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肛微创手术治疗直肠尿道瘘的操作技术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直肠尿道瘘(RUF)是一种解剖部位特殊,病情复杂,甚至可引起患者严重感染的棘手疾病,常见病因是泌尿科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的医源性创伤、盆底外伤和局部放疗后损伤等。目前对于RUF的手术治疗进路方式包括经会阴进路、经括约肌进路、经腹进路及经肛进路等。传统的手术治疗存在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恢复慢等局限性,经肛微创手术(TAMIS)治疗RUF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本文将就利用TAMIS治疗RUF的方法和经验进行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技术治疗300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的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运用腹腔镜辅助下肛门成形术(laparoscopic-assisted anorectal pull-through,LAARP)治疗先天性中、高位型肛门直肠畸形患儿在手术后的短期和长期预后,以及手术相关的经验和方法。方法:收集2001年8月至2019年6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行LAARP术治疗的300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congenial anorectal malformation,ARM)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4例,女6例;手术年龄为(3.1±0.4)个月,手术年龄范围为8 d至14岁(38例患儿手术年龄<28 d);高位型174例,中位型126例;直肠膀胱瘘59例,直肠尿道前列腺部瘘99例,直肠尿道球部瘘136例,直肠前庭瘘3例,直肠阴道瘘3例。对79例患儿行传统3孔LAARP术,221例患儿行经脐单孔LAARP术;对38例新生儿行1期LAARP术,余262例患儿行3期LAARP术。结果:所有患儿均无中转开放手术的情况发生。平均手术时间为1.52 h,住院时间为(11.6±1.7) d。所有患儿均无术后伤口感染、尿道损伤、瘘管复发或排尿困难等并发症,术后逆行尿路造影检查提示:1.0%(3/300)的患儿发生尿道憩室,不伴尿路感染、排尿困难、尿道黏膜外翻和尿路结石等并发症;7.7%(23/300)伴直肠黏膜脱垂,需行二次手术治疗;1.0%(3/300)有肛门狭窄,于LAARP术后5个月再次行肛门成形术;0.7%(2/300)有肛门回缩,于LAARP术后5~6 d再次行手术治疗。男性患儿中的高位型和中位型ARM患儿在手术时间(1.78 h比1.95 h)、肛门狭窄发生率(1.9%比1.6%)和尿道憩室发生率(0.7%比1.7%)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体表电刺激肛穴中心提示:高位型ARM患儿中有27.6%(48/174)能观察到强烈收缩,中位型ARM患儿中有90.5%(114/126)的患儿能观察到强烈收缩,说明这部分ARM患儿的外括约肌和纵肌是发育良好的,而其他收缩不明显且肛穴较浅患儿的外括约肌和纵肌发育不良。高位型ARM患儿的电刺激阳性率明显低于中位型患儿( P<0.001),男女患儿的肛穴发育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随访时间范围为3个月至15年。随访3年以上的228例患儿的中期预后年龄为5.8岁(范围为3.0~18.0岁),其中95.2%(217/228)的患儿有自发肠蠕动,88.6%(202/228)的患儿未出现污便或1级污便,10.1%(23/228)的患儿有2级污便,5.3%(12/228)的患儿有3级污便;13.2%(30/228)的患儿有1级便秘,11.0%(25/228)的患儿有2级便秘,无患儿伴发3级便秘(Krickenbeck评分)。 结论:腹腔镜对于肛门直肠成形术中游离和切除直肠、关闭瘘管、扩张横纹肌复合体隧道等操作有很大帮助,且LAARP术治疗先天性中、高位型肛门直肠畸形疗效较为确切,短期和长期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女飞行员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2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女飞行员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及相关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例女飞行员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诊治及航空医学鉴定情况,应用盆底超声结合临床进行诊断,并进行国内外文献复习。结果:2例病例中1例膀胱轻度膨出、膀胱颈移动度增大并尿道旋转角增大及膀胱后角开放、肛门内外括约肌及肛提肌无损伤,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子宫轻度脱垂、肛提肌裂孔面积增大;1例膀胱轻度膨出、膀胱尿道漏斗形成并膀胱后角开放及膀胱颈移动度增大,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肛提肌裂孔面积增大;2例均有临床症状。2例均属轻度病例,航空医学鉴定结论:飞行合格。半年后随访,2例患者行自主Kegel训练或行自主间断Kegel训练及盆底康复理疗半年余,症状明显好转。结论:女飞行员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应引起重视,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保障女飞行员身心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老年人行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发生尿失禁的高危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中老年人行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发生尿失禁的高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至2020年福建省内5家综合性医院泌尿外科行前列腺癌根治术的626例中老年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组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尿失禁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术后未发生尿失禁者,526例)和观察组(术后并发尿失禁者,100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手术治疗、护理资料的各指标间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发生尿失禁的高危因素。