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在丁酸钠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在丁酸钠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SPF级健康成年雄性C57BL/6小鼠24只,8~10周龄,体重22~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6):假手术组(S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肠缺血再灌注+丁酸钠组(I/R+SB组)和肠缺血再灌注+ITSA-1+丁酸钠组(I/R+I+SB组)。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45 min、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建立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I/R+I+SB组分别于缺血前6、3和1 d时腹腔注射HDACs激活剂ITSA-1 0.5 mg/kg;I/R+SB组和I/R+I+SB组缺血前1周每天灌胃给予丁酸钠500 mg/kg,S组和I/R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再灌注120 min时心脏取血后处死小鼠,取小肠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和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水平;光镜下观察小肠组织病理学结果并进行Chiu′s评分;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小肠组织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LC3Ⅱ)、P62和HDAC6的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小肠组织组蛋白H3(H3)和乙酰化组蛋白H3(Ac-H3)的含量。 结果:与S组比较,I/R组小肠组织Chiu′s评分、血清和小肠组织DAO水平升高,小肠组织LC3Ⅱ和HDAC6表达上调,P62表达下调,H3含量升高,Ac-H3含量降低( P<0.05);与I/R组比较,I/R+SB组小肠组织Chiu′s评分、血清和小肠组织DAO水平降低,小肠组织LC3Ⅱ和HDAC6表达下调,P62表达上调,H3含量降低,Ac-H3含量升高( P<0.05);与I/R+SB组比较,I/R+I+SB组小肠组织Chiu′s评分、血清和小肠组织DAO水平升高,小肠组织LC3Ⅱ和HDAC6表达上调,P62表达下调,H3含量升高,Ac-H3含量降低( P<0.05)。 结论:丁酸钠可通过抑制HDAC6活性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自噬和促进H3乙酰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在丁酸钠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与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在丁酸钠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与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BL小鼠24只,6~8周龄,体重22~25 g,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 n=6):假手术组( S组)、肠缺血再灌注组( IR组)、肠缺血再灌注+丁酸钠组(IN组)和肠缺血再灌注+ITSA-1+丁酸钠组(INI组)。IR组、IN组和INI组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45 min再灌注2 h的方法制备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组仅分离肠系膜上动脉,不结扎。于模型制备前1周开始IN组和INI组小鼠给予500 mg/kg丁酸钠灌胃,1次/d,INI组腹腔注射HDAC激动剂ITSA-1 0.5 mg/kg,3次/周,其余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于再灌注2 h时处死小鼠取小肠组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并进行Chiu评分,采用ELISA法测定MDA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leaved caspase-3表达。 结果:与S组比较,IR组、IN组和INI组Chiu评分升高,小肠组织cleaved caspase-3表达上调,IR组和INI组小肠组织MDA含量升高( P<0.05);与IR组比较,IN组和INI组Chiu评分降低,IN组小肠组织MDA含量降低,cleaved caspase-3表达下调( P<0.05);与IN组比较,INI组Chiu评分升高,小肠组织MDA含量升高,cleaved caspase-3表达上调( P<0.05)。 结论:HDAC参与了丁酸钠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过程,与抑制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PPARγ/NF-κB信号通路在丁酸钠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NF-κB信号通路在丁酸钠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SPF级健康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32只,7~9周龄,体重20~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8):假手术组(Sham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IR组)、丁酸钠组(NaB组)和PPARγ抑制剂GW9662组(GW9662组)。