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市大气气态污染物与儿童支气管肺炎住院关系的时间序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大气气态污染物与儿童支气管肺炎住院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广州市的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 2)、二氧化硫(SO 2)和臭氧(O 3)等大气气态污染物日平均浓度和气象条件(包括日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因支气管肺炎住院患儿等数据,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上述气态污染物与儿童支气管肺炎入院人数的关系。 结果:研究发现,2015-2019年期间,广州市CO日均浓度每升高1 mg/m 3,儿童支气管肺炎入院人数增加4.16倍(95% CI:1.49,6.90);NO 2、SO 2浓度每升高10 μg/m 3,儿童支气管肺炎入院人数分别增加8.13倍(95% CI:1.91,14.74)、2.17倍(95% CI:0.83,3.53)。 结论:CO、NO 2、SO 2日平均浓度的升高可能与儿童发生支气管肺炎住院风险的上升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气温对北京市居民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死亡影响的时间序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日均气温对北京市居民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死亡的影响。方法:使用北京市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卒中死亡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应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校正时间长期趋势、星期效应、空气污染物和相对湿度,评价日均气温对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死亡的累积效应。对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层分析以评价其效应修饰作用。结果:2014-2019年北京市因卒中死亡人数共99 222例,其中缺血性卒中69 327例,出血性卒中24 954例,其他未明确分类卒中4 941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显示,气温对卒中死亡风险影响呈非线性,且存在滞后性。对于缺血性卒中死亡,与卒中死亡风险最小所对应的温度(MMT,10.0 ℃)相比,极低温(-6.2 ℃)存在滞后效应,在滞后0~21 d时达到最大效应( RR=1.26,95% CI:1.04~1.51);极高温的效应自滞后0~3 d出现,到滞后0~14 d时累积 RR值为2.13(95% CI:1.72~2.62)。对于出血性卒中死亡,极低温对卒中死亡风险较持续,以MMT(28.0 ℃)为参照,极低温在滞后0~21 d达到最大效应( RR=2.14,95% CI:1.23~3.70),而极高温作用较为短暂,只在滞后0~3 d的效应有统计学意义( RR=1.14,95% CI:1.01~1.28)。分层分析结果显示,极低温和较低温对女性的出血性卒中死亡效应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极高温可增加不同性别和年龄组人群缺血性卒中死亡风险。 结论:低温对缺血性卒中死亡风险具有滞后性,而对出血性卒中死亡风险较持续,高温对缺血性卒中死亡风险较持续,而对出血性卒中影响较短暂。性别和年龄可能会修饰气温对卒中死亡风险影响的效应大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北京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及日均气温对其流行的滞后效应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北京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探讨日均气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短期滞后效应。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市西城区、朝阳区以及昌平区手足口病的病例资料以及同期气象数据,利用分布滞后模型探索北京市气温与手足口病发病的累计相对危险度与短期滞后效应。结果:2009至2018年北京市西城区、朝阳区以及昌平区累计确诊手足口病97 210例。手足口病年发病率在各区存在差异,西城区的年均发病率最低,为71.83/10万;三区合计年均发病率为146.89/10万,病例集中于每年5~7月,并在10~11月出现小高峰。男女发病比例为1.49∶1,患者年龄为3.08(1.89,4.39)岁,6岁以下患儿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 Z=-30.11, P<0.01)。分布滞后模型显示日均气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累计相对危险度曲线呈双峰分布,峰值出现在4 ℃和26 ℃,累计 RR值分别为1.36(95 %CI:1.05~1.76)和1.35(95 %CI:1.10~1.66)。 结论:北京市手足口病年发病率在各区存在差异,西城区的年均发病率最低;此外,手足口病发病存在季节性,春夏季发病高于秋冬季;日均气温对手足口病的发病存在滞后效应,且高温和低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存在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石家庄市2017-2019年气象因素与手足口病发病相关性及其滞后效应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石家庄市气象因素与手足口病发病相关性及其滞后效应。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17-2019年石家庄市手足口病逐日发病数据、中国气象数据网的各气象监测点地面逐小时气象数据。