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1基因缺陷致先天性腹泻与肠病及其营养治疗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1(diacylglycerol o-acyltransferase 1,DGAT1)是脂肪代谢中关键的酶,当编码该酶的DGAT1基因出现突变时,可影响细胞内脂肪代谢过程进而产生机体异常表现。目前发现DGAT1基因缺陷是导致先天性腹泻与肠病的病因之一。患儿起病年龄早,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蛋白丢失性胃肠病、不同程度营养不良及其他营养障碍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早期识别该基因缺陷所致疾病及早期开展营养治疗,可有效治疗该疾病,极大改善患儿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超声衍生脂肪分数对代谢异常相关脂肪性肝病的诊断效能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衍生脂肪分数(UDFF)测量肝脂肪变性程度与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MRI PDFF)间的一致性,及其诊断代谢异常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的能力。方法:前瞻性纳入2023年11月至2024年2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住院治疗需行腹部超声检查的患者107例以及招募的健康志愿者125例,使用UDFF及MRI PDFF分别测量患者肝脂肪变性程度,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Bland-Altman图检验UDFF及MRI PDFF测值的一致性,使用ROC曲线检验UDFF对MASLD的诊断能力。结果:在本研究入组人群中,相较于无肝脂肪变性受检者,MASLD患者体质指数(BMI)、腰臀比、糖尿病患病率、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三酰甘油水平以及UDFF测值更高(均 P<0.05)。UDFF测量的肝脂肪变性程度与MRI PDFF测量结果呈强相关[ρ=0.873(95% CI=0.837~0.901), P<0.001]。UDFF诊断MASLD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83(95% CI=0.956~0.995, P<0.001),最佳诊断阈值为≥6%,其诊断能力优于基于二维超声的半定量分级以及超声衰减参数( P<0.001)。 结论:UDFF测量的肝脂肪变性程度与MRI PDFF的测量结果一致性较好,并且对MASLD具有很好的诊断能力,可以作为测量肝脂肪变性程度及诊断MASLD的可靠影像学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后肥胖症患者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代谢指标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后肥胖症患者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代谢指标的变化。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8月至2017年3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69例肥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2例,女37例;年龄为(33±12)岁,年龄范围为18~65岁。69例患者中,44例术前血浆HDL-C<1.04 mmoL/L患者设为低HDL-C组;25例术前血浆HDL-C≥1.04 mmoL/L患者设为正常HDL-C组。69例患者均行LSG。观察指标:(1)术前血浆HDL-C与临床指标相关性分析。(2)随访情况。(3)血浆HDL-C变化分层分析。采用门诊和住院方式进行随访,术后每3个月随访1次,了解患者血浆HDL-C、胰岛素抵抗指数、尿酸、游离脂肪酸、体质量变化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9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P25, 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重复测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1)术前血浆HDL-C与临床指标相关性分析:69例患者术前血浆HDL-C与体质量、身高、腹围、胰岛素抵抗指数、甘油三酯呈负相关( r=-0.246,-0.307,-0.262,-0.253,-0.301, P<0.05),与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移酶、尿酸、肌酐、游离脂肪酸、空腹血清胰岛素、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关( P>0.05)。校正年龄、BMI、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后,69例患者术前血浆HDL-C与体质量仍呈负相关( r=-0.277, P<0.05)。(2)随访情况:69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6个月,12个月)。低HDL-C组患者术后第3个月和第6个月血浆HDL-C、胰岛素抵抗指数、尿酸、游离脂肪酸、体质量分别为(0.96±0.18)mmol/L、2.20(0.51,11.66)、(411±93)μmol/L、0.57 mmol/L(0.20 mmol/L,1.00 mmol/L)、(92±18)kg和(1.11±0.18)mmol/L、2.19(0.71,8.75)、(389±100)μmol/L、0.40 mmol/L(0.13 mmol/L,1.10 mmol/L)、(86±17)kg;正常HDL-C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17±0.24)mmol/L、2.22(0.24,7.04)、(379±105)μmol/L、0.60 mmol/L(0.27 mmol/L,1.10 mmol/L)、(84±16)kg和(1.34±0.20)mmol/L、1.60(0.36,5.56)、(359±92)μmol/L、0.42 mmol/L(0.16 mmol/L,2.90 mmol/L)、(80±18)kg。两组患者术后第3、6个月血浆HDL-C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1.443, P<0.05),组别与时间有交互作用( F=6.252, P<0.05),不同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9.900, P<0.05);术后第3、6个月胰岛素抵抗指数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313, P<0.05),组别与时间无交互作用( F=2.298, P>0.05),不同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9.800, P<0.05);术后第3、6个月尿酸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669, P>0.05),组别与时间无交互作用( F=0.111, P>0.05),不同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796, P<0.05);术后第3、6个月游离脂肪酸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465, P<0.05),组别与时间无交互作用( F=0.504, P>0.05),不同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405, P>0.05);术后第3、6个月体质量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614, P<0.05),组别与时间无交互作用( F=2.174, P>0.05),不同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97.496, P<0.05)。