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糖尿病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对血清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指数与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发生风险间的中介效应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对血清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TyG)指数与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SLI)发生风险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参加体检者2 482人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和生化指标,计算TyG指数,测定颈动脉斑块并进行评分。采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订的标准诊断SLI,根据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是否存在SLI将研究对象分为SLI组和非SLI组,非SLI组为正常无腔隙性脑梗死病灶者。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究TyG指数和颈动脉斑块评分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TyG指数和颈动脉斑块评分对SLI的影响;采用bootstrap方法分析颈动脉斑块评分是否介导了TyG指数和SLI之间的关联。结果:SLI患者471例(18.98%),非SLI患者 2 011例(81.02%),SLI组与非SLI组相比,颈动脉斑块评分[2(0,5)分 比1(0,3)分]和TyG指数[7.17(6.81,7.64)比7.12(6.77,7.54)]均升高( Z=-4.213, Z=-2.636,均 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斑块评分与TyG指数呈正相关( r=0.083,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斑块评分( OR=1.047,95% CI 1.002~1.094)和TyG指数( OR=1.329,95% CI 1.106~1.598)是发生SLI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TyG指数对SLI的发生具有直接影响(β=0.265,95% CI 0.102~0.428),并且颈动脉斑块评分部分介导了TyG指数对SLI发生的影响(β=0.024,95% CI 0.009~0.043),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8.30%。 结论:非糖尿病人群TyG指数和颈动脉斑块评分是SLI发生风险的预测指标,颈动脉斑块评分在TyG指数对SLI发生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河南"4.26" 60Co源辐射事故受照者照后20年医学随访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对1999年河南省"4.26" 60Co源辐射事故受照者照后20年医学随访观察,探讨电离辐射远后效应,为放射医学研究提供实证资料。 方法:收集5名受照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眼科检查及患病史;实验室检查包括常规检查项目、体液免疫和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甲状腺功能、生殖激素水平、肿瘤标志物、辐射遗传学指标等;器械检查包括腹部彩超、甲状腺彩超、心脏彩超、颈动脉彩超、生殖系统彩超、心电图、胸部CT等。结果:"梅"照后2~3年出现放射性白内障早期典型的形态特点,照后13年行左眼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治疗,此次随访右眼视力眼前指数/10 cm,后囊下较厚,近似锅巴样浑浊,2019年11月行右眼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旺"、"天"、"民"、"义"均出现双眼后囊下或赤道部不同程度浑浊;"梅"照后7年至今心电图均提示心肌缺血改变,"天"照后12年确诊"冠心病",照后20年行"冠状动脉造影心脏支架植入手术",5名受照者均出现血清总胆固醇和(或)甘油三脂增高,4名受照者出现双侧(或单侧)颈总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梅"受照后11年至今促甲状腺素(TSH)水平持续偏高,"义"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明显增高,甲状腺实质回声不均,"梅"、"民"照后15年发现甲状腺结节;"天"照后13年确诊为"弥漫性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目前病情缓解;肿瘤标志物检测"天"、"民"、"义"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均稍偏高,"天"胸部CT提示右肺中叶小结节;5名受照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以易位(t)改变为主(t率≥0.5%),"旺"、"天"可见少量双着丝粒体(dic)或无着丝粒断片(ace)。结论:电离辐射照射可导致受照者眼晶状体、甲状腺、心血管循环系统等不同程度的确定性效应及发生肿瘤等随机性效应,遗传损伤可长期存在于受照者体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大气细颗粒物中多环芳烃及来源对成人血液促凝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大气细颗粒物(PM 2.5)中多环芳烃(PAHs)组分及来源暴露对成人血液促凝性的影响。 方法:于2014年11月至2016年1月采用定群研究方法,共招募73名成年志愿者进行4次临床随访,对外周血样中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可溶性P-选择素(sCD62P)和纤维蛋白原(FIB),同时对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外流能力(HDL-CEC)、白细胞(WBC)和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水平进行测定。采集研究区域同期环境大气PM 2.5样品,测定18种PAHs组分的浓度,应用正定矩阵因子法进行来源解析。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通过单污染物模型、双污染物模型和分层分析研究PM 2.5中PAHs及来源暴露对血液促凝性的影响。 结果:研究对象年龄为(23.3±5.4)岁。研究期间PM 2.5中总PAHs的浓度水平为(55.29±74.99)ng/m 3,源解析提示交通来源贡献PAHs超过50%。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显示,PAHs急性暴露对血液促凝性指标水平升高有显著影响。