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终末期肾病病人上肢血管通路的影像学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血液透析治疗是大多数终末期肾病病人维持生命的方式.建立合适的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前提条件.而上肢通路血管建立的成功率及建立后的并发症是影响透析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临床上主要采用体格检查和影像检查(超声、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MRI)来监测及评估内瘘血管.为帮助临床医生正确评价血管通路情况,进而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着重就几种影像方法对评价终末期肾病病人上肢血管通路的价值予以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迭代重建技术对低辐射剂量上肢血管内瘘CT造影成像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第二代双源CT上肢血管内瘘造影成像中应用迭代重建时,与常规剂量滤波反投影(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重建图像质量相当的最适合的低剂量水平.方法 本试验为前瞻性研究,将150例拟行上肢内瘘血管CT造影成像(CTA)检查的患者按照同期随机原则分为常规对照组和4个实验组,每组30例.常规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FBP重建,4个低辐射剂量的实验组应用正弦波图形法迭代重建,管电流分别逐级降低至常规对照组管电流(110 mAs)的70%、60%、50%和40%.取锁骨下动脉近肩关节层面以及桡动脉与头静脉吻合口相近层面作为两个感兴趣区,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价指标[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以及辐射剂量(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有效剂量)的差异.图像质量(各组的管腔对比度、边缘锐利度、主观噪声及图像总体质量)的主观评价采用4分法,采用Kruskal-WallisH非参数检验比较各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结果 测得77、66和55和44 mAs组的辐射剂量分别为常规剂量组的70%、55%、40%和25%.感兴趣区1中77、66和44 mAs组与常规剂量组的SNR和CN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24.018,20.386,P<0.05);77和66 mAs组的SNR和CNR高于常规剂量组,44 mAs组低于常规剂量组;55 mAs组与常规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兴趣区2中77、66和55 mAs组SNR和CNR高于常规剂量组,4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934、13.818,P<0.05);44 mAs组与常规剂量组比较,SNR和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评价总体图像质量、图像对比度、血管边缘锐利度、主观噪声的结果,77、66和55 mAs组和常规剂量组得分较好,均≥3分,44 mAs组图像质量下降出现2分评价.5组图像的对比度、锐利度、主观噪声和总体图像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10.268、14.542、15.840和11.014,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显示55 mAs组为能够维持图像质量等同于常规剂量组的最适合的低剂量组,曲线下面积为0.844,95%置信区间为0.705 ~0.982.55 mAs组有效剂量为(3.545±1.396) mSy,约为常规剂量组剂量(9.271-±2.892) mSv的40%.结论 迭代重建技术可以显著地降低噪声,在剂量降低为常规剂量FBP 40%的条件下仍能保持与之相当的图像质量.由此,可使患者上肢血管内瘘CT造影成像检查的辐射剂量降低至3,545 mSv.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体位对双上肢CTA图像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观察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的作用,以及成像过程中双上肢上举或自然下垂于腹部两种不同体位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上肢动静脉内瘘患者的CTA图像,10例在检查时双上肢上举,10例自然下垂置于腹部.在内瘘的动脉流入、动静脉吻合口、前臂和上臂静脉流出以及中心静脉分别设置感兴趣区(ROI),测量ROI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评价图像质量.结果 在流入动脉及动静脉瘘口处,不同体位下两组的SNR及CNR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不同体位下两组图像均可用于临床诊断.如在患者可耐受范围内,推荐采用双上肢上举体位进行CTA检查,对流入动脉及动静脉瘘口显示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肢双能量单期相CTV在血液透析通路失常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上肢双能量单期相CT静脉造影(DE-CTV)在评估血液透析通路失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8例血液透析通路失常患者(25例自体动静脉内瘘、3例人工血管内瘘)行上肢DE-CTV,重组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等三维重组技术.根据血液透析通路分流入动脉段、内瘘口段(或人工血管段)和流出道静脉的前臂静脉段、上臂静脉远段、上臂静脉近段及中心静脉段等6个节段,记录狭窄位置、程度、数目、血栓、血管瘤以及CT辐射剂量等数据.所有患者在DE-CTⅣ后1~2天内完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根据血液透析通路狭窄情况进行球囊扩张或溶栓治疗.两位有经验的医师不知道DE-CTV及DSA结果情况下,统计两者诊断血液透析通路管径狭窄≥50%的一致性.以DSA诊断管径狭窄≤50%为金标准,对上肢DE-CTV评估管径狭窄≥50%进行诊断试验评价,统计上肢DE-CTⅣ诊断管径狭窄≥50%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结果 28例患者共168个管腔节段,9个节段轻度狭窄,11个节段中度狭窄,39个节段重度狭窄,7个闭塞节段;血栓形成8例,静脉瘤7例,CT平均辐射剂量长度乘积(DLP)为693.6 mGy·cm.两位医师诊断管径狭窄≥50%的准确度分别为98.4%、98.0%;敏感度均为100%,特异度分别为97.2%、97.6%,PPV分别为97.2%、97.6%,NPV均为100%;两者Kappa指数为0.95,两者诊断效能高度一致.对两者差异协商一致,以DSA为诊断标准,DE-CTV诊断管径狭窄≥50%的准确度为98.2%、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7.4%,PPV为97.4%、NPV为100%.