(3)血浆HDL-C变化分层分析。①不同性别肥胖症患者术后血浆HDL-C变化情况:69例患者中,32例男性患者术前,术后第3、6个月血浆HDL-C分别为(0.91±0.19)mmol/L、(1.02±0.24)mmol/L、(1.18±0.23)mmol/L,术后第3、6个月血浆HDL-C提高百分比分别为12.00%(4.00%,12.00%)、20.00%(12.00%,39.25%);37例女性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05±0.21)mmol/L、(1.06±0.22)mmol/L、(1.22±0.22)mmol/L、0(-9.50%,8.25%)、12.00%(2.00%,23.00%)。男性和女性患者术后第3、6个月血浆HDL-C提高百分比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716, P<0.05),组别与时间有交互作用( F=3.861, P<0.05),不同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7.374, P<0.05)。②低HDL-C组和正常HDL-C组不同性别肥胖症患者术后血浆HDL-C变化情况:44例低HDL-C组患者中,24例男性患者术前,术后第3、6个月血浆HDL-C分别为(0.82±0.12)mmol/L、(0.99±0.21)mmol/L、(1.12±0.22)mmol/L,术后第3、6个月血浆HDL-C提高百分比分别为16.00%(-1.75%,28.75%)、27.50%(15.75%,43.50%);20例女性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0.89±0.08)mmol/L、(0.93±0.14)mmol/L、(1.10±0.14)mmol/L、1.50%(-8.25%,16.50%)、18.00%(9.00%,23.00%)。男性和女性患者术后第3、6个月血浆HDL-C提高百分比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503, P<0.05),组别与时间有交互作用( F=3.594, P<0.05),不同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7.096, P<0.05)。25例正常HDL-C组患者中,8例男性患者术前,术后第3、6个月血浆HDL-C分别为(1.15±0.12)mmol/L、(1.12±0.32)mmol/L、(1.32±0.21)mmol/L,术后第3、6个月血浆HDL-C提高百分比分别为-1.00%(-14.00%,12.00%)、13.50%(6.75%,32.50%);17例女性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23±0.16)mmol/L、(1.20±0.20)mmol/L、(1.36±0.20)mmol/L、0(-13.75%,4.25%)、5.50%(0,28.50%)。男性和女性患者术后第3、6个月血浆HDL-C提高百分比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209, P>0.05),组别与时间无交互作用( F=0.176, P>0.05),不同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481, P<0.05)。 结论:行LSG后,术前低水平HDL-C和正常水平HDL-C肥胖症患者的血浆HDL-C、胰岛素抵抗指数、游离脂肪酸及体质量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术前低水平HDL-C肥胖症患者,术后血浆HDL-C提高百分比变化趋势,男性和女性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WNT1诱导信号通路蛋白2对肝细胞脂质代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人重组WNT1诱导信号通路蛋白2(WISP2)对人肝癌细胞(HepG2)脂质代谢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0、0.4、1和2 μg/L)人重组WISP2作用于HepG2细胞48 h,Cell-Titer发光法测定细胞活力,酶法检测各组HepG2细胞内三酰甘油(TG)及总胆固醇(TC)含量,同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及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HepG2细胞内脂质合成、分解、转运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浓度人重组WISP2处理组均未降低HepG2细胞的活性;人重组WISP2处理上调HepG2细胞TG、TC含量,0.4、1、2 μg/L人重组WISP2处理组TG的含量分别为未处理组的1.254±0.039、1.216±0.028、1.174±0.014倍( F=6.791, P=0.006),TC含量分别为未处理组的1.264±0.057、1.394±0.101、1.392±0.077倍( F=7.045, P=0.005)。进一步研究发现,与对照组比较,加入人重组WISP2明显增加HepG2细胞脂质合成蛋白甾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R)、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及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2)mRNA表达(均 P<0.05),显著上调SREBP1、ACC及脂肪酸合成酶(FAS)蛋白水平的表达(均 P<0.05);但对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E(ApoE)这类脂质转运蛋白及关键的脂质分解蛋白——脂肪三酰甘油脂肪酶(ATGL)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结论:rh-WISP2能显著增加肝细胞脂质含量,促进脂质合成增加可能是其作用的关键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1基因缺陷致先天性腹泻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1例主诉为“腹泻、呕吐伴体重增长不良1年”的患儿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经基因检测提示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1(DGAT1)基因存在2处杂合突变,c.676+1G>T,c.367_368delCT,分别来源于父亲和母亲,免疫组织化学示患儿十二指肠肠上皮细胞DGAT1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诊断为DGAT1基因缺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利拉鲁肽通过Sirt1/AMPK信号通路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利拉鲁肽(Lira)干预棕榈酸(PA)诱导的人肝癌细胞对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1c)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取HepG2细胞,分为5组,以PA干预诱导肝细胞脂肪变制备模型,再分别以PA/Lira、PA/Sirt1或PA/Sirt1/Lira干预组.