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腹部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CT表现及免疫组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小儿腹部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CT影像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小儿腹部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CT表现及免疫组化结果,全部肿瘤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17例均为男孩,年龄3~10岁,中位年龄5岁9月.1例表现为胃壁增厚及肿块;16例肠壁增厚程度不一,其中肠壁中度或明显增厚13例,以肿块为主要表现11例,其中10例直径大于50mm;可有腹膜增厚、肠系膜间隙脂肪密度增高、肠动脉瘤样扩张、夹心面包征、腹腔淋巴结肿大、肠套叠、腹盆腔积液、实质脏器受累、腹外转移等影像表现.肿瘤细胞在免疫组化中常表达CD19、CD20、CD22、CD79a,Bcl-2阴性也是其特征之一.结论 儿童腹部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具备一定的影像学特点,肠壁增厚、肠区肿块、腹膜系膜弥漫性增厚等,结合免疫组化提示腹部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内质网应激PERK/ATF4/CHOP信号通路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膜性肾病大鼠足细胞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活化转录因子4(ATF4)/转录因子C/EBP同源蛋白(CHOP)信号通路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膜性肾病(MN)大鼠内质网应激的影响.方法:将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配,其中20只为正常组,剩余60只大鼠采用尾静脉注射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BSA)的方法诱导MN病变.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贝那普利组和丹参多酚酸盐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正常组大鼠共同进行实验.贝那普利组每日给药剂量为10 mg/kg,丹参多酚酸盐低、中、高剂量组每日给药剂量分别为16.7、33.3、66.7 mg/kg,正常组和模型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各组均每日灌胃1次,连续4周.检测各组大鼠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24 h-UTP);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检测各组大鼠血尿素氮(BUN)、肌酐(Scr)含量;过碘酸六胺银(PASM)染色后光镜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形态,透射电子显微镜进一步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细微结构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免疫球蛋白G(IgG)沉积情况;免疫组化(IHC)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足细胞裂隙膜蛋白(Podocin)、足细胞裂孔隔膜蛋白(Nephrin)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PERK、ATF4、CHOP、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结果:相较于正常组,模型组大鼠的肾组织显示出显著的病理性变化,肾小球基底膜显著增厚,并出现类似钉突的结构改变,同时伴有系膜基质的增生现象,沿毛细血管袢有IgG弥漫性沉积;各给药组大鼠肾组织上述病理改变有所缓解,足细胞损伤减少,IgG沉积减轻.模型组大鼠24 h-UT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各给药组大鼠24 h-UTP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P<0.01),其中丹参多酚酸盐中剂量组大鼠24 h-UTP水平与贝那普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多酚酸盐高剂量组大鼠24 h-UTP水平明显低于贝那普利组(P<0.01),丹参多酚酸盐对MN模型大鼠24 h-UTP水平的降低作用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P<0.01).各组大鼠血清BUN、Sc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肾组织Podocin、Nephrin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各给药组大鼠上述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其中丹参多酚酸盐中剂量组大鼠上述蛋白表达水平与贝那普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多酚酸盐高剂量组大鼠上述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贝那普利组(P<0.05),丹参多酚酸盐对MN模型大鼠上述蛋白表达水平的升高作用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P<0.05).模型组大鼠肾组织PERK、ATF4、CHOP、Bax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各给药组大鼠肾组织上述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模型组显著改善(P<0.05,P<0.01),其中丹参多酚酸盐中剂量组大鼠上述蛋白表达水平与贝那普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多酚酸盐高剂量组大鼠上述蛋白表达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贝那普利组(P<0.01),丹参多酚酸盐对MN模型大鼠上述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善作用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P<0.01).