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2021年中国40岁及以上居民肺癌死亡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了解2013-2021年中国≥40岁居民肺癌死亡趋势,为开展肺癌预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集(2013-2021)》中分年龄段、性别、城乡和地区的肺癌死亡数据和人口资料,计算粗死亡率并用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标化,通过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描述肺癌的死亡状况,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 2013-2021年中国≥40岁居民肺癌粗死亡率为91.46/10万,标化死亡率为82.96/10万,肺癌粗死亡率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1.46%,P=0.019].男性肺癌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APC=1.71%,P=0.009).男性肺癌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女性(P<0.001).随着年龄增长,肺癌标化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APC=54.73%,P<0.001),其中40~49岁、50~59岁年龄组居民肺癌粗死亡率随年份增加均呈下降趋势(AAPC=-4.26%,P<0.001;AAPC=-3.44%,P=0.003).城市居民肺癌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APC=-2.37%,P=0.045),农村居民肺癌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APC=2.32%,P<0.001).2013-2021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肺癌死亡率均无明显变化趋势(P>0.05),东部地区肺癌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均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肺癌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均高于西部地区(x2=1 380.222,P<0.001;x2=1 707.541,P<0.001).结论 2013-2021年中国≥40岁居民肺癌死亡率将逐年增加.肺癌死亡率存在性别、年龄别、城乡和地区差异.男性、中老年人群、农村和西部地区居民是高危人群,应给予重点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2-2020年广东省深圳市某区非正常死亡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了解2012-2020年广东省深圳市某区居民非正常死亡的分布特征,为制定相关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死亡资料来源于深圳市死因监测系统,常住人口数据来自于深圳市某区统计年鉴.死亡数据参照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次修订本(ICD-10),编码V00-Y34被认定为非正常死亡,选取非正常死亡人口数计算非正常死亡率.应用Joinpoint回归分析经年龄调整的标化非正常死亡率的年度变化趋势,采用x2检验比较非正常死亡率在不同性别和年龄段间的差异.统计非正常死亡的死因构成及顺位,并采用潜在减寿年数(PYLL)和平均潜在减寿年数(APYLL)衡量非正常死亡带来的寿命损失人年数.结果 2012-2020年深圳市某区居民非正常死亡累计2 806人,标化非正常死亡率为9.81/10万人;2012-2020年深圳市某区居民标化非正常死亡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与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均为5.60%(95%置信区间:-5.90%~18.60%).男性非正常死亡率为12.84/10万人,大于女性的6.10/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1.392,P<0.001).≥65岁年龄组的非正常死亡率最高,达10.13/10万人,其次是15~64岁年龄组(9.95/10万),0~14岁年龄组非正常死亡率最低(8.95/10万),各年龄组的非正常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616,P=0.270).深圳市某区居民5种主要死因中非正常死亡的PYLL和APYLL均为最高,恶性肿瘤次之.意外损伤的其他外因排在非正常死亡死因顺位第1位.非正常死亡PYLL最高为故意自害,其次为意外损伤的其他外因;而非正常死亡APYLL前3位分别是加害、意图不确定的事件造成的损伤、故意自害.结论 应进一步构建安全的作业环境,加强对男性、老年人以及工人重点人群的安全保护,提高个人防范意识,大力建设健康养老体系和非正常死亡的危机干预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1990-2019年全球0~14岁儿童慢性肾脏病疾病负担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全球0~14岁儿童慢性肾脏病(CKD)的现状及疾病负担情况,为儿童CKD的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GBD 2019),分析204个国家和不同社会人口指数(SDI)水平的地区儿童CKD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率(DALYs)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其中DALYs由早死损失寿命年(YLL)和伤残损失寿命年(YLD)两部分组成.