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固定术后应用负压引流装置产生负面影响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术后使用密闭式负压引流系统引流治疗ITFs的效果具有临床不确定性,此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旨在研究应用PFNA固定治疗ITFs术后防止负压引流系统是否对患者有益。方法:对60例符合纳入标准应用PFNA固定治疗的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决定是否在术后安放负压引流装置。在术后第4、10、90天测量视觉模拟量表(VAS),对镇痛药用量、大腿肿胀宽度、伤口状况和感染情况进行评估;同时,评估术后不同时间点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水平、总失血量和输血量。结果:引流组的总失血量(579.1±236.71 mL)大于非引流组的总失血量(427.8±239.77 mL; P=0.01);引流组的输血量(443.33±176.30 mL)大于非引流组的输血量(307.83±155.42 mL; P=0.01);与非引流组(1.7±0.72)相比,引流组术后4 d的VAS评分更高(2.3±0.6, P=0.02)。两组在镇痛药用量、大腿肿胀、伤口感染和血肿、住院时间或在转诊后各时间点并发症总例数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ITFs行PFNA治疗的患者中,引流组的输血需要量和总失血量均高于非引流组;此外引流装置可能对术后伤口状况没有短期益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前馈控制在泌尿外科女性留置导尿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前馈控制对泌尿外科女性留置导尿管患者尿路感染、尿道口污染及尿道口周围皮肤的影响.方法 将70例女性留置尿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留置尿管期间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置管期间实施前馈控制模式护理,成立质控小组,针对留置尿管后尿路感染的高危风险,制订和改良相关护理预案.包括彻底清洗、消毒,置管过程严格无菌操作;改良留置尿管走向;改善尿管外固定于大腿上内侧;强化尿道口护理;取消膀胱擦洗,优化冲擦法会阴护理;保持插入膀胱时密闭引流系统完整性,规避频繁更换集尿袋诱发感染的风险,并定时夹管、开放,训练膀胱的功能.观察两组患者尿路感染、尿道口污染及尿道口周围皮肤情况.结果 观察组置管后第4、7、10天的尿路感染发生率、尿道口污染阳性率、尿道口及周围皮肤不良症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前馈控制模式护理应用于女性留置尿管患者中,可有效降低留置尿管中的伴随性尿路感染率,缓解护士工作强度,预防各种护理缺陷,节约医疗费用,改善患者身心舒适度及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自制连接套管在卵巢肿瘤病人腹腔置管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自制连接套管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4例卵巢肿瘤腹腔置管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自制连接套管连接中心静脉导管与引流袋;对照组采用传统医用胶布粘贴固定连接,比较两组连接效果.[结果]两组中心静脉置管与引流袋连接处渗漏情况、更换引流袋间隔时间、舒适度评分、更换引流管所需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连接套管连接不易移位、脱落,能确保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减少引流液渗漏,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及病人的舒适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胸腔闭式引流管固定器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胸腔闭式引流装置是临床胸外科术后最常见的引流装置,由胸腔引流管和水封瓶两部分组成,通过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可以引流胸腔内的积液、积气和积血,重建胸膜腔内负压,预防纵隔移位及肺萎陷,促进肺膨胀[1].胸腔闭式引流管是一条有弹性的无菌橡胶管,一端剪有侧孔,于手术时置入胸膜腔,另一端与水封瓶相连接.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十分重要,要求严格无菌,妥善固定,保持管道系统密闭及引流通畅[2].管道折叠、扭曲或意外脱出可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导致感染、气胸等严重的并发症[3].因此,临床上常采用胸内缝合、胸外敷贴固定等多种方法固定导管[4],然而胶布固定不仅易脱落,而且大面积胶布粘贴易致局部皮肤过敏,容易引发局部皮肤发红、瘙痒甚至出现皮疹和水疱[5].随着医疗行业对于安全管理的重视,本科室设计出符合临床胸腔闭式引流管固定的装置,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多功能防逆流引流接头在预防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自制的多功能防逆流引流接头在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中对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泸州市10所养老院内留置导尿管的男性老年人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留置相同的导尿管,试验组连接带有多功能防逆流引流接头的引流袋;对照组连接一次性普通引流袋.分别采集两组留置导尿管后第7、14、21、28天导尿管和引流袋内尿液作细菌培养;记录两组留置导尿管后第7、14、21、28天内导尿管堵管例数和两组第28天导尿管结壳例数.结果 试验组在各观察日导尿管内菌尿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少于本组引流袋内菌尿例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各观察日内导尿管堵管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第28天导尿管结壳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功能防逆流引流接头能有效阻止细菌随尿液反流和沿导尿管壁上行,减少导尿管结壳,能有效预防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神经外科脑脊液外引流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
编辑人员丨2023/8/6
