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相情感障碍与肠道菌群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双相情感障碍是慢性严重精神疾病,但其发病机制仍然不明,易复发,治愈率不理想。而肠道菌群在维持人体健康和调节人体功能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人体内肠道菌群的改变可以直接或间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并且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多种精神类疾病的患者和部分躯体疾病的患者其肠道菌群有着明显的改变,因此,脑-肠-菌群轴的深入研究成为探索精神疾病客观标志物及发病机制的一个热点方向。文章就近年来肠道菌群与双相情感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从脑-肠-菌群轴、双相障碍的肠道菌群改变、肠道菌群引起双相障碍的可能生物机制以及双相障碍的治疗新发现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为临床双相障碍生物标志物的进一步研究以及有效诊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肠道菌群与儿童自闭症谱系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严重的因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尽管目前对其病因及病理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临床上可观察到ASD患儿常表现出胃肠道(GI)问题和免疫失调等症状。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不仅与GI问题有关,还与ASD的行为症状有关。此外,母体感染也可能会增加后代患ASD风险。笔者现围绕肠道菌群影响ASD的可能机制以及几种与肠道菌群有关的可能治疗儿童ASD的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治疗或预防儿童ASD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脑-肠-菌群轴理论辨证施治阿尔茨海默病
编辑人员丨2024/4/27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进行性的、无法治愈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会影响记忆和其他认知功能,影响正常生活,其病理特征与β淀粉样蛋白(Aβ)斑块的沉积、神经纤维缠结的形成、海马和大脑皮质神经元的丢失密切相关.目前,人们逐渐认识到脑-肠-菌群相互联系的改变对神经系统疾病有着潜在影响.中医学传统理论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都有关于脑肠相互联系的观点.通过中医理论分析脑-肠-菌群轴的辨证思路,探讨目前中医药基于此理论治疗AD的研究进展,为中医药治疗AD未来发展提供新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脑-肠-菌轴探讨天枢穴治疗功能性便秘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3/23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常见的一种胃肠功能紊乱疾病,该病发病机制复杂,脑-肠-菌轴(BGMA)在其病理生理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脑-肠与肠道菌群交互障碍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和代谢等途径影响胃肠道运动、感觉、分泌等功能,进而引起排便异常.天枢穴具有疏调肠腑、理气行滞、健脾和胃、调神的功效,为针灸临床治疗FC的要穴.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天枢穴对该病的影响机制可能与调节BGMA有关,包括促进中枢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正常化,改善肠道微生态失调,调节脑肠肽的分泌以及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的过度表达等.该文从BGMA角度探究脑-肠轴、肠道菌群与FC的发病关系,总结探讨天枢穴治疗FC的内在机制,以期为针灸治疗功能性胃肠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应用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肠道菌群及肠道代谢产物参与慢性便秘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16
慢性便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之一。便秘患者和正常人群的肠道菌群存在差异,其生物多样性发生改变,提示肠道菌群的改变可能与便秘的发生有关。肠道菌群及相关代谢产物可以通过调节肠道相关信号通路来影响肠道功能,参与便秘的发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脑-肠-菌群轴与便秘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并对肠道内环境产生重要影响。慢性便秘不仅影响患者的生理功能,而且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许多学者致力于探索慢性便秘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因素。然而,现有的报道尚未完全阐明便秘发展过程中肠道菌群和宿主代谢的调节机制,许多研究结果存在分歧甚至矛盾之处。本文将从肠道菌群与肠道代谢产物出发,讨论脑-肠-菌群轴在慢性便秘中的作用,并进一步展望益生菌及粪菌移植对慢性便秘潜在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参苓白术散加味对盐酸二甲双胍片所致2型糖尿病腹泻脾胃虚弱证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脑-肠-菌轴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观察参苓白术散加味对盐酸二甲双胍片所致2 型糖尿病(T2DM)腹泻脾胃虚弱证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脑-肠-菌轴的影响.方法 将76 例盐酸二甲双胍片所致T2DM腹泻脾胃虚弱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2组,对照组38 例予盐酸洛哌丁胺胶囊治疗,治疗组38 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2 组均治疗 4周.比较2 组疗效;比较2 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炎症因子、血清脑肠肽相关指标、肠道菌群变化.结果 最终治疗组36 例、对照组34 例完成试验.