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羧甲基壳聚糖/燕麦β葡聚糖复合凝胶的制备及其对大鼠干槽症的治疗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CMCS)/燕麦β葡聚糖(β-dextran,β-Dex)新型复合凝胶用于大鼠干槽症模型的治疗效果.方法:制备CMCS/β-Dex新型复合凝胶,对其黏度、外观形状及口腔湿润环境的稳定性进行评价.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体外抑菌实验,建立大鼠干槽症模型,分别设立空白阴性对照组、CMCS/β-Dex新型复合凝胶组及碘仿纱条阳性对照组,初步评价牙槽窝创口愈合效果.另取上颌骨及牙龈组织固定脱钙,组织病理学观察愈合情况,免疫荧光检测各组炎症因子的表达差异.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复合凝胶组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可有效发挥局部抗炎抗菌功效.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肉眼观察、免疫荧光及组织病理学观察均显示CMCS/β-Dex新型复合凝胶组具有显著的炎症抑制和促进创口愈合功能,与碘仿纱条组效果相当.结论:CMCS/β-Dex 新型复合凝胶具有显著的抗菌和抗炎效果,能够加速大鼠干槽症创口愈合,有望为临床干槽症的治疗提供一种高效抑菌、加速愈合的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植入术后并发扩张囊部分外露的成功修复:病例报道2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2023年9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2例烧伤后瘢痕患者,Ⅰ期植入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术后并发扩张球囊部分外露,其中一例外露面积约为5 cm×5 cm,容积约为50 mL,占注水总量的20%;另一例外露面积约为3 cm×2 cm,容积约为20 mL,占注水总量的5%.分析扩张器球囊外露原因,给予换药,同时扩张器内注水并加压包扎,挽救外露的扩张球囊.最终成功注水270 mL和360 mL,约占皮肤软组织扩张器额定容量的67%和90%.术后2例患者瘢痕修复效果良好,扩张皮瓣未见坏死,无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患者满意.分析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植入后扩张球囊部分外露的原因如下:①瘢痕的扩张有限,周围条件不充分时,创口极易裂开;②电凝时间过长导致皮瓣局部全层坏死,易导致扩张器外露.总结此类并发症的治疗经验:防治感染,外加包扎与固定,减轻局部外露球囊的张力.此外,负压封闭引流可促进创面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保留足趾的自体复合第2足趾关节移植治疗手指关节炎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保留足趾的自体复合第2足趾关节移植治疗手指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2月至2018年6月,共收治创伤性手指关节炎9例,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19~ 53岁,平均31.7岁;示指3例,中指6例;掌指关节(MP)关节炎4例,近侧指骨间关节(PIP)关节炎5例;均为创伤后继发的手指关节炎。采用游离带血供的自体复合第2足趾跖趾或趾骨间关节移植进行治疗,同时将受区废弃关节(7例)或切取自体髂骨移植(2例)修复供区骨缺损保留足趾长度,供区创面均直接关闭。术后观察手指和足趾骨折愈合情况、外形、移植关节活动度(ROM)、术后供区愈合情况和行走功能及相关并发症。结果:本组术后9例移植关节全部成活,1例足部供区行髂骨植骨微型钢板固定,术后1周伤口不愈合,考虑为内固定物排异反应,予拆除钢板改克氏针交叉固定,2周后创口顺利愈合。术后随访6~ 30个月,平均16.3个月。手指骨折平均愈合时间7~ 10周,平均8.3周,手指外观及功能良好。移植后的MP活动度为50°~75°,平均65.3°,PIP活动度为10°~85°,平均60.6°。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手指功能:优5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88.9%。足趾骨折平均愈合时间9~ 12周,平均10.2周,所有患者足趾外形良好,行走功能正常。2例取髂骨患者供区仅残留一条线形瘢痕,无疼痛、麻木等不适。结论:游离带血供的自体复合第2足趾关节移植治疗手指关节炎,同时应用受区废弃关节或切取自体髂骨移植修复供区骨缺损保留足趾,不仅能恢复手指关节的正常结构,使关节具有良好的功能,而且能保留足趾外形与功能,减少供区损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面部急性外伤临床分析及整形美容技术的应用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儿童面部急性外伤的临床特点,探讨整形美容技术用于修复儿童面部急性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面部急性外伤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接受整形美容治疗,并于术后3、6、12个月随访,采用瘢痕美容评估及评级量表(SCAR)评价瘢痕情况,调查患儿家长对瘢痕的满意度。分析患儿的面部急性外伤的临床特点。采用GraphPad Prism 8.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索影响患儿家长对瘢痕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面部外伤患儿338例(364处),男223例,女115例,年龄1~14岁,平均4.5岁。其中磕伤307例,锐器割伤14例,车祸伤13例,狗咬伤3例,高处坠落伤1例,累及多个解剖区域,其中额部(174例)最多,所有创面均采用整形美容技术成功修复。术后3、6、12个月瘢痕SCAR评分分别为(2.9±1.0)分、(1.9±0.7)分、(1.8±0.8)分,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3个月分别与术后6、12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6、12个月家长满意度评分分别为(7.4±0.7)分、(7.9±0.7)分、(8.2±0.8)分,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12个月分别与术后3、6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创口受累区域是否多发及预后瘢痕的宽度是影响患儿家长对瘢痕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结论:儿童面部急性外伤多由钝物磕伤引起,额部好发。