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复大鱼际肌的掌骨平面拇指离断再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修复大鱼际肌的掌骨平面拇指离断再植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2月至2018年3月,对9例急诊伴有大鱼际肌损伤的掌骨平面拇指离断患者实施再植。结果:9例掌骨平面离断指均Ⅰ期存活,其中3例出现肌腱粘连,术后3个月予肌腱松解术。术后随访3~15个月,平均10个月。再植指没有旋转、成角畸形,大鱼际肌饱满;8例拇对掌功能:拇指指间关节掌侧纹到第三掌骨远侧掌横纹之间最大距离为5~8 cm。5例再植指总主动活动度大于健侧75%,4例再植指总主动活动度大于健侧50%;7例再植指指体皮肤色泽、温度正常,张力适中,毛细血管反应灵敏,2例色泽稍差,温度略低,怕冷;指腹两点分辨觉7~9 mm,感觉恢复至S 3~S 3+。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再植拇指功能:优5例,良3例,可1例。 结论:伴有大鱼际肌损伤的第一掌骨平面拇指离断伤进行再植,存活后外观和功能良好。在患者全身情况允许、离断指体完整的前提下,熟悉拇指解剖及变异,术前充分评估受伤情况,可提高掌骨平面拇指离断再植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肌氧饱和度指导对腰椎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肌氧饱和度(SmtO 2)指导对腰椎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 方法:择期行脊柱手术患者120例,年龄18~64岁,BMI 18~35 kg/m 2,ASA分级Ⅱ或Ⅲ级,Hb浓度>100 g/L,性别不限。常规麻醉诱导与维持。S组行SmtO 2监测,电极片贴敷于双侧大鱼际。单侧或双侧SmtO 2降至基线水平70%超过60 s时,通过检查传感器位置,加速补液,使用缩血管药物,提高吸入氧浓度及输血处理。C组只贴敷电极片,不监测。于术前1 d(T 0)、术后1 d(T 1)和术后3 d(T 2)时,采用QoR-15评分量表评估患者的恢复质量。记录气管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于麻醉诱导前即刻和术毕时,采集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记录乳酸水平;记录术后低血压、便秘、脊神经损伤、恶心呕吐和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S组术毕乳酸水平降低,术后便秘、恶心呕吐和切口感染发生率降低,气管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缩短,T 1,2时QoR-15评分升高( P<0.05)。 结论:SmtO 2指导可改善腰椎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使用单一腕上横切口对改善腕管综合征术后疼痛的效果评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头戴式冷光源及放大镜辅助下使用单一腕上横切口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此手术入路对术后腕掌侧疼痛及手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我们对40例腕管综合征患者,随机采用传统鱼际间纵切口(纵切口组)和单一腕上横切口(横切口组)手术入路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术后正中神经支配区皮肤麻木缓解程度及大鱼际肌的运动功能。在术后1、14、30、90及180 d对术后疼痛程度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使用Von Frey纤维丝检测腕掌侧皮肤固定检测点的痛觉阈值,分析两种手术入路与疼痛的相关性;随访并记录患手术后正常使用的时间,评估两种手术入路对患手功能恢复速度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两组术后麻木症状均较术前显著减轻,夜间麻醒症状消失,大鱼际肌的功能与术前一致,无症状加重。纵切口组及横切口组患者术后1、14、30、90及180 d的VAS评分平均值分别为3.9、2.7、2.0、1.8、0.8及2.4、1.3、0.7、0.6、0.4;两组Von Frey纤维丝检测痛觉阈值平均为7.6、56.7、115.5、202.7、256.8 g及37.5、94.6、184.0、269.5、300.0 g,两组间VAS评分及Von Frey纤维丝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纵切口组和横切口组患手术后能正常使用的平均天数分别为12.3和4.7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在头戴式冷光源及放大镜辅助下采用单一腕上横切口手术入路能够安全有效地完成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松解术。切口设计避开了腕掌部皮肤受力区,操作入路规避了损伤腕掌侧皮神经的风险,可加速患手的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成人巨指指列切除后示指移位病例报告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男,62岁,因右手中环指疼痛畸形就诊。家族自祖辈至儿女四肢或其他系统器官均无先天畸形病史,患者未合并其他系统器官的先天畸形,既往患指未经治疗。临床检查:右中环指肥大畸形,大小为健侧对应手指的2~3倍,两指呈蟹足样分别向尺侧、桡侧侧弯,皮色皮温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粗糙,伴有增生小结节,痛觉过敏,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均僵直无活动度。因中环指畸形,示指和小指无法正常进行屈伸活收展动。大鱼际萎缩塌陷,拇指内收与外展尚可,对掌不能,掌指关节屈伸活动范围较健侧小,指间关节活动度与健侧拇指无明显差别。右手正斜位(DR):右手第3、4指列掌骨及指骨形态欠规则,相应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间隙变窄,部分已融合消失,第3、4掌指关节周围及第3掌骨近段可见不规则骨质增生,且骨质增生影相互融合。患者随机血糖20.0 mmol/L,血压182/105 mmHg,诊断为糖尿病、高血压。待血压、血糖调控平稳后行右中、环指指列切除,示指移位术。