治疗组总有效率91.67%(33/3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53%(25/3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中医证候各项积分及总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大便性状、大便次数、脘腹胀闷、食欲不振积分及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IL-1β、IL-6、TNF-α均低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血清5-羟色胺(5-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血清神经肽Y(NPY)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 5-HT、CGRP、VIP均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NPY高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大肠杆菌、肠球菌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均高于对照组(P<0.05),大肠杆菌、肠球菌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盐酸二甲双胍片所致T2DM腹泻脾胃虚弱证,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疗效,可能与拮抗炎性反应、调节脑-肠-菌轴功能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功能型便秘与脑-肠-菌群轴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虽然功能型便秘的发病率较高,但目前国内外对其总体的治疗效果仍不满意.对于功能型便秘的诊断和治疗仍较为局限于结肠本身.功能型便秘涉及肠道菌群、 肠自主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间复杂的交互作用.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和心理等脑功能障碍的表现,脑功能的异常可导致结肠动力、分泌及免疫功能的紊乱;同时,功能型便秘患者存在显著的肠道菌群失衡,肠道菌群对神经递质的释放、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活性起重要作用.肠道菌群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及活性的重要调节者.因此,认识脑-肠-菌群轴间相互作用可能对于功能型便秘和神经精神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肠道菌群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其特征是反复发作的腹痛,伴随排便频率与大便性状的改变.腹泻为主的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其主要亚型,主要表现是腹痛和腹泻.目前IBS-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大量的研究提示可能与胃肠道动力紊乱、黏膜通透性和肠上皮屏障功能改变、内脏高敏感性增加、“脑-肠-菌”轴失调、肠道感染与炎症反应激活、精神心理因素异常等有关.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肠道菌群与IBS-D的关系密切,调节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干预成为缓解IBS-D相关症状的手段之一.本研究就近十余年来肠道菌群情况与IBS-D关系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脑-肠-菌轴"的"针-膏-摩"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基于"脑-肠-菌轴"的"针-膏-摩"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临床研究以及实验室改变.方法:将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脑卒中后有便秘情况的9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成联合组、假揿针组、药物组,每组30例.联合组采用揿针埋针配合膏摩治疗,假揿针组流程同联合组,只是揿针剥去不锈钢针体,药物组采用果糖口服液和麻仁软胶囊,3组均行饮食指导、排便训练等常规便秘护理,治疗4周后观察便秘症状及疗效评估、Bristol大便性状分型以及实验室指标(双歧杆菌、五羟色胺、酪酸、总短链脂肪酸).结果:在便秘症状及疗效评估中,联合组在"排便困难程度""粪便性状""下坠、不尽、胀感""腹胀"4项均优于假揿针组和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排便时间"和"排便频度"两项优于假揿针组(P<0.05);而与药物组无差异(P>0.05);Bristol大便性状分型比较,联合组在治疗后2、4周时与假揿针组、药物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查,在治疗4周后,联合组在大便双歧杆菌、五羟色胺、酪酸和总短链脂肪酸水平与假揿针组、药物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膏-摩"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便秘效果明显,能改善患者中风后患者便秘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研习和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肠道微生态与抑郁症的相关性及预防治疗展望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肠道菌群与人体相互作用及影响的统一体称为肠道微生态(gut microflora),是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与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过去十年已经有大量研究及证据表明,肠道微生态可调节大脑功能.随着“脑-肠-菌群”轴学说的提出和证实,微生态的相关研究已涉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中包括与抑郁相关的行为.抑郁症患病率高、疾病负担重,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公众的身心健康及生命[1],如何将肠道微生态与抑郁症的相关性应用于预防及治疗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中基于“脑-肠-菌群”轴学说,就肠道微生态与抑郁症的相关性及其预防治疗的未来展望展开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