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消融在持续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增加了公共卫生负担.研究表明在持续性房颤患者中Marshall韧带与肺静脉隔离术后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相关,辅以Marshall静脉消融可提高持续性房颤消融成功率.经Marshall静脉注入无水乙醇,可渗透弥散至其周围心肌及神经组织,阻断二尖瓣峡部电连接,但不影响心房功能,可有效提高持续性房颤消融的早期和晚期成功率,甚至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化学消融已成为一些临床中心房颤复发后再次消融的常规术式.本综述回顾现有的文献,总结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化学消融辅助治疗持续性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智能手表对心房颤动患者抗凝药依从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一款具有服药提醒功能的智能手表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物(OAC)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来自6家医疗中心的210例正在接受OAC治疗的房颤患者随机数字抽样法分为标准随访组和智能手表提醒随访组。标准随访组通过随访护士进行电话及门诊随访,智能手表提醒随访组在标准随访的基础上,还通过一款智能手表进行随访。该手表具备每日服药提醒、漏服报警、上传反馈功能,未按时服药时会将信息反馈至随访终端,由随访护士人工电话督促服药。通过Morisky用药依从性问卷(MMAS-8)及药片计数法[服药天数所占比例(PDC)法]评价药物依从性。药物依从性良好的定义为MMAS-8问卷评分=8分或PDC≥80%。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MMAS-8及PDC法计算患者药物依从性。结果:标准随访组MMAS-8评分=8分的比例由第1个月时的82.9%下降到第12个月时的27.8%;智能手表提醒随访组MMAS-8评分=8分的比例从第1个月时的75.2%提高至第12个月时的86.3%。从第7个月开始,智能手表提醒随访组的MMAS-8评分=8分的比例显著高于标准随访组(66.7%对51.0%, P=0.025)。标准随访组PDC≥80%的比例从第1个月时的72.4%降至第12个月时的16.7%;而智能手表提醒随访组每个月的PDC≥80%的患者比例均超过90%,且随访期间均高于标准随访组( P<0.001)。 结论:智能手表服药提醒辅助随访可以持续改善房颤患者OAC治疗的依从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功率房颤消融对术中急性肺静脉隔离及术后肌钙蛋白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对比高功率与常规功率房颤消融对术中急性肺静脉隔离、术后肌钙蛋白水平及房颤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05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高功率消融组(52例)及常规功率消融组(53例),对比两组术中单圈急性肺静脉隔离率、急性肺静脉隔离后电传导恢复情况、需补点的部位及点数;同时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消融时间、手术射线曝光时间及射线量,术中并发症,术后12 h肌钙蛋白水平、消融术后1年内房颤复发情况。结果:高功率房颤消融组的术中单圈肺静脉隔离率、术后肌钙蛋白水平高于常规房颤消融组(均 P<0.05),手术时间、消融时间、术中需补点的部位及点数少于常规房颤消融组(均 P<0.05)。两组术中并发症及术后房颤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高功率房颤消融对比常规消融有更高的单圈急性肺静脉隔离率、更少补点部位及点数、较短的手术时间、更大消融损伤,且两组术后临床疗效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影响心房颤动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后电复律成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心房颤动(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后电复律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接受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治疗的症状性房颤患者935例,需电复律治疗的房颤患者为217例,其中4例患者因除颤电极贴与皮肤粘合不紧密导致电复律失败排除入选,根据电复律结果分为电复律成功组192例和电复律失败组21例,对其相关临床因素变量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房颤类型、房颤病程、合并基础疾病、左心房直径、左心室直径、射血分数、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凝药物以及C反应蛋白等指标。结果:入组患者首次电复律成功率为90.1%,最终电复律成功率为96.2%。与电复律成功组的患者相比,电复律失败组的患者阵发性房颤、合并糖尿病、未服胺碘酮药物的比例更大,并且体重、BMI、C反应蛋白较前者明显升高( P <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阵发性房颤( OR=11.419,95% CI 2.497~52.217, P=0.002)、BMI过高( OR=1.106,95% CI 0.718~1.174, P=0.022)、合并糖尿病( OR=4.331,95% CI 1.174~15.977, P=0.028)以及C反应蛋白升高( OR=1.256,95% CI 1.030~ 1.924, P =0.009),与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后电复律的成功率呈负相关( P<0.05)。 结论:对于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后仍为房颤的患者,直流电复律是一种有效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并且阵发性房颤、BMI过高、合并糖尿病以及C反应蛋白升高是影响此类房颤电复律成功率的独立预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体外循环下全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左室功能低下冠心病多中心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运用双桡动脉(RA)与左乳内动脉(LIMA)桥行体外循环下全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治疗左室功能低下(左室射血分数≤40%)冠心病患者的效果。