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斑块尺度的神农架川金丝猴生境适宜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基于斑块尺度的生境适宜性研究,可以通过物种分布的景观格局特征,推导出研究区的景观适宜性,有利于景观规划决策.研究首先分析农业用地对神农架川金丝干扰的阈值,其次采用泊松回归构建基于斑块尺度的包含植被类型、斑块特征和人为干扰特征的猴群分布模型,依据模型结果叠加道路适宜性分级图对川金丝猴适宜生境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农业用地干扰阈值为2000 m;(2)最优模型显示猴群偏好面积大、形状简单的寒温性针叶林、寒温性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温性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斑块,对农业用地具有回避性;(3)道路干扰已成为川金丝猴迁移的主要障碍,川金丝猴分布区受到的农业干扰较小,但其成为阻碍川金丝猴扩张分布区的屏障.建议神农架保护区全面开展道路与旅游景点对野生动物干扰的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生态敏感性的庐山区生态旅游用地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6
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突出的旅游资源禀赋是中部山地旅游地区的典型特征,该类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应建立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之上.以典型旅游地区庐山区为例,基于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数据,选取坡度、高程、地形起伏度、河流水库、地质灾害易发性、自然保护区及文物保护单位、道路交通、土地利用类型8个因子作为研究区生态敏感性的评价指标,采用GIS技术与G1法相结合的方法,获取该区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庐山区生态敏感性总体较高,极度敏感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低度敏感区和不敏感区分别占到研究区总面积的11.91%、36.83%、11.29%、21.28%和18.69%.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生态敏感性区域提出了相应的旅游功能区划与用地策略,以促进研究区生态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旅游生态安全约束下张家界市土地利用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土地利用多以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数量结构优化,很少对旅游生态安全约束下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结构优化,鉴于此,为提高旅游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和改善生态环境,在旅游生态安全约束下,不仅对土地利用数量结构进行优化,而且实现了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优化.以典型旅游城市张家界为例,构建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线性规划法中的Lingo模型求取旅游生态安全约束下的最优土地利用结构,并根据分布规则把优化后的数量结构配置在空间上,借助CLUE-S模型进行土地利用空间优化.结果表明:(1)2015年旅游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为0.7394,旅游环境状况和旅游人文社会响应的安全度均比旅游资源环境压力低.(2)在数量结构优化下,林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增幅明显,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有所减少,2025年旅游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为0.8196,比2015年提高了0.0802,处于安全的状态.(3)在空间结构优化下,林地主要分布在桑植县和慈利县的山地丘陵区、武陵源区以及永定区南部;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慈利县、桑植县及永定区城区;草地主要位于桑植县和慈利县的山区以及武陵源区;耕地主要分布在慈利县和永定区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未利用地零星分布在慈利县、桑植县及永定区.研究结果可为张家界市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和旅游生态安全建设提供规划指导和技术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旅游用地概念及分类——社会生态系统视角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随着全域旅游的实施,旅游用地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拓展,旅游用地的综合性、复合性、多效益性以及空间分布的叠加性日益增强.传统的旅游用地概念内涵不清,分类支离破碎,过分强调功能,缺乏系统时空结构的阐述,导致旅游用地规划难以与其他规划相协调,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区域整合发展受阻,旅游用地概念和分类面临严峻挑战.在分析旅游用地概念及分类现状,探讨存在的弊端和问题的基础上,基于旅游用地社会生态系统时空结构分析对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用地进行了概念界定和分类.设旅游用地为一级类,下设资源系统用地、用户系统用地、基底系统用地、相互联系用地4个二级类,资源管理用地等20个三级类用地和地文景观用地等53个四级类.并对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用地的概念及分类进行了讨论,认为:社会生态系统理念涵盖了全域旅游的全部内涵,重视系统的层级、结构、功能、演进和相互联系,利于构建不同时空阶段的旅游用地类型的用地结构标准,促进旅游用地的规范化、分类化管理,旅游用地的时序化和动态化预测和引导;重视生态功能和社会效益,有利于旅游用地生态环境质量和综合效益的提升;涵盖核心景区及外围要素,有利于解决景区与社区的矛盾,促进全域旅游的开展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强调旅游用地的复合性、综合性,有利于旅游规划与其他规划的融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湄洲岛旅游度假区景观格局及优化调控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选用2016年Landsat8遥感影像,提取湄洲岛旅游度假区景观斑块数量、面积、周长等数据,剖析研究区景观格局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选取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等7项指标分析、评价湄洲岛旅游度假区的景观格局.结果表明:湄洲岛旅游度假区的主导景观类型为建设用地、林地、草地和海滩,虽然草地和耕地的景观板块数量较多,但面积小、破碎化程度高,影响景观格局;景观多样性指数为1.54,优势度指数为0.46,均匀度指数为0.81,呈现多样性不高、优势度较大、均匀度较小等特点;提出多样性调控、优势度调控、均匀度调控、破碎度调控等调控措施,以促使景观格局达到理想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都市生态旅游区土地利用碎片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武汉东湖生态旅游区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都市生态旅游区是都市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聚焦其土地利用碎片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有助于促进都市生态旅游区的保护与合理开发,维护都市生态系统服务的稳定.