运用R 3.6.2软件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当日均气温为15~26 ℃时,滞后3~6 d的手足口病发病风险增加,滞后3 d时发病风险最大( RR=1.03,95% CI:1.00~1.06)。当日均相对湿度>80%时,滞后5~18 d的手足口病发病风险增加,滞后9 d时发病风险最大( RR=1.04,95% CI:1.02~1.06)。当日均气压为999~1 007 hPa时,滞后5~8 d的手足口病的发病风险增加,滞后6 d时的发病风险最大( RR=1.01,95% CI:1.00~1.02)。当日降水量为15~32 mm时,滞后3~18 d的手足口病发病风险增加,滞后6 d的发病风险最大( RR=1.11,95% CI:1.02~1.19)。 结论:2017-2019年石家庄市气象因素中,日均气温较高(15~26 ℃)、日均相对湿度较高(>80%)、日均气压较低(999~1 007 hPa)和日降水量较高(15~32 mm)都会增加手足口病的发病风险,均与手足口病发病存在相关性,并有一定的滞后性,可作为手足口病疫情预警的参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惠州市气温与湿疹门诊人次关联的时间序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惠州市气温对湿疹门诊人次的影响。方法:从惠州市皮肤病防治所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湿疹门诊数据,同期气象因素(日均气温、相对湿度)数据源自广东省气候中心的86个气象站点。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评估环境温度暴露对湿疹的滞后效应,采用自然平滑样条函数控制湿度的非线性混杂。结果:惠州市皮肤病防治所4年内共报告湿疹门诊254 053人次,日均就诊173.89人次。日均气温与湿疹日就诊人次呈“U”型关联。低温段温度每降低1 ℃,湿疹发病风险上升2.20%(1.19%~3.21%),高温段温度每升高1 ℃,湿疹发病风险上升2.35%(1.24%~3.5%)。全人群中有1.60%(0.44%~2.68%)的湿疹门诊次归因于低温天气,即归因人次为4 065(1 128~6 798);6.33%(1.40%~10.87%)的湿疹门诊人次归因于高温天气,即归因人次为16 082(3 557~27 616)。结论:高温和低温暴露均与湿疹就诊风险增加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深圳地区儿童过敏性结膜炎与大气细颗粒物浓度的时间序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深圳地区大气细颗粒物(PM 2.5)浓度对儿童过敏性结膜炎门诊量的短期影响。 方法:生态学研究。收集深圳市眼科医院和深圳市儿童医院2018年儿童过敏性结膜炎逐日就诊资料(包括就诊日期、性别、年龄等)及同期大气污染物(PM 2.5、可吸入颗粒物、SO 2、NO 2、CO和O 3)及气象(气压、气温和相对湿度)数据。正态分布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变量间相关关系,非正态数据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使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大气PM 2.5浓度与儿童过敏性结膜炎门诊量的关系及滞后效应。 结果:纳入的过敏性结膜炎儿童16 133人次,年龄2个月至18岁,男性和女性占比分别为49.3%和50.7%。2018年深圳市日均大气PM 2.5浓度为22(15,31)μg/m 3。大气PM 2.5浓度与过敏性结膜炎就诊量的相关系数为0.150( P=0.004)。单污染物模型显示,大气PM 2.5浓度对过敏性结膜炎门诊量在滞后第3天效应最强(相对危险度为1.111,95%可信区间为1.071~1.152),大气PM 2.5浓度每增加10 μg/m 3,儿童过敏性结膜炎门诊量增加11.112%(95%可信区间为7.011%~15.212%)。多污染物模型显示,引入NO 2、O 3、CO后,大气PM 2.5浓度对过敏性结膜炎就诊效应强度有所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深圳地区大气PM 2.5浓度与儿童过敏性结膜炎就诊量呈正相关。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608-61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北京市气象因素与季节性流感活动度相关性及滞后效应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北京市气象因素与季节性流感活动水平的关联性及其滞后效应。方法:收集北京市2014—2019年5个流感季监测数据及同期气象资料,对流感活动度及气象因素数据进行统计学描述分析,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流感活动水平与气象因素的关联。结果:2014—2019年北京市季节性流感活动度与日均气温、日均相对湿度和日均风速均呈非线性负相关关系。日均气温在-14.3 ℃时累积风险最大, RR值为25.42(95% CI:11.84~54.57)。日均相对温度在8.0%时累积风险最大, RR值为36.61(95% CI:24.72~54.22)。日均风速在0.5 m/s时累积风险最大, RR值为3.24(95% CI:1.75~6.00)。 结论:低温、低相对湿度和风速较小的气候条件与北京市季节性流感活动度水平增强有关,能够增加流感的传播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日均气温对兰州市变应性鼻炎发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兰州市变应性鼻炎(AR)门诊就诊人次的变化,评估日均气温对当地AR发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2017年兰州市的气象及空气污染物数据,以及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甘肃省人民医院3家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AR门诊数据,描述气象因素、空气污染物与AR门诊就诊人次的基本情况。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气象因素、空气污染物与AR门诊就诊人次的相关性。