方法:收集15个省、自治区24家心脏中心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间对左室功能低下冠心病患者行体外循环下全动脉CABG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87例患者,男55例,女32例,年龄(57.5±9.1)岁。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2例,糖尿病12例,周围血管病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例,轻度肾损害12例,升主动脉钙化3例。合并支架内狭窄者43例,左主干病变21例。术前左室射血分数(35.5±7.3)%,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5.5±2.6)mm。远端吻合口(3.2±0.9)个,升主动脉阻断时间(90.5±22.7)min,体外循环时间(113.4±19.2)min。二尖瓣置换32例,主动脉瓣置换9例,三尖瓣成形5例;27例预防性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2例死于急性心力衰竭,手术死亡率2.3%(2/87)。术后房颤15例、脑卒中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术后随访(39.5±7.7)个月,随访率100%,随访中无死亡,无重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术后3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53.0±1.5)mm比(65.5±2.6)mm, t=9.51, P=0.02],左室射血分数提高[(45.2±3.3)%比(35.5±7.3)%, t=13.79, P=0.001];心绞痛分级术后亦有明显改善(≤2级者:98.8%比5.7%,χ 2=17.21, P=0.001)。共有62.4%(53/85)的患者于术后(30.5±7.4)个月接受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仅1例RA桥狭窄,通畅率98.8%。 结论:在选择合适的病例中,双RA与LIMA的全动脉CABG术治疗冠心病伴左室功能低下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急诊室心房颤动注册研究:一年随访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急诊室就诊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1年随访心血管病终点事件发生情况。方法:对一项前瞻性、多中心、中国急诊房颤注册研究中的患者进行1年随访,分析1年随访全因死亡、脑卒中、非中枢神经系统栓塞、大出血及联合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并采用单变量及多变量COX回归分析脑卒中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入选2 015例房颤患者,全因死亡、脑卒中及MACE发生率分别为14.6%、7.4%及21.9%。心力衰竭为主要死亡原因,占总死亡人数的43%。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女性( HR=1.419,95% CI 1.003~2.008, P=0.048)、年龄≥75岁( HR=2.576,95% CI 1.111~4.268, P<0.001)、既往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史( HR=2.039,95% CI 1.415~2.939, P<0.001)、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ysfunction,LVSD)( HR=1.700,95% CI 1.015~2.848, P=0.044)及既往大出血病史( HR=2.481,95% CI 1.141~5.397, P=0.022)为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75岁( HR=3.042,95% CI 2.274~4.071, P<0.001)、心力衰竭病史( HR=1.371,95% CI 1.088~1.728, P=0.008)、既往脑卒中/TIA史( HR=1.560,95% CI 1.244~1.957, P<0.001)、LVSD( HR=1.424,95% CI 1.089~1.862, P=0.010)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史( HR=1.393,95% CI 1.080~1.798, P=0.011)为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急诊室就诊的房颤患者心血管病终点事件发生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肺静脉隔离联合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肺静脉隔离(PVI)联合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LSPAF)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12年7月至2019年7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接受PVI联合PBMV治疗的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LSPAF的患者11例,其中男2例,年龄(58.2±10.0)岁,在三维电解剖系统(Carto)指导下完成PVI,以达到全部肺静脉-心房间电隔离为消融终点,然后采用球囊(Inoue)实施PBMV。比较手术前后二尖瓣瓣口面积、左心房内径、射血分数等指标,出院后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访患者症状、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等。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了PVI+PBMV手术,手术时间(189±29)min和X线曝光时间(30±10)min,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与术前相比,术后早期超声心动图显示二尖瓣口面积明显增加[(2.13±0.13)cm 2对(1.19±0.13)cm 2, P<0.001],未发现中重度二尖瓣反流。在15~72个月(中位56个月)随访中,4例患者心房颤动(房颤)复发,其中2例接受再次消融,1例在二次手术后再次复发;2例拒绝再次消融。在1~2次房颤消融术后,11例患者中8例未复发房颤。 