累积暴露5 d,总PAHs每升高四分位间距(60.33 ng/m 3)浓度,sCD40L、sCD62P、FIB水平分别升高14.36%(95% CI:6.94%~22.28%)、9.33%(95% CI:1.71%~17.51%)和2.07%(95% CI:0.44%~3.74%)。sCD40L、sCD62P、FIB水平与PAHs的各来源,特别是汽油车排放、柴油车排放、燃煤在累积暴露1 d或5 d呈显著正相关。分层分析显示,污染物在斑块易损性高、HDL功能降低、炎症和氧化损伤水平高的人群中效应更强。 结论:大气PM 2.5中PAHs,特别是交通排放的PAHs颗粒物急性暴露与成人血液促凝性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在血管功能降低和全身炎症、氧化应激水平较高的成人中效应更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细胞焦亡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细胞焦亡是一种促炎形式的程序性细胞死亡,主要通过半胱天冬酶(Caspase)-1依赖的经典途径和Caspase-4/5/11依赖的非经典途径激活,以胞膜破裂和炎性因子的释放为主要特征。消皮素D是细胞焦亡途径下游的一种关键效应蛋白,介导细胞膜孔道的形成,有助于炎性因子释放到胞外。近期研究表明细胞焦亡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并且与斑块不稳定性有关。本文主要对细胞焦亡及其分子机制,以及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3种细胞类型的焦亡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D型人格与冠心病患者发生斑块易损性的相关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基于交互作用的应激中介模型,明确D型人格对冠心病患者斑块易损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5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收治的386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D型人格问卷、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应激评价量表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同时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评估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处的斑块特征。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D型人格冠心病患者斑块易损性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结果:本研究冠心病患者中,D型人格者138例,易损斑块组200例。易损斑块组的D型人格得分、焦虑、抑郁、消极应对和认知评价得分均高于非易损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易损斑块组的积极应对得分低于非易损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D型人格可通过认知评价(β=0.588, P<0.01)及消极应对(β=0.189, P<0.05)对斑块易损性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中,认知评价(β=-0.061、0.121; P<0.01)及消极应对(β=-0.124、0.031; P<0.01)对斑块易损性有间接效应;消极应对(β=0.215, P<0.01)、心理反应(β=0.241、-0.150; P<0.01)和生理反应(β=-0.321, P<0.01)对斑块易损性有直接效应。 结论:D型人格冠心病患者的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等可通过多种路径影响斑块易损性。因此,临床上加强对D型人格的筛查可早期识别斑块易损性发生的高危人群,同时应对此类人群进行个性化、系统化心理行为干预,从而将冠心病的防治关口前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CD8+T细胞亚群对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索CD8+T细胞亚群对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形成的影响.方法 通过Lasso回归和随机森林法筛选AS血管关键免疫浸润细胞.构建载脂蛋白E基因(Apolipoprotein E,ApoE)/重组激活基因1(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1,Rag1)双基因敲除(double knockout,DKO)小鼠,通过高脂喂食构建 AS 模型.将ApoE基因敲除小鼠分为对照组(Con组)、高脂喂食组(HFD组),每组3只;将ApoE/Rag1 DKO小鼠分为DKO+S组[(高脂喂食+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DKO+效应记忆型T细胞(effective memory T cell,Tem)组(高脂喂食联合 CD8+Tem 回输)及 DKO+终末分化 Tem(terminal effector memory T cell,Temra)组(高脂喂食联合CD8+Temra回输),每组3只.用油红O染色及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Con组、HFD组、DKO+S组、DKO+Tem组及DKO+Temra组小鼠血管壁AS斑块形成情况.结果 Lasso回归和随机森林法结果提示,CD8+Tem是参与班块形成的关键CD8+T细胞类型.油红O染色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与Con组比较,HFD组AS斑块面积显著增加(P<0.05);HFD组与DKO+S组AS斑块面积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DKO+S组比较,DKO+Tem组及DKO+Temra组AS斑块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 CD8+T细胞亚群与小鼠AS形成密切相关,CD8+Tem和CD8+Temra显著诱导AS斑块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复发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基于Meta分析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复发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发表的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评估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复发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年2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和合并不同颈动脉易损斑块特征的比值比(odds ratio,OR)或风险比(hazard ratio,HR),以Stata 17.0和RevMan 5.6进行Meta分析.