采用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综合评价1990-2019年全球0~14岁儿童CKD负担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9年全球儿童慢性肾脏病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和DALYs率分别为38.11/10万、483.6/10万、0.86/10万和92.99/10万;女童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为39.72/10万和504.99/10万,分别高于男童的36.61/10万和463.55/10万;男童的死亡率和DALYs率为0.90/10万和95.59/10万,分别高于女童的0.83/10万和90.22/10万;<1岁年龄组的发病率、死亡率和DALYs率均高于其他年龄组.1990-2019年,儿童CK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呈增长趋势[AAPC=0.42%,95%置信区间(CI):0.38%~0.46%;AAPC=0.55%,95%CI:0.52%~0.57%],而死亡率和 DALYs 率呈下降趋势(AAPC=-2.02%,95%CI:-2.21%~-1.84%;AAPC=-1.62%,95%CI:-1.76%~-1.49%);YLL 率呈下降趋势(变化率=-0.46%,95%CI:-0.58%~-0.17%),而 YLD 率呈上升趋势(变化率=0.28%,95%CI:0.23%~0.33%).儿童 CKD 的负担更多集中于低、中低、中等SDI地区.结论 全球儿童CKD的发病负担在增加,死亡负担在减少.总的DALYs负担在下降,但考虑到YLD负担的增加,YLL负担降低带来的贡献可能更大.儿童CKD的疾病负担在不同年龄、性别、国家和地区存在着较大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4-2022年浙江省温州市结直肠癌死亡趋势及寿命损失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分析2014-2022年浙江省温州市结直肠癌死亡水平、变化趋势及寿命损失情况,为制定结直肠癌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温州市慢性病监测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4-2022年温州市结直肠癌死因监测资料进行分析,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PYLL)等指标,运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分析结直肠癌死亡的时间变化趋势,采用灰色动态模型GM(1,1)进行预测.结果 2014-2022年温州市结直肠癌累计死亡11 113例,占所有癌症死亡的9.13%,死因顺位一直保持在第4位.2014-2022年温州市结直肠癌平均粗死亡率为15.13/10万,标化死亡率为11.24/10万,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PC=4.47%,P<0.001),标化死亡率呈稳定状态(APC=0.97%,P=0.039).男性平均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8.28/10万、13.28/10万,均高于女性的11.75/10万、8.88/10万(均P<0.05).城市地区结直肠癌死亡率高于农村地区(x2=21.569,P<0.001).结直肠癌年龄别死亡率随年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趋势x2=33 278.865,P<0.001),50岁以上人群死亡率增长更加明显,85~岁年龄组死亡率最高,达到182.04/10万.各年龄组死亡率随时间未出现变化趋势(均P>0.05).2014-2022年温州市结直肠癌死亡造成的PYLL为50 895.00人年,PYLL率0.75‰,男性PYLL、PYLL率均高于女性.PYLL率随年龄增长先升后降,高峰在60~岁年龄组.预测未来5年结直肠癌粗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2027年将达到23.30/10万.结论 2014-2022年浙江省温州市居民结直肠癌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男性、中老年人和城市地区居民是高危人群.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疾病负担将会越来越严重,应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加强结直肠癌筛查,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08-2022年福建省0~14岁儿童肺结核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福建省2008-2022年0~14岁儿童肺结核报告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制定儿童结核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从"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监测报告管理系统"和"基本信息系统"收集2008-2022年福建省0~14岁儿童肺结核报告发病数据和人口数据,采用回顾性描述和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疾病的三间分布、病原学检查等情况.结果:2008-2022年福建省共报告0~14岁儿童肺结核患者1430例,占全人群肺结核患者比例年均为0.46%(1430/307 833),15年间儿童肺结核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44/10万(1430/99 435 600),总体趋于稳定[全局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5.69%,t=-1.618,P=0.106].10~14岁儿童肺结核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20/10万(929/29 051 400),高于0~4岁和5~9岁儿童(x2=887.195,P<0.001);0~4岁儿童肺结核报告发病率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AAPC=-8.55%,t=-2.438,P=0.015),5~9岁和10~14岁儿童呈阶段性变化,分别在2010-2022年[分段年度变化百分比(APC)=3.28%,t=2.416,P=0.036]和 2010-2019 年(APC=7.57%,t=2.787,P=0.027)出现明显上升趋势.每年儿童肺结核报告发病无周期性变化.儿童肺结核患者中病原学阳性患者年均占35.24%(504/1430),每年病原学阳性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x2趋势=55.195,P<0.001).儿童年均报告发病率最高和最低的地区分别为宁德市和龙岩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9.688,P<0.001);除莆田市(AAPC=-6.77%,t=-2.957,P=0.011)和南平市(AAPC=-5.67%,t=-2.195,P=0.047)的儿童报告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外,其余地市变化趋势稳定.