于中指近节掌桡侧、环指近节掌尺侧分别作纵向Z字切口,切口向掌根部延伸,并于掌根部交汇形成大"V"形切口,背侧切口同掌侧。逐层切开皮肤、皮下,可见皮下脂肪增生,增生脂肪组织较正常脂肪组织质地略韧,色略黄。切开腕横韧带近端,可见正中神经及其分出的指总神经及中环指的指神经瘤样增生,周径明显增粗,约为正常的2~3倍,周围包绕着增生的脂肪组织。分离神经、血管及屈伸肌腱,血管及肌腱未见明显增粗。中、环指的指骨长、宽度约为健侧2~3倍。第3、4掌骨长度与健侧相近,但第3掌骨的宽度为健侧2倍。中指自掌指关节向桡侧侧弯,环指向尺侧侧弯,第3、4指列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掌骨间关节均可见大量骨赘生成并互相融合,关节间隙不可见,各关节无活动度。于掌骨基底水平结扎并离断手掌、背侧动静脉。完全切除中、环指指神经及对应指总神经及部分正中神经。在第3、4掌骨基底水平完全离断屈、伸肌腱及对应蚓状肌和骨间肌,避免损伤示、小指骨间肌致术后患侧手内在肌无力。切断示、中指,环、小指间掌骨间横韧带并保留残端,可用于示指移位后韧带修复。松解掌骨间关节,从第3、4掌骨基底截断中、环指指列,但保留第3掌骨基底作为残端。用摆锯于第2掌骨基底截指,保护示指神经血管束及屈伸肌腱,将示指向尺侧移位于第三掌骨基底用克氏针固定,C臂机透视确定位置良好,无明显旋转移位后钢板固定。修补中环指掌骨间横韧带残端和腕掌关节及掌指关节的关节囊。将第3、4指列截除后中指近节桡侧和环指近节尺侧皮肤形成筋膜组织瓣修复截指创面,石膏外固定。切除指列整体送检,病理报告:右手中、环指皮下纤维脂肪组织增生。术后每日换药,观察皮瓣血运,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2周复查,切口愈合、无感染,皮瓣无坏死,继续石膏外固定。术后4周右手X线片见移位示指基底骨质愈合,拔除克氏针,保留钢板。嘱患者开始康复训练。术后18个月复查,巨指症无复发,手术切口轻度瘢痕增生,瘢痕血运、弹性良好,未影响手功能。X线片示移位后的示指骨性愈合,轴线良好。拇指内收、外展可,虎口大小可,拇指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主动屈伸关节活动度与术前相同,对掌功能较差。根据Jebesen手功能标准测试患侧整体手功能,患者可以用移位后的示指和拇指握笔写字、模拟翻树叶、模拟进食、摆放大件物品、挪动空盛物罐。记录健侧与患侧示小指掌指关节、指间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度。采用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vement,TAM)系统评定法测定,可得右手示指TAM约为健侧的76.2%,右手小指TAM约为健侧的76.1%,移位的示指和小指活动度均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正中神经返支的应用解剖及其卡压征的显微外科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对正中神经返支解剖学观察,总结正中神经返支卡压的损伤机制,探讨其卡压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2月至2021年10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外科用12只新鲜手标本,男性标本6只,左侧、右侧各3只,女性标本6只,左侧、右侧各3只,解剖正中神经返支并观察其发出的位置,测量支配大鱼际肌各肌支的长度及正中神经返支走行过程中的易卡部位,测量结果按性别的侧别分别进行非参数检验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21例腕部正中神经返支卡压患者。男14例,女7例;年龄31~65岁,平均46.2岁。全部患者均有大鱼际肌萎缩;术前标记正中神经返支入肌点,并且按压手掌体表投影处大鱼际均有乏力、酸胀不适感;肌电图检查:正中神经末梢运动潜伏期大于4.5 ms,均出现纤颤电位和正相电位,所有患者运动传导速度均小于30 m/s,运动神经波幅均小于10 mV。正中神经返支手术探查所见,其主干在拇短屈肌浅头起点处增厚,腱弓、掌腱膜深层与大鱼际肌肌膜间存在卡压,术中给予彻底松解,解除卡压因素。21例患者均门诊随访。 结果:男性左、右侧组正中神经返支发出点距腕横韧带远侧缘距离分别为(0.30、0.31、0.32) cm和(0.31、0.32、0.32) 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943、 P=0.346);女性左、右侧组分别为(0.28、0.28、0.28) cm和(0.29, 0.30、0.30)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121、 P=0.034)。正中神经返支主干长度、横径,拇短屈肌浅头支长度和拇对掌肌支长度在男性、女性的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男性左、右侧组拇短展肌支长度分别为(1.45、1.27、1.31) cm和(1.54、1.38、1.47) 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528、 P=0.127);女性左、右侧组分别为(1.21、1.18、1.15) cm和(1.25、1.24、1.25)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1.993、 P=0.046)。2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4(平均15)个月,术后患者伤口均I期愈合,大鱼际处酸胀感消失,大鱼际肌外观饱满;拇指外展功能恢复正常,拇指对掌功能恢复正常19例,轻度受限2例;术后大鱼际肌肌力恢复至5级19例,4级2例。末次随访时肌电图检查:正中神经末梢运动潜伏期均小于4.5 ms,运动传导速度均大于40 m/s;运动神经波幅均大于10 mV。根据顾玉东推荐的腕管综合征功能评定标准,优19例,良2例,优良率100%。 结论:正中神经返支支配大鱼际肌的各个神经分支长度不同,并且正中神经返支走行过程中有较多易卡因素,临床上掌握正中神经返支解剖结构及形成卡压的机制,手术彻底松解易卡部位,对于提高正中神经返支卡压征疗效,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掌颏反射的解剖与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掌颏反射是一种人类原始反射,以钝器轻划手掌大鱼际时下颌肌肉轻微收缩为阳性,出生2天后逐渐出现,2岁消失,50岁以后重现。病理状态下的掌颏反射,刺激部位不只是大鱼际,还有小鱼际、手背、前臂、上肢、躯干甚至下肢,且下颌肌肉收缩幅度大、持续时间长。出生后2天至2岁掌颏反射阴性提示脑损伤,因此,建议将掌颏反射列为新生儿神经反射的常规检查之一。成年人轻划小鱼际等部位掌颏反射阳性为病理征象,是皮质释放的征象。