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IgE单克隆抗体联合吸入性激素及屋尘螨变应原脱敏治疗对尘螨过敏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抗IgE单克隆抗体联合吸入性激素及屋尘螨变应原脱敏治疗对尘螨过敏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 2021年 4月—2023年 4月烟台业达医院收治的 60例尘螨过敏BA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 30例.对照组采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粉雾剂及屋尘螨变应原制剂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抗IgE单克隆抗体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肺功能相关指标、气道炎症指标、症状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 96.67%,高于对照组的 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第 1秒用力呼气容积高于对照组,呼气峰流速快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呼出气一氧化氮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日间、夜间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3.33%,低于对照组的 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尘螨过敏BA患者,采用吸入激素、屋尘螨变应原制剂联合IgE单克隆抗体治疗,可以有效控制哮喘症状,减少复发,稳定改善患者肺功能,临床治疗效果好,且治疗方法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标准化螨过敏原提取物皮下冲击免疫治疗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观察及相关因素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3种不同剂量递增模式的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早期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炎性因子的变化,以期为临床更加安全有效地开展加速免疫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9—2022年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进行皮下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的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自愿原则分别进行常规免疫治疗(conventional immunotherapy,CIT)23例、集群免疫治疗(cluster immunotherapy,CLIT)25例和冲击免疫治疗(rush immunotherapy,RIT)18例,RIT组的患者治疗前1周行单针次的150 mg奥马珠单抗皮下注射。记录并分析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7、15周的主观评价指标[药物症状评分、鼻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鼻部单项症状评分]、客观评价指标(血清sIgE、tIgE、Th1/2及Th17细胞因子等)和不良反应等情况。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完成治疗的66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37例,女29例。与治疗前相比,在治疗1、7、15周时3组患者的药物症状评分、鼻部VA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 P值均<0.05)。3组对比发现,治疗1周时,RIT组鼻部VAS评分低于CIT组和CLIT组[(4.33±0.94)分比(9.48±1.37)分比(9.44±1.33)分, P<0.05];治疗15周时,RIT组药物症状评分低于CIT组和CLIT组[(0.62±0.23)分比(1.54±0.21)分比(1.06±0.22)分, P<0.05];在达到维持剂量时,RIT组对鼻痒症状的改善优于CIT组和CLIT组[(0.61±0.20)分比(1.78±0.38)分比(1.56±0.32)分, P<0.05]。RIT组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比CIT组和CLIT组低(11.76%比20.00%比16.53%, P<0.05)。3种SCIT均未发生3/4级全身不良反应,且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白细胞介素(IL)-4、IL-5、IL-6、IL-17、sIgE、sIgE/tIgE、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在3组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下降,IL-10、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γ在治疗后无明显变化。 结论:3种标准化螨过敏原提取物SCIT的临床疗效均较为可观。单次奥马珠单抗注射联合RIT能够在早期显著提升疗效,且具有安全、有效、便捷等优点,是一种可靠的免疫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广东地区儿童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患者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患儿过敏原致敏情况,为该地区过敏性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中山市博爱医院儿科门诊,确诊为过敏性鼻炎和(或)哮喘,并经ImmunoCAP 1000(荧光酶联免疫分析法)或皮肤点刺试验检测表现为至少一种过敏原阳性的患儿血清样本254例,其中男173例,女81例,年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7(4.00,9.75)岁。采用荧光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对血清样本进行18项过敏原sIgE检测。采用χ 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屋尘螨(85.0%,215/254)的阳性率最高,依次为粉尘螨(83.5%,212/254)、鸡蛋白(19.3%,49/254)、牛奶(14.6%,37/254)、德国蟑螂(14.2%,36/254)和法国菊(12.6%,32/254)。