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可能通过调控PERK/ATF4/CHOP信号通路,缓解肾组织内质网应激,抑制足细胞凋亡,进而保护肾脏及延缓疾病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子宫并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 病例简介女,79岁,主诉:下腹坠胀3个月余.妇科检查未见异常.超声检查提示宫腔内可见一异常回声,大小约1.4 cm×0.9 cm,形状呈椭圆形,边界清楚,内部为低-无回声,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以"急性胰腺炎"为首发表现并发展为"腹膜后纤维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见的类型,相对于霍奇金淋巴瘤,更易发生淋巴结外侵犯和远处转移;尽管DLBCL可累及全身任何部位,但主要发生于腹膜后的情况极少见[1-3]. DLBCL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因主要侵犯部位不同而呈现不同的临床症状,易误导临床医师对疾病的判断,尤其是当淋巴瘤侵犯腹膜后等少见部位时.腹膜后淋巴瘤可侵犯胰腺,临床表现酷似急性胰腺炎;随着疾病的进展,肿瘤组织逐渐融合呈片状软组织肿块,与腹膜后纤维化这一临床少见疾病难以鉴别[4],易致相互误诊.本文报道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例以"急性胰腺炎"起病,之后发展为类似"腹膜后纤维化"改变,最终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例的诊治经过,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类似情况的认知和处理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诊断免疫球蛋白轻链型心脏淀粉样变2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病例1 男,54岁.因无明显诱因呼吸困难伴胸闷20d,不伴撕裂样疼痛、畏寒发热、腹痛腹泻及意识尚失等.于外院诊断为"肺炎,冠心病,心力衰竭",经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后1周无明显缓解来我院就诊.心电图:窦性心律,肢体导联低电压,ST-T段改变.冠状动脉造影示: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未见狭窄及阻塞,右冠近段可见粥样斑块,未见狭窄,中远段未见明显狭窄;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增大,左心室壁增厚(图1A),二尖瓣叶及房间隔稍增厚(图1B~C),左心室壁运动欠协调(心尖运动尚可)(图1G),左心室限制型舒张功能障碍(图1D~F),心包腔少量积液(图1A);主动脉瓣二叶畸形,卵圆孔未闭;考虑心脏淀粉样变可能.心脏MRI示:心脏淀粉样变性,左心室壁心内膜下弥漫性延迟强化.尿液Ig轻链定量为λ型 M 蛋白,Lambda U:56.2 mg/L,Kappa U:54.3 mg/L;皮下脂肪活检示:刚果红染色阳性,骨髓穿刺活检示:浆细胞骨髓瘤(图1H).诊断:轻链型心脏淀粉样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8F-FDG PET/CT RECIL与Lugano标准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期疗效与预后评估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 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淋巴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L)与Lugano标准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期疗效与预后评估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DLBCL且在治疗前及中期(3~4个疗程)化疗后行 18F-FDG PET/CT检查的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其中男性40例、女性42例,年龄(53.9±16.6)岁。依据RECIL在中期化疗后对所有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包括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轻微缓解(MR)、疾病稳定(SD)、疾病进展(PD),将MR患者分别定义为PR或SD。再依据Lugano标准在中期化疗后对所有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包括CR、PR、SD、PD. CR和PR患者归为缓解组,SD和PD患者归为未缓解组。采用Kappa检验比较RECIL和Lugano标准的一致性;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RECIL和Lugano标准缓解组与未缓解组患者的预后;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RECIL和Lugano标准的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结果:当MR患者定义为PR时,RECIL与Lugano标准的一致性为92.7%(76/82),一致性较好(Kappa值=0.855, P<0.01)。当MR患者定义为SD时,二者的一致性为90.2%(74/82),一致性也较好(Kappa值=0.811, P<0.01)。Lugano标准、RECIL (MR定义为PR)、RECIL (MR定义为SD)缓解组患者的2年无进展生存(PFS)率(69.7%对0、71.4%对0、71.2%对0)和总生存(OS)率(88.2%对33.3%,87.0%对40.0%,90.4%对33.3%)均明显高于未缓解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4.540~65.446,均 P<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年龄、RECIL (MR患者定义为SD)均是影响DLBCL患者中期治疗后PFS率的危险因素[风险比( HR)= 1.050、3.527,均 P<0.001],RECIL未缓解组患者进展的风险是缓解组患者的3.527倍。年龄、Ann Arbor分期、RECIL (MR患者定义为SD)均是影响DLBCL患者中期治疗后OS率的危险因素( HR=1.097、1.884、4.739,均 P<0.05),RECIL未缓解组患者死亡的风险是缓解组患者的4.739倍。 