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同期加量调强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的远期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评估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同期加量调强放疗(SIB-IMRT)与三维适形放疗(3D-CRT)的远期疗效及晚期毒性反应.方法 选取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在该院行新辅助放化疗的130例临床分期为T3~4/N+M0初治低位直肠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SIB-IMRT组(66例)和3D-CRT组(64例).SIB-IMRT组对直肠原发肿瘤及盆腔转移淋巴结照射55 Gy/25次,高危复发区域和区域淋巴引流区照射45 Gy/25次.3D-CRT组对高危复发区域和区域淋巴引流区照射45 Gy/25次.所有患者放疗第1~14天及第22~35天口服卡培他滨825 mg/m2(每天2次)同步化疗.放化疗结束后6~8周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总生存(OS)率、无病生存(DFS)率、局部无复发生存(LRFS)率、远处转移率(DMR)及晚期毒性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中位随访时间为105(2,136)个月.SIB-IMRT组10年OS率、DFS率、LRFS率、DMR分别为67.8%、64.5%、91.8%、29.9%,3D-CRT组10年OS率、DFS率、LRFS率、DMR分别为62.6%、61.2%、88.7%、3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B-IMRT组2、3级不良反应高于3D-CRT组(34.48%vs.28.0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B-IMRT较3D-CRT提供可接受的远期疗效与毒性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清miRNA-21、术前清蛋白-球蛋白比值对大脑胶质瘤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 miRNA-21、术前清蛋白-球蛋白比值与胶质瘤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 2019年 1月—2023年 1月 243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胶质瘤的病人,收集病人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情况、体质指数、Karnofsky表现状态(KPS)、肿瘤大小、肿瘤位置(脑区)、切除范围、术前淋巴细胞计数、术前清蛋白水平、辅助放疗、化疗等资料,并根据磁共振成像数据计算肿瘤大小,采集病人术前 1周血液学指标数据,评估术前清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R)及总生存期(OS).检测血清 miRNA-21,OS由 Kaplan-Meier分析估计,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 AGR和 miRNA21的预测能力.Cox比例风险模型用于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结果:排除65例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和 12例失访病人,共纳入 166例病人.Kaplan-Meier分析曲线显示,AGR≤1.75或miRNA-21≤48的病人 OS明显低于 AGR>1.75或 miRNA-21>48的病人(P均<0.001).1年生存期:AGR和 miRNA-21的 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680,0.631;2年生存期:AGR和miRNA-21的AUC分别为 0.651,0.656.在多变量分析中,AGR[HR=0.785,95%CI(0.357,0.979),P=0.040]和 miRNA-21[HR=0.757,95%CI(0.378,0.985),P=0.039]均是 OS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术前 AGR和 miRNA-21 与胶质瘤病人的 OS显著相关.基于术前炎症、免疫和营养状况等指标,AGR和 miRNA-21可为胶质瘤病人制定更有效的术前调节策略和更好的辅助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H3G34突变型弥漫型半球胶质瘤3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H3 G34突变型弥漫型半球胶质瘤(H3 G34-mutant diffuse hemisphere glioma,DHG-G34)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免疫表型、分子特征和预后.方法 复习3例DHG-G34病例资料,光镜下分析其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型,结合分子改变和随访结果评估该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结果 例1、例2位于右侧额叶,例3累及双侧额叶、左侧颞岛叶及基底核区等多个脑叶.术前影像2例额叶病变均显示皮质及交界区囊实性占位,增强扫描囊壁及实性部分强化;例3显示多个脑叶呈不规则异常信号影,强化不明显.显微镜下2例额叶病变均呈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改变,在GBM背景中可见密集分布未分化小细胞,呈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ur,PNET)改变.例3肿瘤累及多个脑叶,呈2~3级星形细胞瘤形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均阳性,但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oligodendrocyte transcription factor 2,Olig-2)、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1/2、地中海贫血伴智力低下综合征X连锁(alpha-thalassemia X-linked intellectual,ATRX)、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启动子(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 promoter,MGMT)和BRAF V600E均阴性.1例P53呈强阳性,2例P53表达完全缺失(无义突变);2例H3 G34R呈弥漫核强阳性,1例H3 G34V阳性.3例均行病灶切除术,例2术后未辅助放化疗,3个月后肿瘤即复发.例1和例3术后行放化疗,在术后12和17个月出现肿瘤进展.