根据创面特点采用整形美容技术修复儿童面部急性外伤,可以实现伤口最佳愈合,改善瘢痕预后,有望进一步提高患者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程护理模式应用于毒蛇咬伤患者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全程护理模式用于毒蛇咬伤患者急救和康复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0月丽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毒蛇咬伤患者2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130例患者为常规护理组,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30例患者为全程护理组。记录肿胀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和蛇伤创口愈合时间等临床治疗指标,评价患者蛇伤创口疼痛反应程度,评估患者焦虑及抑郁心理状况,评价蛇伤临床疗效水平,观察患者创口感染情况,调查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全程护理组患肢肿胀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和蛇伤创口愈合时间[(5.54±0.69)d、(7.36±0.84)d和(15.32±1.69)d]均显著短于常规护理组[(6.93±0.74)d、(10.28±1.15)d和(20.56±2.17)d]( t=5.14、5.92、6.30,均 P < 0.001);全程护理组护理7 d后VAS评分为(1.64±0.29)分,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的(2.25±0.37)分( t=6.24, P < 0.001);全程护理组出院时HAMA评分和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 t=6.83、7.25,均 P < 0.001);全程护理组患者蛇伤治疗总有效率(93.77%)与常规护理组(90.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46, P=0.495);而全程护理组患者蛇伤治愈率(68.46%)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54.62%)(χ 2=5.26, P=0.022)。全程护理组蛇伤创口感染发生率(1.54%)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6.92%)(χ 2=4.65, P=0.031)。全程护理组护理总体满意度(97.69%)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92.31%)(χ 2=3.96, P=0.046)。 结论:对毒蛇咬伤患者实施全程护理,可缩短患者康复周期,缓解疼痛反应,改善心理状况,减少伤口感染发生风险,提高护理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人脂肪干细胞与表皮生长因子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人脂肪干细胞(hASCs)与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对皮肤缺损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1月6例患者抽脂减肥的脂肪组织作为hASCs的来源,以酶消化法从人脂肪组织中提取hASCs,将其培养至第3代。利用倒置显微镜对细胞形态进行观察;使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型及分化能力检测。随机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并将实验用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设立实验组(hASCs+hEGF组),细胞治疗对照组(hASCs组)和空白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实验组予以100 μl PBS重悬第3代脂肪来源干细胞(1×10 6个),以10 μg/L加入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细胞治疗对照组予以100 μl PBS重悬第3代脂肪来源干细胞(1×10 6个);空白对照组取PBS,各组均注射600 μl局部移植至创面边缘及基底部。大体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面积占初始创面面积百分比;创面组织进行标本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CD31染色检测等方法观察和比较各组创面愈合水平。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 t检验对比组间计量资料。 结果:相差显微镜观察hASCs的细胞形态学特征:可见原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呈梭形,接种后2 h后开始圆形,大部分细胞变形在48 h后,细胞形态以长梭形为主,短梭形、狭长形及多角形较少,胞质丰富,胞核清楚,并分泌大量基质,基质内呈特异性深蓝色,第3代时可见细胞以长梭形为主,漩涡状生长。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D90、CD105、CD73呈阳性表达,阳性率在95%以上,CD34、CD11b、CD19、CD45及HLADR呈阴性表达;人脂肪源性干细胞(hADSCs)在加入成脂诱导液培养后,hADSCs可向脂肪细胞分化,加入成软骨诱导培养基诱导后,hADSCs可向软骨细胞分化。表明提取培养的细胞为hADSCs。实验组创面完全愈合,被覆盖新生的上皮组织,接近正常皮肤;细胞治疗对照组创面有68%愈合,新生上皮组织较薄,易破裂出血,与实验组比较,愈合质量欠佳;空白对照组创面愈合质量差,愈合面积约41%。创面面积占初始创面面积百分比3组比较,治疗后第7、11、14、18、21天时间点,实验组愈合速度最快,与细胞治疗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1.095、115.094、199.695、204.917、600.699, P<0.05),而细胞治疗对照组的愈合速度次之,且在7、11、14、18、21 d时间点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064、13.187、14.315、16.177、14.238, P<0.05)。HE染色法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实验组创面已经完全愈合,表皮修复情况良好,呈复层上皮排列,同时可见部分炎性细胞浸润;细胞治疗对照组则仍有部分创面未能愈合,肉芽组织以及创面表面仍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空白对照组则有相当一部分创面尚未愈合,存在较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且在尚未愈合的创口周围可见有瘢痕组织增生。CD31染色法观察新生微血管:实验组创面已经完全愈合,创面浅面可见新生血管,深部血管则呈垂直创面的方向生长,且血管密度较大;细胞治疗对照组则仍有部分创面未能愈合,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新生血管密度较为丰富,创面表面仍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空白对照组则有相当一部分创面尚未能愈合,炎性细胞浸润较明显,肉芽组织中新生血管数量较前两组有明显减少。 