本文分析了掌颏反射的解剖与临床意义,同时就掌颏反射的规范化检查方法、效应的分级、判断指标以及临床意义等加以阐述,旨在正确判断掌颏反射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腕掌侧远端横纹小切口松解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观察腕掌侧远端横纹小切口松解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疗效,总结临床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1-2022-10采用腕掌侧远端横纹小切口切开松解治疗的33例(41侧)腕管综合征,切口位于腕掌侧远端横纹处,于掌长肌腱尺侧作一长约1.5 cm横形切口.如果出现难以直视、操作困难情况则可采用L形延长切口,位于第3指蹼与掌长肌腱尺侧缘连线上,在横形切口桡侧端向上延伸一长约1 cm的纵形切口.结果 3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3侧需采用L形切口,术后未出现感染、血肿.3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20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第1天所有患者手掌部麻木、感觉异常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术后第14天34侧手掌部麻木感完全消失,7侧手掌部仍有麻木感.末次随访时5侧手掌部偶有轻微麻木感,2侧手掌部遗留麻木但较术前减轻.末次随访时大鱼际肌肉萎缩的13侧完全恢复,对掌功能、捏力、握力恢复正常;大鱼际肌肉萎缩的3侧部分恢复,对掌功能恢复正常,捏力、握力较术前明显改善.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瘢痕痛、掌浅弓损伤,未出现正中神经掌皮支、返支损伤.末次随访时采用腕管综合征功能评定标准:优31侧,良8侧,可2侧.结论 腕掌侧远端横纹小切口松解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自制开窗式透明管道辅助微创双切口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探讨自制开窗式透明管道辅助微创双切口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9年6月-2021年7月,经自制开窗式透明管道辅助微创双切口治疗腕管综合征29例,并采用功能状态量表(BCTQ-FS)和症状严重程度量表(BCTQ-SS)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操作均在30 min内完成,出血量约3.0 mL,术中无神经、血管及肌腱损伤.2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BCTQ-FS评分、BCTQ-S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1例因神经卡压时间过长,出现大鱼际肌萎缩,导致术后肌肉萎缩改善不明显.末次随访临床疗效评定为优26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6.6%.结论 自制开窗式透明管道辅助微创双切口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具有创伤小、效果显著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不同助产技术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不同助产技术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确定对产妇盆底功能损伤最小的助产技术.方法 将产科阴道分娩产妇242例随机分为会阴侧切组(行会阴切开术,手掌合并用大鱼际肌贴在会阴体部保护会阴)95例,传统助产组(无侧切,手掌合并用大鱼际肌贴在会阴体部保护会阴)86例和无创助产组(单手控制胎头娩出速度,不扶持会阴体)61例.结果 无创助产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及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显著低于会阴侧切组和传统助产组(均P<0.0125),且产后2h出血量显著少于会阴侧切组(P<0.05).结论 无创助产技术有利于减轻产妇盆底功能损伤,提高产妇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手法整复及手术整复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伴正中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腕关节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伴正中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伴正中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16例患者接受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治疗结果,对比治疗前后腕关节功能指标(背伸、掌屈、旋前、旋后、桡偏、尺偏)、Gartland-Werley评分、Chen W-S腕部正中神经损害评分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评分等.结果 16例患者疗效评价:差0例、可3例、良好3例、优秀10例.患者治疗后的腕关节功能指标和Gartland-Werley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6个月Chen W-S腕部正中神经损害评分(疼痛、两点辨别觉、大鱼际肌力、生活自理能力)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所有患者GQOL-74评分从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等多方面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伴正中神经损伤患者的具体病症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可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痛苦,并消除神经压迫、促进神经修复,为腕部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