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氚β粒子照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电离辐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是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和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的重要课题。对原子弹爆炸幸存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结果是目前评价辐射对人类脑发育和神经行为危险度的主要依据。这些结果是基于对一次性短时间内高剂量率辐射所产生的影响的总结,并不能准确反映氚β粒子在连续长时间内低剂量率辐射情况下所产生的生物效应。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辐射敏感性随着其发育阶段而变化,这就造成了在不同的照射情况下所产生的辐射危险度的不同。笔者以原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周湘艳的氚生物效应研究团队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研究成果为主线,概述了中国研究人员在低剂量氚辐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领域开展的一系列综合系统的研究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研究者对仔鼠的生长发育、神经行为学、脑组织病理学、脑组织神经生物化学、初代培养大鼠大脑组织细胞电生理学和初代培养小鼠中脑细胞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的变化等方面,使用了总计56项生物学终点作为评价指标,从多层次综合地探讨了低剂量氚β粒子子宫内照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该研究在世界上是第一次在同一系列实验系统中,从分子、细胞、器官到整体,从组织结构、神经生化、行为到学习记忆功能,从动物的个体到细胞的离体培养,综合评价了低剂量氚β粒子连续照射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危险度。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为全面系统地评价氚β粒子辐射的危险度提供了具有可信度和权威性的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α粒子放射性药物在骨转移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骨骼是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转移部位之一,骨转移瘤不仅会导致顽固性骨痛、病理性骨折等骨相关事件(SRE)的发生,还会导致医疗费用的增加和死亡风险的上升。放射性药物内放射治疗具有疗效好、靶向性好和毒性低等优点。常用于治疗骨转移瘤的放射性药物主要是释放β粒子和α粒子的药物,其中释放β粒子的放射性药物的临床应用较成熟,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释放α粒子的放射性药物越来越多地用于骨转移瘤的治疗,其在缓解骨痛、降低SRE发生率、延长总生存期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笔者仅就α粒子放射性药物在骨转移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α粒子靶向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研究现况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对射线较敏感,且多具有较为明确的免疫表型,因而非常适合行放射免疫治疗。发射β粒子的 131I和 90Y已经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放射免疫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β粒子相比,α粒子有更高的传能线密度、更大的相对生物效应和更短的软组织射程,其在有效地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可以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该文就血液系统恶性肿瘤α粒子靶向治疗的研究现况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乙型肝炎疫苗无应答成年人再次免疫后8年抗体持久性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成年人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B)初次免疫(初免)无应答者再次免疫(再免)后8年的抗体持久性。方法:2009年8-9月选择济南市章丘区农村社区作为研究现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18~49岁、本地常住人口、既往无HBV感染史和HepB接种史、健康状况良好者。按照“0-1-6”程序完成3剂次HepB初免的无应答成年人进行3剂次再免,分别于再免后1个月(T 1)、2年、4年和8年采集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检测抗-HBs、HBsAg和抗-HBc。 结果:再免后T 1、2年、4年和8年时抗-HBs阳性率分别为85.12%(549/645)、60.60%(283/467)、55.90%(199/356)和55.09%(222/403),其中前2年、3~4年和5~8年的年均递减率分别为15.62%、3.96%和0.36%;抗-HBs几何平均浓度(GMC)分别为153.92、21.43、15.02和13.68 mIU/ml,其中,前2年、3~4年和5~8年的年均递减率分别为62.69%、16.28%和2.3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再免后8年抗-HBs阳性率和GMC均与T 1时抗-HBs水平独立相关,与T 1时抗-HBs GMC<100 mIU/ml者相比,T 1时GMC为100~和≥1 000 mIU/ml者再免后8年抗-HBs阳性率( OR值分别为14.13和62.91)和GMC( β值分别为1.88和3.24)均较高(均 P<0.001)。再免后8年无HBsAg阳转者,抗-HBc阳转率为14.14%(57/403)。 结论:成年人HepB初免无应答者3剂次再免后,抗体在前4年衰减较快,5年后进入稳定状态,再免后8年多数人抗-HBs仍维持在保护水平之上;抗体持久性主要与再免1个月时的抗体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ICRP第148号出版物《参考动物和植物的辐射权重》内容简介及中国学者的贡献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核聚变的推广应用是国家重要的能源战略。伴随着氚向环境中排放量的增加以及氚在众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人类受到低剂量氚照射的概率也随之增加。2021年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第148号出版物《参考动物和植物的辐射权重》正式发布。在其选用的资料中,均引用了中国学者的相关文献及氚相对生物效能(RBE)的研究结果。