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疗效的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介入疗效的预测模型并进行效能评价,预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3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88例,女性50例,年龄35~88岁,平均68岁。根据7∶3比例简单随机分为训练集( n=166)与测试集( n=72),并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中根据是否发生不良预后,分为MALEs组和非MALEs组,训练集及测试集MALEs组分别为67例及26例,非MALEs组分别为99例及46例;在训练集中通过LASSO回归筛选出对于结局事件最重要的变量,作为模型的预测指标纳入到多因素Logistic回归中,构建预测模型并使用列线图可视化处理,并使用训练集及测试集的数据对模型效能进行检测。 结果:通过LASSO回归选择出全身免疫炎症反应指数(SIIRI)、Rutherford分级>4级、膝下动脉段分级(IP)>1级、踝下动脉段分级(P)≥1级作为模型的预测指标,构建回归模型。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数据中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13、80.6%、72.7%和0.764、65.4%、80.4%,校准曲线与期望基本一致,模型的决策曲线在训练集及测试集的阈值概率为0~0.79和0~0.66的范围内时,模型在临床上应用的准确性、净获益率最高。结论:通过患者术前的Rutherford分级、IP分级、P分级及SIIRI构建的预测模型可以早期识别MALEs的高危人群并针对性的强化治疗,有助于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在临床中具有一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强化早期训练在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强化早期训练在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肢体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8例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为常规组,2018年3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69例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为强化组。常规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强化组在常规康复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强化早期训练。采用加拿大神经功能评分量表(CNS)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M-FMA)比较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后6个月、干预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最终常规组纳入62例患者,强化组纳入63例患者。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CNS总分存在时间效应、组间效应、时间和组间的交互效应( F时间=125.451, F组间= 14.355, F交互=13.562; P<0.01);两组患者M-FMA总分存在时间效应、组间效应、时间和组间的交互效应( F时间=105.329, F组间=13.302, F交互=12.245; P<0.05)。两组患者的CNS、M-FMA总分随时间延长而升高,强化组患者的CNS、M-FMA总分高于对照组。 结论:对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肢体康复护理采用强化早期训练可长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早期强化本体感觉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下肢运动控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本体感觉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下肢运动控制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在本院康复科接受康复治疗的65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n=32)和对照组( n=33),两组患者重建术后均进行常规运动康复训练。术后第4周起,对照组继续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另外接受强化本体感觉训练治疗,20min/次,1次/日,5日/周。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4周、第6周和第8周随访时膝关节Lysholm评分、Holden步行功能评分及动态平衡仪本体感觉评分的差异。 结果:术后第4周和第6周随访,两组患者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第8周随访,治疗组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Holden步行功能评分及动态平衡仪本体感觉评分分别为67.99±9.23、4.22±0.79、0.21±0.07,对照组分别为62.88±9.68、3.82±0.77、0.25±0.07,两组患者各项评分与第4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组间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早期强化本体感觉训练能明显改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下肢运动控制能力;且随治疗时间延长,其疗效更为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引导下氯普鲁卡因联合芬太尼收肌管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氯普鲁卡因联合芬太尼收肌管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及早期康复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44例)和研究组(44例),对照组行罗哌卡因远端收肌管阻滞,研究组行氯普鲁卡因联合芬太尼远端收肌管阻滞。