结果:共100例患者术后发生尿失禁,尿失禁发生率为15.97%。中老年人行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发生尿失禁与年龄、体重指数(BMI)、术前前列腺增生、术前膀胱功能、前列腺癌病理分期、既往尿道前列腺手术史、放疗史、手术者的手术台数、手术损伤括约肌、术中神经损伤、术后康复锻炼依从性均有相关性(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结果分析显示,年龄≥75岁、前列腺增生、术前膀胱失代偿、手术损伤括约肌、术中神经损伤、既往有尿道前列腺手术史、术后康复锻炼依从性低均为中老年人行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发生尿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中老年人行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发生尿失禁的概率高,影响术后尿失禁危险因素主要是患者病情、手术质量,临床制定围手术期治疗和护理方案应充分考虑其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措施预防尿失禁,提高患者术后病情康复及生活质量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良尿道分离方式在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中的应用及其对术中尿道压力描记检查结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尿道分离方式在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人工尿道括约肌(AUS)植入术中的应用情况,及其对尿道压力描记检查结果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3月至2023年6月在北京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和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改良尿道分离方式AUS植入术并完成尿道压力描记检查的25例SUI患者的临床资料,改良尿道分离方式为在游离尿道海绵体背侧时,借用部分海绵体白膜组织。记录尿道周径、袖套尺寸及尿道压力情况,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自主控尿情况以及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分、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分、尿频评分及夜尿评分的变化情况。激活装置后的第1、3、6、12个月时于门诊或电话进行随访,之后每年进行1次随访。评估局部皮肤状态、控尿情况,测量残余尿量超声并完成主观评分量表测定。结果: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7~85岁(65.8±15.7)岁。选用4.0 cm袖套4例(16.0%),4.5 cm袖套16例(64.0%),5.0 cm袖套4例(16.0%),5.5 cm袖套1例(4.0%);其中尿道周径与袖套尺寸完全匹配14例(56.0%),尿道周径小于袖套尺寸4例(16.0%),尿道周径大于袖套尺寸7例(28.0%)。25例患者术前最大尿道压力(MUP)为(78.0±25.9)cmH 2O(1 cmH 2O=0.098 kPa),最大尿道闭合压力(MUCP)为(53.4±26.6)cmH 2O。采用AUS装置在术中失活状态下MUP为(88.0±26.5)cmH 2O,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MUCP为(68.2±24.5)cmH 2O,高于术前( P<0.05)。术中激活状态下,MUP为(146.6±25.2)cmH 2O,MUCP为(123.0±28.3)cmH 2O,均高于术前及失活状态下(均 P<0.001)。全组患者在装置激活的第1个月时,均达到社交控尿标准。全组患者随访2~50个月,随访过程中,22例(88.0%)患者达到社交控尿标准,1例患者更换AUS装置,1例患者因脑血管意外死亡,1例患者因并发症取出装置。25例患者术前和术后分别使用尿垫[ M( Q1, Q3)]4.5(3.0,6.5)个和1(0,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25例患者术后的ICI-Q-SF评分、I-QoL评分、尿频评分和夜尿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 P<0.05)。5例(20.0%)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无痛性血尿2例,感染1例,尿道侵蚀1例,排尿困难1例。除出现尿道侵蚀的1例患者移除袖套外,其余4例患者在积极支持治疗下均恢复社交控尿,且至末次随访症状均未复发。 结论:改良尿道分离方式未明显影响SUI患者尿道压力,且可增加袖套内尿道周围组织体积,从而降低术中尿道损伤风险及术后尿道侵蚀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ISR作为低位直肠癌的极限保肛术式,使部分低位直肠癌患者在保证肿瘤根治的同时,也避免了切除肛门。但由于手术操作位于狭窄的盆腔,若没有掌握正确的操作平面,容易导致出现较高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包括术中骶前静脉大出血、神经损伤、外括约肌损伤、尿道或阴道后壁损伤,术后吻合口漏、直肠阴道瘘、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以及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肛提肌裂孔水平直肠前方结构的尸体解剖和组织学观察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肛提肌裂孔水平直肠前方肌群结构和神经血管组织的解剖关系。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选择福建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的3具男性半盆腔尸体标本,通过3种方式进行解剖,观察肛提肌裂孔水平直肠前壁的相关肌群结构和神经血管束(NVB),即(1)1个半盆标本,模拟直肠癌手术进行分离和观察;(2)1个半盆标本,从横断面,用莱卡刀片进行连续横断切(层厚约1 cm)观察;(3)1个半盆标本,选择正中矢状面进行观察和组织学研究。