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1型7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草酸尿症1型(PH 1型)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PH 1型患者中,男4例,女3例;起病年龄26~42岁(平均32.1岁),诊断年龄28~51岁(平均40.6岁)。7例患者均以肾结石起病,3例患者起病时发现肾功能不全,其中2例患者发现时即进行血液透析。就诊时的症状包括骨痛7例,关节疼痛或关节畸形5例,乏力5例,低血压3例,皮下结节2例。4例患者有家族史。7例患者血红蛋白60~114 g/L,白蛋白16.5~32.1 g/L,D-二聚体 2 230~12 781 μg/L。7例患者已行维持性血液透析,行透析年龄26~50岁(平均37.7岁),自起病至进入透析时长为0~20年(平均5.6年)。5例患者反复发生透析通路功能不良。3例患者在明确诊断前行肾移植,移植肾均因草酸盐沉积而失去功能。随访4~38个月(平均14.43个月),死亡1例。7例患者均行腹部CT检查,可见骨骼病变、双侧肾脏多发结石和肾钙质沉着表现。6例患者检出AGXT基因突变,其中复合杂合变异4例,单纯纯合变异2例。变异位点为c.823-824dup.AG(p.S275Rfs*38)(exon 8)、c.815-816ins.GA(p.S275Rfs*38)(exon 8)、c.595G>A(p.G199S)(exon5)、c.32C>G(p.P11R)(exon1)、c.638C>T(p.A213V)(exon 6);经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会分级判定2个位点为可能致病变异,7个位点为致病变异,1个位点为意义未明。4例患者行组织活检,病理均表现出大量草酸盐沉积。PH 1型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深入理解PH 1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对早诊断早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基因肾结石病基因治疗前景展望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单基因肾结石病虽在临床较为少见,但其逐年增加的发病率及对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足以引起重视。目前单基因肾结石病的治疗尚停留于药物及手术层面,本文以原发性高草酸尿症基因治疗的进展为切入点,对单基因肾结石病在病因学层面的治疗进行论述,以期推动更多基因治疗层面的研究和尝试,推动基因治疗方式和药物的研发与探索,推动单基因肾结石病精准化及个体的治疗模式的完善,进而提升该病的诊疗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同期肝肾联合移植治疗婴儿高草酸尿症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儿 女,8月龄。因“诊断为原发性高草酸尿症Ⅰ型5个月,发展至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 2个月”,为求进一步治疗于 2021年11月3日就诊于我院。患儿3月龄时突发休克、呼吸心跳骤停,于当地医院经心肺复苏、呼吸机辅助通气、体外膜式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2周,心肺功能逐渐恢复;撤除ECMO治疗后仍无尿;肾脏穿刺活检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肾小管内有大量钙盐沉积,结合检测AGXT基因的2个杂合突变,确诊为原发性高草酸尿症Ⅰ型。患儿每周接受3次透析治疗(每次透析12~24 h)。患儿父母各有1个AGXT基因杂合突变。患儿身长68 cm,体重6.7 kg。入院后CT检查结果提示,双肾密度增高(图1)。经评估患儿为高草酸尿症Ⅰ型、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无器官移植手术禁忌证,将其加入肝、肾移植等待名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上尿路结石危险因素及早期复发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上尿路结石(upper urinary tract calculi,UUTC)的危险因素及早期复发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4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确诊为UUTC患儿(结石组, n=129)以及同期住院的非UUTC患儿(非结石组, n=130)临床资料,对比两组人口学特征、结石病家族史、饮食饮水及排尿情况等。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儿童UUTC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分析各因素对UUTC患儿早期复发的影响。 结果:129例UUTC患儿中,男性81例、女性48例,就诊年龄(7.58±4.02)岁。高钠饮食( OR=4.199,95% CI:1.418~12.440)、高钙摄入( OR=5.043,95% CI:1.720~14.788)、低饮水量( OR=2.691,95% CI:1.125~6.435)、低排尿量( OR=2.462,95% CI:1.108~5.470)、结石病家族史( OR=2.041,95% CI:1.137~3.664)、先天性上尿路畸形( OR=7.133,95% CI:1.420~35.817)是儿童UUT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石早期复发率为8.5%(11/129),早期复发原因依次是原发性高草酸尿症(3/6)、胱氨酸尿症(2/6)、低排尿量(1/6)。 