结论:RECIL与Lugano标准对DLBCL患者中期治疗后疗效评估的一致性较好,RECIL能在DLBCL患者的预后预测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液透析滤过处理CAR-T治疗后IL-6受体抑制剂治疗无效的3~4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3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滤过(HDF)处理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免疫疗法后IL-6受体抑制剂治疗无效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1年7月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经CAR-T细胞治疗后出现托珠单抗治疗无效的3~4级CRS并接受HDF治疗的3例患者,包括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1例。结果:患者在HDF治疗结束后12 h内临床症状(体温、血压、血氧)缓解,细胞因子IL-6、IL-10、TNF-α、INF-γ及C反应蛋白(CRP)明显下降。随访3个月未发现HDF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论:HDF控制CAR-T细胞治疗后托珠单抗治疗无效3~4级CRS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腋窝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致巨大溃疡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2019年5月16日,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1例51岁、腋窝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致罕见巨大溃疡男性患者,对扩大切除的溃疡创面组织行活检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而后确诊。最终,采用皮瓣、皮片移植联合放射治疗以及化学治疗获得较好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原发性肝脏淋巴瘤CT表现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淋巴瘤CT表现特点,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8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乐清医院、浙江省温州市人民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及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1例原发性肝脏淋巴瘤患者的临床、CT和病理学表现。结果:11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肝右叶7例,肝左叶2例,肝左右叶2例;共有27个肿瘤,瘤体最大直径1.7~12.6 cm;肿瘤呈类圆形3例,椭圆形5例,不规则形3例;肿瘤界限清楚8例,不清楚3例。CT平扫为低密度6例,稍低密度3例,等密度2例;密度均匀7例,不均匀4例;CT值26~47(38 ± 5)HU;脾脏转移2例,肋骨转移1例,腹腔和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例。CT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1例;动脉期见病灶轻中度强化10例,其中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病灶边缘持续环状强化8例,结节状强化2例;动脉期CT值30~68(53.8 ± 11.6)HU,门静脉期CT值52~69(64.3 ± 9.3)HU,延迟期CT值43~64(56.4 ± 6.0)HU。手术完全切除8例,术后复发6例,生存3年5例,生存5年2例;手术未完全切除3例,术后均复发,其中生存3年1例,无生存5年患者。病理诊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0例,T细胞淋巴瘤1例。结论:原发性肝脏淋巴瘤的CT检查对肿瘤的定位、定性及辅助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Good综合征合并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57岁。因左眼无痛性视力下降1周,于2019年11月11日到湖南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患者近1年来有反复肺部感染和贫血,曾于外院诊断为"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并接受抗感染及输血治疗,但是情况无明显好转。2005年行胆道结石取出手术。否认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病史。否认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及其他药物史。否认家族史和遗传病史。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6,矫正视力1.0;左眼视力眼前手动,无法矫正。右眼、左眼眼压均为16 mm Hg(1 mm Hg=0.133 kPa)。双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左眼可见尘状及色素性角膜后沉着物,丁达尔征(+),前房细胞(++);双眼晶状体皮质轻度混浊。眼底检查:左眼玻璃体中度混浊、细胞(+),视盘颜色偏淡;后极部及鼻侧视网膜呈灰白色,血管管径细,动脉闭塞,视网膜下方及颞侧可见颗粒状坏死灶,累及黄斑区( 图1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左眼视网膜动静脉充盈时间延迟,视盘下方大片视网膜荧光着染,后期轻微荧光素渗漏,视盘鼻侧视网膜弥漫性透见荧光夹杂弱荧光斑点;晚期部分视网膜血管及微血管荧光素渗漏,累及黄斑( 图1B)。右眼眼底及FFA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检查提示前上纵膈占位,性质待定( 图2)。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7 g/L(正常值:110~150 g/L),红细胞计数2.22×10 12个/L(正常值:3.5~5.0×10 12个/L),血清铁蛋白1 413 ng/ml(正常值:80~400 μg/L)。免疫学检查:B细胞缺乏、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低CD4 T细胞计数和低CD4/CD8 T细胞计数比率。前房穿刺抽取房水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巨细胞病毒(CMV)含量35.8拷贝/ml。诊断:左眼CMV性视网膜炎(CMVR)。给予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2 mg,2次/周,连续1个月;全身静脉注射更昔洛韦250 mg,2次/d;局部使用1%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和0.5%托吡卡胺滴眼液滴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