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分析头颈部CTA的应用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以有创动脉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参考标准,通过与手动后处理法比较,探讨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后处理过程中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t,AI)辅助分析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2年9月在本院行头颈动脉CTA并于1月内行头颈动脉造影检查且符合纳入标准的42例患者的影像资料,男3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7±10.9)岁.通过与手工法图像后处理进行比较,评价AI法后处理的工作效率、VR图像质量、标准符合率以及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对42例患者的84条双侧颈动脉进行分析,人工智能平均完成时间为(1.23±0.17)min,比手工方法(7.95±2.42)min缩短约6.72min,平均时间增益率为84%.人工智能获得的VR图像质量与一般图像质量之比分别为88.1%(37/42)和9.5%(4/42),手动方法获得的VR图像质量与一般图像质量之比分别为19.0%(8/42)和69.0%(29/42).两种方法获得的V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DSA为"金标准",其中正常33根,闭塞10根,狭窄41根;在检测闭塞上手工和AI测量准确率均100%,狭窄率手工及人工智能测量结果分别为49.7%±20.9%、51.9%±26.3%,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24),组内相关系数为0.879;结论 基于图像分割技术对头颈部CTA血管成像进行后处理,可以显著缩短后处理时间,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此外,VR后处理的图像质量优于手工方法,诊断血管闭塞和狭窄的准确性与手工方法相当,可以更好地辅助影像医生进行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影响颅内小型动脉瘤破裂的影像解剖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颅内小型动脉瘤的破裂与其影像解剖特征的关系,建立动脉瘤破裂风险评分的预测模型,为颅内小型动脉瘤破裂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经头颈CT血管造影或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182例颅内小型动脉瘤(最大径<5 m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2例、女120例,年龄31~83(56.85±11.51)岁,动脉瘤破裂组95例、未破裂组87例。两组患者动脉瘤的部位、形状、有无子囊、生长方向及相关解剖学参数等临床特征和影像解剖特征的比较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方法,建立动脉瘤破裂的影像解剖特征的预测模型。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动脉瘤部位、瘤壁形状、子囊、入射夹角、瘤高与瘤颈的比值(A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子囊、入射夹角>117.75°、AR值>1.65是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 P值均<0.01)。根据logistic预测模型,其动脉瘤破裂风险评分( R),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2(95%可信区间0.750~0.874, P<0.01), R=2为最佳截断值,灵敏度72.6%,特异度78.2%。 结论:颅内小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符合以下两种及两种以上影像解剖特征者,即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后交通段或前交通动脉、瘤壁不规则、有子囊、入射夹角>117.75°、AR值>1.65等,为动脉瘤破裂的高危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头颈联合CTA成像技术中kV值与体质量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低千伏(kV)剂量在头颈联合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TA)成像技术中kV值与体质量的关系。方法:选取北海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拟诊为头颈部血管性疾病行头颈联合CTA检查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不同管电压分为三组(A组45例,管电压120 kV;B组45例,管电压100 kV;C组30例,管电压80 kV)。A组、B组根据患者体质量分为A1组15例(< 70 kg)、A2组15例(70~85 kg)、A3组15例(> 85 kg)、B1组15例(< 70 kg)、B2组15例(70~85 kg)、B3组15例(> 85 kg),C组根据患者体质量分为C1组15例(< 70 kg)、C2组15例(70~85 kg),不设C3组。患者采用的对比剂均为碘佛醇。测量各组图像动脉血管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有效辐射剂量(ED),并由2名高级职称医师采用5级评分法对图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各组患者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 ≥ 3级,A1组、A2组和B1组、B2组、C1组评级差异不大,A3组、B3组、C2组与其他组评级差异明显。