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重症先天性心脏病孕产妇的临床特点及母儿预后单中心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危重症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孕产妇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母儿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广东省人民医院救治的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危重症先心病孕产妇的临床资料。描述性分析其人口学特点、抢救策略、重症监护情况及母儿结局。结果:(1)共纳入危重症先心病孕产妇132例,包括孕妇128例[孕周(28.0±8.8)周],产妇4例(产后6~32 d),63.6%(84/132)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78.0%(103/132)由地市级及以下医院转诊入院,不规律产前检查者占59.1%(78/132)。先心病主要类型为分流型(55.3%,73/132)。改良版WHO(mWHO)风险分级Ⅳ级者占90.9%(120/132)。主要心血管并发症为肺动脉高压(64.4%,85/132)。46.2%(61/132)孕前已确诊先心病,70.5%(93/132)孕前未接受任何治疗。(2)所有危重症先心病孕产妇均接受了产科主导的多学科团队协作诊疗。抢救成功率96.2%(127/132),无严重产科并发症发生。至出院后24 h内死亡率为3.8%(5/132)。16.7%(22/132)接受了妊娠期心脏手术,其中77.3%(17/22)术后继续妊娠至34周后。(3)132例危重症先心病孕产妇的终止妊娠孕周为(30.5±8.6)周,主要方式为剖宫产术(71.2%,94/132)。101例(76.5%,101/132)危重症先心病孕产妇进入围产期(≥孕28周),其中,98例活产(97.0%,98/101),分娩活产儿99例(包括双胎1例)。99例活产儿中,早产儿59例(59.6%)、足月儿40例(40.4%);活产儿出生体重(2 167±698)g。早产、胎儿生长受限、先天性畸形为胎儿的主要并发症。结论:危重症先心病孕产妇主要来自经济、医疗水平欠发达地区;疾病干预晚,存在明确妊娠禁忌仍保留妊娠,致使母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加,医疗资源消耗增加。多学科团队联合积极救治,并在妊娠期行心脏手术可相对改善母儿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ICU入院方式危重孕产妇临床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重症监护病房(ICU)入院方式危重孕产妇的临床特征,以期更有效、合理利用ICU资源。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ICU 2006年1月至2019年7月救治的危重孕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ICU入院方式分为急诊入院组(因病情危重入产科病房当天或次日转入ICU)和计划入院组(入产科病房2 d后转入ICU)。收集危重孕产妇的发病情况、转入病因、病情严重程度、主要治疗措施、病死率等临床特征及医疗费用,并进行两组间的比较分析。结果:近14年中,ICU共收治危重孕产妇576例,占同期产科住院患者的0.8%(576/71 790),占同期ICU住院患者的4.6%(576/12 412);7例孕产妇死亡,占ICU危重孕产妇的1.2%,孕产妇总体病死率为10/10万。576例危重孕产妇中,急诊入院327例(占56.8%),计划入院249例(占43.2%)。与计划入院组比较,急诊入院组孕产妇择期剖宫产比例更低(17.7%比94.0%, P<0.01),急诊剖宫产比例更高(65.1%比2.4%, P<0.01),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APACHEⅢ)、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和Marshall评分亦明显升高〔APACHEⅡ评分(分):6.0(4.0,9.8)比4.0(3.0,7.0),APACHEⅢ评分(分):14.0(11.0,20.3)比12.0(9.0,16.0),SAPSⅡ评分(分):8(0,12)比3(0,8),Marshall评分(分):2(1,4)比1(1,3),均 P<0.01〕,且ICU住院时间明显延长〔d:2(1,5)比2(1,3), P<0.01〕,总住院时间明显缩短〔d:9(7,13)比13(10,18), P<0.01〕。急诊入院组和计划入院组孕产妇均以产科因素转入为主,分别为60.9%(199/327)和70.3%(175/249);其中产后出血占比最高〔分别为35.2%(115/327)和57.0%(142/249)〕,先兆子痫/子痫次之〔分别为7.0%(23/327)和7.6%(19/249)〕;19例产褥感染患者中仅有7例为计划入院;21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患者均为急诊入院。在急诊入院和计划入院患者中,分别有73例(22.3%)和42例(16.9%)需要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时间>24 h),99例(30.3%)和35例(14.1%)应用了血管活性药物,67例(20.5%)和20例(8.0%)进行了血流动力学监测,123例(37.6%)和154例(61.8%)应用了抗凝治疗。