笔者以ICRP第148号出版物为基础,概述了低能氚β粒子对不同生物终点影响的RBE值,总结了我国学者对氚研究所做出的贡献,并对氚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推动对氚的纵深研究进展,为氚的辐射防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乙型肝炎疫苗初次免疫正常及高应答婴儿10年抗体持久性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疫苗(HepB)初次免疫正常及高应答婴儿初次免疫后10年的抗体持久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09年8—9月,以山东省济南、潍坊、烟台和威海市为研究现场,按照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 838名按照“0-1-6”程序完成5 μg重组酵母HepB初次免疫的正常应答及高应答[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100 mIU/ml]的7~12月龄婴儿为研究对象。基线调查时(T 0),采集研究对象静脉血3 ml,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同时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婴儿的月龄、性别、出生体重、是否早产、出生胎次、分娩地点以及母亲HBV感染状况等信息。分别于2014年6—7月(随访5年)、2019年6—7月(随访10年)(T 1),采集对象静脉血2 ml,采用CMIA方法检测抗-HBs、抗HBc,对抗-HBs<10 mIU/ml者采用CMIA法检测HBsAg。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和线性回归模型分析T 1时抗-HBs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浓度(GMC)的影响因素。 结果:1 838名研究对象进行10年随访,共随访到1 359名对象,随访率为73.94%(1 359/1 838);其中,男童占51.15%(625名)。研究对象抗-HBs阳性率由T 0时的100.00%降为T 1时的53.44%(95% CI:50.59%~56.26%),降幅为46.56%,年均递减率为6.07%;研究对象抗-HBs GMC由T 0时的607.89(95% CI:579.01~642.62)mIU/ml降为T 1时的16.44(95% CI:15.06~18.00)mIU/ml,降幅达97.29%,年均递减率为30.30%。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及时接种首针HepB者相比,未及时接种首针HepB者的T 1时抗-HBs 阳性率较低, OR(95% CI)值为0.25(0.07~0.71);与T 0时GMC<1 000 mIU/ml者相比,GMC≥1 000 mIU/ml者的T 1时抗-HBs 阳性率较高, OR(95% CI)值为2.29(1.76~2.97)。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及时接种首针HepB者相比,未及时接种首针HepB者的T 1时抗-HBs GMC较低,β(95% CI)值为-0.50(-1.24~0.24);与T 0时GMC<1 000 mIU/ml者相比,GMC≥1 000 mIU/ml者的T 1时抗-HBs GMC较高,β(95% CI)值为0.81(0.62~1.05)。 结论:5 μg重组酵母HepB初次免疫正常及高应答婴儿免疫后10年抗体水平有所下降;抗体持久性主要与是否及时接种首针疫苗、初次免疫结束时抗-HBs水平有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含银黏性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在小鼠细菌定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制备负载银粒子的改性透明质酸黏性水凝胶,探讨其在小鼠细菌定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制备多巴胺修饰的透明质酸(HA-DA)和苯硼酸修饰的透明质酸(HA-PBA),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检测其特征峰。在HA-DA和HA-PBA中加入不同质量的丙烯酰胺,制备质量分数为10%、15%、20%丙烯酰胺的黏性水凝胶。观察含质量分数20%丙烯酰胺的黏性水凝胶在37 ℃下倾斜状态和倒立状态的成胶情况,旋转流变仪检测前述3种黏性水凝胶的储存模量和损耗模量。在含质量分数20%丙烯酰胺的黏性水凝胶中加入纳米银离子,制备含银黏性水凝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量含银黏性水凝胶释放的银离子浓度,并计算累计银离子释放率(样本数为5)。取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黏性水凝胶组及含银黏性水凝胶组并进行相应处理,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培养1、2、3 d细胞存活情况(样本数为5)。取24只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在其背部建立48个接种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悬液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每只小鼠2个创面。将创面分成生理盐水组、黏性水凝胶组、含银黏性水凝胶组并进行相应处理,每组16个创面,且每只小鼠的2个创面纳入不同组。伤后3、7、10、14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伤后3 d,观察并计数创面中大肠埃希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数;伤后14 d,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分别观察并分析创面上皮化的表皮厚度和胶原纤维的光密度;伤后3、7、10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创面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各指标各时间点创面数均为4个。对数据进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校正。 结果:HA-PBA在波数为1 369、1 425 cm -1处检测到特征峰,表明苯硼酸成功接枝到透明质酸上;HA-DA在波数为1 516、1 431 cm -1处检测到特征峰,表明多巴胺已成功接枝到透明质酸上。含质量分数20%丙烯酰胺的黏性水凝胶在37 ℃下,无论是倾斜还是倒立时都保持稳定不流动的凝胶状态。随着丙烯酰胺含量的增加,黏性水凝胶储存模量和损耗模量均有所增加,但3种不同丙烯酰胺含量黏性水凝胶的储存模量和损耗模量随振荡频率或时间的增加变化不明显且储存模量均大于损耗模量。含银黏性水凝胶中银离子释放长达7 d,累计银离子释放率最高达65%。培养1、2、3 d,含银黏性水凝胶组细胞存活率明显低于PBS组和黏性水凝胶组( P<0.05或 P<0.01);培养1 d,黏性水凝胶组细胞存活率明显低于PBS组( P<0.01)。随着伤后时间的延长,3组小鼠创面均不断缩小。伤后3、7、10、14 d,含银黏性水凝胶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53.0±3.6)%、(75.3±6.9)%、(93.3±1.2)%、(96.7±0.8)%,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的(21.8±6.4)%、(53.9±8.2)%、(72.0±7.8)%、(92.5±0.4)%( P<0.01)。伤后3、14 d,含银黏性水凝胶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黏性水凝胶组的(43.5±2.4)%、(94.1±1.5)%( P<0.05);伤后3、10 d,黏性水凝胶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 P<0.01)。