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曲泊帕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海曲泊帕(海曲泊帕乙醇胺片)是一种新型的小分子、口服、非肽类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2021年6月海曲泊帕获得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既往对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反应不佳的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成年患者以及对免疫抑制治疗(IST)反应不佳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成年患者。为指导临床规范应用海曲泊帕,使患者最大限度获益,根据海曲泊帕的临床研究进展,结合国内外权威指南、共识及TPO-RA类药物的应用现状,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肿瘤药物治疗安全管理专家委员会组织多学科专家认真讨论、反复修改,制定了该指导原则,供临床医师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以孤立性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常见出血性疾病,部分患者病程持续超过12个月,发展为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chronic immune thrombocytopenia,CITP)。CITP病因复杂。传统的一线治疗对CITP患者疗效有限,研究中的二线治疗(血小板生成素及其受体激动剂、利妥昔单抗和脾切除术)、免疫抑制剂、全反式维甲酸、阿托伐他汀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为CITP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该文就近年来CITP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希望有助于制定CITP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艾曲泊帕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及安全性的真实世界单中心数据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艾曲泊帕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安全性,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自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应用艾曲泊帕的198例ITP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8例ITP患者,男70例、女128例,中位年龄45(7~88)岁,新诊断ITP 130例(65.7%),持续性ITP 25例(12.6%),慢性ITP 43例(21.7%)。基线出血评分:4分以下患者占84.3%,4分及以上患者占15.7%。艾曲泊帕6周内有效率(初始有效率)为78.8%,其中完全反应(CR)率为49.1%,CR1率为14.6%,CR2率为15.2%;中位起效时间7(7,14)d。艾曲泊帕25、50、75 mg剂量组初始反应率分别为74.1%、85.9%和60.0%( P=0.031),50 mg剂量组初始反应率高于25 mg和75 mg剂量组。在治疗过程中,有70.7%的患者维持初始剂量,8.6%的患者调整到50 mg剂量组,6.1%的患者调整到75 mg剂量组,2例患者调整到100 mg剂量组。且调整剂量后25、50、75 mg各个剂量组的持续有效率分别为83.6%、85.3%和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整后,100 mg剂量组共4例,持续有效率为100.0%。艾曲泊帕治疗6周后,ITP患者出血评分总体降低,4分以上病例数降低为0,4分患者比例降低,1~2分患者比例变化不显著。艾曲泊帕治疗中,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7.7%,经药物治疗均能好转,未见有合并血栓病例发生。ITP类型与巨核细胞数量分别是艾曲泊帕疗效的影响因素。新诊断的、持续性、慢性ITP患者对艾曲泊帕的初始有效率分别为85.3%、56%和76.2%( P=0.003);巨核细胞数量减少、正常和增多的ITP患者对艾曲泊帕的初始有效率分别为61.8%、87.1%和84.3%( P=0.009)。 结论:艾曲泊帕作为二线及以上治疗对成人ITP起效时间较快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艾曲泊帕50 mg、25 mg剂量组相比较,50 mg剂量组初始有效率显著增高。新诊断类型的ITP、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多的ITP患者对艾曲泊帕初始反应率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应用环孢素治疗抑制性T淋巴细胞明显异常增生的慢性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对2018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收治并门诊定期随访的1例以抑制性T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高的慢性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男,8岁,6年间皮肤黏膜出血点及瘀斑反复出现,偶有鼻出血;查体:心肺腹及神经系统检查无特殊,未触及浅表淋巴结大。血常规提示血小板2.00×10 9/L,白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水平正常,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巨核细胞大于300个,患儿诊断为ITP。予一线丙种球蛋白及口服激素治疗,重复性一线治疗予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疗法,二线治疗予小剂量利妥苷单抗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疗法,患儿均未达临床缓解。重复评估后,针对患儿高抑制性T淋巴细胞特点予环孢素口服治疗,0.5个月后患儿可达部分缓解并持续3个月,截至撰稿时已达完全缓解6个月。提示ITP作为异质性高的免疫性疾病,免疫异常指标有望成为开展精准治疗的突破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艾曲泊帕治疗13例儿童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艾曲泊帕治疗儿童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IT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1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13例采用艾曲泊帕治疗的cITP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cITP患儿中,男7例,女6例,中位年龄5岁,中位病程2.2年,艾曲泊帕中位维持治疗时间5个月,中位维持剂量25.0 mg/d,中位起效时间4周;用药期间完全反应5例,部分反应2例;发生皮肤改变2例,关节疼痛1例,肝功能异常1例,均未造成严重影响。结论:艾曲泊帕治疗儿童cITP的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MYH9相关疾病七例临床及遗传学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分析儿童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9相关疾病(MYH9-RD)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提高该类疾病的早期诊断。方法:通过基因和临床相关指标对2016年4月到2019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慢性、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住院患儿进行筛查,对最终确诊为MYH9-RD的7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遗传学等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7例患儿中男3例、女4例;发病年龄1.25(0.41~6.16)岁;病程2.16(0.41~8.59)年;机测血小板计数[9(5~30)]×10 9/L,人工显微镜下7例患儿血小板体积均偏大,且同期血小板计数[70(30~100)]×10 9/L。4例伴皮肤出血点及鼻衄,3例无出血表现。7例均曾予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一线或二线免疫治疗,其中1例行脾栓塞术,上述治疗均无效,最终经二代测序证实MYH9基因均存在杂合错义突变,其中5例新发突变、2例家系突变。4例新发突变发生于N端球状头部,1例新发突变发生于尾部卷曲螺旋结构域,为p.D1424N突变。1例家系病例也为p.D1424N,另1例家系病例突变为p.A44D,为MYH9基因新的突变位点。2例p.R702突变中1例已经出现肾功能损伤,p.A44D突变病例患儿多名亲属存在耳聋。 结论:本组7例MYH9-RD患儿新发突变多见,均被误诊为ITP,但其出血表现轻、对免疫治疗无效。