结论 DHG-G34是一种累及青少年和年轻成人大脑半球的高级别胶质瘤,具有特征性免疫表型和分子改变,患者预后差,但优于IDH野生型GBM和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K27变异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术前短程放疗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老年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术前短程放疗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老年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随访2年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老年局部进展期直肠癌(T3~T4期和/或区域淋巴结阳性的Ⅱ~Ⅲ期)患者446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107例)和对照组(339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术前短程放疗联合新辅助化疗,方案为短期放疗(1周内25 Gy、分5次)继以4个疗程的化疗(CAPOX方案),对照组给予同步放化疗,方案为5周内50 Gy、分25次,同步卡培他滨化疗。随后,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术后分别继续2个和6个疗程的CAPOX化疗;随访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的无病生存率(DFS),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总生存时间(OS)、病变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局部复发率和急性毒性事件率,Cox回归分析比较影响DFS的因素。结果:446例患者中,男性303例(67.9%)、女性143例(32.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年龄较小,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质状态评分0分比例更高(均 P<0.05);同时,两组患者的MRI T分期、N分期、距肛外缘距离、直肠系膜筋膜浸润、病理分期和化疗结束至手术间隔时间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平均随访(20.7±3.5)个月,死亡76例,远处转移89例,局部复发32例。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随访2年的DFS率高于对照组[73.8%(79/107)比68.1%(231/339),Log-rank χ2=2.676、 P=0.041],观察组的中位DFS时间长于对照组[19(12,22)个月比16(11,19)个月, Z=2.774、 P=0.038]。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中位OS时间显著延长[26(21,33)个月比22(18,14)个月, Z=2.879、 P=0.032],但两组的中位PFS时间相似[20(14,25)个月比16(12,21)个月, Z=1.545、 P=0.123],远处转移[18.7%(20/107)比20.4%(69/339),Log-rank χ2=0.341、 P=0.708]和局部复发[9.3%(10/107)比6.5%(22/339),Log-rank χ2=0.996、 P=0.318]风险也相似。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患者≥3级急性毒性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6%(21/107)比12.1%(41/339),Log-rank χ2=1.661、 P=0.14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HR=0.586、 P=0.005)、ECOG评分( HR=0.721、 P=0.028)、MRI T分期( HR=0.605、 P=0.008)、直肠系膜筋膜浸润( HR=1.649、 P=0.012)和距肛外缘距离( HR=0.638、 P=0.041)均与DFS相关。 结论:术前短程放疗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老年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有良好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子宫内膜浆液性上皮内癌6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浆液性上皮内癌(SEI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收治的术后病理诊断为SEIC的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6例SEIC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1.5岁(范围:55~73岁),均因绝经后阴道流血初次就诊。6例患者术前均行子宫内膜活检病理检查,其中4例行宫腔镜手术、2例行分段诊刮术,均提示SEIC,其中3例合并子宫内膜息肉。6例患者均行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手术范围包括筋膜外子宫全切除+双侧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大网膜切除+肉眼可见病灶剔除术,其中1例术中见右侧卵巢表面、右侧髂窝表面腹膜、子宫直肠陷凹表面腹膜及直肠表面均有转移灶。术后病理检查:6例患者中,4例仅见SEIC,其中3例病灶存在于息肉内(包括1例出现子宫外转移);2例为子宫内膜浆液性癌合并SEIC,且均存在子宫内膜息肉背景,其中1例出现子宫外转移。免疫组化法检测:6例患者p53均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其中3例呈强阳性表达。术后3例患者辅助铂类药物+紫杉醇方案化疗4~6个疗程。6例患者均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4个月(范围:13~94个月),其中1例患者于术后9个月出现复发,复发后持续中药治疗,目前带瘤生存;其余5例随访期内定期复查均无复发征象。结论:SEIC临床多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诊断依赖于手术病理检查,治疗方案推荐全面分期手术+术后辅助化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辅助放化疗后直肠癌中CD8阳性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密度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表达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新辅助放化疗后直肠癌中CD8阳性肿瘤浸润淋巴细胞(CD8 + TIL)密度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166例术前行新辅助治疗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8 + TIL密度和PD-L1表达。