对典型层面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对肌群类型、神经和血管进行鉴别。结果:(1)分离半盆尸体标本,于尿道膜部区域,约平肛提肌裂孔水平,见直肠纵肌向尾侧腹侧移行,其向腹侧移行肌束形成直肠尿道肌,向腹侧附着于尿道膜部。头侧毗邻前列腺尖,见会阴深横肌断面。在直肠尿道肌后缘与直肠纵肌之间见两侧NVB的交通血管。直肠尿道肌将直肠前壁向腹侧牵拉,参与形成肛直角。(2)由尾侧向头侧进行连续横断面观察,在肛门外括约肌层面,直肠纵肌向尾侧移行,于肛门外括约肌上缘分成2个肌束:一束向尾侧背侧移行,插入肛门外括约肌与肛门内括约肌构成的括约肌间隙中,形成联合纵肌;另一束向尾侧腹侧移行,填充于肛门外括约肌和球海绵体肌之间的空隙中;在会阴浅横肌层面,会阴浅横肌的薄层束状肌纤维横行穿插于直肠纵肌填充形成的会阴体区域;在直肠尿道肌和会阴深横肌层面,尿道膜部腹侧和两侧均有肥厚的尿道外括约肌环绕,背侧尿道外括约肌菲薄,由直肠纵肌向腹侧发出的直肠尿道肌附着。会阴深横肌的头侧腹侧见诸多NVB静脉团;在前列腺尖层面,NVB诸多血管分支直接支配直肠纵肌及其向腹侧移行形成的直肠尿道肌。直肠尿道肌向腹侧包绕尿道膜部和前列腺尖。直肠纵肌与前列腺的界限逐渐清晰,该处是经腹分离直肠前间隙的终点。(3)组织学观察,尿道膜部背侧尿道括约肌较薄弱,紧邻呈横纹肌结构的会阴深横肌,背侧毗邻NVB。直肠尿道肌填充于肛门内括约肌、会阴深横肌和两侧肛提肌构成的空间内。诸多迂曲的NVB静脉和细小神经纤维穿行于会阴深横肌和直肠尿道肌的肌纤维间。会阴浅横肌呈典型横纹肌纤维结构。根据大体解剖和组织学观察,三维模拟绘制肛提肌裂孔水平直肠前间隙的局部解剖结构。结论:行经括约肌间切除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时,经腹入路沿邓氏筋膜后间隙分离至前列腺尖,直肠前方的外科平面消失。经会阴入路分离时,应以前列腺和双侧NVB为标记,靠近直肠侧切断直肠尿道肌。保留会阴浅横肌和会阴深横肌及其支配的NVB组织,并注意直肠尿道肌牵拉形成肛直角对分离路线的影响,避免尿道膜部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皮胫神经电刺激联合电针调节骶3神经治疗对脊髓损伤逼尿肌过度活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经皮胫神经电刺激(PTNS)联合电针调节骶3神经治疗对脊髓损伤逼尿肌过度活动的影响。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及电针调节S3神经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PTNS治疗(电刺激双侧胫神经,频率10 Hz,脉宽200 μs),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治疗5 d,共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通过尿流动力学分析仪、排尿日记(详细记录和计算患者72 h排尿情况,包括24 h总排尿次数、24 h尿失禁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尿流动力学、排尿情况及其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首次非自主逼尿肌收缩的膀胱容量(IDCV)、充盈期最大逼尿肌压(P det·max)、膀胱顺应性(BC)、残余尿、尿道括约肌肌电图TL值(LgTLR)均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 P<0.05);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治疗后的首次IDCV、BC、LgTLR分别为(167.3±37.0)ml、(12.4±4.0)ml/cmH 2O和(0.24±0.0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41.3±32.4)ml、(9.8±3.8)ml/cmH 2O和(0.15±0.05)];而观察组治疗后的P det·max[(36.4±17.5)cmH 2O]、残余尿[(100.5±22.2)ml]则明显低于对照组[(49.6±19.8)cmH 2O和(131.3±23.4)ml],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日平均单次尿量和I-QOL评分均显著提高( P<0.05),而24 h总排尿次数和24 h尿失禁次数显著减少( 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这些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PTNS联合电针调节S3神经治疗可有效地抑制脊髓损伤逼尿肌过度活动,减少尿失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保留膀胱颈的经尿道前列腺铥激光剜切术治疗骨盆骨折尿道损伤重建手术后BPH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骨盆骨折尿道损伤(PFUI)可能会导致尿道外括约肌损伤,传统的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可能会增加既往有PFUI重建手术史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术后出现永久性尿失禁的风险。本研究采用保留膀胱颈的经尿道前列腺铥激光剜切术(ThuLERP)治疗4例既往有PFUI重建手术史的BPH患者。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后3个月均排尿通畅,均未发生永久性尿失禁。保留膀胱颈的ThuLERP治疗既往有PFUI重建手术史的BPH安全、有效,且能避免永久性尿失禁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易损伤区域及术中处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和实践,凭借其在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良好的手术视野,得到了越来越多结直肠外科医师的认可.但由于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是"由尾向头"的操作视角,结直肠外科医师需要正确认识相关的解剖层面及标志,以便获得更高的手术质量.本文围绕肛门括约肌、骶前静脉、神经血管束、盆丛后支及男性尿道这5个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易损伤区域以及相关操作要点进行阐述,并提出术中处理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