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知行为疗法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身心症状的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检索、评价及整合认知行为疗法改善COPD患者身心症状的最佳证据。方法:据"6S"证据模型,检索UpToDate、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BMJ Best Practice、Cochrane Library、国际指南协作网、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医脉通、COPD全球倡议(GOLD)官网及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与COPD患者认知行为治疗相关的证据,包括临床实践指南、证据总结、专家共识、系统评价以及原始研究等。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1月2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并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证据提取和汇总。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其中临床决策2篇,指南3篇,专家共识1篇,系统评价3篇,Meta分析1篇,随机对照试验3篇。最终从建立信任关系、认知治疗、行为治疗3个方面形成21条证据。结论:该研究总结了认知行为疗法改善COPD患者身心症状的最佳证据,以期为COPD患者的认知行为治疗提供循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疾病管理师实施个体化健康管理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改善、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疾病管理师实施个体化健康管理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改善、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该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88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个体化健康管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指数均小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肌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个体化健康管理通过根据患者自身条件和水平建立个体化方案,对患者的饮食习惯进行规划,重视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效地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管理师的信任感,同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在高血压的日常治疗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疾病体验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深入了解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的疾病体验,为制订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质性研究的半结构式访谈法,对17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进行深入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提炼出5个主题及10个次主题,包括疾病认知有限(忽视疾病症状,错误就医行为)、疾病不确定感(害怕瘤体破裂,担心疾病复发)、信任医疗资源(信任诊疗技术,满意医疗服务)、渴望社会支持(希望家属陪伴,期待医护关怀)、积极自我管理(保持情绪稳定,建立健康行为)。结论:医护人员应重视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患病过程中的身心感受,评估其需求、支持情况和应对能力,针对性地提供科学、有效的帮助,以促进其身心舒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打造医疗共同体建设的"象山模式"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医疗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的建设发展,开启了象山百姓便捷就医的新模式。浙江省宁波市象山第一人民医院医疗健康集团以"强龙头""强基层"为抓手,通过制定高度统一的运营模式,促进绩效管理深度融合,打造全专融合的慢性病管理,推进医防融合联动机制,全面建立整合型医疗服务供给体系,打造了医共体建设的"象山模式",切实提升了群众对各医疗机构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麻醉后恢复室向麻醉后监护治疗病房转变的探索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自2018年国家七部委联合发布【21号】文件《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以来,越来越多的麻醉科开始关注麻醉后监护治疗病房(AICU)的创建,但5年过去了,真正成功创建AICU的医疗单位很少。广东作为经济强省,人口众多,目前仅有2家医院AICU正在建设中,国内其他省份情况也大致如此 [1]。探究其原因,虽然有政策层面支持,但大多数医院很难一开始就分配病区,给予人力、设备和其他各项资源,同时对麻醉科胜任病区管理能力缺乏足够的信任。因此,如何在国内大部分医院成功创建AICU,实现学科建设的突围,成为麻醉学科亟需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索,即依托现有麻醉后恢复室(PACU),进行适当改进和人员培训,留置术后合适的重症患者,术后第2天送返病房。此模式灵活借用PACU场地,实质工作内容与AICU大致相同,为了与PACU有所区分,暂时称之为"加强型麻醉后恢复室(Intensive Postanesthesia Care Unit,IPACU)"。自2021年4月7日至2022年2月28日,我们共收治患者959例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彰显了麻醉科核心技术的独特优势和能力,获得手术科室及医院管理层的高度赞扬。