脑脊液外引流是神经外科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技术之一,特指将脑室或腰大池内的脑脊液向体外密闭系统持续引流,包括脑室外引流(EVD)和腰大池外引流(LD).其主要目的是将血性或污染的脑脊液外引流到颅外,有时也用于监测和控制颅内压以及经引流管注射药物.美国平均1年约有4万余次EVD[1],而我国目前没有统计数据,但EVD和LD也广泛用于我国神经外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吸盘型封闭式负压引流护创系统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一项前瞻性、随机、开放、平行对照、非劣效性临床试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吸盘型封闭式负压引流护创系统是近几年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基础上研发的、具有持续密闭负压引流功能的创面治疗装置.正确使用、保证有效引流的前提下,与传统换药清创相比,便于医护人员实时监控创面愈合情况,可显著减少大剂量抗菌药物的应用及换药次数,进而降低治疗费用,缩短住院日,减轻患者痛苦.目的:评价试验产品吸盘型封闭式负压引流护创系统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为其临床推广及产品应用注册提供理论及数据支持.方法:将132例需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66例使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护创系统(PU)(型号:PU吸盘型),对照组66例使用封闭式负压引流套件(规格型号:Ⅱ-PU型).评估治疗14 d的结局变化,主要结局指标:治疗14 d内治疗有效率;次要结局指标(首次使用,拆除或更换时):目测类比评分、操作满意度、产品物理性能;安全性评价指标:不良事件/反应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与结论:①有效性指标:治疗后14 d内两组有效率均为100%;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0±3)d两组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意义;②安全性指标: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测指标(血常规,肝功能,凝血4项)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产品操作满意度、产品物理性能均能100%满足临床使用;试验组和对照组产品均未出现并发症;整个试验期间,试验组66例患者中有9例(13.6%)发生不良事件,66例对照组受试者中有10例(15.2%)发生不良事件;③结果证实,封闭式负压引流护创材料套装(PU)用于创面引流的疗效与安全性与对照产品相当.试验于2016-09-13获得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第201609-10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型半密闭式细胸膜腔引流管的研发及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发并探讨新型半密闭式细胸膜腔引流管的作用效果.方法 使用胸膜腔密闭模拟系统模拟穿刺漏气实验,实验组使用新型半密闭式细胸膜腔引流管,对照组使用同管径的猪尾巴管.记录置管过程的漏气量,每组各20次.使用巴马小型猪模拟操作性能和安全性实验,胸腔镜下选定20个观察良好的穿刺部位,每个穿刺部位按照从下向上的顺序依次编号3个置管点,对照组(1号)使用12F猪尾巴管组;实验组(2号)使用A型尖端穿刺引导针的新型细型半密闭式胸膜腔引流管;实验组(3号)使用B型尖端穿刺引导针的新型细型半密闭式胸膜腔引流管.胸腔镜下观察每组引流管置入的操作性能及对肺脏的损伤率,每组各20次.结果 实验组平均漏气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能顺利穿刺置管到巴马小型猪胸膜腔内,且实验组(2号)和实验组(3号)引流管置入后壁层胸膜的破口与对照组(1号)的壁层胸膜的破口直径相当.进针深度为10 mm时,实验组的损伤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针深度为20 mm时,实验组的损伤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半密闭式细胸膜腔引流管具有结构简单、精准提示的特点,可有效降低医源性气胸和内脏损伤的发生风险;同时一步法置管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在神经内科ICU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在神经内科ICU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发现高风险因素,为院感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神经内科ICU临床实际情况,通过FMEA风险评估法对34项医院感染风险事件进行风险评估,按照"二八法则"筛选出风险优先级事件.结果 根据每一项风险因素的平均RPN值进行风险排序,按照"二八法则"筛选出风险优先级前6位的事件分别是:本科室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不到位(平均RPN值= 5.6)、导尿管日常维护不到位(平均RPN值= 4.17)、多耐患者未有效执行接触隔离措施(平均RPN值= 3.80)、物表清洁消毒未有效执行(平均RPN值= 3.73)、未严格掌握留置导尿指征(平均RPN值= 3.70)、未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平均RPN值= 3.53).结论 FMEA风险评估法可以发现神经内科ICU医院感染防控中的薄弱环节,为精准化感控措施的制订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留置尿管夹闭定时开放与定时膀胱冲洗预防尿路感染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泌尿系感染是留置尿管患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留置尿管引起尿路感染主要是尿管作为异物影响了膀胱对细菌的正常冲刷作用,从而增加感染的危险性.据报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theter 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CAUTI)的发生率每天以8.0%~10.0%的速度递增.研究[1-3]显示,院内感染中尿路感染的发生率约为40%,位居第二位.其中约70%~95%以上的尿路感染与留置尿管有关,80%是医院感染,采用适当的预防感染策略,17%~69%的CAUTI是能够预防的.因此预防CAUTI已成为目前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我院对尿管留置时间>3d的患者,夹闭定时开放,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密闭性,监测到其能有效降低医院CAUTI的发生率,优于常规的膀胱冲洗.现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