A1组、B1组、C1组4个不同层面血管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76.82、64.62、98.79、71.85,均 P < 0.001)。A2组、B2组、C2组4个不同层面血管C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59.82、112.33、108.22、135.18,均 P < 0.001)。A3组与B3组4个不同层面血管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40、4.27、3.91、3.59,均 P < 0.05)。B3组和C2组的图像噪声明显增加,SNR和CNR均较其他组降低。B1组比A1组ED减少47%,C1组比A1组减少73%( F=116.18, P < 0.001);B2组比A2组ED减少49%,C2组比A2组减少66%( H=35.40, P < 0.001);B3组ED比A3组减少35%( t=3.59, P < 0.05)。 结论:在头颈联合CTA成像技术中kV值的选择与体质量有关,体质量 < 70 kg适用80 kV,体质量70~85 kg适用100 kV,体质量 > 85 kg用常规120 kV扫描,既可以降低患者ED又能保证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铋屏蔽联合器官管电流调制技术在颅脑CT检查中应用的体模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测量敏感器官的辐射剂量,评价铋屏蔽联合器官-管电流调制(X-care)技术在颅脑CT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德国德国西门子公司炫速双源CT对头颈体模进行相同容积CT剂量指数(CTDI vol)下的X-care、铋屏蔽和X-care联合铋屏蔽3种方式扫描颅脑,及无铋屏蔽和铋屏蔽2种方式扫描双能量CT血管造影(DE-CTA)。选取铋屏蔽所在层面测量脑血管、邻近脑组织及脑脊液的CT值以及图像噪声,计算脑血管和脑实质的对比噪声比。通过放置热释光个人剂量计(TLD)的方式计算器官剂量当量( HT),并记录每次扫描后生成的CTDI 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 结果:颅脑扫描在相同的CTDI vol下,采用X-care、铋屏蔽和X-care联合铋屏蔽3种扫描方法的 HT,晶状体均值分别为(37.89±2.00)、(42.20±2.96)、(28.21±1.31)mSv,较颅脑常规序列扫描有明显下降( F=186.52, P<0.05);采用铋屏蔽和X-care联合铋屏蔽, HT,甲状腺为(0.77±0.07)和(0.89±0.08)mSv,较颅脑常规扫描和仅采用X-care有明显下降( F=103.26, P<0.05);DE-CTA采用铋屏蔽扫描后 HT,晶状体和 HT,甲状腺分别为(11.56±1.04)和(0.32±0.03)mSv,较屏蔽前有明显下降( t=5.07, P<0.05)。用与不用X-care、铋屏蔽及X-care联合铋屏蔽,颅脑常规扫描的噪声和对比信噪比(CNR)值无显著性改变;用与不用铋屏蔽,双能量CTA扫描的噪声和CNR无显著性改变。 结论:铋屏蔽联合器官管电流调制技术能够在保证一定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颅脑CT扫描中晶状体及甲状腺的器官剂量当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血管神经眼科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患者血管神经眼科的临床特征。方法:单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西安市第一医院神经眼科病区收治的CRAO患者49例49只眼纳入研究。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血管危险因素、发病特点、颈内动脉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特征、治疗方式、与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及出院1个月随访血管事件等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视力、头颅CT和或磁共振成像检查。同时行颈内动脉血管DSA检查35例;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14例。将颈内动脉颅外段解剖变异分为纡曲、折曲、盘曲;主动脉弓分为Ⅰ型、Ⅱ型、Ⅲ型、牛型。行静脉溶栓、动脉溶栓、保守治疗。治疗后随访时间1个月。功能性视觉定义为视力≥20/100。血管事件为随访期间发生卒中、心血管事件、死亡和新生血管青光眼。结果:49例49只眼中,男性40例40只眼(81.6%,40/49),女性9例9只眼(18.4%,9/49);平均年龄(60.7±12.9)岁。合并高血压、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分别为33、17、16例;既往有吸烟史、牙齿脱落病史分别为27、34例。服用降血压、降血糖、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血脂药物治疗分别为15、5、8、5例。发病前有一过性黑矇11例,醒后发现CRAO 17例。合并患侧脑组织梗死软化灶33例(67.3%,33/49)。行DSA检查的35例,患侧颈内动脉狭窄率70%~99% 、100%分别为3 (8.6%,3/35)、4 (11.4%,4/35)例。患侧眼动脉起源于颈外动脉5例(14.3%,5/35)例。颈内动脉颅外段解剖变异纡曲、折曲分别为17 (54.8%,17/31)、2 (6.5%,2/31)例。主动脉弓Ⅱ型、Ⅲ型、牛型分别为15 (42.9%,15/35)、6 (17.1%,6/35)、2 (5.7%,2/35)例。行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治疗分别为13、29例。发生治疗中并发症2例;治疗后症状波动3例,影像学无症状新发梗死灶10例。行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和降血脂药物治疗48例。出院及治疗后1个月时,恢复功能性视觉分别为7、17例。治疗后1个月,因心肌梗死死亡1例;发生新生血管青光眼2例。