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在控制长期趋势、季节趋势和其他混杂因素后,研究日均气温与AR门诊就诊人次的关系,并按照患者性别、年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2013—2017年,上述3家医院AR患者就诊人次20 008例,兰州市日均气温与AR门诊就诊人次之间呈非线性关系,并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当日均气温为22 ℃、累积滞后21 d(lag 0~21 d)时,AR门诊的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最大,为4.851(95% CI:3.986~5.904)。较低温(2.3 ℃, P25)、较高温(19.8 ℃, P75)和高温(25.5 ℃, P95)在lag 0~21 d的效应值均最大,分别为1.761(95% CI:1.375~2.255)、4.299(95% CI:3.574~5.171)和3.656(95% CI:3.046~4.389)。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低温和较低温对女性和0~14岁人群AR门诊就诊人次的影响更显著。lag 0~21 d时,低温对于女性AR门诊就诊人次的RR值为1.433(95% CI:1.105~1.860);较低温对于女性AR门诊就诊人次的RR值为1.879(95% CI:1.460~2.419);低温对于0~14岁人群AR门诊就诊人次的RR值为1.511(95% CI:0.999~2.287);较低温对于0~14岁人群AR门诊就诊人次的RR值为2.051(95% CI:1.383~3.042)。较高温对男性和15~59岁人群AR门诊就诊人次的影响更显著。高温对男性和0~14岁人群AR门诊就诊人次的影响较大。 结论:气温可能是兰州市AR发作的重要影响因素,较高温(19.8 ℃)时AR门诊就诊风险明显增加,且存在累积滞后效应,不同性别和年龄的AR患者对气温的敏感程度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非适宜气温相关的疾病负担评估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定量评估我国非适宜气温相关的超额死亡数。方法:运用2013—2018年中国239个区县的气象和全死因的数据,采用时间序列研究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构建气温与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模型;然后采用2015年中国2 900个区县的气温数据和人口数据评估非适宜气温和低温、高温相关的超额死亡数,并描述其空间分布。结果:2013—2018年中国239个区县的全死因总死亡数达503.59万例,各区县平均每日死亡(12±8)例;各区县的日平均气温为(14.98±10.31)℃,日平均相对湿度为(68.79±17.25)%,日平均O 3浓度为(58.95±34.96)μg/m3,日平均PM 2.5浓度为(54.97±45.56)μg/m3。日均气温与全死因死亡数的效应曲线呈现“U”形,曲线上最低死亡风险气温(MMT)为21.60 ℃;当气温高于MMT时,随气温升高热效应上升;当气温低于MMT时,随气温降低冷效应上升。非适宜气温死亡归因分值(AF)为8.76 %(95% CI:8.07%~9.10%),低温、高温的AF分别为7.21%(95% CI:6.51%~7.57%)、1.55%(95% CI:1.46%~1.61%)。2015年中国非适宜气温相关的超额死亡数为519 122例,其中低温相关的超额死亡数占72.98%。非适宜气温相关的超额死亡数主要呈现从东部向西部地区逐渐减少的趋势,华东地区非适宜气温相关的超额死亡例数较多(117 522例);黑龙江(东北地区)低温相关的超额死亡例数较多(26 924例),广东(华南地区)高温相关的超额死亡例数较多(27 763例)。 结论:中国非适宜气温相关的疾病负担较重,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7-2021年丹东市元宝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与气温的关联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分析2017-2021年丹东市元宝区大气温度与居民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方法 收集2017-2021年丹东市元宝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资料和同期气温、气压等数据,描述气象因素与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基本情况,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气温与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探讨气温与心脑血管疾病的暴露-反应及滞后关系.结果 心脑血管疾病与最高气温,出血性脑卒中与日均气温,心脏病与日均气压之间均存在负相关关系,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日均气温在-13.3~9.5℃范围内时,出血性脑卒中风险增加,且温度为-13.3 ℃时RR值最大为14.00(95%CI:1.01~193.77).当气温在-8~2.3 ℃范围内时,日均气温是男性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气温在14.8℃以上时,日均气温是女性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因素.低温下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对危险度在lag2达到最大值,为1.04(95%CI:0.94~1.16);高温下lag7的相对危险度最大,为1.02(95%CI:0.96~1.08),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次调查人群在日均气温较低时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升高,应在冬春季节注意保暖,加强对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