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根部45 min后恢复灌注2 h的方法制备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GW9662组于缺血前1 h腹腔注射GW9662 2 mg/kg,NaB组和GW9662组于缺血前30 min腹腔注射丁酸钠500 mg/kg。于再灌注2 h时,心脏穿刺采集血标本,然后处死小鼠,取肠组织,光镜下观察肠黏膜损伤情况并行Chiu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和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IL-6及TNF-α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肠组织PPARγ和NF-κB p65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Sham组比较,IIR组Chiu评分升高,血清和小肠组织DAO、TNF-α、IL-6水平升高,PPARγ表达下调,NF-κB p65表达上调( P<0.05);与IIR组比较,NaB组小鼠Chiu评分、血清和小肠组织DAO、TNF-α、IL-6水平降低,PPARγ表达上调,NaB组及GW9662组NF-κB p65表达下调( P<0.05);与NaB组比较,GW9662组Chiu评分、血清和小肠组织DAO、TNF-α、IL-6水平升高,PPARγ表达下调,NF-κB p65表达上调( P<0.05)。 结论:丁酸钠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可能与激活PPARγ/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丁酸通过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41/43通路降低高血压大鼠血压
编辑人员丨2023/9/30
目的 探讨丁酸通过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41/43(GPR41/43)通路降低高血压模型大鼠血压的机制.方法 7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5只)和造模组(60只),采用两肾一夹方法 建立高血压大鼠模型,将成模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超纯水0.1 mL/kg)、丁酸高剂量组(220 mg/kg)、丁酸低剂量组(110 mg/kg)和缬沙坦组(30 mg/kg),每组15只,连续灌胃给药4周.分别在给药前后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SBP)及心率(HR).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大鼠胸主动脉组织中IL-6、TNF-α、eNOS的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胸主动脉GPR41/43表达量.结果 给药2周,对照组大鼠SBP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5),丁酸高剂量组、丁酸低剂量组、缬沙坦组SBP较对照组降低,且丁酸高剂量组低于低剂量组(P<0.05).给药4周,丁酸高剂量组较丁酸低剂量组SBP明显降低(P<0.05);给药前后各组大鼠H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丁酸高剂量组、丁酸低剂量组eNOS蛋白和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增加,IL-6、TNF-α蛋白及mRNA表达量均降低(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大鼠胸主动脉组织的GPR41/43表达较对照组增加,且高于缬沙坦组(P<0.05).结论 丁酸对高血压大鼠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可能与激活GPR41/43通路增加血管舒张,抑制炎性因子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引起药源性葡萄膜炎的常见药物
编辑人员丨2023/8/6
药源性葡萄膜炎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尽管如此,九十年代在艾滋病患者中使用预防结核药物利福布丁而引发葡萄膜炎,加深了对药物在葡萄膜炎炎症发生中潜在作用的认识.以Naronjo建立的药源性疾病的诊断标准衡量,可以获知至少120种药物与葡萄膜炎发生相关,本文重点介绍其中最为常见的7类药物,包括抗骨质疏松类(二碳磷酸盐类),抗病毒类(西多福韦),抗结核药(利福布丁),抗青光眼药,眼内注射药,抗TNFα药物以及疫苗.了解这些常见的药源性葡萄膜炎药物,有利于临床识别这种特殊类型的葡萄膜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鸡肠道菌群和短链脂肪酸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肠道是动物机体重要的消化和营养吸收器官.肠道菌群决定肠道健康,进而影响机体健康.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的研究越来越多,且肠道菌群酵解底物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也备受人们关注.短链脂肪酸主要包括乙酸、丙酸、丁酸等及其盐类.