结论:2008-2022年福建省儿童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整体趋势较为稳定,5~9岁和10~14岁儿童出现波段上升,宁德市发病率较高且下降趋势不明显,需重点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3-2021年中国≥40岁居民阿尔茨海默病死亡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了解2013-2021年中国≥40岁居民阿尔茨海默病死亡率及其变化趋势,为进一步制定阿尔茨海默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集(2013-2021)》中分年龄段、性别、城乡和地区的阿尔茨海默病死亡数据和人口资料,计算粗死亡率并用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标化,通过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描述阿尔茨海默病的死亡状况,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其变化趋势,组间死亡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2013-2021年中国≥40岁年龄组居民阿尔茨海默病累计死亡130 517例,粗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4.36,P<0.001].男性和女性的阿尔茨海默病粗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AAPC=4.07%,AAPC=4.53%,P<0.001),女性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均高于男性(x2=2 029.970,x2=9 017.000,均P<0.001).随年龄的增长,≥40岁年龄组居民的阿尔茨海默病标化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APC=149.59%,P<0.001),其中≥80岁年龄组粗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AAPC=2.12%,P=0.021),40~49、50~59、60~69和70~79岁年龄组无明显趋势变化(均P>0.05).城市和农村居民阿尔茨海默病粗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AAPC=3.43%,AAPC=4.73%,均P<0.001),农村居民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城市居民(x2=640.360,x2=621.440,均P<0.001).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阿尔茨海默病粗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AAPC=2.59%,AAPC=6.11%,AAPC=6.66%,均P<0.001),东部地区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均高于西部地区(x2=10 766.460,P<0.001),西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x2=34 720.920,P<0.001).结论 2013-2021年中国≥40岁年龄组居民阿尔茨海默病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阿尔茨海默病死亡率存在性别,年龄别,城乡和地区差异.女性、老年人群、农村和东部地区居民是高危人群,需给予重点的预防与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肿瘤登记地区老年人恶性肿瘤流行现状及2013-2018年变化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分析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肿瘤登记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恶性肿瘤流行现状及2013-2018年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肿瘤登记地区18个肿瘤登记点上报的老年人发病和死亡数据,按照城乡和性别分层,计算发病/死亡粗率、年龄别发病/死亡率、标化发病/死亡率和构成比.使用Joinpoint软件计算2013-2018年发病/死亡率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结果 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肿瘤登记地区老年人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别占全人群恶性肿瘤总数的57.24%和70.06%.发病前5位依次为肺癌、肝癌、结直肠癌、胃癌和食管癌,死亡前5位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2013-2018年老年男性和老年女性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AAPC=-3.5 8%,95%CI:-5.42%~-1.71%,P<0.050;AAPC=-2.57%,95%CI:-5.48%~0.44%,P=0.076).不论男女性,发病谱前 5 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在老年男性中肝癌下降最快(AAPC=-7.14%,95%CI:-11.01%~-3.10%,P<0.050),在老年女性中肺癌下降最快(AAPC=-5.35%,95%CI:-7.42%~-3.23%,P<0.050).结论 肺癌和消化道癌是内蒙古自治区老年人的主要癌症类型,癌谱前5位恶性肿瘤的发病、死亡趋势存在较大差异,应根据老年人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癌症防治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1-2021年全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2011-2021年我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流行特征,为修订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获取SFTS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验证发病率、病死率随年龄变化趋势。