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吲哚菁绿标记荧光成像技术在骨与软组织肿瘤切除手术中的辅助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成像在骨与软组织肿瘤切除手术中的作用与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采用ICG标记近红外(near-infrared,NIR)荧光成像辅助手术的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男17例、女21例,年龄(36±21)岁(范围5~75岁)。手术前1 d静脉滴注2 mg/kg剂量ICG,术中行NIR成像确认肿瘤荧光信号;肿瘤切除后,对肿瘤床进行NIR成像检测荧光残留灶;进一步切除荧光残留病灶送病理学检测,确认是否含有肿瘤组织。对荧光图像进行事后分析,计算肿瘤染色率及信噪比,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38例患者中34例患者肿瘤成功被ICG染色,总体染色率为90%。不同病理类型、良性或恶性肿瘤、是否接受新辅助化疗、术前不同ICG给药时间组肿瘤染色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4例肿瘤成功染色患者的信噪比为2.9(2.3,5.7)。不同病理类型、良性或恶性肿瘤、是否接受新辅助化疗、术前不同ICG给药时间、骨巨细胞瘤患者术前地舒单抗不同用药次数以及肿瘤对新辅助化疗反应好坏患者信噪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肿瘤切除后术中通过荧光引导共送检有荧光残留信号的组织块57块,其中30块病理检查证实含有残余肿瘤病灶,总体准确度为53%。分块切除术的准确度为71%,明显高于整块切除术的16%(χ 2=15.51, P=0.000)。 结论:ICG标记的NIR荧光成像对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染色率较高,染色效果稳定,不易被外部因素影响,可用于术中临床隐匿残留肿瘤病灶的检测,在分块切除术中的检测准确度较整块切除术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甲状腺手术中荧光显像技术保护甲状旁腺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1/20
在甲状腺手术中,甲状旁腺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将对患者的预后产生较大的影响.目前术中对甲状旁腺的保护方法多为肉眼识别,术者根据术中观察到的甲状旁腺的形态及血供情况,决定是否对其进行自体移植.然而,由于甲状旁腺在术中与周围脂肪及淋巴组织在形态和颜色上较为接近,这对肉眼的识别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甲状腺手术中急需一种帮助术者快速有效识别甲状旁腺的方法.近年来,荧光显像技术在甲状腺外科领域的应用成为研究热点,应用该技术在术中对甲状旁腺及其血供进行显像,为术中甲状旁腺的保护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荧光显像技术可分为自体荧光显像(NIRAF)和外源性荧光显像两种方式,不同的荧光显像方式其所涉及的原理、运用的设备及术中实时显像的效果各不相同.目前NIRAF多用于术中对甲状旁腺的识别,该技术可以提高术者对甲状旁腺的识别率,但其显像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患者的血钙浓度、甲状旁腺的位置及其周围组织情况等.外源性荧光显像依赖于荧光显像剂的应用,荧光显像剂主要包括吲哚菁绿(ICG)、低剂量亚甲蓝(MB)和5-氨基乙酰丙酸(5-ALA).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荧光显像剂是ICG,当其与血中脂蛋白特异性结合后,在近红外光照射下可以对甲状旁腺及其周围血供进行显像,有助于术者对甲状旁腺进行识别,并判断其周围血供情况.随着甲状腺更多术式的不断开展,ICG近年来也逐渐在腔镜、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中得以应用.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其对甲状旁腺进行识别的结果存在着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可能,且术者在对甲状旁腺周围的血供情况进行判断时,易受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其他外源性荧光显像方法,如低剂量的MB和5-ALA的使用,尽管同样可以对甲状旁腺进行荧光显像,但因有文献报道其可引起多种不良反应,目前在临床上的应用并不广泛.由于目前荧光显像对于甲状旁腺的保护在国内外研究中仍处于初步阶段,不同技术其临床应用方法及效果都尚存争议.笔者结合目前国内外文献,就荧光显像技术与甲状旁腺保护的相关报道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