采用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脂滴,采用试剂盒测定肝细胞培养上清液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态/还原态比值(NAD+/NADH)、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肝细胞甘油三酯(TG)含量,采用RT-qPCR法检测肝激酶B1(LKB1)、游离脂肪酸(FFA)、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和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mRNA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p-AMPK、p-Sirt1和p-SREBP1c蛋白表达.结果 PA处理组肝细胞内见大量脂滴,PA/Sirt1组脂滴更大,而PA/Lira处理组和PA/Sirt1/Lira处理组细胞脂滴数量显著减少,提示模型制备成功并显示Lira的防治作用;PA组细胞FFA和ACC基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PA/Lira处理组LKB1和ATGL基因水平显著高于PA处理组(P均<0.001),而FFA和ACC基因水平显著低于PA组(P均<0.01),PA/Sirt1/Lira组LKB1和ATGL基因水平显著高于(P均<0.01),而FFA基因水平显著低于PA/Sirt1处理组(P<0.05);与对照组比,PA组细胞p-AMPK和p-Sirt1蛋白表达下调,而SREBP1c表达上调;与PA组比,PA/Lira组p-AMPK蛋白表达上调而SREBP1c蛋白表达下调;与PA/Sirt1组比,PA/Sirt1/Lira组细胞p-AMPK表达上调.结论 Lira改善HepG2细胞脂肪蓄积可能是通过直接上调Sirt1/AMPK信号通路或部分激活LKB1升高AMPK蛋白表达,抑制SREBP1c蛋白表达,降低了脂质合成分子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DGAT1在腮腺腺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二酰甘油O-酰基转移酶1(DGAT1)在腮腺腺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2012 年1 月—2021 年12 月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单双侧发病、有无吸烟史、肿瘤位置、肿瘤直径和血脂水平.分别选取腮腺腺淋巴瘤、多形性腺瘤和正常腮腺的组织标本各5 例,通过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蛋白质印迹法检测 DGAT1 在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选取30 例患者的病理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DGAT1在腮腺腺淋巴瘤和正常腮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111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年龄为25~84岁,平均年龄为(62.08±10.61)岁;男性92例(82.9%);有吸烟史者79例(71.2%),吸烟时间8~50年;单侧发病者103例(92.8%);肿瘤位于腮腺尾部者62例(55.9%);肿瘤直径为0.5~6.2 cm,平均直径为(2.998±1.083)cm,肿瘤直径为2.0~4.0 cm者76 例(68.5%).RT-qPCR、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DGAT1 在腮腺腺淋巴瘤表达显著高于多形性腺瘤和正常腮腺组织.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DGAT1在腮腺腺淋巴瘤中高表达.结论 腮腺腺淋巴瘤多发于吸烟的中老年男性,病变位于腮腺后下极居多,肿瘤直径多为2.0~4.0 cm.DGAT1 在腮腺腺淋巴瘤中高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腺体组织,提示DGAT1 高表达与腮腺腺淋巴瘤发生密切相关,有望成为腮腺腺淋巴瘤诊断的新型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mTORC1/USP20/HMGCR通路探讨消木丹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观察消木丹颗粒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胆固醇合成的影响,基于mTORC1/USP20/HMGCR通路探讨其治疗NAFLD作用机制.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多烯磷脂酰胆碱)和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消木丹颗粒).空白组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组均予高脂饲料喂养12周建立NAFL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给药组予相应药物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予无菌蒸馏水灌胃,连续4周.记录大鼠体质量、肝质量,计算肝指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HE染色、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形态,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肝组织核糖体S6激酶(S6K)、泛素特异性蛋白酶20(USP20)、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mRNA及p-S6K、S6K、USP20、HMGCR蛋白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肝质量、肝指数显著升高(P<0.01,P<0.05),肝叶体积增大,边缘变钝;血清ALT、AST、TC、TG、LDL-C含量显著升高,HDL-C含量显著降低(P<0.01);大部分肝细胞脂肪变性、有明显空泡和炎性浸润,脂滴增多,肝组织USP20、HMGCR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p-S6K、USP20、HMGCR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和西药组大鼠体质量、肝质量、肝指数显著降低(P<0.01,P<0.05),肝脏外观改善;血清ALT、AST、TC、LDL-C含量降低,HDL-C含量升高(P<0.01,P<0.05);肝细胞脂肪变性和气球样变减轻,脂滴沉积减少,肝组织USP20、HMGCR mRNA及p-S6K、USP20、HMGCR蛋白表达降低(P<0.01,P<0.05).