结论:对于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LSPAF患者,PVI联合PBMV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对于多数患者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心房颤动介入治疗现况与质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描述我国心房颤动(房颤)介入治疗的现况并对医疗质量开展分析。方法:在全国7大区域中分别选取1~3家区域医学中心,按比例随机抽取各中心2017年全年行房颤介入治疗(导管消融术及左心耳封堵术)的住院病历,收集CHA 2DS 2-VASc评分记录、导管消融术后抗凝、是否符合左心耳封堵术适应证等情况,并分析当次住院期间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和严重并发症。 结果:17家中心2017年共行房颤导管消融术10 800例、左心耳封堵术447例。10/17中心房颤导管消融手术量<500例,7/17中心左心耳封堵手术量<20例。共抽取行导管消融术和左心耳封堵术病历1 347和160份。15.8%(238/1 505)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病历中记录了CHA 2DS 2-VASc评分。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抗凝率为98.6%(1 328/1 347),16/17的中心抗凝率高于90%;导管消融术的并发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9%(12/1 347)和0.4%(5/1 347);导管消融手术量<500例的中心并发症以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与手术量≥500例的中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2/413)比1.1%(10/934), P>0.05;0.5%(2/413)比0.3%(3/934), P>0.05]。左心耳封堵适应证符合率为81.3%(130/160),其中手术量≥20例的中心符合率高于手术量<20例的中心[84.8%(106/125)比68.6%(24/35), P<0.05];左心耳封堵术的并发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5/160)和1.9%(3/160),左心耳封堵手术量<20例的中心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手术量≥20例的中心[8.6%(3/35)比1.6%(2/125), P<0.05],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2/35)比0.8%(1/125), P>0.05]。 结论:我国房颤介入治疗总体规范且安全,并发症总体发生率较低、导管消融术后抗凝比例高、左心耳封堵术适应证符合率总体尚可,但上述指标在不同中心差异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座谈纪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文为房颤中心联盟相关专家就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AAD)应用的座谈会纪要。专家们分别从最新循证证据、相关指南、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现状、临床应用经验等方面,对无或轻微结构性心脏病、合并结构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心衰)、房颤消融术后4类房颤患者节律控制药物使用进行详细交流。会议认为,AAD的应用应遵循指南,参考最新循证依据,总结临床经验进行个体化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后1年随访结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TAVI)术前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是否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入选2016年5月至2020年11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住院并成功接受TAVI治疗且顺利出院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115例。根据入选患者是否合并房颤将其分为房颤组(21例)及非房颤组(94例)。随访纳入患者的术后抗栓治疗情况及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终点事件为12个月的净不良心脑血管事件(N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因心力衰竭再入院、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及严重出血[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3~5型出血]。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ACCE事件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5例成功接受TAVI并顺利出院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年龄(73.8±6.9)岁,男性63例,其中21例(18.2%)在TAVI术前诊断为房颤。在术后抗栓治疗方面,非房颤组患者中48.9%(46/94)接受了单药抗血小板治疗,47.9%(45/94)接受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房颤组患者中47.6%(10/21)使用抗凝药,33.3%(7/21)接受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房颤组患者中服用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的比例高于非房颤组[38.1%(8/21)比2.1%(2/94), P<0.001]。两组患者均完成了术后12个月的随访。房颤组患者在TAVI术后12个月的NACCE发生率为14.3%(3/21),在数值上高于非房颤组[6.4%(6/9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41)。房颤组患者的严重出血发生率高于非房颤组[9.5%(2/21)比0, P=0.03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与NACCE发生风险相关( OR=8.308, P=0.050),而房颤与NACCE发生风险无关( P=0.235)。 结论:房颤患者在TAVI术后严重出血发生率高于非房颤患者,NACCE发生率有增加的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