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族性男性性早熟五例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5例家族性男性性早熟(familial male-limited precocious puberty,FMPP)患者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5例FMPP病例的临床资料、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患者致病基因,确定可疑变异位点后对家系成员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5例患者中4例为儿童,1例为成人。4例患儿均因性发育过早来就诊,发病年龄<4岁,血清睾酮升高,黄体生成素(LH)及卵泡刺激素(FSH)处于青春期前水平,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试验提示为外周性性早熟。基因检测发现5例患者LHCGR基因均存在变异,其中前4例患者携带相同的c.1713G>C(p.M571I)杂合突变,病例5携带c.1741T>C(p.C581R)杂合突变。给予4例患儿口服抗雄激素制剂及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均治疗有效。结论:LHCGR基因c.1713G>C为尚未报道的新变异,拓展了LHCGR基因突变谱。给予FMPP患儿比卡鲁胺联合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可改善临床症状并延缓骨骺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年龄不孕症患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方案触发时机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接受体外受精治疗的不同年龄患者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拮抗剂方案中提前触发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接受GnRH拮抗剂方案体外受精治疗的1 529例不孕症患者,按照不同触发标准分为早触发组和标准触发组,并按年龄划分亚组:<35岁、35~40岁、>40岁,比较患者的促排卵及辅助生殖治疗结局情况。结果:(1)各年龄亚组内早触发组患者促性腺激素(Gn)天数均明显短于标准触发组( P均<0.01),但仅35~40岁和>40岁患者中早触发组Gn用量[分别为(2 702±551)、(2 780±561)U]明显少于标准触发组( P均<0.01)。<35岁患者中早触发组的获卵数和可移植胚胎数[分别为(6.6±4.8)、(2.6±2.7)个]均明显少于标准触发组( P均<0.01),但优质胚胎数无显著差异( P=0.580);35~40岁和>40岁患者中早触发组的获卵数和可移植胚胎数与标准触发组分别比较均无明显差异( P均>0.05),而优质胚胎数[分别为(0.6±1.0)、(0.6±0.9)个]明显高于标准触发组( P均<0.01)。(2)在<35岁和35~40岁患者中,早触发组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与标准触发组分别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P均>0.05);在>40岁患者中,早触发组的临床妊娠率[33.0% (30/91)]明显高于标准触发组[19.2% (25/130), P=0.020],但活产率无显著差异( P=0.06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提前触发仅在>40岁患者中是临床妊娠率的独立预测因素( OR=0.334,95% CI为0.119~0.937, P=0.037),但不是活产率的独立预测因素( P>0.05)。 结论:>40岁的不孕症患者在GnRH拮抗剂方案中提前触发可以有效减少Gn使用时间及Gn用量,增加优质胚胎数,提高临床妊娠率;与≤40岁的患者相比,>40岁的患者提前触发获益更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化学疗法所致卵巢损伤的防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27
化学疗法(简称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但其在发挥疗效的同时,也导致许多副作用,包括对女性内分泌和生育能力的影响.除了现存的卵巢保存措施,防治卵巢功能损伤更为关键.化疗致卵巢功能损伤的机制包括卵泡及支持细胞的直接凋亡、卵泡"耗竭效应"、卵巢基质和微血管损伤,并与患者初诊年龄、初始低水平抗米勒管激素、化疗药物毒性和剂量、化疗方案等因素有关.防治卵巢功能损伤的措施包括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或拮抗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氧化剂、鞘氨醇-1-磷酸、神经酰胺-1-磷酸、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干细胞疗法和人工卵巢等.本文通过文献综述以期为化疗所致卵巢损伤的防治提供思路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双酚S经ERβ-MAPK信号通路介导对人正常卵巢上皮细胞的毒性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探讨模拟人体实际暴露水平的双酚S长期(7和14 d)染毒,通过ERβ-MAPK信号通路扰动,对人正常卵巢上皮细胞IOSE 80的毒性效应.方法 使用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模型结合中国长江沿岸地区女性血清双酚S水平确定给药浓度,同时设置溶剂对照和β-雌二醇(17 β-estradiol,E2)对照,对IOSE 80细胞进行长期染毒(7和14 d),每2天更换一次相应浓度(0、6.79×10-6、6.79×10-4、6.79× 10-2、6.79 μmol/L双酚S和10 nmol/L E2)完全培养基.通过qPCR检测雌激素受体(ERβ和GPR30)、MAPK信号通路(P38/JNK/ERK信号通路)关键基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相关基因(GnRH-Ⅰ、GnRH-Ⅱ和GnRH-R)mRNA表达;在此基础上给予ERβ-MAPK信号通路抑制剂,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同时进行剂量-反应关系分析,计算相关指标的基准剂量可信限下限值.结果 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双酚S染毒7 d后,G2/M期细胞比例显著增加(P<0.05),GnRH-Ⅰ、GnRH-Ⅱ和GnRH-R的mRNA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双酚S染毒14 d后,ESR2、MAPK3、MAPK9的mRNA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GnRH-Ⅱ和GnRH-R的mRNA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双酚S染毒7d的GnRH-Ⅱ mRNA表达量,双酚S染毒14 d的G0/G1期比例、MAPK3和MAPK8 mRNA表达量,以及双酚S染毒7和14 d后的GnRH-ⅠmRNA表达量,呈现较好的剂量-反应关系,但拟合结果较差.结论 双酚S长期低剂量染毒可激活ERβ-MAPK信号通路引起IOSE 80细胞周期阻滞,也可导致IOSE 80细胞激素分泌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子宫内膜增生的药物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15