结论:高钠饮食、高钙摄入、低饮水量、低排尿量、结石病家族史、先天性上尿路畸形与儿童UUTC发生有关;遗传代谢性疾病、低排尿量是儿童UUTC早期复发的主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婴儿原发性高草酸尿症1型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primary hyperoxaluria,PH)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PH1型(PH1)为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反复性肾结石和肾钙质沉积,可诱发急性肾衰竭.婴儿PH1易导致早期终末期肾病,病死率高.本文报道1例就诊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的急性肾衰竭婴儿,该病例通过全外显子基因测序确诊为PH1,基因型为AGXT基因c.596-2A>G纯合突变,在中国人群中为首次报道.既往文献表明尿草酸、结石成分分析等可提示PH1,PH1诊断的金标准是肝活检结合丙氨酸-乙醛酸转氨酶(alanine-glyoxylate aminotransferase,AGT)活性鉴定,而AGXT基因测序因其便捷性逐步成为首选诊断方法.PH1的保守治疗方法有补充充足液体量、枸橼酸盐、维生素B6和持续肾脏替代等,但肝移植是其唯一的根治方法.对于不明原因的急性肾衰竭婴儿应警惕PH1,尽早行尿草酸盐水平的检测和基因筛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基因肾结石病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年来,多种单基因肾结石病被认知,单基因肾结石病可引发肾结石、肾钙质沉积、肾外脏器表现以及肾功能不全甚至肾衰竭;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该类疾病的诊断也更快捷有效。同时,随着基因治疗技术的进步,基因编辑等技术将有可能改变单基因肾结石病的现有治疗方式。现就单基因肾结石病的种类、基因型和表型特征及治疗方法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AGXT基因突变致儿童原发性高草酸尿症1型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儿,男,5月21天,以"咳嗽8 d,尿少2 d"入院。入院8 d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口服中成药治疗4 d,咳嗽较前加重。2日前出现尿少,当地医院完善肾功:尿素氮47.3 mmol/L,肌酐2 109 μmol/L,遂转入西安市儿童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基因型与表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是儿童肾结石和慢性肾结石病的重要病因。反复发作的肾结石和肾钙质沉着症提示临床医师应考虑到先天基因缺陷导致的遗传代谢病。不幸的是,由于对原发性高草酸尿症基因型和表型认识上的缺乏,导致诊断和治疗上出现不可接受的延误,甚至造成严重后果。本文就原发性高草酸尿症的基因型与表型的特点、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以及原发性高草酸尿症的治疗现状和未来的基因治疗展望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3型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primary hyperoxalurias,PH)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目前PH共分3种类型:PH1、PH2和PH3。PH3是由4-羟基-2-氧戊二酸醛缩酶(4-hydroxy-2-oxoglutarate aldolase, HOGA1)基因发生突变所致。HOGA1基因所编码的酶缺失致内源性草酸生成过多,尿液中草酸排泄增加,进而导致肾钙质沉着症及反复发作的草酸钙结石。首发症状可表现为泌尿系感染、血尿、反复的尿路结石及肾脏钙质沉着症。基因诊断是PH3诊断的金标准。我们报道1例中国PH3患者,主要表现为幼年起病反复发作的尿路结石,全外显子测序证实 HOGA1基因2处杂合突变:c.834_834+1GG>TT及c.834G>A,患者最终进展为终末期肾病,规律血液透析后行肝肾联合移植治疗,但术后因恶性心律失常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3型基因型和表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3型(PH3)是由于 HOGA1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罕见单基因肾结石病。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PH3患者的基因突变位点可被明确定位,其基因型与表型特点、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也逐渐被认知;随着基因治疗技术的发展,干扰的RNA药物和基因编辑技术可能改变现有PH3的治疗方式。本文将对PH3的基因型和表型特点、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治疗进展等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