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道微生物代谢物对甲酚在孤独症谱系障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具有多种病因、不同亚型和各种发展轨迹。现有研究表明ASD可能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针对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与ASD之间关系的研究尚未构成体系,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可能是ASD发病的一个潜在的影响因素。对甲酚是一种有毒性的小分子代谢物,可通过人体内肠道菌群降解酪氨酸而产生,过量的对甲酚对易感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特定区域的有害影响可能与ASD的病因有关。人体中对甲酚水平的升高可能会重塑肠道菌群,影响多巴胺神经元的功能,诱导ASD样行为。本文就对甲酚在ASD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及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GAS-cGAMP-STING信号通路的功能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cGAS-cGAMP-STING信号通路是固有免疫系统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识别胞浆DNA诱导I型干扰素(interferons,IFNs)和其他细胞因子产生,介导抗微生物先天免疫,同时也在肿瘤进展及远处转移中发挥作用。深入了解cGAS-cGAMP-STING信号通路与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STING激动剂的研究现状等,将对临床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案给予理论支持,也将对开发cGAS-cGAMP-STING信号通路的抗肿瘤靶向药物提供新的启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TLR4基因多态性在中国人群感染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是人体识别病原微生物的主要分子之一,因此TLRs基因的遗传变异可以一定程度上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TLR4作为TLRs中最具代表性受体之一,近年来被广泛研究。TLR4激活后诱导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合成和释放,调控相关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反应。然而TLR4基因突变可以导致宿主产生炎性反应过度或不足。文章就TLR4基因多态性对中国人群细菌、病毒及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易感性和疾病进程的影响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利用太空资源助力解决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难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碳青霉烯类药物是目前治疗肺炎克雷伯菌的最后屏障药物,但是近年来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现象愈演愈烈,若无有效的应对措施,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治疗将会迈向后抗生素时代。尽管目前对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较为广泛和深入,但解决其耐药难题的成效仍不容乐观。因而有必要将研究拓展至一些非常规环境,如太空环境。太空环境具有微重力、强辐射、超低温、高真空和弱磁场等特点,可使微生物的变异速率加大,变异类型也会更加多样化。一些在地面难以发生的现象,在空间特殊环境因素的诱导下可以出现放大效应。多项研究表明太空环境可影响细菌的耐药性,甚至可引起细菌耐药性逆转。当前我国的航天事业方兴未艾,为微生物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验平台,也为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难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粪菌移植对阿霉素肾病小鼠肠道菌群紊乱改善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粪菌移植对阿霉素诱导的肾病综合征小鼠模型的作用。方法:将27只SPF级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阿霉素模型组(Dox组)、阿霉素+粪菌移植(FMT组),其中后两组使用阿霉素尾静脉注射构建肾病综合征小鼠模型,并分别给予PBS或粪菌溶液灌胃,最后分别收集粪便标本以及24 h尿液标本,考马斯亮蓝法-蛋白定量检测24 h尿蛋白,16 s微生物组学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各组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和分布特征。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Dox组小鼠24 h尿蛋白定量(0.48±0.61 vs 1.71±0.63, P<0.001)明显升高,肠道菌群多样性Shannon指数(7.15±0.29 vs 6.98±0.49)呈减少趋势,肠道菌群紊乱;与Dox组小鼠相比,FMT组24 h尿蛋白定量(1.71±0.63 vs 0.91±0.48, P<0.05)和血肌酐水平(12.47±4.16 vs 7.77±0.75, P<0.05)显著下降,肠道菌群多样性Shannon指数(6.98±0.49 vs 7.09±0.28)呈现增加趋势,肠道菌群紊乱明显改善,产短链脂肪酸细菌富集增加。 结论:粪菌移植可减少阿霉素诱导的肾病小鼠的尿蛋白,改善肠道菌群的紊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吉兰-巴雷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是一种相对少见,但可危及患者性命的累及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免疫介导性疾病,常由感染诱发。其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的对称性迟缓性瘫痪,部分患者可出现呼吸衰竭,很多伴有自主神经功能损害。通常可根据临床症状作出诊断,腰椎穿刺和电生理检查可协助诊断,并帮助进行亚型分类。目前较公认的关于GBS的发病机制为分子模拟学说,即病原微生物诱导产生针对神经节苷脂的交叉抗体。