在对肠道功效方面,短链脂肪酸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氧化供能、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调节免疫、抗病原微生物及抗炎、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功能等.因此,本文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综述了鸡肠道不同种类、含量的菌群对短链脂肪酸来源和吸收的影响;不同种类、含量和制剂形态的短链脂肪酸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为更好地了解鸡肠道菌群和短链脂肪酸的相互关系和提高禽类养殖水平提供理论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建立高尿酸血症性肾损害小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合理、稳定的高尿酸血症肾损害小鼠模型,为筛选及研究治疗高尿酸血症肾病的药物提供病理模型.方法 将氧嗪酸钾、次黄嘌呤、腺嘌呤、乙胺丁醇和酵母膏5种造模剂单用、两药合用或三药联用,观察不同造模时间、造模剂量和造模方式所建立的小鼠高尿酸血症肾损害模型的血清尿酸、尿素氮以及肌酐水平、肝脏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和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ADA)活性的变化、肾脏的病理学改变以及各组体重变化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次黄嘌呤和氧嗪酸钾联用单次造模组小鼠血清尿酸水平及尿素氮明显升高(P<0.01),肾皮质可见肾小管管型,肾髓质可见盐类结晶;次黄嘌呤、乙胺丁醇和氧嗪酸钾三药联用7 d组小鼠血清尿酸水平及尿素氮明显升高(P<0.01),肝脏XOD活性明显降低(P<0.05),肾近曲小管内可见嗜酸性不溶性蛋白;酵母膏和氧嗪酸钾联用14 d组以及酵母膏、腺嘌呤和氧嗪酸钾联用14 d组,与正常组相比,小鼠血清尿酸、尿素氮以及肌酐值均显著升高(P<0.01),酵母膏和氧嗪酸钾联用组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肾近曲小管内可见嗜酸性不溶性蛋白,酵母膏、腺嘌呤和氧嗪酸钾联用组小鼠肾髓质可见盐类结晶.酵母膏和氧嗪酸钾联用组比酵母膏、腺嘌呤和氧嗪酸钾联用组小鼠体重增长更快,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与其他造模方式比较,由于酵母膏和氧嗪酸钾联用所建立的高尿酸血症肾损害小鼠模型更加稳定,对小鼠体重无明显影响,同时该造模方式更符合临床特点,因此采用酵母膏和氧嗪酸钾联用14 d建立高尿酸血症肾损害小鼠模型更为合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丁酸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预防和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NAFLD发病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临床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近年研究发现,丁酸作为一种短链脂肪酸(SCFAs)在基因调控、免疫调节、肿瘤抑制、肠道黏膜屏障调节、氧化应激减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已有多项研究表明丁酸可缓解NAFLD,本文就丁酸参与NAFLD发病的主要机制及其在NAFLD治疗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以期能为NAFLD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精氨酸加压素 4-9片段对老年大鼠脑突触体摄取 3H-谷氨酸、 3H-γ-氨基丁酸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研究精氨酸加压素 4-9片段(AVP 4-9)易化学习记忆的机制。 方法:取SD雄性老年(27月龄)和青年(3月龄)大鼠的海马、额叶和颞叶皮质突触体,分别经AVP 4-9、β-丙氨酸(β-Ala)、 3H-谷氨酸( 3H-Glu)或 3H-γ-氨基丁酸( 3H-GABA)温育,用液体闪烁法测定核衰变数。 结果:(1)AVP 4-9增加突触体摄取 3H-Glu、抑制摄取 3H-GABA,老年鼠较青年鼠尤为显著,老年鼠在海马、额叶和颞叶均有作用,青年鼠只在海马有上述作用;(2)β-Ala抑制青年鼠突触体摄取 3H-GABA,抑制老年鼠突触体摄取 3H-GABA和 3H-Glu,但β-Ala不改变AVP 4-9的作用。 结论:AVP 4-9易化学习记忆的机制可能与其在突触水平调节递质谷氨酸、γ-氨基丁酸代谢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莱菔硫烷应用于肿瘤治疗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莱菔硫烷(sulforaphane,SFN)是1种异硫氰酸盐.SFN是已知的异硫氰酸盐类物质中抗癌活性最强的1种.SFN相对分子质量为177.3,化学式简写作1-异硫氰基-4-(甲基亚硫酰基)丁烷[1-isothiocyanato-4-(methylsulfinyl)butane],分子式为C6H11S2NO.莱菔硫烷不仅可以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还可以抑制并杀死肿瘤细胞,是蔬菜中所发现的抗癌效果最好的植物活性物质.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基础之上,本文详细论述近2年来莱菔硫烷的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探讨莱菔硫烷在肿瘤治疗上的可行性,以期为肿瘤的临床研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