和0(0,1);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分别为7(5,8)h和9(8,10)h;术后拔管时间分别为25(20,28)min和28(25,30)min;复苏室停留时间分别为40(31,40)min和48(45,50)min;术后"非常满意"的人数分别为16例(16/28,57.1%)和5例(5/28,1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O组和C组恶心呕吐发生人数在t 3时间段分别为0例和和5例(5/28,17.8%),术后12 h恶心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6.4%(27/28)和82.1%(23/28),干呕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6.4%(27/28)和92.8%(26/28),术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21.4)和9(32.1);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24 h均无一例出现恶心呕吐干呕。 结论:耳穴压豆可减轻小儿普外科经腹腔镜手术后胃肠道反应,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有效缓解术后疼痛,无明显不良反应,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且能够获得患儿及家属较高的满意度。
更多- 浏览:0
- 被引:0
- 下载:0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