GBS的治疗方案为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或血浆置换以及一般的临床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数周至数月基本恢复,少数患者遗留持久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前列腺癌雄激素剥夺疗法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与对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雄激素剥夺疗法是晚期前列腺癌的一线疗法。虽然雄激素剥夺治疗初期疗效确切,但治疗后出现的临床问题,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将因其进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影响疗效,甚至危及健康或生命。肠道微生态与肠道局部疾病有关,也与肝脏、神经系统等多系统疾病息息相关,但其与前列腺癌之间的关联研究尚少。前列腺癌的雄激素剥夺疗法会影响前列腺癌患者的肠道微生态,从而诱导一些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CRPC的形成。本文分别从肠道微生态多样性、肠道菌群结构以及功能通路改变的角度,阐述前列腺癌雄激素剥夺疗法对肠道微生态产生的微生态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如粪便微生物移植、口服抗生素和益生菌等,以调节肠道微生态,改善前列腺癌雄激素剥夺疗法疗效与预期,为晚期前列腺癌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期无重点号。论著《双侧突发性聋169例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通过回顾总结单中心169例(338耳)双侧突发性聋患者临床资料,得出双侧突发性聋患者听力损失严重,更多患者伴耳鸣、眩晕,疗效欠佳,发病30 d内就诊疗效优于30 d后就诊;对低频范围内听力损失,住院治疗听力提高更显著;且双侧突发性聋的发生可能存在免疫机制。论著《乙状窦异常搏动性耳鸣50例临床病例分析》通过回顾性分析50例经乙状窦手术治疗的单侧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患者的病例资料,认为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多见于女性,常见原因可能为乙状窦憩室、乙状窦周骨质缺损等乙状窦壁异常,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可以采用手术治疗。论著《光纤激光镫骨底板开窗治疗耳硬化症及听骨畸形58例疗效分析》采用980 nm光纤激光镫骨底板开窗术治疗耳硬化症(49例)及听骨畸形(9例)所致传导性聋患者,认为该方法治疗耳硬化症及听骨畸形所致的传导性聋有效。论著《内耳畸形相关性镫骨底板瘘的影像学表现》分析了48例(53耳)内耳畸形相关性镫骨底板瘘患者的CT和MRI资料,因其类型不同影像学表现具有多样性,了解其影像学表现特征,有助于其诊断。论著《前庭性偏头痛患者顶叶岛盖2功能连接异常的静息态fMRI研究》通过比较前庭性偏头痛与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相关资料,认为前庭性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前庭、疼痛、视动网络功能连接异常有关,这些神经通路的异常很可能是前庭性偏头痛发病重要的影像学生物标志物。论著《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哮喘、变应性鼻炎与慢性鼻窦炎的因果关系》从IEU公开数据库中获取疾病的遗传数据,分析发现哮喘是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和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RSsNP)的患病危险因素,而变应性鼻炎是CRSsNP的危险因素。论著《鼻腔微生物多样性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分析77例CRSwNP患者的鼻腔分泌物和鼻息肉组织,得出CRSwNP患者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性反应与鼻息肉复发密切相关,鼻内镜术后鼻息肉的复发可能与保护性微生物丰度的减少和致病微生物数量的增加有关。论著《OSA患者药物诱导睡眠内镜下舌根平面塌陷的临床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通过回顾分析117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资料,认为OSA患者睡眠内镜下舌根平面的阻塞与扁桃体分度和N3期存在相关性,其构建的药物诱导睡眠内镜下舌根平面阻塞诺模图预测模型效能良好。论著《折叠皮瓣在梨状窝癌喉功能重建及梨状窝成形术中的应用及探讨》一文介绍10例采用折叠岛状皮瓣修复梨状窝癌的病例资料,认为折叠岛状皮瓣可恢复喉及下咽的生理性解剖结构,可用于喉功能重建及梨状窝成形。论著《头颈鳞癌颈部转移淋巴结包绕颈动脉的外科处理策略》一文介绍9例采用覆膜支架动脉内置入手术治疗原发灶未见复发或原发灶不明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患者,认为覆膜支架动脉内置入+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根治性切除术是一种治疗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有效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金属硫蛋白表达受损参与特应性皮炎过敏原诱导的炎症反应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稳定的皮肤免疫平衡状态可保证人体对无害的环境损伤和微生物群生物膜的耐受性,而在特应性皮炎(AD)等炎症性皮肤病中,皮肤免疫平衡调节受到了严重损害,导致皮肤对过敏原的免疫反应失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肠道菌群改变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s)是一类免疫介导的以视神经和脊髓受累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肠道微生物群作为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可能在NMOSDs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往研究表明,NMOSDs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和数目与正常健康人存在差异,发生改变的肠道菌群可能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自身抗原发生交叉反应、诱导T细胞分化以及影响短链脂肪酸等代谢产物分泌途径触发NMOSDs发生。总结分析NMOSDs患者肠道菌群改变及可能的潜在机制,有助于为将来防治NMOSDs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