分析CD8 + TIL密度及PD-L1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无病生存(DFS)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患者DFS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结果:166例LARC患者中,CD8 + TIL高密度81例(48.8%),低密度85例(51.2%);PD-L1表达63例(38.0%),无表达103例(62.0%)。CD8 + TIL高密度组PD-L1表达率高于低密度组[50.6%(41/81)比25.9%(22/85), χ2=10.78, P<0.001]。根据CD8 + TIL密度及PD-L1表达情况进行免疫分型,CD8 + TIL高密度/PD-L1表达组3年DFS率为87.1%,高于其他各组(CD8 + TIL低密度/PD-L1表达组72.8%,CD8 + TIL高密度/PD-L1无表达组67.0%,CD8 + TIL低密度/PD-L1无表达组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CD8 + TIL密度、PD-L1表达及CD8 + TIL密度/PD-L1表达均与患者DFS相关(均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D8 + TIL高密度/PD-L1表达是患者DFS的独立保护因素( HR=0.049,95% CI 0.005~0.497, P=0.011),而TNM分期3期为患者DFS的独立危险因素( HR=2.752,95% CI 1.300~5.825, P=0.008)。 结论:在新辅助治疗后LARC中,CD8 + TIL密度与PD-L1表达正相关,CD8 + TIL高密度/PD-L1表达是患者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该类患者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更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效果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中低位进展期直肠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普外科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108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于新辅助治疗前1周和手术前1周抽取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CD3 +、CD4 +、CD8 +、CD45RA +、CD45RO +的表达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确定淋巴细胞比值的最佳截点,Logistics回归分析肿瘤消退分级(TRG)的影响因素。 结果:经过新辅助治疗之后,患者外周血CD3 +、CD4 +、CD8 +T淋巴细胞数值较新辅助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患者外周血CD4 +、CD8 +、CD45RA +、CD45RO +T淋巴细胞比值无下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新辅助治疗后患者外周血CD45RO升高越高的患者肿瘤TRG越小( P<0.05)。ROC曲线分析确定外周血CD45RO在新辅助治疗前后的比值1.07为最佳截点。多因素分析显示外周血CD45RO的变化与患者的TRG显著相关( OR=26.867,95% CI: 1.530~471.635, P=0.005)。 结论:外周血CD45RO在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前后比值的水平可作为预测新辅助治疗敏感性的指标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85例儿童卵黄囊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小儿卵黄囊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8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就诊的卵黄囊瘤85例患儿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85例患儿中位年龄为20.5(0.03~166.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2.1(1.5~133.1)个月,5年总体生存率为87.1%(95% CI:79.7%~94.5%),5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9.8%(95% CI:70.6%~89.0%)。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生活地区、远处转移、延迟化疗、术前血清甲胎蛋白、术后2个月血清甲胎蛋白、复发均与其预后有相关性( P<0.05),是影响患儿生存的危险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居住于农村地区( HR=7.830,95% CI:1.60~38.41, P=0.011)、延迟化疗( HR=5.323,95% CI:1.14~25.64, P=0.047)、术后2个月血清甲胎蛋白未降至正常( HR=15.704,95% CI:1.65~149.18, P=0.017)、肿瘤复发( HR=26.046,95% CI:3.03~224.07, P=0.003)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生活于农村地区、延迟辅助化疗、术后2个月内甲胎蛋白未恢复正常、肿瘤复发可能提示预后不良,需要根据生活地区、化疗意愿、治疗后持续监测甲胎蛋白与影像学表现,对卵黄囊瘤儿童进行个体化治疗和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腔镜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预防性造口永久化的术前预测因素及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预防性造口永久化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医师在进行临床决策时,需要权衡和考虑预防性造口永久化的风险。为方便临床评估,本研究分析腹腔镜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LISR)预防性造口永久化的术前预测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采取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331例经内镜及病理确诊为原发性低位直肠腺癌、行LISR并行预防性造口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结直肠多原发癌、因肠梗阻或出血或穿孔而行急诊手术者以及未完成18个月的随访者。其中男性258例,女性113例,年龄(58.8±11.2)岁,体质指数(23.7±3.1)kg/m 2。通过R软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按约7∶3的比例选择234例患者作为建模组,剩余97例患者作为验证组。本组病例均在术前由造口师确定造口部位,选择距离回盲部30 cm的末端回肠行预防性造口。观察全组患者预防性造口永久化的情况,以及可能影响建模组患者预防性造口永久化的术前临床因素。