结论 消木丹颗粒可能通过mTORC1/USP20/HMGCR通路调节胆固醇合成,进而发挥治疗NAFLD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AMPK通路探讨茶多酚改善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探讨茶多酚从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通路途径调控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的机制.方法:经糖耐量试验筛选6周龄SD大鼠45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10只和造模组35只,造模组糖尿病造模成功后剩余30只,根据体质量分层法和血糖水平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和茶多酚组,每组各10只.各组均于每日下午灌胃,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无菌生理盐水,二甲双胍组给予二甲双胍水溶液,茶多酚组给予茶多酚.干预120 d后,检测各组大鼠的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肝脏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和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肝脏ACC mRNA、转录因子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mRNA、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R)mRNA;免疫印迹法检测肝脏AMPKα1、磷酸化AMP活化蛋白激酶α1(P-AMPKα1)、SREBP1、HMGCR、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和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激酶(PEPCK).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一般情况较差,FBG、TG、TC、LDL-C、ACC 升高(P<0.05),SREBP1、HMGCR 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P<0.05),CPTI、PEPCK 蛋白表达升高(P<0.05),HDL-C、HSL 降低(P<0.05),AMPKα 1、P-AMPKα 1、GLUT4 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茶多酚组大鼠的一般情况改善,TG、LDL-C、ACC降低(P<0.05),SREBP1、HMGCR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P<0.05),PEPCK 蛋白表达降低(P<0.05),HDL-C、HSL 升高(P<0.05),AMPKα1、P-AMPKα1、GLUT4、CPT1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二甲双胍组比较,茶多酚组TC升高(P<0.05),FBG、TG、LDL-C、HDL-C、HSL、ACC、ACC mRNA、HMGCR mRNA、SREBP1 mRNA、AMPKα1、P-AMPKα1、SREBP1、HMGCR、CPT1、GLUT4、PEPCK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茶多酚可能通过调节AMPK通路,影响HSL、HMGCR、SREBP1、CPTI、GLUT4和PEPCK,从而改善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化瘀祛痰方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CYP2J3/EETs介导脂肪酸代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 基于CYP2J3/EETs介导脂肪酸代谢探讨化瘀祛痰方防治血脂异常的机制.方法 32只SPF级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化瘀祛痰方组、辛伐他汀组,每组8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各组给予高脂饲料喂饲,建立高脂血症模型.于第13周开始,化瘀祛痰方组给予化瘀祛痰方灌胃,辛伐他汀组给予辛伐他汀灌胃,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相应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灌胃4周.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Elisa检测各组大鼠肝脏14,15-环氧二十碳三烯酸(14,15-epoxyeicosatrienoic acid,14,15-EET)水平;Real time RT-PCR 检测肝脏组织细胞色素 P450 表氧化酶 2J3(Cytochrome P450 oxidase 2J3,CYP2J3)、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 1(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1,CPT-1)mRNA 水平;Western blot 法检测肝脏组织 CYP2J3、腺苷酸 活化蛋 白激酶(AMP-actived protein kinase,AMPK)、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p-AMPK)、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 CoA Carboxylase,ACC)、磷酸化乙酰辅酶A羧化酶(p-ACC)、CPT-1蛋白水平.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C、TG和L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肝脏脂质沉积显著,可见大量脂滴;肝脏组织内14,15-EET含量显著降低(P<0.01);肝脏 CYP2J3、CPT-1 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p-AMPK/AMPK、p-ACC/ACC 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经化瘀祛痰方及辛伐他汀干预后,大鼠血清TC、TG和L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肝脏脂质沉积情况明显改善,脂滴数明显减少;肝脏组织内14,15-EET水平显著升高(P<0.01);肝脏CYP2J3、CP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p-AMPK/AMPK、p-ACC/ACC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 化瘀祛痰方可有效改善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异常,减轻肝脏脂质沉积情况,其机制可能与CYP2J3/EETs介导脂肪酸代谢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