评价患者阻滞前后静息疼痛反应程度(VAS评分),记录阻滞成功率、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效应持续时间;测定患者阻滞前后股四头肌肌力、膝关节活动度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统计康复训练起立行走试验耗时、10 m步行试验和跌倒情况,观察麻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阻滞后静息状态和运动状态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43、0.46, P=0.689、0.644);研究组阻滞起效时间和阻滞效应持续时间[(5.02±0.94)min和(2.64±0.39)min]均显著短于对照组[(7.49±1.12)min和(7.08±0.92)min]( t=5.73、13.02,均 P < 0.001),而研究组阻滞成功率(100.0%)与对照组(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00, P=1.000);研究组阻滞后股四头肌肌力、膝关节活动度和HSS评分[(4.68±0.44)级、(112.57±9.96) o和(70.56±6.84)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4.19±0.42)级、(101.30±9.67) o和(62.47±6.16)分]( t=3.42、4.64、6.58,均 P < 0.001);研究组起立行走试验耗时和10 m步行试验耗时[(7.95±1.48)min和(4.67±0.63)min]均显著短于对照组[(13.41±2.05)min和(6.24±0.77)min]( t=8.23、6.74,均 P < 0.001),且研究组跌倒发生率(11.3%)显著低于对照组(29.5%)(χ 2=4.47, P=0.034);研究组麻醉药物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9.1%)与对照组(1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45, P=0.502)。 结论:氯普鲁卡因联合芬太尼行收肌管阻滞可有效满足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的短时强化镇痛要求,实现镇痛充分、最大保留运动功能、起效快、恢复快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药物渗透治疗的护理干预在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患者手术后强化落实超声药物渗透治疗的护理干预对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为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干预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于2021年4—7月,选择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消化道肿瘤术后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分散治疗组以及集中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主要采用常规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并辅以早期康复训练;分散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了超声药物渗透治疗的护理干预,每天上午和下午各进行1次,每次持续30 min;集中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了一次性60 min的超声药物渗透治疗的护理干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 t检验和 χ2检验比较各组患者的胃肠道反应、肠道功能恢复情况、住院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61.85 ± 16.85)岁;分散治疗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60.90 ± 16.88)岁;集中治疗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9.80 ± 13.58)岁。分散治疗组和集中治疗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及腹胀症状持续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恢复时间及首次进食时间分别为(38.58 ± 2.74)、(17.45 ± 1.92)、(38.76 ± 3.34)、(50.04 ± 2.57) h和(36.79 ± 2.58)、(16.48 ± 1.85)、(36.98 ± 2.28)、(48.25 ± 3.07) h,均低于对照组的(43.13 ± 3.56)、(21.24 ± 2.50)、(42.65 ± 3.78)、(52.21 ± 3.15)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3.38~9.68,均 P<0.05);集中治疗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及腹胀症状持续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恢复时间及首次进食时间短于分散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31~3.01,均 P<0.05)。分散治疗组和集中治疗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5.83 ± 1.20) h、(9.90 ± 2.12) d和(7.35 ± 2.13) h、(8.30 ± 1.42) d,对照组分别为(4.39 ± 1.53) h、(14.93 ± 2.56) d,分散治疗组和集中治疗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集中治疗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优于分散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7.14~14.34,均 P<0.05)。对照组术后肠梗阻的发生率为15.0%(6/40),而分散治疗组为5.0%(2/40),集中治疗组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50, P<0.05)。集中治疗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达到了100.00%(40/40),分散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2.5%(37/40)和85.0%(3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49, P<0.05)。 结论:经过超声药物渗透治疗的护理干预,尤其是集中治疗方式的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肠道功能,减轻术后胃肠道反应,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加快患者康复,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儿童保健门诊的强化式情境教学模式在语言发育迟缓干预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儿童保健门诊的强化式情境教学(EMT)模式在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早期干预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设计,以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童保健科就诊的28例2.5~4.0岁的语言发育迟缓患儿为研究对象作为干预组,应用EMT模式开展为期3个月(共12次)的一对一语言康复训练;选取同一时期在儿童保健门诊诊断为语言发育迟缓,但拒绝接受EMT或其他语言干预的患儿27例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均在初诊3个月后进行随访评估。