结果 17篇文章符合纳入标准.在8项回顾性研究中,斑块内出血(OR=1.92,95%CI:1.46~2.52)、斑块富含脂质的坏死核(OR=2.78,95%CI:1.84~4.18)、斑块钙化(OR=1.26,95%CI:0.99~1.61)、斑块纤维帽破裂(OR=1.64,95%CI:1.06~2.52)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显著相关;在9项前瞻性研究中,斑块内出血(HR=6.88,95%CI:4.46~10.61)、斑块富含脂质的坏死核(HR=1.78,95%CI:0.87~3.65)、斑块纤维帽破裂(HR=3.01,95%CI:1.53~5.93)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显著相关.结论 HR-VWI可以准确评估颈动脉斑块成分特征,这些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复发有显著相关性.由于缺乏原始研究,未来需要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大样本量的队列研究,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评估,进一步提供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复发的早期精准预测和临床治疗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丙泊酚通过调控自噬改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丙泊酚通过调控自噬改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 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C57BL6为对照组(n=5,每天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Apo E-/-小鼠随机分成模型组(n=5,每天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丙泊酚组[n=5,腹腔注射丙泊酚75 mg/(kg·d)-1]、丙泊酚+3-甲基腺嘌呤(3-MA)组[n=5,丙泊酚75 mg/(kg·d)-1+3-MA 30 mg/(kg·d)-1].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另3组给予高脂饲料,连续饲喂12周,造模第10周起给药,腹腔注射,1次/d.检测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A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使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油红O染色以及蛋白质印迹法评估动脉的组织学结构和重组自噬效应蛋白Beclin-1(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LC3-Ⅰ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主动脉粥样斑块面积、红染脂质、血清TC、TAG、LDL-C、HDL-C均明显增加,主动脉中Beclin-1蛋白水平、LC3-Ⅱ/LC3-Ⅰ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丙泊酚组主动脉AS斑块面积、红染脂质、血清TC和LDL-C均显著下降(P<0.05).主动脉中Beclin-1蛋白水平、LC3-Ⅱ/LC3-Ⅰ均明显增加(P<0.05).与丙泊酚组比较,丙泊酚+3-MA组的主动脉AS斑块面积、红染脂质、血清TC、LDL-C均明显增加,主动脉内Beclin-1蛋白水平、LC3-Ⅱ/LC3-Ⅰ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 丙泊酚表现出对Apo E-/-小鼠AS的改善作用,其机制涉及激活自噬和调节脂质代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超声联合微泡对神经血管单元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超声联合微泡是一种新兴技术,可将各种治疗药物输送到大脑,其通过空化效应促进脑组织中内皮细胞增殖,诱导血管生成,加速Aβ淀粉样斑块清除,增强神经发生以及改善动物的认知功能,作用的靶点包括参与血脑屏障形成的神经血管单元的所有细胞.这些作用在脑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帕金森病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等脑部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就超声联合微泡对神经血管单元的作用机制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测量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冠脉)周围脂肪测量指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于保定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4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访3年,根据随访中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分为不良事件组和非不良事件组2组,对所有患者进行冠脉周围脂肪测量,分析其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MACE发生的预测效应.结果 MACE组与非MACE组患者的体质指数、高血压、三支病变及其冠脉斑块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均具有统计学有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三支病变、LAD-FAI、LCX-FAI和RCA-FAI值均是ACS患者发生MACE的有效危险预测因素(P<0.05).进一步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LAD-FAI、LCX-FAI和RCA-FAI值对MACE具有一定预测价值,AUC分别为0.927、0.951、0.986(95%CI:0.887~0.967、0.922~0.981、0.974~0.998,P<0.05),敏感性分别为74.6%、79.1%、97.1%,特异性分别为94.8%、96.1%、88.3%.结论 冠脉周围脂肪测量可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对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较大,建议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