在病情严重程度评分方面,不同疾病孕产妇的APACHEⅡ、APACHEⅢ、SAPSⅡ及Marshall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FLP的APACHEⅢ、SAPSⅡ及Marshall评分最高〔分别为21.0(15.0,32.5)分、12.0(6.0,16.5)分、6.0(3.5,8.0)分〕,产后出血的APACHEⅡ、APACHEⅢ评分最低〔分别为4.0(3.0,7.0)分、12.0(10.0,16.0)分〕,肺炎的SAPSⅡ评分最低〔2.0(0,14.0)分〕,产褥感染的Marshall评分最低〔1.0(0,3.0)分〕。在总住院医疗费用方面,急诊入院组明显低于计划入院组〔万元:3.1(2.0,4.7)比4.1(2.9,5.8), P<0.05〕。 结论:与计划入院的危重孕产妇相比,急诊入院者病情更加复杂、紧迫,病情严重程度评分更高;目前ICU常用的病情严重程度评分系统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评价危重孕产妇病情严重程度,仍需设计针对危重孕产妇病情严重程度的评分系统,从而更加有效、合理地利用宝贵的ICU资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360例危重孕产妇ICU救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危重孕产妇临床特点及其转归,为重症产科亚专业建设提供临床经验。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危重孕产妇的临床资料。总结孕产妇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的主要原因、孕产妇死亡原因、器官支持措施等。结果:研究期间,本院产科共收治39 567例孕产妇,转入ICU 360例,平均ICU转入率0.91%;2016年起,产科收治人数、转入ICU人数及ICU转入率均明显增加。ICU收治孕产妇平均年龄(30.9±5.7)岁,平均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为7(4,10)分,平均ICU住院时间为1(1,2)d;平均呼吸机使用时间为9.0(3.0,17.5)h。ICU孕产妇最主要的分娩方式为剖宫产(占84.72%);48例(占13.33%)行子宫切除,其中42例(占87.5%)因产后出血行子宫切除。孕产妇转入ICU的前3位病因为产后大出血〔36.94%(133/36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1.67%(78/360)〕、妊娠合并心脏病〔15.00%(54/360)〕。因产后大出血转入ICU的产妇的首位出血原因为胎盘异常〔63.98%(103/161)〕,其次为宫缩乏力〔28.57%(46/161)〕;产后24 h平均失血量为(4 019±2 327)mL,因产后大出血而切除子宫的产妇逐年减少。研究期间共有2例产妇死亡,为间接产科死亡;3例自动转出(预计死亡),其中1例为间接产科死亡,2例为直接产科死亡;ICU孕产妇病死率为1.39%(5/360)。结论:孕产妇转入ICU的主要原因为产后大出血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大出血的首要原因为胎盘因素;间接产科死亡超过直接产科死亡,主要是妊娠合并心脏病及重症肺炎导致的死亡;ICU已成为救治危重孕产妇的重要阵地以及降低孕产妇病死率的重要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凝血-免疫-炎症功能障碍在羊水栓塞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羊水栓塞(AFE)是一种发病率低但死亡率极高的产科危重症,其临床表现多样,病理生理机制复杂,导致其诊治十分棘手。目前,有研究表明,凝血-免疫-炎症功能障碍在AFE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以消耗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原发性纤溶亢进最为关键。此外,AFE与产科其他疾病如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和胎盘早剥,在凝血-纤溶方面具有类似的病理生理机制。本文从凝血功能障碍角度出发,对AFE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以期通过早期识别AFE,结合多学科合作和推进免疫-凝血相关药物在AFE中的应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从而获得良好的临床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产科麻醉的指导建议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产科麻醉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期间临床麻醉工作的重要部分,这方面的麻醉管理面临着筛查难、病情急、变化快、需兼顾母体和胎儿/新生儿等挑战,应关注如下方面:(1)细致的COVID-19相关评估,除疫情相关评估外,还应认识到孕产妇生理特点和病情复杂与危急程度对评估的影响,同时关注孕产妇肺部状况对胎儿的可能影响,确定适当的分娩时机、分娩方式和防护等级。(2)严密的防护,应从环境、人员和物品各方面进行严格的感染控制。对于疑似和确诊COVID-19孕产妇,分娩应在隔离产房或负压手术间进行;限制进行麻醉管理的人员数量,并尽量安排经验丰富的麻醉医师;医务人员应严格按要求穿戴个人防护装备。(3)麻醉管理优化的关键在于维持氧合的充足和循环的平稳,对于椎管内麻醉应尽量避免咳嗽和低血压;对于全身麻醉应关注气道管理的感染控制。(4)实施人文关怀,对产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5)虽然尚缺乏母婴垂直传播的证据,但为降低新生儿感染的风险,对于疑似或确诊COVID-19产妇的新生儿应进行隔离,避免母乳喂养。疫情期间,产科、麻醉科、新生儿科、感控科和重症科应多学科联合进行感染控制和母婴管理,有利于将感染风险最小化的同时优化临床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关于超早产儿救治的出生胎龄低限和分娩场所的建议
