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文献
  • 知识库
  • 评价分析
  • 全部
  • 中外期刊
  • 学位
  • 会议
  • 专利
  • 成果
  • 标准
  • 法规
  • 临床诊疗知识库
  • 中医药知识库
  • 机构
  • 作者
热搜词:
换一批
论文 期刊
取消
高级检索

检索历史 清除

医学文献 >>
  • 全部
  • 中外期刊
  • 学位
  • 会议
  • 专利
  • 成果
  • 标准
  • 法规
知识库 >>
  • 临床诊疗知识库
  • 中医药知识库
评价分析 >>
  • 机构
  • 作者
热搜词:
换一批

基于"浊毒蓄损,肾失气化"探讨大黄在慢性肾衰竭中的应用

Exploration o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rhubarb in chronic renal failure based on the theory of"turbid toxin accumulation-damage,loss of qi transformation in the kidney"

摘要:

慢性肾衰竭属于本虚标实之证,病程较长,脾肾本气早已虚损,迟迟不复,无力气化,肾主气化不及,气血津液代谢不畅,聚而为湿浊、痰热、瘀毒等有形实邪,多种致病产物难于运化排出,久之蕴酿浊毒,浊毒蓄损于官窍,肾主气化不利.浊毒壅滞三焦气机,上下通达失常,肾元衰惫,肾失气化,影响多脏腑功能.结合诸多医家经验,认为浊毒蓄损、肾失气化是慢性肾衰竭的病机特点,发现大黄组方常用于对慢性肾衰竭的治疗且反馈较佳,治疗采用活血消癥、通利气化、去宛陈莝,常用大黄?虫丸、桃核承气汤等加减;升降相因、调节气化、泄浊解毒,常用升降散加减;燮理阴阳、温肾化气、推陈致新,常用大黄附子汤、温脾汤加减.大黄扫荡肠腑,给实邪予排出途径,推陈致新,非单通下燥屎,亦泄其寒热浊气、癥积陈腐,从而安和五脏,通调气机,正其阴阳,浊毒得去则气化而能出.

更多
作者: 郭杏林 [1] 祝昌昊 [1] 王钰涵 [1] 杨思齐 [1] 王耀光 [1]
作者单位: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381;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381 [1]
期刊: 《天津中医药》2024年41卷8期 988-992页 ISTIC
分类号: R692.5
栏目名称: 理论探讨
DOI: 10.11656/j.issn.1672-1519.2024.08.08
发布时间: 2024-09-04
  • 浏览:2
  • 下载:0

加载中!

相似文献

  • 中文期刊
  • 外文期刊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特别提示:本网站仅提供医学学术资源服务,不销售任何药品和器械,有关药品和器械的销售信息,请查阅其他网站。

  • 客服热线:4000-115-888 转3 (周一至周五:8:00至17:00)

  • |
  • 客服邮箱:yiyao@wanfangdata.com.cn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举报专区

官方微信
万方医学网小程序
new翻译 充值 订阅 收藏 移动端

官方微信

万方医学网小程序

使用
帮助
Alternate Text
调查问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