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6A甲基化调控神经系统及相关疾病的功能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在已知的众多发生在信使RNA(mRNA)内部的修饰方式中,N6-甲基腺嘌呤(m6A)修饰是真核生物最常见的一种转录后修饰,占所有RNA甲基化修饰的80%。分子层面上,m6A这种可逆的修饰方式参与调节mRNA的可变剪切、出核、翻译、降解等过程。已有研究揭示了m6A修饰参与调控DNA损伤修复、细胞分化、个体生长发育以及学习记忆和免疫调控等多个生理过程,而这种修饰近年来也成为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围绕m6A的分子调控机制及其在神经系统的发育和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开展以m6A为靶向的神经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麦烯醇化酶基因ENO2的可变翻译分析和原核表达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鉴定重要农作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上参与糖酵解的烯醇化酶家族成员ENO2 编码基因TaENO2,分析TaENO2 的可变翻译特征及产物蛋白的烯醇化酶活性.[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小麦基因组中的TaENO2 基因;选择1 个TaENO2 为代表,以原生质体为受体通过外源表达方法分析该基因的可变翻译产物,通过原核表达和亲和层析过程纯化该基因的重组蛋白产物并测定其烯醇化酶活性.[结果]小麦的六倍体基因组中含有 3 个部分同源的TaENO2 基因,3 个基因的产物蛋白含有保守的烯醇化酶活性中心,编码烯醇化酶蛋白序列第 94 位甲硫氨酸残基(M94)的ATG密码子(ATGM94)是潜在的内部可变翻译起始位点.在原生质体中,外源导入的TaENO2 表达出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的全长产物烯醇化酶和定位于细胞核的N端截短产物转录抑制因子TaMBP-1 两种蛋白,而外源导入的突变ATGM94 后的TaENO2基因只表达全长产物烯醇化酶.获得了纯度较高的可溶性重组蛋白GST-TaENO2,该重组蛋白在体外能够催化由 2-磷酸-甘油酸(2-PGA)向磷酸烯醇丙酮酸(PEP)转变的烯醇化酶反应.[结论]小麦基因组含有 3 个烯醇化酶ENO2 编码基因TaENO2.在外源表达的情况下,TaENO2 表现可变翻译特征,可分别从第一起始密码子和内部ATGM94 密码子处起始表达出全长形式的烯醇化酶蛋白和N端截短形式的TaMBP-1 蛋白.原核表达的重组蛋白GST-TaENO2 具有体外烯醇化酶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高浓度重链抗体可变区-Fc融合蛋白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分析高浓度重链抗体可变区-Fc(variable domain of heavy-chain antibody-Fc,VHH-Fc)融合蛋白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设置振摇、光照、40 ℃高温3组强制降解试验,通过差式扫描荧光法、动态光散射法(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UPLC-MS)法检测3种强制降解条件对高浓度VHH-Fc融合蛋白构象稳定性、胶体稳定性、平均水化动力学直径及翻译后修饰的影响.结果 光照条件下,高浓度VHH-Fc融合蛋白的构象展开起始温度(onset temperature of unfolding,Tonset)、熔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Tm)和起始聚集温度(aggregation onset temperature,Tagg)降低幅度最大,Met 160和 Met266处的氧化比例大幅增加;振摇条件下,扩散相互作用系数(diffusion interaction parameter,kD)和平均水化动力学直径变化量最大.结论 光照会显著降低高浓度VHH-Fc融合蛋白的构象稳定性并诱导甲硫氨酸氧化,振摇对其胶体稳定性影响最为显著且会促进聚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长链非编码RNA亚细胞定位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的亚细胞定位和其功能息息相关,定位于细胞核时,lncRNA可以维持染色质结构,调控基因转录,参与mRNA的可变剪接;定位于细胞质时参与信号传导、转录后调控、翻译和翻译后修饰;定位于细胞器时协助完成细胞器的功能.lncRNA的亚细胞定位机制与其自身序列、结合蛋白等密切相关.此外通过构建核滞溜载体Snovector、添加胞质定位元件等强制改变lncRNA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利用 APEX2 等技术研究lncRNA亚细胞定位和其功能之间的关系,有利于lncRNA疗法的开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深圳市H5N6、H7N9流感病毒NA?UTR序列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深圳市H5N6、H7N9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A)基因非翻译区(UTR)的分子特性,为进一步探究NA基因与流感病毒转录复制及包装之间的关系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使用MEGA 7.0、DNAstar7.1.0等生物信息分析软件对全球和深圳H5N6、H7N9流感病毒NA的UTR进行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及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 2014-2015年深圳市H5N6病毒与其他HXN6病毒株比较,NA?3′端核苷酸同源性为95.1%~100.0%,H5N6?NA 3′?UTR高度保守;5′端UTR核苷酸同源性为89.7%~100.0%,H5N6?NA 5′?UTR主要在第23、27、29及33位发生突变.8株2013-2014年深圳市H7N9病毒与其他HXN9流感病毒株比较,NA?5′端UTR核苷酸同源性为93.3%~100.0%,其在第4、6及23位发生突变.