编辑人员丨6天前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围产医学和新生儿救治技术的飞速发展,超早产儿救治存活率和预后均有很大改善。但许多超早产儿未能在设置有省级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的具备救治条件的医院出生,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的比例较低。为提升我国超早产儿救治的水平,本文就超早产儿救治的出生胎龄低限和分娩场所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间接测热法的耗氧量与二氧化碳生成量对重度ARDS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患者耗氧量、二氧化碳生成量及耗氧量/乳酸与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年3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在河南省人民医院中心ICU住院>5 d的重度ARDS成年患者,排除入ICU第4天未能完成IC检测,IC检测结果不可靠,其他ICU转入或入科时机械通气时长已超过48 h,姑息治疗者及孕产妇。使用间接测热法于入ICU第4天检测耗氧量、二氧化碳生成量,查阅病历获取一般情况、疾病信息、血气分析(含乳酸值)、诊疗措施等,电话随访死亡及死亡时间。主要结局指标为90 d死亡,次要结局指标为28 d死亡、ICU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住院总花费。分别采用Cox回归分析、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探讨耗氧量、二氧化碳生成量及耗氧量/乳酸与主要、次要结局指标的关系。结果:共21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90 d死亡78例患者(36.1%),存活138例患者(63.9%)。校正混杂因素后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与Q4组相比,耗氧量Q1、Q2组90 d死亡风险的 HR(95% CI)分别是3.21(1.38~7.49)及3.24(1.42~7.38),二氧化碳生成量Q1、Q2、Q3组90 d死亡风险的 HR(95% CI)分别是5.88(2.33~14.84)、4.26(1.60~11.34)及3.54(1.34~9.35),耗氧量/乳酸Q1、Q2、Q3组90 d死亡风险的 HR(95% CI)分别是8.72(3.01~25.25)、8.43(2.91~24.47)及4.04(1.34~12.17)。 P-trend均<0.05,提示耗氧量、二氧化碳生成量及耗氧量/乳酸与90 d死亡风险线性负相关。此外,耗氧量、二氧化碳生成量及耗氧量/乳酸与28 d死亡风险负相关,耗氧量/乳酸与ICU住院时长负相关。 结论:耗氧量、二氧化碳生成量及耗氧量/乳酸与重症ARDS患者90 d死亡风险及28 d死亡风险负相关,可能是该类患者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北京多家医院ICU孕产妇脓毒症发病情况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重症监护病房(ICU)孕产妇脓毒症流行病学资料,分析ICU孕产妇脓毒症常见病因和结局及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22年9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3家医院ICU收治的脓毒症孕产妇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特征、感染期间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感染时机、感染部位、感染前有创操作、微生物培养结果、感染期间血常规、体温、感染导致的临床结局。根据脓毒症发生时间将患者分为ICU前发生脓毒症组和ICU期间发生脓毒症组,分析两组发生脓毒症的病因。根据是否发生多重耐药将患者分为多重耐药组和非多重耐药组,分析两组的临床结局。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脓毒症孕产妇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60例脓毒症孕产妇患者,其中转入ICU前发生脓毒症104例,ICU期间发生脓毒症56例;多重耐药53例,非多重耐药107例。