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高致死性杀虫剂虫螨腈中毒(附四例病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为提高临床对虫螨腈中毒的重视,探讨虫螨腈中毒的诊断救治策略。本文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接诊虫螨腈中毒患者4例和文献复习病例4例,总结国内含虫螨腈成分农药中毒病例的临床特点,并结合接诊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归纳分析。8例虫螨腈中毒患者中死亡7例,呼吸道和消化道途径暴露虫螨腈均呈高致死性;发热、多汗、肌酶升高和进行性加重的中枢神经损害是其突出的临床特点;暴露初始症状多不严重,部分患者尤其暴露剂量低者,经或不经临床诊治存在一个相对稳定阶段,一旦出现大汗、明显发热、意识障碍则病情迅速恶化,呼吸循环衰竭并可导致死亡。随着产能和市场投放增加,人群暴露虫螨腈机会增多,迫切需要加强虫螨腈中毒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应当重视中毒初始稳定阶段的观察治疗,同为氧化磷酸化解偶联毒剂(五氯酚钠)中毒的救治方法有借鉴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长期农药暴露的毒性作用及关键基因发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农药慢性暴露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及其富集的信号通路,探索其潜在致病机制和关键基因。方法:于2021年7月,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下载与农药毒效应相关的高通量基因表达谱数据,样本来源为长期接触农药的美洲男性农场工人和其他行业工人,获取DEGs;利用R软件clusterProfiler包对所选择的DEGs进行GO、KEGG及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采用STRING、Cytoscape等工具对其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及可视化分析;借助MCODE及Cytohubba等分析得到基因功能模块,从而筛选出核心基因。结果:共筛选出GSE30335数据集的DEGs 189个,其中上调基因101个,下调基因88个。GO、KEGG及GSEA结果显示,DEGs主要富集于神经元投射发育调控、运动调节、核糖体蛋白合成等生物学功能及以帕金森病为代表的复杂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通路上。综合筛选发现,KLF1为农药暴露的核心基因,其差异表达倍数为0.456( t=-3.82, P=0.021)。 结论:长期农药暴露可造成接触人群多个基因的差异表达,可能通过下调KLF1并经由其介导的一系列生物学途径参与神经系统的病理学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农村妇女孕全程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暴露对2岁儿童神经发育影响的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孕期全程拟除虫菊酯类农药(pyrethroid pesticides,PYRs)暴露对2岁儿童神经发育的影响及其关键窗口期。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云南省宣威市2个乡镇招募孕早期妇女建立出生队列。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482名妇女孕8~12 +6周、20~23 +6周和32~35 +6周尿PYRs代谢产物水平,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第3版评估2岁儿童神经发育水平。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孕期PYRs暴露与儿童神经发育之间的关联。 结果:共完成360个母子对孕期尿液PYRs代谢产物检测和儿童神经发育水平评估。孕早、中、晚期至少检出一种PYRs代谢产物的检出率分别为93.6%(337/360)、90.8%(327/360)和94.2%(339/360)。2岁儿童认知、语言、运动、社会情感和适应性行为得分分别为(102.3±18.9)、(100.2±16.3)、(102.0±20.3)、(107.8±23.3)和(85.8±18.6)分。调整其他混杂因素后,孕早期尿PYRs代谢产物4-氟-3-苯氧基苯甲酸暴露可降低2岁儿童运动( β=-5.02,95% CI:-9.08~-0.97)和适应性行为( β=-4.12,95% CI:-7.92~-0.32)得分,可增加2岁儿童适应性行为发育迟缓的风险( OR=2.07,95% CI:1.13~3.82)。 结论:农村妇女孕早期日常生活PYRs暴露可能会影响2岁儿童神经发育,孕早期可能是其关键窗口期。孕中、晚期同等水平PYRs暴露可能对2岁儿童神经发育影响不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互联网途径获取毒物的中毒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通过互联网购物(网购)途径获取毒物导致中毒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本院急诊医学科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期间通过网购途径获取毒物的中毒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就诊方式、中毒原因、暴露途径、毒物类别、患者接受洗胃及毒物检测情况和预后等临床信息,并以同期非网购途径获取毒物的中毒患者作为对照,比较网购途径中毒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结果:共纳入318例中毒患者,其中网购途径中毒患者44例(13.8%),与对照组相比,网购途径中毒患者的年龄更低( P<0.001)、自杀占比更高( P=0.006)、口服途径暴露更多( P=0.029)、外院洗胃比例更高( P=0.001);网购途径的毒物种类以农药为主,与对照组比较毒物种类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农药中毒分布特征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网购药品中毒以混合药物中毒占首位(27.8%),其次分别为右美沙芬(16.7%)和艾司唑仑(15.5%),对照组亦为混合药物中毒为主(38.8%)。 结论:青年是选择网络途径购买毒物的主要群体,应加强对此群体的健康教育,网购平台在监管交易时应重视商品可能的使用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通过毛发样本分析中国两个城市成年女性的多种农药暴露情况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在全世界范围内农药的应用十分广泛,它们包括多种化学制品,主要分为杀虫剂(如,有机氯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盐类、拟除虫菊酯和新烟碱类)、除草剂(例如,酸性除草剂)和杀菌剂(如,唑类)。研究显示,农药的暴露可能对人体产生基因毒性,引起神经损伤和内分泌系统紊乱,并与癌症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上海市城郊孕妇新烟碱类杀虫剂及其代谢物暴露水平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2021年于上海市城郊选取151名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年龄、孕周、家庭年总收入、文化程度和二手烟接触情况)并采集随机尿液。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测定尿液中8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和4种代谢物浓度。比较不同特征孕妇间新烟碱类杀虫剂及其代谢物检出率和浓度差异,分析尿液新烟碱类杀虫剂检出相关因素。