结论 上肢单期相DE-CTV评估血液透析通路失常是直观的、准确性高的静脉成像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低管电压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对自体上肢动静脉内瘘CTA成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80、100 kV)联合标准迭代重建技术对上肢动静脉内瘘(AVF)患者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将72例自体上肢动静脉内瘘功能不全的疑似患者随机编入120 kV、100 kV和80 kV管电压组,每组各24例,采用320排Toshiba Aquilion ONE完成CTA检查,低管电压组联合标准自适应迭代降剂量技术(AIDR 3D)以改善图像质量.采用轴位图像结合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等重建技术观察AVF血管显示情况.分别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血管内密度(VD)、噪声、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辐射剂量.结果:100 kV与80 kV组CTDIvol与DLP明显低于常规120 kV组(P<0.05),但100 kV与80 kV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标准迭代重建,随着管电压降低VD明显增高(P<0.05).100 kV组与120 kV组图像噪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管电压降到80 kV时,其图像噪声比100 kV组及120 kV组大(P<0.05).80 kV组SNR和CNR最高,比120 kV组分别高67.5%、78.6%,但与100 kV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管电压组与常规120 kV组图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图像质量均良好.结论:100 kV管电压扫描联合标准水平迭代重建算法方案可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获得高质量的上肢AVF图像,具有一定的临床运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慢性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上肢内瘘血管CTA成像与DSA造影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比较慢性肾病血透患者上肢内瘘血管CT血管造影(CTA)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评估2种方法对上肢内瘘血管狭窄的判断价值.方法 将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六安世立医院60例进行血液透析治疗且出现内瘘血管功能不全的慢性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CTA成像与DSA造影检查,所获图像分别由CTA、DSA各2位工作年限>5年的影像科医师读片,观察血管狭窄情况,对比CTA与DSA评估结果.结果 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CTA成像和DSA造影检查.DSA造影显示245个有评价意义的血管节段中,正常血管124个,轻度狭窄23个,中度狭窄46个,重度狭窄35个,完全闭塞17个.CTA检查有258个良好显示的血管节段,其中正常血管节段131个,发生狭窄的血管节段127个.以DSA结果作为标准,CTA对上肢内瘘血管狭窄分级评估灵敏度为80.99%,特异度为94.35%,准确度为87.76%,CTA与DSA评估一致性Kappa值为0.755.结论 CTA检查对慢性肾病血透患者上肢内瘘血管狭窄评估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迭代重建技术在上肢血管内瘘CT血管造影成像中降低辐射剂量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迭代重建技术在上肢血管内瘘CT血管造影成像中降低辐射剂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接受上肢血管内瘘CT血管造影成像的11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FBP重建,观察组应用正弦波图形法迭代重建,比较两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结果 观察组图像清晰度优于对照组,扫描范围大于对照组,CT剂量指数(CTDIVOL)、CT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低于对照组,SNR与CNR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迭代重建技术有利于降低上肢血管内瘘CT血管造影的辐射剂量,提高信噪比、对比信噪比以及图像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呼吸门控技术在血液透析通路相关中心静脉狭窄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呼吸门控技术在CT血管成像(CTA)诊断血液透析通路相关中心静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1年7月安庆市立医院113例血液透析通路功能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呼吸门控双期CTA扫描图像,根据CTA表现将血液透析通路分成动脉段、瘘口段、前臂段、上臂段及中心静脉段,分段记录内瘘有无并发症,分别测量呼吸双时相下左无名静脉管径值.根据临床是否伴肿胀手综合征分为肿胀组27例与非肿胀组86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内瘘并发症、影像学表现及左无名静脉管径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内瘘使用年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t=0.219、?0.026、?0.032,P>0.05).两组动脉段、瘘口段、前臂段、上臂段间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565、0.004、2.647、0.679,P>0.05).肿胀组根据CTA表现分为中心病变21例,非中心病变6例,中心病变CTA表现为中心静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伴上肢静脉曲张,非中心病变CTA表现为上臂或前臂段头静脉狭窄或闭塞伴有侧支或远段静脉扩张而中心静脉无异常.左无名静脉管径比较:组间比较显示非肿胀组吸气相、呼气相左无名静脉管径均高于肿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56、5.340,P<0.05);两组左无名静脉管径吸气相均高于呼气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66、3.830,P<0.05).肿胀组吸气相左无名静脉管径2.20(0.00,6.60)与非肿胀组呼气相左无名静脉管径6.67(5.23,8.70)存在重叠.结论 吸气相下CTA扫描能够准确显示血液透析通路中心静脉的狭窄位置和程度,可避免因呼吸运动而产生假阳性,对诊断左无名静脉狭窄引起的血液透析通路相关肿胀手综合征具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