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患儿均以尘螨(屋尘螨和粉尘螨)致敏为主。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组和过敏性鼻炎组患儿的屋尘螨(95.4% vs. 91.7% vs. 71.0%,χ 2=23.257, P<0.001)、粉尘螨(95.4% vs. 90.6% vs. 67.7%,χ 2=26.916, P<0.001)、艾蒿(10.8% vs. 9.4% vs. 1.1%,χ 2=7.535, P=0.023)、法国菊(21.5% vs. 14.6% vs. 4.3%,χ 2=10.876, P=0.004)sIgE阳性率显著高于过敏性哮喘组。>6岁组的屋尘螨(96.2% vs. 84.0% vs. 53.5%,χ 2=46.343, P<0.001)、粉尘螨(96.2% vs. 81.5% vs. 48.8%,χ 2=52.756, P<0.001)、德国蟑螂(17.7% vs. 14.8% vs. 2.3%,χ 2=6.313, P=0.043)sIgE阳性率显著高于>3~6岁组和≤3岁组;而≤3岁组的鸡蛋白(41.9% vs. 21.0% vs. 10.8%,χ 2=20.281, P<0.001)和牛奶(41.9% vs. 16.0% vs. 4.6%,χ 2=36.227, P<0.001)sIgE阳性率显著高于>3~6岁组和>6岁组。此外,屋尘螨与粉尘螨、艾蒿与法国菊、猫皮毛屑与马皮毛屑、法国菊与蒲公英、鸡蛋白与牛奶、梯牧草与芝麻均显著正相关( r s≥0.511, P<0.01)。随着屋尘螨致敏等级的增加,艾蒿(0.0% vs. 1.5% vs. 10.8%,χ 2=9.714, P=0.008)、法国菊(0.0% vs. 4.4% vs. 19.6%,χ 2=16.195, P<0.001)、猫皮毛屑(0.0% vs. 7.4% vs. 18.2%,χ 2=11.459, P=0.003)和马皮毛屑(0.0% vs. 1.5% vs. 15.5%,χ 2=15.443, P<0.001)sIgE阳性率显著升高,而牛奶(29.0% vs. 16.2% vs. 10.1%,χ 2=8.792, P=0.012)sIgE阳性率显著下降。 结论:尘螨是广东地区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患儿最主要的过敏原,法国菊是最主要的花粉过敏原。不同疾病、不同年龄的儿童患者致敏情况不同,过敏性疾病患儿需定期检测过敏原并注意规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单一与多重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疗效比较和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屋尘螨(house dust mite,HDM)变应原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specific immunotherapy,SCIT)对单一尘螨过敏和多重变应原过敏的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的疗效比较及安全性评估。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呼吸内科变态反应门诊,确诊为HDM诱发的变应性鼻炎并应用屋尘螨变应原制剂进行3年及以上标准化SCIT,且有完整随访资料患者共372例进行分析,年龄5~55岁、中位数年龄13岁、(19.4±14.7)岁;男性216例,女性156例;根据年龄将其分为高龄组(>14岁)和低龄组(≤14岁);根据过敏原数量将其分为单一过敏原组(仅对屋尘螨过敏的HDM组)和多重过敏原组(包含尘螨在内2种或2种以上过敏原),多重过敏原组再分为HDM+1组、HDM+2组、HDM+3组、HDM+4及以上组。各组患者在治疗前(T0期)、接受SCIT治疗1年时(T1期)和3年时(T2期)建立档案,分析比较平均鼻炎症状评分(TNSS)、鼻炎伴随症状评分(TNNSS)、视觉模拟评分(VAS)、总用药评分(TMS)及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问卷(RQLQ),评估此疗法的临床疗效以及不同变应原谱、年龄对于SCIT疗效中各项评分的比较。记录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评估SCIT的安全性。各项评分均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和独立样本Kruskai-Wallis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选用Bonferroni校正;不良反应发生率及TNSS有效率等计数资料组间比较时选用χ2检验和连续性校正法,进一步两两比较选用α分割法校正。 结果:372例患者SCIT治疗后T1期与T2期的TNSS、TNNSS、TMS、VAS、RQLQ评分均较T0期明显减少,T2期各项评分较T1期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 vs T1期比较 Z=-11.168、-4.786、-6.639、-13.012、-10.652;T0 vs T2期比较 Z=-13.527、-8.746、-13.397、-14.477、-11.833;T1 vs T2期比较 Z=-4.721、-4.604、-10.020、-7.180、-5.721;均 P<0.05)。在T1期与T2期,与高龄组相比,低龄组TNSS、TNNSS、TMS、VAS、RQLQ评分均较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期的各项评分中位数分别为 M低龄组=3.0、1.0、2.0、4.0、2.6, M高龄组=5.0、2.0、3.0、5.0、3.2;T2期各项评分中位数分别为: M低龄组=3.0、1.0、0、2.0、1.3, M高龄组=4.0、1.0、1.5、3.0、2.3;T1期的 Z=-4.525、-5.830、-4.061、-3.608、-2.785;T2期的 Z=-3.847、-4.055、-2.820、-2.998、-3.418;均 P<0.05)。在T1期与T2期,单一组SCIT治疗后TNSS、VAS及RQLQ评分均低于多重组(T1期的各项评分中位数分别为 M单一组=4.0、4.0、2.6, M多重组=5.0、5.0、3.2;T2期各项评分中位数分别为: M单一组=3.0、2.0、1.4, M多重组=4.0、3.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期的 Z=-3.002、-2.092、-1.977;T2期的 Z=-3.354、-2.469、-2.116; P均<0.05),T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期的评分中位数 M单一组=2.0、 M多重组=3.0, Z=-1.130;T2期的评分中位数 M单一组=1.0、 M多重组=1.0, Z=-1.544;均 P>0.05)。