结论:hEGF可提高脂肪干细胞的存活率,并延长细胞的存活时间,从而增强hASCs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脱细胞真皮基质填充耻骨下间隙应用于成人隐匿性阴茎治疗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脱细胞真皮基质填充耻骨下间隙结合吸脂术、阴茎悬韧带松解术治疗隐匿性阴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北京怡德医院外科2015年10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15例成年隐匿性阴茎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为(33.2±4.6)岁,体质量指数为(28.9±5.3) kg/m 2,术前站立位非勃起状态下阴茎长度为(3.0±1.3) cm。阴茎悬韧带松解结合传统阴阜部吸脂后,应用脱细胞真皮基质填充耻骨下间隙进行治疗。观察术后阴茎长度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患者的满意度。计量资料以 ± s表示,数据比较采用两样本 t检验(两样本总体方差齐时)或者近似 t检验(两样本总体方差不齐时)。 结果:术后阴茎长度为(7.3±2.1) cm,较术前增加(4.3±1.6) cm(增加143.3%);术后3个月阴茎长度为(5.4±1.8) cm,较术前增加(2.4±0.8) cm(增加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439, P<0.05)。术后出现水肿9例(60.0%)、淤斑7例(46.7%)、血肿1例(6.7%)和包皮创口愈合不良1例(6.7%)。患者术后均无性交障碍或排尿困难。10例(66.7%)患者对术后阴茎外观和功能非常满意,4例(26.6%)满意,1例(6.7%)基本满意。 结论:使用脱细胞真皮基质填充耻骨下间隙结合传统阴阜吸脂术和阴茎悬韧带松解术对于治疗成年隐匿性阴茎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病因特点和临床治疗初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17例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患者的发病因素特点和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初步总结和分析。方法:回顾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17例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8例,年龄(63.6±9.6)岁(43~82岁)。对其原发疾病、发病因素、发病部位、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随访至少1年,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原发疾病为恶性肿瘤者12例,骨质疏松5例;诱因为拔牙者11例,自发4例,不良可摘义齿2例;发病部位位于上颌骨6例,下颌骨10例,上、下颌骨同时累及1例。17例患者均使用抗坏死类药物,其中单独皮下注射地舒单抗1例,静脉使用双膦酸盐16例,其中5例患者同时口服抑制血管生成药物;给药时间为(10.1±3.9)个月(3~18个月)。手术治疗17例,15例患者的创口一期愈合,2例患者于术后8个月再次出现颌骨暴露,行第二次手术治疗后创口愈合。结论:拔牙为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最常见诱因,下颌骨多于上颌骨,采取合适的手术治疗可达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局部氧疗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对慢性伤口患者创面愈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局部氧疗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对慢性伤口患者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慢性创口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档案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伤口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给予局部氧疗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创面愈合率、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施局部氧疗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干预后,研究组患者治疗5 d、10 d、15 d的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治疗5 d、15 d的肉芽组织生长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植皮术后的皮片及皮瓣生长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局部氧疗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干预可有效抑制慢性伤口患者的创面细胞的死亡及感染细菌的繁殖,加快创面愈合进程,进而提升创面愈合率及临床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携带穿支血管推进皮瓣在肢体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创面邻近知名血管穿支推进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7月—2017年12月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骨科应用创面邻近知名血管穿支推进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26例,其中男19例、女7例,年龄7~68岁。腕部缺损3例、手背皮瓣供区缺损4例、指端缺损9例、踝部缺损5例、小腿缺损5例;腕部创面大小为2.0 cm×2.5 cm~2.5 cm×4.0 cm,手背创面大小为1.2 cm×1.6 cm~1.4 cm×2.0 cm,指端创面大小为0.8 cm×1.2 cm~1.0 cm×1.3 cm,小腿及踝部创面大小为2.5 cm×3.0 cm~3.5 cm×5 cm。术前应用多普勒探测穿支血管,以穿支血管为中心设计推进皮瓣。术中分别以桡动脉、掌背动脉、指动脉、胫后动脉、胫前动脉、腓动脉等知名血管穿支为皮瓣之血管蒂,于一侧切开皮瓣,找出穿支血管,然后找出主干血管,应用会师法切取皮瓣,游离后将皮瓣向前推移覆盖创面。25例患者皮瓣供区直接缝合;1例踝部缺损患者供区创面约2 cm×2 cm,行皮片移植修复。结果:26例皮瓣均存活,其中25例皮瓣于术后第14天拆线,创口一级愈合;另1例小腿推进皮瓣远端边角约0.5 cm×1 cm术后出现坏死,经换药后痂下愈合。术后随访1~3年,皮瓣无臃肿,外观满意,质地良好,与周围皮肤质地相近,周围关节活动无受限,手部皮瓣两点辨别觉6~8 mm,腕部及下肢皮瓣感觉恢复S 3~S 5,供区远端皮肤感觉S 4~S 5。 结论:采用创面邻近知名血管穿支推进皮瓣修复肢体小面积软组织缺损,具有手术操作简便、皮瓣存活率高、外观良好、与周围皮肤质地相近,感觉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