结果显示:93.4%(141份)的尿样中至少检出一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去甲基啶虫脒、噻虫胺、噻虫嗪和去甲基噻虫胺检出率较高,分别为78.1%(118份)、75.5%(114份)、68.9%(104份)和44.4%(67份)。全部新烟碱检出浓度中位数为2.66 μg/g。去甲基啶虫脒检出浓度最高,检出浓度中位数为1.04 μg/g。30~44岁组孕妇尿液中吡虫啉及其代谢物检出率较低[ OR(95% CI):0.23(0.07~0.77)],家庭人均年收入≥10万元的孕妇尿液中噻虫胺及其代谢物检出率较高[ OR(95% CI):6.15(1.56~24.28)]。上海市城郊孕妇普遍暴露于新烟碱类杀虫剂及其代谢物,存在潜在健康风险,而且孕妇年龄和家庭收入是潜在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职业接触草甘膦工人健康状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草甘膦及其代谢产物在职业接触人群体内的浓度及其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为提高草甘膦安全使用和毒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20年4至12月,选择5家草甘膦生产企业中直接接触草甘膦原药的247人作为接触组,同时选择同企业内不接触草甘膦原药和其他农药的237人作为对照组,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和职业健康检查,并对作业场所空气中草甘膦和生物样本中草甘膦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进行检测,分析各浓度之间的相关性和两组间健康检查情况的差异。结果:接触组尿中草甘膦浓度(0.022~47.668 mg/L)和超标率(60.32%,149/247)以及尿中氨甲基膦酸浓度(<0.010~1.624 mg/L)分别高于对照组尿中草甘膦浓度(<0.020~4.482 mg/L)和超标率(2.53%,6/237)以及尿中氨甲基膦酸浓度(<0.010~0.524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工作环境草甘膦浓度超标率为33.67%(33/98);工作环境草甘膦浓度与尿中草甘膦和氨甲基膦酸浓度呈正相关( rs=0.804、0.238, P<0.001),尿中草甘膦浓度与氨甲基膦酸浓度呈正相关( rs=0.549, P<0.001)。接触组谷丙转氨酶(ALT)、白球比、肌酐、尿酸,以及ALT异常率和总蛋白(TP)异常率高于对照组,TP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接触组总体肝功能、总体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肝脏B超和血脂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工作环境中草甘膦浓度与劳动者尿中草甘膦和代谢产物氨甲基膦酸浓度有关联,草甘膦接触可能对人体的健康产生损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京郊温室大棚农业人员自觉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京郊地区温室大棚农业人员自觉健康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和促进温室农业人员职业健康相关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依据京郊地区主要温室大棚农业区县生产特色和规模,分层随机抽取从事温室182名温室大棚农业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一般情况、职业情况和自觉健康状况调查,统计分析自觉健康状况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京郊温室大棚农业人员自觉健康问题检出率为51.6%(94/182),其中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自觉问题检出率较高,分别为29.1%(53/182)和21.4%(39/182);温室大棚农业人员自觉健康状况在不同户籍、性别、婚姻状况、工龄、混配或喷洒农药、工作场所饮食抽烟行为等变量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性别、混配或喷洒农药、工作场所饮食吸烟等因素均对温室大棚农业人员自觉健康问题的发生风险产生明显影响( P<0.05);混配或喷洒农药、工作场所饮食吸烟是温室大棚农业人员自觉健康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 OR=1.055、2.524,95% CI:0.503~2.210、1.107~5.755);男性是温室大棚农业人员自觉健康问题发生的保护因素( OR=0.447,95% CI:0.234~0.852)。 结论:从源头上减少农药使用,降低其暴露机会,加强职业健康教育,促进良好卫生习惯养成和提高其防护意识,对于保护京郊温室大棚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有机磷化合物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阿尔茨海默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其主要的病理变化为脑内神经原纤维缠结、淀粉样斑块形成以及进行性神经元丢失。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有机磷化合物暴露人群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有机磷化合物可以通过抑制酶的活性、促进氧化应激、影响轴突转运和神经生长因子通路等机制诱发或加速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过程,导致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障碍。我们就有机磷化合物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提高对有机磷化合物神经毒性的认识,加深对阿尔茨海默病的高危因素及发病机制的理解,并进一步帮助思考阿尔茨海默病可能的诊疗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毒物检测技术在895例临床中毒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本研究探索毒物检测在临床中毒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毒检阳性中毒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本研究是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共收集2020年10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入组参与队列研究的江苏省及周边的41家医院送至南京医科大学中毒研究所毒检中心行毒物检测鉴定的患者毒检结果、中毒情况及临床信息,分析毒检阳性即检出毒物或过量药物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毒检采样情况与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95例进行毒检鉴定的临床诊断中毒或可疑中毒患者。其中毒检结果阳性652例,占比72.85%。所有毒检阳性患者中,接触单一毒物者506例,多种毒物者147例;检出前三位毒物(药物)为农药除草剂(202例,30.98%),镇静/精神类药物(151例,23.16%),以及农药杀虫剂(97例,14.88%)。在毒物药物暴露史明确的541例患者中,毒检阳性率为78.19%;在中毒暴露史不明确的354例患者中,毒检阳性率为64.69%。暴露史不明确的患者毒检阳性结果前三位毒物(药物)为:镇静/精神类药物(82例,12.58%)、除草剂(26例,3.99%)以及鼠药(22例,3.37%)。因不明原因意识障碍、凝血功能异常以及多脏器功能损伤入院的患者更易检出阳性结果。结论:中毒疾病的暴露史存在不确定性,因尽早完善毒物检测;当患者存在意识障碍、凝血功能异常和多脏器功能损伤时,亦需要考虑完善毒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