进一步组内两两比较发现,T2期HDM组、HDM+1组、HDM+2组、HDM+3组TNSS改善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DM vs HDM+1比较χ 2=0.277、HDM vs HDM+2比较χ 2=0.785、HDM vs HDM+3比较χ 2=0.075、HDM+1 vs HDM+2比较χ 2=0.057、HDM+1 vs HDM+3比较χ 2=0.019、HDM+2 vs HDM+3比较χ 2=0.003;均 P>0.005),改善率分别为92.5%、90.3%、89.1%及89.5%,而HDM+4及以上组TNSS改善率为60.9%,分别与HDM+4及以上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26.144、13.254、15.144、8.808;均 P<0.005)。所有患者SCIT治疗注射期间发生局部不良反应122例,占总人数32.8%;局部不良反应共759针次(总注射针次15 336次),占比4.95%,大部分以注射部位肿胀、红晕、硬结、瘙痒为主,口服抗组胺药物或2 h内可自行缓解;其中有2例出现局部荨麻疹,每例各1次,口服抗组胺药物后1周内症状缓解;无严重全身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标准化SCIT对于AR患者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过敏原种类可能是SCIT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合并除屋尘螨以外的其他3种及3种以下过敏原的AR患者,SCIT疗效比较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尘螨滴剂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效果及对患儿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尘螨滴剂治疗过敏性鼻炎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患儿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我院儿童过敏性鼻炎患儿60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0例,口服盐酸西替利嗪滴剂及氮卓斯汀喷鼻治疗组;研究组,300例,口服盐酸西替利嗪滴剂及氮卓斯汀喷鼻治疗基础上舌下含服尘螨滴剂治疗组,统计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评分、用药评分、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临床疗效、免疫球蛋白水平、机体免疫功能、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评分、用药评分、Eos计数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评分、用药评分、Eos计数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临床症状评分、用药评分、Eos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研究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96.7%(290/300),显著高于对照组83.3%(250/300)( 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血清特异性IgE(sIgE)、总IgE(T-IgE)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P<0.05),血清sIgG4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 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血清sIgG4、sIgE、T-IgE水平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血清sIgG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血清sIgE、T-IgE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CD3 +、CD4 +、CD4 +/CD8 +均显著高于治疗前( P<0.05),CD8 +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CD3 +、CD4 +、CD4 +/CD8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CD8 +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但治疗前两组患儿的CD3 +、CD4 +、CD8 +、CD4 +/CD8 +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P>0.05)。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7%(20/300)、10.0%(30/300)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P>0.05)。 结论:尘螨滴剂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效果好,能够有效改善患儿机体免疫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特应性皮炎患者过程中眼表不良事件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度普利尤单抗是一种单克隆抗体,其与细胞表面白细胞介素(IL)-4α受体结合阻断IL-4及IL-13的信号通路,治疗中到重度特应性皮炎。结膜炎及睑缘炎的发病率升高是其治疗过程中较常见的不良事件,其发生的机制尚不明确,推测可能与眼表黏膜免疫调节异常、屏障功能受损以及蠕形螨定植有关。本文就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特应性皮炎过程中眼表症状流行病学、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方案进行综述,分析目前该药物引起眼表不良事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深入探索发病机制的方向以及诊治的相关注意事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过敏患者总IgE水平分布及与过敏原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过敏患者总IgE水平分布特征及与过敏原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的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过敏患者1 41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总IgE,以总IgE>60 kU/L为总IgE升高。