训练前后采用Gesell发育量表(GDS)和普通话听力理解和表达能力标准化评估(DREAM-C)对患儿初诊和复诊时的发育水平进行全面评价和对比研究,运用 t检验评估干预效果。 结果:干预组患儿(男22例、女6例)训练后3个月复诊时GDS的语言能发育商显著高于初诊(64±21比52±17, t=4.960, P<0.01);DREAM-C的总体语言、听力理解、语义和句法均显著提高(89±16比77±14,90±16比77±15,93±20比79±19,84±14比76±11, t=5.061、5.301、5.058、3.209,均 P<0.01)。对照组患儿(男19例、女8例)在3个月复诊时仅Dream-C标准化语言评估的语义这一项明显提高(82±26比71±18, t=2.330, P<0.05),GDS各个能区与初诊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以EMT模式的早期语言康复训练对语言发育迟缓患儿的各个语言能区有显著疗效,是一种较为适合儿童保健门诊环境的语言干预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例儿童心脏移植术后快速康复的护理实践
编辑人员丨3周前
总结1例儿童心脏移植术后快速康复的护理实践经验.护理要点包括早期识别与处理大供心综合征、右心衰竭并发症;优化呼吸支持策略,帮助患儿快速脱机;开展静息能量消耗测定,实施序贯式营养支持;强化Ⅰ期心脏康复训练,促进患儿心功能恢复;实施个体化的出院指导,加强出院后随访.经过49 d的康复治疗与护理,患儿心功能恢复至Ⅱ级,无严重并发症,顺利出院,随访3个月恢复良好.术后快速康复管理策略能有效缩短心脏移植患儿住院时间,恢复正常生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1例重度喉软骨软化病合并屏气发作新生儿的急救与护理
编辑人员丨2024/6/15
总结1例重度喉软骨软化病合并先天性肢体和面部挛缩、肌张力减退和发育迟缓综合征引起屏气发作新生儿的急救与护理.护理要点:早期识别与干预屏气发作,实施快速反应性抢救;避免屏气发作的诱发因素,实施个体化发展性照顾;重视经口喂养能力的评估,加强经口喂养训练和营养管理;强化围手术期气道管理,预防术后并发症;做好照护者的健康宣教,使其掌握屏气发作时的急救处理措施.经过53 d住院治疗,患儿好转出院.出院1个月随访,患儿屏气发作每天2~4次;出院2个月随访,患儿无屏气发作,仅睡眠期间偶有惊厥发作,可自行缓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基于LI-RADS v2018及MRI特征对肝细胞癌CK19表达的风险预测及预后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2018版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iver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version 2018,LI-RADS v2018)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细胞角蛋白 19(cytokeratin 19,CK19)表达的术前预测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20例术前接受MR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HC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包括CK19阳性组59例,CK19阴性组161例.将患者按7∶3比例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CK19阳性表达HCC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构建列线图评分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模型诊断效能,绘制校准曲线、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校准性能和临床适用性.计算患者的列线图得分并进行高低风险分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比较不同亚组患者的总体、早期及晚期无复发生存率.结果 晕状强化(OR=3.432,P=0.045)、环形动脉期高强化(OR=32.073,P=0.017)、靶样扩散受限(OR=12.941,P=0.006)、不光滑肿瘤边缘(OR=4.590,P=0.014)及肝胆期肿瘤-肝实质相对增强比(the relative enhancement ratio,RER)(OR=0.014,P=0.023)是CK19阳性表达HCC的独立预测因素.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84(95%CI:0.823~0.930)、0.748(95%CI:0.625~0.846),校准曲线、决策曲线显示模型的校准性能和临床适用性较好.CK19阳性与阴性组的总体无复发生存率、高与低风险组的总体、早期及晚期无复发生存率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晕状强化、环形动脉期高强化、靶样扩散受限结合不光滑肿瘤边缘、肝胆期增强定量参数可对HCC的CK19表达进行术前风险预测,并有助于评估HCC术后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DCE-MRI影像组学模型对乳腺NME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探讨结合机器学习早期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的影像组学模型在鉴别良恶性乳腺非肿块强化(NME)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行乳腺DCE-MRI检查并获得病理结果的NME病变患者 242 例,分为训练集 163例、测试集 55 例,外部验证集 24 例.基于早期DCE-MRI序列的特征选择,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建立组学预测模型;由 2 位放射科医师独立评估MRI特征,建立传统诊断模型,预测病灶的良恶性;运用测试集和外部验证集进行测试和外部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组学模型与放射医师的诊断效能.结果 影像组学模型鉴别乳腺NME病变良恶性达到了与高年资放射医师[曲线下面积(AUC)=0.82,95%CI 0.66,0.89]相当的诊断水平[(AUC=0.82,95%CI 0.67,0.90);P =0.30],均优于低年资放射医师的评估结果(Z=2.63,P=0.01;Z=2.41,P=0.02),同时利用外部验证集进一步验证该模型的预测效能.结论 基于早期DCE-MRI组学模型可以有效地鉴别NME病变的良恶性,与高年资放射医师诊断水平相当,并优于低年资医师诊断水平,可以辅助低年资医师做出更佳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