子宫内膜增生是一种非生理性、非侵袭性的内膜增生,由于腺体结构(大小和形态)的改变、腺体和间质比例的改变(>1∶1)导致子宫内膜量增多[1].子宫内膜增生是临床上常见的妇科疾病,该病与患者长期暴露于雌激素而无孕激素保护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包括月经过多、绝经后出血及月经间期出血等症状.根据是否伴有细胞和组织的非典型性分为子宫内膜增生不伴非典型性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2],部分子宫内膜增生有进展为子宫内膜癌的可能,对于良性子宫内膜增生患者,推荐药物治疗;对于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建议手术治疗.随着子宫内膜增生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不断上升,同时其发病年龄日渐趋于年轻化,部分患者存在生育需求,故药物保守治疗逐渐受到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早期子宫内膜癌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保留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育能力是目前临床较为关注的问题,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法已被视为短期内替代传统手术的治疗选项,目前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孕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米非司酮、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类似物、芳香化酶抑制剂和宫腔镜联合药物治疗等,已取得良好临床效果.但考虑到恶性肿瘤可再发的风险,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适应证进行合理分析,并在治疗后进行相关跟踪调查,以提升受孕率,同时,对肿瘤的预后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以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本文就目前有关早期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力的药物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青春期矮身材儿童身高改善的药物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4/4/6
青春期矮身材可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青春期由于性激素导致的骨龄持续加速进展,限制了生长所需的时间,是矮身材治疗的巨大挑战,至今仍无标准化的治疗方案.青春期也是改善成年终身高的最后机会.目前临床常用治疗药物主要有重组人生长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和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近年来,以改善成年终身高为目的的个体化治疗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该文对青春期矮身材儿童身高改善的药物治疗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总结,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4,26(2):118-12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GnRHa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早期子宫内膜癌保育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2/3
子宫内膜癌(EC)是女性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EC患者中5%~10%年龄在40 岁以下,且确诊时70%~88%尚未完成生育.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AH)为EC的癌前病变,常同时存在EC.接受保留生育功能的AH/EC患者中,部分患者合并肥胖、胰岛素抵抗或糖尿病等,对口服孕激素的反应欠佳,疾病完全缓解率低、复发率高及妊娠结局欠佳.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作为孕激素治疗的替代方案,对此类患者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及妊娠结局.本文将从AH/EC保育治疗的现状、GnRH-a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在保育治疗中的可行性、影响因素及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中枢性性早熟患儿身高改善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枢性性早熟(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CPP)是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提前启动(女孩8岁前,男孩9岁前)引起的提前出现第二性征的疾病.CPP的发病机制与遗传、种族、环境因素有关.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nalogues,GnRHa)是治疗CPP的常用药物.GnRHa改善CPP身高的影响因素包括CPP的发病年龄和干预年龄.女孩6岁前确诊并治疗的CPP病例效果最佳,故CPP需早治疗.足够的疗程是保证身高改善的重要因素,至少需要2年.骨龄越小,对于身高改善越有利,芳香化酶抑制剂通过延缓骨骺闭合可改善CPP男孩的身高.KISS1、KISS1R、MKRN3等基因与CPP有关,早期识别可以对早期干预起指导作用.用GnRHa治疗的CPP女孩,身高增长速度小于4 cm/年,联用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可有效改善成年身高.适当有氧运动亦可改善身高.该文就CPP身高改善影响因素及策略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子宫平滑肌肉瘤内分泌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6
子宫肉瘤(uterine sarcoma)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肿瘤,约占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的不到1%[1-2],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预后较差.作为子宫肉瘤最常见的一种组织学类型,子宫平滑肌肉瘤(uLMS)恶性程度较高,具有早期易转移且复发率高的特点,虽然仅占子宫恶性疾病的1%,但在子宫肿瘤的死亡率中却占有相当大的比例[3-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