结论 深圳市人感染H5N6及H7N9病毒NA?UTR的保守区具有高度同源性,其可变区具有基因多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细胞内单域抗体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来自骆驼或鲨鱼的单域抗体(Single domain antibodies,sdAb)仅包含抗体的重链可变区,而从人抗体中筛选到的人sdAb中包含重链(Heavy chain,VH)或轻链(Light chain,VL)的可变区.与完整抗体和scFv(Single chain antibody fragment)相比,sdAb是体外和体内都稳定的非聚合分子.与scFv片段不同,sdAb是细胞质/细胞核蛋白质的新型抑制剂,并可以在细胞质中正确折叠.sdAb能特异性抑制翻译后修饰,如磷酸化位点,构象异构体或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区域,这些区域不适合使用基因敲除及RNAi技术进行研究.作为细胞质/细胞核蛋白质的抑制剂,使用sdAb的研究数量持续增加,同时使用无需免疫动物的合成单域抗体文库中,研究者筛选出一些有成药应用前景的药物分子.目前,研究涉及的抗原靶点包括病毒蛋白、癌相关蛋白、毒素、神经系统相关蛋白、植物和果蝇蛋白等,可以针对几乎所有的细胞质/细胞核中的抗原表位,进行功能性sdAb的筛选.逃逸蛋白结构和细胞穿透肽的高效转染的研究,拓宽了sdAb的应用领域.新一代细胞特异性纳米颗粒,将携带细胞质/细胞核sdAb作为蛋白抑制剂,开拓病毒感染及癌症新的治疗领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环状RNA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特殊共价闭合环状非编码RNA(no-coding RNA,ncRNA).circRNA具有稳定性 、物种保守性及组织细胞特异性.通过作为微小RNA(microRNA,miRNA)分子海绵,调节可变剪接以及亲本基因表达;此外circRNA还参与细胞内RNA调控网络和蛋白翻译过程,与包括肿瘤在內的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其有望成为新的肿瘤标志物和分子治疗靶标而逐渐成为ncRNA研究领域的"新星".近年关于circRNA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发现circRNA可通过多种机制参与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对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并且与肿瘤的预后及化疗敏感性有关.目前circRNA在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中的功能和调控机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少量研究报道.综述circRNA的分子生物功能、其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以及与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间的联系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多巴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的易感性及PET/CT显像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多巴胺转运体(DAT)基因3′非翻译区可变串联重复序列(VNTR)多态性与内蒙古地区帕金森病(PD)的相关性并分析其机制.方法 选取PD患者52例为PD组,健康体检人员60例为对照组.对DAT基因的3′非翻译区VNTR进行基因分型;对20例PD患者和10例对照者进行11C-甲基-N-2β-甲基酯-3β-(4-F-苯基)托烷(11C-β-CFT)DA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脑显像.结果 VNTR有9R和10R两个等位基因,VNTR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对照组和P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DAT显像清晰,双侧尾状核、前壳核和后壳核11C-β-CFT放射性摄取均匀对称.PD组尾状核、前壳核和后壳核11C-β-CFT放射性摄取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AT基因VNTR多态性与内蒙古地区PD无明显相关性,VNTR多态性与PD患者纹状体11 C-β-CFT放射性摄取无明显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人SLC25A13基因内含子突变IVS6-11A>G导致转录子剪接异常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minigene剪接实验分析SLC25A13基因内含子突变IVS6-11A>G是否导致转录子剪接异常,并确定其剪接方式,进而明确其在Citrin缺陷病的致病性.方法:构建携带突变的目的片段外显子捕获载体,转染293T细胞后逆转录PCR扩增转录产物,测序并分析.结果:IVS6-11A>G突变导致SLC25A13基因内含子6的3端10个碱基保留于转录子中,致蛋白翻译提前终止,Citrin蛋白功能丧失.结论:SLC25A13基因IVS6-11A>G突变为剪接突变,其剪接方式为可变3'剪接,该突变为Citrin缺陷病致病突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m6A甲基化与肿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m6A甲基化是20世纪70年代被发现的一种RNA分子上的甲基化修饰,存在于各种RNA中,但主要在mRNA中出现.与DNA甲基化相似,m6A甲基化也可以在不改变碱基序列的情况下对基因的转录后表达水平具有调控作用.它主要是通过影响mRNA与读取蛋白的结合,从而调控mRNA的可变剪接、翻译效率和稳定性等,进而改变基因表达.研究早期,受限于m6A甲基化位点的检测技术不够灵敏,转录组中的m6A位点无法被完整而有效地鉴别.随着二代测序与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已有多种方法可以对m6A甲基化位点进行检测和预测.目前的研究表明,m6A甲基化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也密切相关.本文结合近期的研究进展,对m6A甲基化的概念、检测和预测手段,特别是m6A与肿瘤发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肿瘤的分子病理诊断和分子靶向治疗寻找新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