伤后3 d,含银黏性水凝胶组创面中2种细菌菌落数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及黏性水凝胶组( P<0.01),黏性水凝胶组创面中2种细菌菌落数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 P<0.05)。伤后14 d,含银黏性水凝胶组创面基本上皮化且表皮厚度更厚,胶原蛋白含量较其他2组明显增多且胶原排列更加有序;含银黏性水凝胶组创面的表皮厚度较其余2组明显增加( P<0.05),胶原纤维光密度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增加( P<0.05)。伤后3 d,含银黏性水凝胶组创面TGF-β 1和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 P<0.05或 P<0.01),黏性水凝胶组创面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 P<0.01)。伤后7 d,含银黏性水凝胶组创面TGF-β 1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余2组( P<0.01),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 P<0.01)。伤后10 d,含银黏性水凝胶组创面TNF-α的表达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 P<0.05),TGF-β 1和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 P<0.05或 P<0.01),且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黏性水凝胶组( P<0.05)。 结论:本研究制备的含银黏性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弹性,可以持续释放银离子,有助于加速小鼠细菌定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愈合,生物毒性较低,可以促进创面再上皮化、胶原沉积和血管再生,可能涉及炎症细胞的浸润与消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α射线肿瘤核素靶向治疗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作为肿瘤有效治疗方法的核素靶向治疗正快速发展。在核素靶向治疗中,可利用发射β射线或α射线的核素标记靶向探针。与β射线相比,α射线传能线密度高,能更有效地破坏DNA,彻底杀灭肿瘤细胞;同时其组织穿透距离短,能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近年来α射线核素正越来越多地用于肿瘤核素靶向治疗,不同α射线核素标记的探针已应用于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神经内分泌肿瘤、前列腺癌及黑色素瘤等的治疗。该文综述了各种α射线核素及其标记探针在肿瘤核素治疗中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177Lu:核医学的"明星治疗核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新发病例482.47万,死亡病例257.42万,恶性肿瘤仍是继心脑血管疾病后第2位的致死病因 [1]。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使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得到控制。随着对放射性核素特性了解的增加,更多的放射性核素被应用于肿瘤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药物的开发,核素靶向内照射治疗为众多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目前常用的治疗类核素有3类,第1类发射低能γ射线,如 125I;第2类发射β粒子,如 90Y、 177Lu、 131I;第3类发射α粒子,如 211At和 225Ac等。在这3类核素中, 90Y和 131I是传统的治疗核素,而 177Lu则是近年来热门的治疗核素之一,其半衰期为6.6 d,β能量为497 keV (78.6%)、384 keV(9.1%)、176 keV(12.2%),平均能量130 keV,组织最大射程约为2.5 mm,在治疗的同时可行SPECT显像,实现诊疗一体化的目的。与 90Y和 131I相比, 177Lu可通过络合剂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1,4,7,10-tetraazacyclododecane-1,4,7,10-tetraacetic acid, DOTA)与众多分子连接,且 177Lu-DOTA体内稳定性很高,基本不脱落,降低了毒性。通过 176Yb(n,γ) 177Yb → 177Lu核反应,可在反应堆上生产大剂量、无载体 177Lu。目前我国已具备了自主生产无载体 177Lu的能力 [2],有望大幅度降低其价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脂肪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局限性硬皮病成纤维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来源于健康人脂肪干细胞(ADSC)的外泌体对局限性硬皮病成纤维细胞(LSFs)纤维化的体外调控作用。方法: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整形外科10例健康人吸脂手术剩余脂肪组织,体外分离培养ADSC,以超速离心法收集其外泌体(ADSC-Exo);取同期15例局限性硬皮病患者患处皮肤组织,体外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采用不同方向的诱导分化染色、纳米粒子追踪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PKH26染色和蛋白质印迹法对ADSC及ADSC-Exo进行鉴定。通过细胞外囊泡分泌抑制实验检验ADSC是否通过其外泌体影响LSFs纤维化标志物[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取被ADSC-Exo干预的LSFs,通过CCK-8法、划痕实验检测LSFs的增殖和迁移能力。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荧光染色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p-Smad2/3的表达情况。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 q检验。 结果:成功于体外分离并培养ADSC和LSFs,并提取ADSC-Exo,且证明ADSC-Exo可以内化到LSFs中发挥作用。细胞外囊泡分泌抑制实验证明,ADSC可通过分泌细胞外囊泡降低LSFs的纤维化标志物表达;CCK-8法、划痕实验结果显示,ADSC-Exo干预后LSFs的增殖和迁移能力降低;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荧光染色和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ADSC-Exo干预组的Ⅰ型胶原、α-SMA、TGF-β和p-Smad 2/3表达显著降低。结论:在体外,ADSC-Exo可以通过抑制TGF-β/Smad通路来影响LSFs的生物学功能和降低纤维化标志物的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