结论:CRAO患者合并血管危险因素和患侧颈内动脉异常比例较高;采用静脉溶栓和(或)动脉溶栓治疗及卒中二级预防后预后相对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颅内外高流量血管搭桥术治疗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临床体会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颅内外高流量血管搭桥术治疗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1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并实施颅内外高流量血管搭桥术的10例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0例患者共发现11个动脉瘤,其中8个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2个位于海绵窦及床突上段,1个位于交通段。10例患者中,8例行颅内外高流量血管搭桥+动脉瘤孤立术,2例行颅内外高流量血管搭桥+床突上段颈内动脉闭塞术或颈内动脉近心端阻断术;其中1例双侧动脉瘤患者仅处理破裂侧动脉瘤。术后桥血管的通畅情况采用头颈CT血管成像(CTA)评估;临床预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价。结果:10例患者的手术均取得成功,术中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血管吻合通畅率为100%。术后1例出现轻度失语、右侧肢体轻瘫;1例出现右眼视力明显下降;1例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0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5.8±16.6)个月(11~60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时,除1例视力下降者无好转外,另外2例患者的并发症均明显恢复;mRS 0分8例,1分1例,2分1例。术后3~6个月行头颈CTA检查发现1例患者的桥血管闭塞,其余患者的桥血管均通畅。结论:颅内外高流量血管搭桥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技术成功率和桥血管通畅率高,并发症较少,患者的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咽旁间隙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的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咽旁间隙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vagal paraganglioma,VP)的临床特点,总结和探讨其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病理确诊为VP患者的临床资料,共9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24~50岁。9例患者主要症状为声音嘶哑、颈部包块,次要症状为刺激性干咳、饮水呛咳及吞咽哽噎。主要体征为一侧颈动脉三角区触及边界清晰类圆形肿物,质地较韧,伴或不伴有同侧口咽侧壁隆起及声带固定。9例肿瘤均位于咽旁间隙;7例位于颈动脉分叉与颈静脉孔区之间,2例突入颈静脉窝。9例患者均行头颈部增强CT和MRI检查。7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及球囊闭塞试验。影像学特征为咽旁间隙富血供肿瘤病变,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与颈内外动脉、颈内静脉关系密切。结果:9例患者中8例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颈外入路肿瘤切除术,其中7例肿瘤完整切除,1例行大部分切除;1例转至血管外科治疗后行肿瘤部分切除手术。7例肿瘤完整切除后无复发,2例部分切除术后肿瘤缓慢增长。2例术后出现后组颅神经损伤,1例因术中结扎颈内动脉导致脑卒中。结论:VP为咽旁间隙富血供肿瘤病变,与颈内外动脉、颈内静脉及后组颅神经关系密切。治疗以手术切除为首选。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充分暴露术野,切除肿瘤同时保护颈内动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镜手术治疗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放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2019年收治的7例鼻咽癌放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且不合并骨组织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患者中男6例,女1例;年龄45~80岁,中位年龄54岁。分析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7例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头痛7例;听力下降7例;长期鼻部恶臭5例;反复鼻出血2例。7例患者术前均行颅底高分辨率CT、MR以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7例患者高分辨率CT检查可见鼻咽部软组织病灶,骨皮质完整,颅底软组织病灶与颅底骨面交界处可见小气泡影;MR、MRA检查显示鼻咽部为广泛炎性反应改变,6例可见鼻咽旁不规则坏死腔,病变中心无强化,周围软组织水肿。所有病例均采用全身麻醉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手术切除坏死组织的治疗方式。7例患者均行鼓膜切开置管术;5例行部分或全切患侧咽鼓管软骨段;1例同时行全组鼻窦开放术。7例患者均在围手术期进行抗炎等对症处理,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观察记录患者恢复情况。