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锡地区儿童原发性十二指肠胃反流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耐药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江苏省无锡地区儿童原发性十二指肠胃反流(DGR)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耐药性的影响,为后续DGR患儿抗HP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因腹痛、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消化不良等上消化道症状就诊于无锡市儿童医院消化科门诊且接受了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和HP检查的患儿临床资料。根据胃镜检查结果,分为DGR组(217例)和不伴DGR的对照组(1 252例),对其年龄、性别、HP感染率及腹痛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 469例患儿,中位年龄11(9,14)岁,男808例(55.0%),女661例(45.0%)。HP感染共检出322例(21.9%)。DGR组患儿中位年龄高于对照组[13(11,15)岁比11(8,14)岁, P<0.001];不同年龄段间DGR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年龄段DGR发病率增加( χ2=45.963, P<0.001)。DGR组与对照组患儿在性别及是否以腹痛为首发症状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DGR组患儿检出HP阳性47例(22.0%),对照组检出HP阳性275例(2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HP分离培养阳性并行菌株体外药敏试验256例,发现HP对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及盐酸四环素的单一及联合耐药率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大龄儿童更易发生原发性DGR。DGR对HP的感染及耐药性没有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亚胺培南联合常用抗菌药物对bla KPC-2型CRKP体外抗菌作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亚胺培南联合常用抗菌药物对bla KPC-2型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体外抗菌作用。 方法:选取乐清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分离的6株非重复的经聚合酶链反应和DNA序列确认的bla KPC-2型CRKP菌株,测量其对常用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率,采取棋盘稀释法进行亚胺培南联合8种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试验,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并评价联合应用效果;通过绘制体外时间-杀菌曲线评估联合用药的杀菌作用。 结果:6株bla KPC-2型CRKP菌株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利福平、头孢噻肟等抗菌药物耐药率为100.00%(6/6),对米诺环素、克拉维酸耐药率为66.67%(4/6),对替加环素耐药率为33.33%(2/6);亚胺培南联合替加环素抗菌作用较好,对4株起协同作用、2株起相加作用;以菌株KPN2进行亚胺培南联合替加环素治疗的时间-杀菌曲线显示:菌株KPN2在亚胺培南1/2最低抑菌浓度(MIC)与替加环素1/4 MIC在(t+2)时杀菌率>95%,此作用可维持(t+10)h至(t+12)h,亚胺培南联合替加环素对002杀菌率逐步降低,002生长曲线逐渐上升。 结论: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显示,亚胺培南联合替加环素对bla KPC-2型CRKP具有较好协同杀菌作用,可供临床治疗bla KPC-2型CRKP感染患者时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硫氯酚联用庆大霉素对粪肠球临床菌株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硫氯酚与庆大霉素联用对粪肠球菌的抗菌活性。方法:11株粪肠球菌临床菌株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集自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住院患者,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硫氯酚及庆大霉素对粪肠球菌的抗菌活性;通过微量棋盘稀释法检测硫氯酚与庆大霉素的联用效果;最后,选取亚抑菌浓度的硫氯酚及与庆大霉素分别单独及联合处理48 h后观察其持续抗菌效果。多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中两两比较采用Tukey或Dunnett检验。结果:硫氯酚对粪肠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2~4 mg/L和4~8 mg/L。硫氯酚与庆大霉素联用具有协同抑菌作用,其协同抑菌指数为0.313~0.375。硫氯酚与庆大霉素联用48 h能持续抑制粪肠球菌的增殖( P<0.01)。硫氯酚能协同庆大霉素抑制粪肠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及分散24 h已形成的生物膜( P<0.05)。 结论:硫氯酚与庆大霉素联用对粪肠球菌具有协同抑制作用,且抑菌效果可持续48 h以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浅部与深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药物敏感性及耐药基因突变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浅部、深部感染来源的氟康唑耐药白念珠菌体外对8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及耐药基因突变。方法:26株深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耐药株、33株浅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耐药株,参照CLSI酵母菌检测方案M27-A4测定上述菌株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特比萘芬、米卡芬净8种药物单独或联合的体外敏感性。