160例患者的中位年龄30.5(28.0,34.0)岁,中位体温38.8(38.2,39.5)℃,中位白细胞计数(WBC)17.2(13.2,21.3)×10 9/L,中位SOFA评分5.0(3.0,8.0)分,外院转诊130例(81.2%);感染部位主要为宫腔64例(占40.0%)、肺部48例(占30.0%)、腹盆腔30例(占18.8%)、泌尿系统27例(占16.9%);脓毒症导致子宫切除6例(3.8%)、死胎8例(5.0%)、新生儿死亡2例(1.3%);感染导致的手术干预措施以剖宫产术为主(44例,占27.5%),其次为开腹探查(19例,11.9%);中位ICU住院时间5.0(3.0,10.0)d,中位总住院时间14.0(10.0,20.8)d。宫腔感染是ICU期间发生脓毒症的首要原因,占50.0%(28/56),其中产后大出血占85.7%(24/28)。多重耐药组患者糖尿病比例〔28.3%(15/53)比14.0%(15/107)〕、宫腔操作〔41.5%(22/53)比23.4%(25/107)〕、宫腔感染〔50.9%(27/53)比34.6%(37/107)〕及菌血症〔18.9%(10/53)比2.8%(3/107)〕均显著高于非多重耐药组(均 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优势比( OR)=2.348,95%可信区间(95% CI)为1.006~5.480, P=0.048〕和宫腔操作( OR=2.541,95% CI为1.137~5.678, P=0.023)是脓毒症孕产妇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宫腔感染是ICU孕产妇发生脓毒症的常见原因,产后大出血是ICU内继发宫腔感染的常见病因。多重耐药菌可导致严重临床结局,糖尿病及宫腔操作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创伤救治体系与能力的高质量发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创伤都是45岁以下人群首位死亡原因,对家庭、社会和劳动生产力造成沉重的打击,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居各种疾病之首。2018年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局发布《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 [1],提出以危急重症为重点,创新急诊急救服务;在地级市和县的区域内,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建立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建设,对我国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和创伤医学学科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完善的救治体系和高水平能力是创伤医学高质量发展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同时,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业务,研发创伤救治的新技术、新型药物和器械,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单胎活产的围产期结局:一项回顾性倾向性评分匹配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助孕与自然妊娠(spontaneously conceived,SC)孕产妇单胎活产的围产期结局。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了2008年至2019年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产科分娩且获得单胎活产的孕产妇住院病案资料,纳入了1 727例行ART助孕的产妇,并按照1∶3的比例匹配同一天分娩的5 181例SC产妇。按分娩时间匹配后再采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对两组人群的基线数据进行匹配,最终ART组和SC组各纳入产妇1 439例。主要结局指标为健康活产儿率,次要结局指标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早产率等围产期结局。结果:进行PSM之后,ART组健康活产儿比例[70.67%(1 017/1 439)]较SC组[77.28%(1 112/1 439)]低( P<0.001);两组间的妊娠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综合征发生率、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率、羊水过少发生率、前置胎盘发生率、剖宫产率和胎盘效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间的新生儿结局,包括孕周、早产率、极早产率、小于孕龄儿发生率以及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住院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ART助孕和妊娠并发症是健康活产儿的危险因素( OR=0.81,95% CI:0.67~0.97, P=0.020),胎盘效率是健康活产儿的保护因素( OR=1.73,95% CI:1.59~1.88, P<0.001)。 结论:SC产妇的围产期结局较ART助孕更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