结果:2011-2021年全国27个省154个地级市533个县(区)共报告SFTS确诊病例18 902例,死亡966例,年均发病率为0.125/10万,年均病死率为5.11%。此11年间全国SFTS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14.80%( P=0.001)。全国99.23%的病例集中于河南、山东、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和辽宁7个省,70.28%的病例集中于11个地级市。上述7个省年均病死率差别较大(1.30%~11.27%)。报告地区由2011年13个省51个地级市108县(区),上升到2021年的19个省88个地级市277县(区),从中部向东北、西部和南方扩散。南、北方发病均集中在夏、秋季,4-10月发病数占全年的96.63%,5-6月达高峰。发病年龄集中在50~74岁年龄组(69.46%),死亡病例集中在≥60岁年龄组(79.71%)。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随年龄增加:发病率男性由0~4岁年龄组的0.040/10万增加到≥80岁的4.480/10万( χ2=13 185.21, P<0.001),女性由0~4岁年龄组的0.038/10万增加到≥80岁的3.318/10万( χ2=12 939.83, P<0.001);病死率男性由30~34岁年龄组的0.70%增加到≥80岁的11.58%( χ2=115.70, P<0.001),女性由35~39岁年龄组的1.56%增加到≥80岁的8.98%( χ2=103.42, P<0.001)。 结论:2011- 2021年我国SFTS发病呈上升、扩散趋势,具有明显时空聚集性;不同地区报告病死率差别较大,中老年人群发病及病死风险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04 - 2018年中国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及趋势变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2004 - 2018年全国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特征,了解布病发展趋势。方法:自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收集2004 - 2018年全国布病监测资料。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全国和各省份布病发病率趋势变化,总体趋势采用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进行估计;采用局部回归季节分解法分析全国和各省份布病季节特征;同时绘制各年龄发病率随年份变化热力图。结果:2004 - 2018年全国累计报告布病524 980例,死亡16例,发病率为2.61/10万,病死率为(3.05 × 10 -3)%。全国布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AAPC = 11.58%,95% CI:7.91% ~ 15.25%, P < 0.001);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和陕西省未见明显变化趋势(均 P > 0.05);西藏自治区呈下降趋势(AAPC = - 55.19%, P < 0.001);其他省份均呈上升趋势(均AAPC > 0,均 P < 0.05)。全国发病高峰出现在4 - 6月;按省份划分,海南省、四川省、贵州省、福建省、安徽省发病高峰以4 - 8月为主,重庆市、上海市发病高峰出现在6 - 8月,其他省份发病高峰基本在4 - 6月。全国各年龄组均有布病病例报告,年龄分布呈倒"V"形;发病高峰出现在50 ~ 54岁年龄组(5.43/10万),其次为60 ~ 64岁年龄组(4.94/10万)。2004 - 2018年,发病率前3位年龄组由2004年的40 ~ 44、50 ~ 54和35 ~ 39岁转变为2018年的50 ~ 54、60 ~ 64和55 ~ 59岁。 结论:2004 - 2018年全国及大部分省份布病发病呈上升趋势,高发年龄逐渐向高年龄组转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04-2018年中国老年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水平与变化趋势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2004-2018年中国≥65岁老年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死亡水平及变化趋势,预测2019-2023年慢性病年龄标化死亡率。方法:利用2004-2018年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中老年居民死亡数据,分析不同性别、城乡、地区的慢性病粗死亡率、年龄标化死亡率、构成比及变化趋势。采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构成计算年龄标化死亡率;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拟合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全时间段内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及95%可信区间;采用对数线性模型预测年龄标化死亡率。结果:2004-2018年我国老年居民慢性病年龄标化死亡率从4 697.05/10万降至3 555.35/10万,平均每年下降2.0%(95% CI:-2.7%~-1.3%)。不同性别、城乡、地区间年龄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东部地区(AAPC=-2.1%,95% CI:-2.8%~-1.3%)、中部地区(AAPC=-2.8%,95% CI:-3.4%~-2.1%)下降速度均快于西部地区(AAPC=-0.8%,95% CI:-1.8%~0.2%)。慢性病死亡构成比从89.82%上升至91.41%,平均每年上升0.1%(95% CI:0.1%~0.2%)。预计至2023年,男性年龄标化死亡率(3 906.23/10万)仍高于女性(2 708.43/10万);农村年龄标化死亡率(3 283.20/10万)与城市(3 250.01/10万)相接近;西部地区(3 782.48/10万)与东部地区(3 037.01/10万)、中部地区(3 249.24/10万)的年龄标化死亡率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结论:2004-2018年我国老年居民慢性病年龄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死亡构成比呈上升趋势,建议以老年人群中男性居民和西部地区居民作为今后慢病防控关注的重点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