对可疑病例通过人工目测血小板体积及计数可早期识别,基因检测可证实。该类疾病需加强监测除血小板减少外的器官损伤发生发展,其中2例发生在p.R702的突变需警惕肾脏损伤,p.A44D新的突变位点需注意监测听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艾曲波帕联合低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伴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艾曲波帕联合低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伴有慢性疾病的老年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莞市人民医院2019年7月收治的1例伴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ITP患者的诊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诊断为重症ITP,同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初始予大剂量甲泼尼龙静脉冲击治疗,随后续贯口服泼尼松维持治疗,虽获得短期疗效,但激素相关不良反应明显。在激素减量过程中,血小板计数再次下降,改为艾曲波帕联合低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治疗,短时间内再次有效。出院后继续予最低剂量艾曲波帕维持治疗,随访3个月余,患者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无出血症状,血压、血糖控制良好,肾功能稳定。结论:采用艾曲波帕联合低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伴有慢性疾病的老年ITP患者,机制互补,安全有效且耐受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儿童外周血miRNA-150及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抗体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u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儿童外周血中miRNA-150以及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特异性抗体表达情况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ITP患儿总共98例设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时间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健康体检儿童10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应检测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外周血miRNA-150以及Gp特异性抗体水平,分析观察组不同疾病分期和不同疗效患儿外周血中miRNA-150水平及有关抗体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外周血miRNA-150水平高于对照组[(1.14±0.30)比(0.39±0.05), t=24.65, P<0.05]。观察组中新发ITP组的miRNA-150水平、抗GPIIb/Ⅲa抗体阳性率高于持续性ITP组以及慢性ITP组[(1.24±0.22)比(1.15±0.20)、(0.88±0.16),75.00%比54.05%、61.90%, F/ χ2值为14.35、11.38, P值均<0.05]。观察组中治疗后显效56例,有效21例,无效21例。显效组的miRNA-150水平、抗GPIIb/Ⅲa抗体阳性率均低于有效组以及无效组(0.66±0.14)比(0.98±0.23)、(1.20±0.35),12.50%比47.62%、80.95%, F/ χ2值为10.68、6.50, P值均<0.05),抗GPIIb/Ⅲa、抗GPIb/Ⅸ均为阴性的比例高于有效组以及无效组[83.93%比(38.10%、4.76%), P<0.05]。 结论:ITP儿童外周血中miRNA-150呈高表达状态,且新发患者miRNA-150、抗GPIIb/Ⅲa抗体阳性率更高,miRNA-150以及在Gp特异性抗体在评估ITP患儿疾病分期以及疗效中具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地塞米松治疗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机体免疫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治疗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儿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接诊的80例初治慢性ITP患儿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的100名儿童作为对照组,研究组在患儿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后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和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 ,DC)亚群表达,分析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前后上述细胞细胞与地塞米松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前CD3 +、CD4 +以及CD4 +/CD8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CD8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2.35±9.21)%比(70.14±5.25)%,(30.58±7.58)%比(37.98±3.05)%,(1.29±0.88)比(1.53±0.18),(30.58±9.14)%比(24.69±1.25)%, t值分别7.14,8.91,2.66,6.37, P值均<0.05);地塞米松治疗后有效组、无效组及对照组CD3 +、CD4 +、CD8 +和CD4 +/CD8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7.35±9.11)%比(65.25±9.47)%比(70.14±5.25)%,(29.58±7.66)%比(38.05±4.05)%比(37.98±3.05)%,(35.58±9.58)%比(20.18±6.74)%比(24.69±1.25)%,(1.09±0.65)比(2.14±0.78)比(1.53±0.18), F值分别为369.89,53.38,81.61,42.49, P值均<0.05];研究组治疗前DC2水平高于治疗后有效组和对照组[(0.30±0.15)%比(0.14±0.09)%比(0.13±0.07)%, F=62.96, P<0.05],但三组DC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差异[(0.25±0.11)%比(0.27±0.13)%比(0.27±0.09)%, F=0.92, P>0.05]。 结论:T细胞亚群和DC细胞亚群检测可评估ITP患儿血小板破坏的程度,为ITP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伴血小板减少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伴血小板减少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PAPS)的临床特征、与血小板减少相关的危险因素以及疾病复发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9年间于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的PAPS患者,比较血小板减少(PLT<100×10 9/L)和血小板正常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未来症状再发风险,并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 结果:纳入127例PAPS患者,其中36例(28.3%)合并血小板减少,中位年龄38.0(28.5,51.5)岁,女性占63.9%(13/23),平均血小板计数为(58.9±27.0)×10 9/L。与血小板正常组(91例)相比,血小板减少组血栓及病理性妊娠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9.4%对3.3%)、网状青斑(16.7%对3.3%)、慢性肾脏病变(25%对8.8%)、抗磷脂(aPL)抗体三阳性(61.1%对37.4%)发生率均显著增加( P<0.05),补体C3、C4水平显著降低(C3 0.87 g/L对1.07 g/L,C4 0.12 g/L对0.18 g/L, P值均<0.05),中位改良APS总体评分(aGAPSS)显著升高(13分对9分, P=0.0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补体血症( OR=5.032,95% CI 3.118~22.095)是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 结论:PAPS患者血小板减少多为轻中度降低。低补体血症是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伴血小板减少的PAPS患者再发风险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