提取所有耐药菌株DNA,通过PCR检测ERG3、ERG11、FUR1 3种耐药基因的突变情况。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检验的定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不满足者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氟胞嘧啶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在浅部感染组和深部感染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两性霉素B、米卡芬净的MI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96.6%的菌株特比萘芬MIC值>64 μg/ml,无法进行组间对比。15株白念珠菌(7株深部感染来源、8株浅部感染来源)特比萘芬+唑类(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联合药敏试验均显示为协同效应,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0.033~0.187;氟胞嘧啶+唑类、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 +氟康唑组合均无明显协同作用,FIC指数0.56~1.125。浅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ERG3基因突变包括错义突变V351A(33株,100%),深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包括错义突变V351A(13株,50%)、A353T(4株,15%);浅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ERG11基因突变包括错义突变I437V(32株,97%)、Y132H(23株,70%)、T123I(16株,48%)、K128T(6株,18%)、D116E(5株,15%)、A114S(4株,12%)、E266D(2株,6%)、G448E(2株,6%)、G465S(2株,6%),深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包括I437V(23株,88%)、E266D(13株,50%)、E260G(5株,19%)、V488I(4株,15%);浅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FUR1基因突变包括错义突变R101C(11株,33%),深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未检出错义突变。 结论:浅部与深部感染来源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对药物的敏感性及基因突变位点均有所差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两株形态不同脓肿分枝杆菌的鉴定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分析比较临床1例重症肺炎患者痰标本培养出的平滑型脓肿分枝杆菌(Mab S)和粗糙型脓肿分枝杆菌(Mab R),并进行药敏试验研究,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对Mab S和Mab R进行菌体形态观察、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序比对,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进行同源性分析,并采用比例法和肉汤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Mab S和Mab R菌落形态不同,MALDI-TOF MS分析Mab R有223个蛋白峰,Mab S有147个蛋白峰。16s RNA基因测序Mab S为1 397 bp,Mab R为1 402 bp,药敏试验显示二者对抗结核药几乎耐药,对绝大部分抗菌药物敏感。Mab S和Mab R对抗结核治疗药物普遍耐药,而对抗菌药物几乎敏感,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可供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百日咳患儿211例的临床特点、菌株体外耐药性和治疗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儿童百日咳鲍特菌感染的临床特点、菌株体外耐药模式和治疗效果,为百日咳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采集2017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临床疑诊为百日咳的住院患儿的鼻咽拭子培养百日咳鲍特菌,并收集患儿的临床表现资料,菌株以百日咳特异性抗血清凝集试验鉴定,并经质谱分析最终确认。药物敏感试验采用E-test法,抗菌药物治疗2周评价疗效。统计学分析采用曼-惠特尼 U检验和 χ2检验。 结果:1 029例患儿中211例(20.5%)鼻咽拭子培养百日咳鲍特菌阳性,7月份分离率最高[31.2%(45/144)]。211例患儿中,男105例(49.8%),女106例(50.2%),年龄为3.8(2.2,6.9)个月,114例(54.0%)未接种百白破混合疫苗。192例(91.0%)患儿在标本采集前曾使用抗菌药物,142例(67.3%)来自多孩家庭,其中136例(95.8%)为家庭中的幼子。159例(75.4%)夜间阵发性咳嗽剧烈,61例(28.9%)咳嗽后有鸡鸣样回声。白细胞计数>20×10 9/L、淋巴细胞计数>10×10 9/L的患儿分别为94例(44.5%)和97例(46.0%)。红霉素、阿奇霉素和克林霉素对138株(65.4%)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均>256.000 mg/L。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基异口恶唑对菌株的MIC 90分别为0.190、0.190、0.094、0.094和0.750 mg/L;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所有菌株的MIC均<0.016 mg/L。195例(92.4%)患儿经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出院。76例(57.1%)经红霉素或阿奇霉素治疗满7 d症状无改善者改用或联合应用其他抗菌药物。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或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患儿单药治疗2周[46/48(95.8%)比46/57(80.7%)]、出院后1周[45/46(97.8%)比39/47(83.0%)]和出院后2周[45/45(100.0%)比41/47(87.2%)]鼻咽部细菌阴转率均高于使用红霉素或阿奇霉素治疗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50、5.86、6.15, P=0.019、0.015、0.013)。 