预防性造口永久化的定义为术后18个月时患者预防性造口无法还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ISR预防性造口永久化的术前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绘制列线图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能力。 结果:331例LISR患者中,共37例(11.2%)最终预防性造口永久化,其中建模组26例,验证组11例。37例患者无法还纳造口的原因包括:吻合口漏不愈合或吻合口漏导致的狭窄(16例,43.2%)、远处转移(16例,43.2%)、无法耐受二次手术(3例,8.1%)、放射性直肠狭窄(1例,2.7%)和肛门功能恢复不良(1例,2.7%)。建模组单因素分析显示,接受新辅助放化疗、肿瘤低分化、cT3分期以及合并远处转移与预防性造口永久化有关(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接受新辅助放化疗(OR=3.078,95%CI:1.326~7.147, P=0.009)、cT3分期(OR=2.257,95%CI:1.001~5.091, P=0.049)以及合并远处转移(OR=16.180,95%CI:2.753~95.102, P=0.002)是预防性造口永久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筛选出的危险因素成功构建预测低位直肠癌LISR术后预防性造口永久化的列线图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93,最佳截断值0.890,灵敏度0.577,特异度0.885;验证组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3。建模组和验证组的校正曲线均展现了较好的拟合度。 结论:新辅助放化疗、cT3分期以及远处转移是LISR患者预防性造口永久化的术前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有助于预测其发生的概率。对于有高危因素行LISR的患者,外科医生术前应充分告知预防性造口不能还纳而致永久化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辅助治疗模式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新辅助治疗模式下行根治性低位前切除联合保护性造口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进行调查,探讨新辅助治疗前至造口还纳后12个月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期间,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完整新辅助长程放化疗并行根治性低位前切除(LAR)联合保护性造口的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纳入标准:(1)新辅助治疗前行直肠MRI评估为mT 3~4b或mN 1~2而无远处转移(M 0)的患者,同时肿瘤下缘距肛缘<12 cm;(2)新辅助治疗前活检病理确诊直肠腺癌;(3)行完整周期的新辅助治疗;(4)接受根治性保肛手术治疗,术式均为LAR联合保护性造口,已经完成造口还纳,同时随访12个月以上。排除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Ⅳ~Ⅴ级、合并多原发结直肠癌者、过去5年内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需要急诊手术的患者、怀孕或哺乳期女性、有严重精神疾病史者、行核磁共振检查、放化疗或手术治疗禁忌者后,共纳入83例患者,男性51例(61.4%),中位年龄59岁,体质指数(24.4±3.1)kg/m 2。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机构生活质量问卷的结直肠癌模块(EORTC QLQ-CR29)、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Wexner便秘评分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量表,分别调查了解患者新辅助治疗前、术前、造口还纳后3个月、造口还纳后12个月的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包括直肠肛门功能、性功能等方面。量表的各项分值采用 M( P25, P75)表示。 结果:(1)EORTC QLQ-CR29评分显示,新辅助治疗前、术前、造口还纳后3个月、造口还纳后12个月,患者焦虑[分别为64.4(52.0,82.5)分、75.3(66.0,89.5)分、82.6(78.0,90.0)分、83.6(78.0,91.0)分]和担心身体形象[分别为76.8(66.0,92.0)分、81.1(76.5,91.5)分、85.5(82.5,94.0)分、86.1(82.0,92.0)分]均有所改善(均 P<0.01);盆腔痛[分别为5.4(2.0,8.0)分、5.0(2.0,7.8)分、3.9(1.0,5.0)分、3.0(1.0,5.0)分]、尿失禁[分别为15.7(7.0,22.0)分、11.1(0,17.5)分、10.0(0,17.0)分、9.9(0,16.0)分]、阳痿[分别为14.3(4.2,19.0)分、12.2(0,16.8)分、5.6(0,10.0)分、5.2(0.2,8.0)分]、尿频[分别为26.4(13.0,38.5)分、13.9(0,20.0)分、13.4(2.5,21.5)分、13.2(2.0,20.0)分]和黏液血便[分别为4.7(3.0,6.0)分、2.6(0,5.0)分、2.2(0,5.0)分、1.9(0,4.0)分]等症状均有改善(均 P<0.01)。在改善男性性功能、腹痛、口干、担心体质量改变、皮肤疼痛和性交困难方面,评分存在波动,但造口回纳后较新辅助治疗前症状均有改善(均 P<0.05)。在女性性功能、排尿困难、味觉障碍和排粪失禁方面,造口回纳后较新辅助治疗前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均 P>0.05)。(2)IIEF量表显示:新辅助治疗模式前后,各项评分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直肠肛门功能量表显示:新辅助治疗前、术前、造口还纳后3个月、造口还纳后12个月,患者的排气失禁[分别为3.1(0,4.0)分、2.3(0,4.0)分、1.8(0,4.0)分、1.2(0,3.0)分]和急迫排粪[分别为7.2(0,11.0)分、5.2(0,11.0)分、2.9(0,9.0)分、1.7(0,0)分]症状均有改善(均 P<0.01);在改善不完全排空感方面,患者症状存在波动,但造口回纳后较新辅助治疗前症状有改善(均 P<0.05);在需要协助排粪[分别为0(0,0)分、0.7(0,1.0)分、0.6(0,1.0)分、0.7(0,1.0)分]和排粪失败[分别为0.2(0,0)分、1(0,2.0)分、0.8(0,1.5)分、0.8(0,1.0)分]方面,患者症状呈现恶化趋势(均 P<0.01)。对新辅助治疗效果不同的患者进行分层分析,比较术前与新辅助治疗前的生活质量改变情况。新辅助治疗较不敏感与较敏感的患者在功能、症状方面改变大致相同,区别在于,较不敏感的患者在排尿困难、尿失禁、皮肤疼痛和性交困难方面症状显著改善(均 P<0.05),而较敏感患者在便频方面症状改善( P<0.05)。 结论:对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后行根治性低位前切除联合保护性造口的治疗模式可以从许多方面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需注意患者在需要协助排粪及排粪失败方面,呈现恶化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