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使用吸入性和食物性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试剂盒,采用欧蒙印迹体外半定量法检测血清或血浆各过敏原的特异性抗体IgE。结果:1 417例过敏患者中,总IgE升高617例(43.54%),总IgE正常800例(56.46%);存在变应性749例(52.86%),最常见的吸入性变应原为尘螨[38.72%(218/563)],最常见的食物过敏原为花生[24.01%(109/454)]。总IgE和嗜酸粒细胞正常且无变应性患者占19.20%(272/1 417)。总IgE升高患者男性比例、嗜酸粒细胞比例、嗜酸粒细胞计数、吸入过敏原过敏总指数、非吸入过敏原过敏总指数、阳性过敏原数量、总阳性指数和平均阳性指数明显高于总IgE正常患者,年龄明显低于总IgE正常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总IgE<60 kU/L(总IgE正常)800例,总IgE 60~499 kU/L(总IgE轻度升高)487例,总IgE 500~999 kU/L(总IgE中度升高)78例,总IgE≥1 000 kU/L(总IgE重度升高)52例。总IgE重度升高患者和总IgE中度升高患者男性比例和年龄明显大于总IgE轻度升高患者和总IgE正常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总IgE重度升高患者复合过敏率明显高于总IgE中度升高患者、总IgE轻度升高患者和总IgE正常患者[73.08%(38/52)比60.26%(47/78)、38.40%(187/487)、17.00%(13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嗜酸粒细胞比例、嗜酸粒细胞计数和阳性过敏原数量均随着总IgE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总IgE中度升高患者尘螨/粉尘螨过敏明显多于总IgE重度升高患者、总IgE轻度升高患者和总IgE正常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总IgE正常不能排除过敏性疾病。男性患者更容易发生总IgE升高。总IgE ≥1 000 kU/L的患者应当警惕复合过敏可能。总IgE>500 kU/L的患者总IgE不再与单项过敏程度有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眼部耻阴虱合并蠕形螨感染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性,30岁。因左眼瘙痒、异物感1个月余,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眼科。既往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史,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全身体检:阴部瘙痒且内裤内可见虫体尸体,请皮肤科医师会诊,虫体为耻阴虱。眼部检查:左眼上睑睫毛棕色半透明颗粒状椭圆形物质附着,睑缘充血,睑板腺口阻塞;其余眼部结构未见明显异常。显微镜下检查拔出的睫毛,可见大量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未孵化的虫卵呈棕黑色颗粒状(精粹图片1)。临床诊断: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阴虱病;左眼睫虱病;左眼螨虫性睑缘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22年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57例恙虫病患者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十堰市郧西县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TD)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特点,为TD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2年1 - 12月十堰市郧西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的57例TD患者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职业、临床表现(焦痂或恙螨、高热、皮疹及伴随症)、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测结果、野外作业及游玩史等。采集患者血液样本及焦痂,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别检测恙虫病东方体抗体(Ot-Ab-IgM)、恙虫病东方体(Ot)。使用TD积分诊断量表计算每例患者积分,积分≥8.5分为临床诊断TD。根据系统损伤数量(0、1、2、≥3个),将57例患者分为A、B、C、D四组,分析TD对其系统功能的损伤情况。结果:57例TD患者中,男性26例(45.61%)、女性31例(54.39%),40 ~ 79岁患者占比为92.98%(53/57);89.47%(51/57)的患者职业为农民。5月为TD发病最高峰,发病19人,占该年发病患者的33.33%(19/57)。54例患者发病前曾有野外作业或野外游玩史。57例TD患者的高热发生率为100.00%(57/57),焦痂或恙螨发现率为80.70%(46/57),皮疹发生率为98.25%(56/57),恙虫病三联征(同时出现焦痂、高热、皮疹)发生率为80.70%(46/57),嗜酸性粒细胞(EOS)下降发生率为100.00%(57/57),77.19%(44/57)的TD患者出现多系统功能损伤(multi-system functional damage,MSFD)。57例患者TD积分诊断量表积分范围为8.5 ~ 10.5分。住院治疗1 ~ 5 d后,全部患者体温均降至正常范围,各系统功能逐渐恢复。结论:TD已成为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多发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之一,患者主要为中老年人,三联征为其典型临床表现,血液系统、肝脏及肾脏无症状性损伤最为常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斑秃与Th2型免疫反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斑秃的确切病因未明,部分患者反复发作。有证据显示过敏参与部分斑秃患者早发、重症、复发和迁延。尘螨过敏可能是部分重症斑秃患者尤其是儿童重症斑秃的病因之一,估计因为Th2型免疫反应占优势。脱敏可抑制Th2型免疫反应,改变机体免疫格局,降低斑秃复发时的病情严重程度。另外,斑秃治疗前高IgE水平可预测度普利尤单抗有效率较高,高白细胞介素(IL)-4水平可预示二苯环丙烯酮局部免疫疗法无效,因为该疗法通过拮抗Th1型反应而起作用。因此,血清总IgE、尘螨特异性IgE和IL-4可作为生物标志物,在斑秃患者中提示Th2型反应占优势。本文重点分析过敏与斑秃的关系、抗过敏和脱敏在治疗斑秃中的作用,旨在为斑秃的精准/个体化治疗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