结果:7例患者手术清除的鼻咽颅底坏死组织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为坏死软组织及坏死的软骨组织,无肿瘤复发。全部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包括:听力提高7例;头痛消失5例,头痛缓解2例;鼻部恶臭消失4例,减轻1例。随访期间5例存活,2例死亡。2例未切除咽鼓管的患者中1例术后3个月再次出现鼻咽坏死灶,之后死于鼻咽大出血;1例术后6个月出现严重颅内感染导致死亡。结论:鼻咽癌放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诊断需依据患者的放疗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颅底高分辨率CT、MR、MRA对于诊断非常重要,早期积极采用内镜下大范围坏死灶清除同时根据咽鼓管软骨受累情况行咽鼓管软骨的部分切除或全切除是治疗放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的有效手段,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外伤致颈动脉夹层手术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40岁,因摔倒致右颈动脉夹层形成3周就诊。患者因摔倒致右颈部撞击外物就诊于当地医院,以右颈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当时无意识障碍、言语含糊及肢体活动障碍等,外院CT检查示:右侧颈总动脉中段夹层形成。为进一步治疗至我院就诊,既往史无殊,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神经系统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门诊予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每日1次及舒洛地特软胶囊1颗每日2次口服治疗。3周后来我院复查颈部CTA示:右侧颈总动脉近段管腔重度狭窄,狭窄近段血管局部呈双腔影,提示右颈动脉夹层进展。药物调整为阿司匹林肠溶片0.1g联合利伐沙班10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术前再次完善颈部CTA、头颈部血管壁MR增强及颈动脉造影证实右颈动脉夹层(图1),排除手术禁忌后全麻下行右颈动脉内膜剥脱及补片成形术,术中见右颈动脉内膜分离,局部血栓形成(图2),行夹层部分内膜剥脱,原位补片扩大成形术,手术顺利。术后予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及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每日1次口服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术后1及6个月随访行颈部CTA示:右侧颈总动脉近段夹层术后改变,局部管腔梭形膨大,原狭窄段血管恢复正常粗细,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诉明显不适,正常生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罕见表型——Harding病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青年男性,因"双眼视力突然下降1个月,伴双下肢无力6个月"于2023年1月2日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病中心。眼科检查示双眼视力均为0.08,矫正不能提高,双眼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相对性传入性瞳孔反应缺陷(-);眼底检查可见视盘充血,颜色鲜红,余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检查见双下肢肌力4级,无肢体感觉异常,未引出病理征。双眼视野检查显示:右眼视野中心暗点,左眼中心及颞下方视野缺损。双眼视觉诱发电位(1,0 deg)示右眼N 75-P 100:5.7 μV;P 100-N 135:4.8 μV;P 100潜伏期中度延长:139.7 ms;左眼N 75-P 100:4.1 μV;P 100-N 135:3.6 μV;P 100潜伏期轻度延长:133.9 ms。双眼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未见明显异常荧光。眼眶MRI显示双眼视神经T2WI呈节段性高信号,左侧视神经显著(图1A),增强后视神经T1WI略强化(图1B-D)。患者虽平素喜好吸烟(烟龄5年,每天约20支)和饮酒(酒龄10年,每天白酒250 g),但维生素D、叶酸测定及免疫相关抗体等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诊断: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可疑。建议患者完善中枢神经脱髓鞘相关抗体检查及基因检测。中枢神经脱髓鞘相关抗体检查结果显示:抗AQP4抗体IgG、抗MOG抗体IgG、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IgG均为阴性,但基因检测结果仍需20 d才可回报,鉴于患者神经系统异常表现,神经内科会诊讨论后予以口服甲泼尼龙片60 mg抗炎治疗(患者体质量60 kg),治疗期间,患者视力无明显改善,但双下肢肌力逐渐恢复至正常。激素快速减量并于1个月后停用,停用后半个月患者出现双下肢行走困难,再次就诊,神经内科查体显示:双下肢肌力3级,四肢腱反射(+),左侧脚踝以下浅感觉减退,右侧深感觉异常。次日四肢腱反射(++),2 d后近一步加重:双膝关节以下浅感觉减退,左侧深感觉异常。眼部检查显示:双眼视力进一步下降至指数/30 cm,双眼视觉诱发电位提示各波潜伏期较前进一步延长,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显示双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颞侧变薄。再次检查头颈部MRI显示,双眼视神经与图1比较,无明显改变,而颅脑MRI平扫、颈髓胸髓MRI平扫、胸部CT均未见明显异常,甲状腺功能检测、淋巴细胞计数检测、细胞因子检测等免疫相关检测均未见异常,排除感染等激素应用禁忌,与患者沟通后再次予以激素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