2022年3月,医院正式同意建立AICU,充分利用现有PACU医疗资源,为AICU建设获得医院管理层的批准,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现将一些经验与各位同道分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信任建立在支气管肺炎患儿雾化吸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信任建立在支气管肺炎患儿雾化吸入疗法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支气管肺炎需行雾化吸入疗法的患儿96例,采用区组随机化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雾化吸入疗法,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与患儿进行信任建立后再行雾化吸入。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时间、症状缓解时间、住院费用和肺功能指标、患儿治疗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症状缓解时间、住院费用、雾化治疗时哭闹次数均低于对照组,主观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儿各项肺功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支气管肺炎患儿雾化吸入疗法护理中实施信任建立能减少患儿住院时间、缓解时间,改善患儿肺功能,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病例信息的质量管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质量是临床注册研究结果能否得到学术界认可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短板。对于科研工作而言,许多入选病例和收集资料的工作与临床常规工作非常相似,需要的是研究者认真、细致的做事态度。依靠参研人员的个人素质无法保证整个临床注册研究体系的质量,必须通过制度和制度的落实才有可能保证质量。同时,注册上传病例资料时,研究者可能并不清楚今后这些资料将用于哪些具体的临床研究课题,研究者在临床资料收集和评估过程中倾向性较小,没有必要人为地改动数据。因此,建立在信任研究者基础上的较低级别的内部质量管理是临床注册研究质量管理体系设计的要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老年前列腺癌患者治疗期间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深入了解前列腺癌患者住院治疗的真实体验,为优化患者护理干预服务和患者出院后居家照顾服务提供依据及建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5月南京鼓楼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0例老年前列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访谈,运用NVivo.12软件及质性研究的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归纳出3个主题:生活转折的不适(生理病痛、影响社会生活、心理适应过程);复杂的治疗体验(住院治疗体验、焦虑不安等情绪反应);强烈的治愈期待(积极情绪、遵从医嘱行为等表现)。尽管患者的治疗方式和治疗经历各不相同,但患者都经历了从原有生活轨迹中脱离进入医院系统接受治疗康复的过程。患者对支持性照顾的各个维度都有不同需求,其中最希望得到心理层面的照顾与支持。结论:前列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照顾需求更加强烈;患者在获知患病事实、承受经济压力、生活方式转变及疾病生理痛苦等压力下,易陷入心理脆弱状态。患者对治疗过程中焦虑、痛苦和不安的情绪疏导意识较差。因此,住院治疗期间患者需要与医护团队建立信任关系,获得足够的健康信息支持,对患者全程治疗和最终康复十分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关于非公立体检机构诚信评价体系建设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诚信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诚信评价体系建设关系到整个医疗行业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非公立体检机构作为健康体检行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健康体检市场运营的主体,更需要关注诚信评价体系的建设。信任构建不易,如何建立一个让社会信任、人民放心的非公立体检机构的诚信评价体系,减少失信行为发生,重塑非公立体检机构的社会形象,建立和重点提升非公立体检机构的公信力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师生双角度评估临床及转化医学导师胜任力现况和导师培训需求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师生双角度评估临床及转化医学导师胜任力现状的调查,为导师胜任力的师资培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及转化医学导师121人,以及临床医学博士后170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版导师胜任力评估量表,从保持有效沟通、建立一致的预期和目标、评估学生、培养独立性、尊重多样性、促进学生职业发展6个维度26项条目,由临床及转化医学导师和临床医学博士后通过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双角度评估导师胜任力。同时,调查临床及转化医学导师的构成和导师培训需求。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 t检验。 结果:70.0%(119/170)的临床医学博士后认为导师指导非常有帮助,78.5%(95/121)的导师认为有必要开展导师培训。导师胜任力方面,临床博士后对导师的评价明显高于导师自我评价[各条目总分(162.35±23.59) vs. (154.80±19.81), P<0.01]。临床博士后和导师对26项胜任力条目评价的优秀率分别为100.0%(170/170)和46.3%(56/121)。师生共同认为在建立基于信任的关系、激励学生方面做得较好,但在考虑可能带入到导师/学生关系中的偏见等方面存在不足。 结论:前临床及转化医学导师具备良好胜任力,但仍存在较高的导师培训需求,需结合导师胜任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导师培训和建立导师评价体系,以完善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