结合RS、GIS技术量化评估2000-2015年武汉东湖生态旅游区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通过景观格局指数测定土地利用碎片化程度,进而理清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化趋势,最后剖析土地利用碎片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 表明:(1) 2000-2015年,主要地类向建设用地转换量较大;土地景观明显碎片化趋势,斑块密度由1.67升至1.96,景观多样性指数则由1.59增至1.71.(2)15年间,土地生态系统整体及各项服务价值均呈逐年下降趋势,总价值减少6248.81万元,水域占总体服务价值的80%左右.(3)草地和耕地的面积变化与部分调节性和供给性功能的价值变化呈显著正相关,水域的面积变化对部分支持性和文化性功能的价值和总体价值的下降具有显著推动作用;区域景观斑块密度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林地、水域的破碎度指数变化与部分支持性和文化性功能的价值变化存在显著相关;水域的碎片化成为东湖观光游憩等文化性功能的价值及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下降的关键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生态服务因子影响下的乐山地区生态敏感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乐山地区拥有突出的旅游资源禀赋,其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遵循生态保护的原则.以国家园林城市乐山市为研究对象,基于自然生态和绿地规划数据,选取土地利用类型、坡度、高程、植被覆盖率、地质灾害和生态敏感因子共六种生态敏感因子,利用AHP法确定因子权重,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获取乐山市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乐山市域生态敏感性总体中等偏低,区域差异明显,极敏感区、高敏感区、中敏感区、低敏感区和非敏感区分别占到研究区总面积的2.44%、15.51%、49.84%、30.25%和1.96%.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生态敏感区划定生态服务区,并提出了相应的用地策略,为乐山城市规划及生态服务区保护及利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1980-2018年海南岛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5
以海南岛为研究区,利用1980-2018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借助ArcGIS技术,综合运用价值当量因子法、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指数(Ecological Services Change Index,ESCI)、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探究了海南岛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s,ESV)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 表明:(1)林地是海南岛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占62%以上,林地面积先升高后降低;建设用地增加迅猛,特别是在2010年以后,增长率高达122.46%,其次水域增长率为20.94%.土地利用主要呈现出草地转为林地,耕地、林地转为建设用地或水域的变化特征.(2) 1980-2018年海南岛ESV总体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净增加51.59亿元,增长率为2.56%.其中林地ESV占比最高,达70%以上;单项ESV以水文调节、气候调节为主,两者占总ESV的50%以上.(3)在空间分布上,海南岛ESV存在着明显的中部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在时间序列上高值区进一步萎缩、低值区逐渐扩展.(4) 1980-2018年海南岛5个时期的ESV及其变化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正向自相关性;ESV增值热点区集中分布在大广坝水库等库区、海南岛东北部水产养殖场等地,ESV损失冷点区主要出现在海口和三亚等重要城区、洋浦经济开发区以及旅游资源丰富的沿海地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哈尼梯田区不同旅游模式村寨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区域旅游开发是驱动土地利用变化(LUCC)并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及人类福利的重要因素.以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区不同旅游发展模式的黄草岭村(观光和接待)和胜村(接待)为研究对象,解译获得两村2009年和2017年LUCC图并进行变化分析,再运用替代成本、市场价值和影子工程等定量方法评估两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结果 表明:(1)黄草岭村和胜村LUCC动态度分别为14.83%和5.64%,其中变化最大的建设用地在两村分别增加39.18%和23.68%.(2)黄草岭村因发展梯田观光旅游和林地面积的增加使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长1520.77万元,而胜村则因耕地和林地面积的增加而增长374.93万元,其中林地价值最高.(3)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黄草岭村因发展旅游其休闲娱乐价值增幅最大,为1249%,而胜村却没有增加,说明旅游发展模式对两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影响较大.(4)黄草岭村和胜村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速率分别为1.5倍和1倍,旅游服务收入增加速率分别为18.7倍和4.1倍,单位土地面积的村民福利分别增加23.79万元hm-2 a-1和4.90万元hm-2 a-1,说明多样的旅游服务能更好地提高人类福利,为政府发展遗产旅游与制定生态系统补偿标准提供科学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山岳型乡村旅游地“三生”空间演变及优化——德庆金林水乡的案例实证
编辑人员丨2023/8/5
以德庆县金林水乡为例,采用参与式观察和空间统计法,选取2000、2008年和2018年3个时段分析旅游发展对山岳型乡村旅游地“三生”空间的影响,并探讨了金林水乡“三生”空间的发展瓶颈及优化路径.研究发现:(1)旅游开发前,金林水乡土地结构与用地功能单一且呈片状分布;村落呈现传统乡村风貌,基础设施不健全;空间形态变化稳定,扩张缓慢.(2)旅游开发后,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化,出现新型复合用地;土地功能利用复杂化,以服务旅游业为主;村庄景观风貌现代化,生活空间更加宜居.(3)旅游开发前后对比可得,土地平面占地规模化,空间用地以居民点为核心,呈圈层状向外围扩张;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互转化,乡村聚落重构特征较为显著;村落景观风貌的变化较大,呈现城镇化趋势.(4)金林水乡“三生”空间演化与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表现在生产用地效率不高,生活用地质量较低,生态空间不断萎缩,在旅游产业发展上表现为旅游产品单一且缺乏创新,旅游服务功能不完善等.为此从生活空间的提质、生产空间增效、生态空间保护、旅游产业创新以及土地利用五方面提出优化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