结论:百日咳患儿鸡鸣样回声较少,百日咳鲍特菌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高,头孢哌酮/舒巴坦或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厄洛替尼对非小细胞肺癌H1299细胞放射增敏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H1299。CCK-8检测厄洛替尼对H1299的毒性作用,并计算IC 50及IC 20,将IC 20作为后续试验的药物作用浓度。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射线联合厄洛替尼对H1299的作用,计算放射敏感性参数,绘制细胞存活曲线。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细胞EGFR/PI3K/AKT通路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 结果:厄洛替尼对H1299具有一定增殖抑制作用,IC 50为27.3 μmol/L、IC 20为3.3 μmol/L。X射线联合IC 20浓度厄洛替尼能够降低H1299的克隆能力,使G 0/G 1期、G 2/M期比例增加,S期减少比例,细胞凋亡增加;抑制pEGFR及pAKT蛋白表达,增加凋亡相关蛋白Active Caspase 3、Cleaved PARP表达。 结论:厄洛替尼对H1299具有放射增敏作用,其可能的机制是厄洛替尼联合射线抑制EGFR/PI3K/AKT通路,降低细胞损伤修复能力,改变细胞生长周期,诱导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腔厌氧菌感染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大多数腹腔感染是由需氧菌和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厌氧菌感染以产生腐臭味的分泌物或形成脓肿为特点。尽早实行感染源控制是治疗腹腔厌氧菌感染的关键环节,应优先采用对生理损伤小的有效干预措施。对于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需遵循损伤控制原则。由于厌氧菌的体外分离培养和药敏试验耗时长且结果不准确,厌氧菌感染的治疗多为经验性,当明确厌氧菌感染后,应尽早行抗感染治疗,厄他培南、莫西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可作为一线的单药治疗;联合用药可选择二、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加硝基咪唑类抗厌氧菌药物。在外科手术行感染源的控制和抗生素治疗的同时,营养支持和抗休克的治疗不容忽视。近年来,厌氧菌耐药性明显增加,我国的耐药率要明显高于西方国家,需结合不同地区的厌氧菌流行病学特点,合理选择抗厌氧菌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抗真菌药物单用与联合应用他克莫司对镰刀菌体外抑菌作用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测定临床分离的镰刀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并研究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联合抗真菌药物使用的抗菌效果。方法:以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M27-Ed4及M38-A3方法测定氟康唑、伏立康唑、那他霉素和两性霉素B对24株临床分离致病镰刀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采用棋盘法测定他克莫司分别联合4种抗真菌药物对镰刀菌的抗真菌作用。结果:氟康唑、伏立康唑、那他霉素和两性霉素B对镰刀菌(24株)MIC范围分别是64~256 μg/ml、1~8 μg/ml、2~8 μg/ml和1~8 μg/ml。氟康唑与他莫克司对12.5%菌株(3/24)有协同效应,对所有菌株无拮抗效应;伏立康唑与他莫克司对4.2%菌株(1/24)有协同效应,对所有菌株无拮抗效应;那他霉素与他莫克司对16.7%菌株(4/24)有协同效应,对所有菌株无拮抗效应;两性霉素B与他莫克司对29.2%菌株(7/24)有协同效应,对所有菌株无拮抗效应。结论:镰刀菌在体外对那他霉素敏感,对两性霉素B及伏立康唑部分敏感,与他克莫司联合应用时,均对少部分镰刀菌有联合效应,无拮抗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lycosin-Ⅰ体外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及联合药敏试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lycosin-Ⅰ体外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活性及体外联合8种常用抗菌药物对MRSA的抗菌作用。方法:本研究遵循了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原则。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21年9至11月临床分离的MRSA 10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lycosin-Ⅰ体外抗MRS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和杀菌动力学试验;采用微量肉汤棋盘式稀释法检测lycosin-Ⅰ与青霉素、红霉素、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利福平、米诺环素、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共8种常见抗菌药物的体外联合抑菌效果。结果:lycosin-Ⅰ体外抗MRSA的MIC范围为4~8 mg/L,MIC 50和MIC 90分别为4和8 mg/L;MBC范围为4~8 mg/L,其比值MBC/MIC为1~2;杀菌动力学试验结果显示,lycosin-Ⅰ浓度为1/2 MIC或MIC时,MRSA临床分离株和标准菌株均在短时间存活菌数下降而后出现恢复繁殖的现象,而浓度为2 MIC或4 MIC时存活细菌载量则呈现逐渐减少直至杀灭的趋势。lycosin-Ⅰ与庆大霉素体外联用时以协同作用为主而与其他抗菌药物联用主要表现为相加作用。此外,lycosin-Ⅰ与抗菌药物体外联用后可显著降低抗菌药物的MIC 50和MIC 90。 结论:lycosin-Ⅰ在体外对MRSA具有较好的抑菌和杀菌活性且杀菌快速、彻底,同时与其他抗菌药物体外联合抗MRSA时,能起到协同或相加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