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剥脱性点阵CO 2激光治疗儿童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剥脱性点阵CO 2激光治疗儿童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蚌埠医学院附属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美容门诊和烧伤门诊收治的儿童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为激光组和对照组,激光组进一步分为1~2次亚组和3~4次亚组。激光组在常规抗瘢痕治疗(压力治疗及外用硅酮类药物)基础上采用剥脱性点阵CO 2激光治疗1~4次,治疗间隔时间为1~3个月;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抗瘢痕治疗。激光组在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对照组在瘢痕病程3、6个月时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对瘢痕的色泽、血管分布、厚度、柔软度进行评分,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瘢痕的瘙痒程度进行评分。患者的满意度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4个等级。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根据资料的类型和性质采用配对 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纳入103例增生性瘢痕患儿,共134处瘢痕,其中男58例,女45例;年龄(3.9±3.0)岁(0~11岁);瘢痕面积占总体表面积的4.2%±3.1%;瘢痕病程为(3.6±2.2)个月。激光组患儿72例(94处瘢痕),其中1~2次亚组29例(37处瘢痕),3~4次亚组43例(57处瘢痕);对照组患儿31例,共40处瘢痕。(1)激光治疗1~2次亚组治疗后VSS评定的血管分布、柔软度、总体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5),3~4次亚组治疗后VSS评定的厚度、血管分布、柔软度、总体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5)。各组治疗后瘢痕的改善程度有所不同,与对照组相比,激光治疗1~2次亚组和3~4次亚组的改善程度更明显( P<0.05),3~4次亚组改善程度优于1~2次亚组( P<0.05)。(2)与治疗前相比,激光治疗后不同部位瘢痕的VSS评分除面颈部、躯干、双上肢组的厚度评分外,其余项目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3)激光治疗1~2次亚组和3~4次亚组治疗前的瘙痒程度VAS法评分为(4.86±1.35)分、(4.97±0.93)分,治疗后2个月的瘙痒程度评分为(1.93±0.99)分、(1.90±0.83)分,治疗后瘙痒程度评分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对照组3个月和6个月时的瘙痒程度评分为(4.83±0.82)分、(4.22±0.66)分,6个月评分较3个月时略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4)激光组治疗过程中有5例(6.9%)在第1次治疗后出现色素沉着,后逐渐消退;7例(9.7%)在第2次治疗后出现水疱,换药后得以改善。对照组有3例(9.7%)出现糜烂,适当调整压力后,糜烂有所改善。(5)激光组患者的总体满意度高于对照组[100%(72/72) vs. 80.6%(25/31), P<0.05]。 结论:点阵CO 2激光治疗儿童早期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有很好的疗效,可有效抑制瘢痕增生、改善患者瘙痒程度,医患双方满意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计算机辅助三维测量Bankart修复联合Remplissage术后复发脱位的肩盂和肱骨头骨缺损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对本院1例Bankart修复联合Remplissage术后肩关节再次脱位患者进行CT扫描,导出DICOM格式,运用Mimics 14.0软件对盂肱关节进行三维重建并分割肱骨头和肩盂,运用imageware12.1软件主要对Bankart损伤的长度、Hill-sachs损伤的范围、肱骨头和肩盂的骨缺损的面积比例进行测量。通过球圆线测量方法,Bankart损伤的长度为26.189 8 mm,肩盂边缘创建的圆的半径为13.396 2 mm,面积为563.652 8 mm 2,骨缺损部分的面积为206.710 6 mm 2,比例为36.67%。肱骨头拟合球体半径为23.800 8 mm,球面表面积为7 116.557 1 mm 2,球冠表面积为1 469.825 4 mm 2,骨缺损比例为20.65%。Hill-sachs缺损AB距离为43.088 0 mm,Hill-sachs缺损CD距离为34.980 3 mm。表明通过3D建模及三维测量的方法对盂肱关节进行再次测量,可以达到精确的结果,指导运动医学医师进行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CT三维重建分析距骨软骨下骨囊肿形态学及分布特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CT三维重建分析距骨软骨下骨囊肿的形态学及分布特点。方法:在天津医院影像报告数据库中检索2015—2020年经踝关节或足部CT扫描后诊断为距骨软骨下骨囊肿患者176例,其中男77例,女99例;年龄14~84岁[(56.1±14.0)岁]。通过Mimics 20.0软件三维重建距骨及囊肿区域后,构建田字解剖网格系统并将穹隆关节面分为前内侧、前外侧、后内侧及后外侧四个区域。记录网格定位下距骨软骨下骨囊肿的受累区域及其性别、年龄及发病侧别;测量距骨软骨下骨囊肿的前后径、横径、深度、表面积及体积。结果:距骨软骨下骨囊肿发生于前内侧131例(74.4%),前外侧5例(2.8%),后内侧34例(19.3%),后外侧6例(3.4%)。距骨软骨下骨囊肿发生于老年(≥60岁)共78例(44.3%),发生于中年(45~59岁)共62例(35.2%),发生于青年及未成年分别为32例(18.2%)、4例(2.3%)。前内侧、前外侧、后内侧、后外侧区域年龄构成分别为59(49,64)岁、44(39,45)岁、61(54,68)岁、40(22,58)岁( P均<0.01);性别、发病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前内侧、前外侧、后内侧、后外侧的软骨下骨囊肿前后径分别为(9.7±4.4)mm、(3.5±1.1)mm、(10.3±4.4)mm、(2.1±0.8)mm;横径分别为(5.4±1.7)mm、(3.9±1.8)mm、(5.9±2.2)mm、(3.4±1.1)mm;深度分别为(7.1±2.4)mm、(3.2±2.2)mm、(8.2±3.0)mm、(3.9±1.9)mm;表面积分别为156.1(82.6,198.2)mm 2、23.0(21.4,28.9)mm 2、180.0(75.1,230.4)mm 2、28.0(20.3,36.7)mm 2;体积分别为77.1(37.1,129.1)mm 3、23.9(14.2,37.8)mm 3、104.6(37.7,157.4)mm 3、13.0(10.4,16.0)mm 3。前内侧区和后内侧区分别与前外侧区及后外侧区在骨囊肿的前后径、横径、深度、表面积及体积比较,除前内侧横径与前外侧横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 P>0.05),其余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另外,前内侧区软骨下骨囊肿深度明显大于后内侧区软骨下骨囊肿( P<0.05)。 结论:距骨软骨下骨囊肿好发于中老年人群,距骨穹隆前内侧病变最为常见,囊肿体积大且累及较深,其次为穹隆后内侧,穹隆前外侧及后外侧病变较为少见且囊肿体积较小。距骨囊肿的田字网格定位系统有助于对骨囊肿的定位及特征描述,可辅助临床医师对骨囊肿进行精确诊断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外科止血粉的微观结构分析与止血性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常用外科止血粉的微观结构,并对其止血性能进行研究。方法:使用扫描电镜观察7种常用外科止血粉的微观结构,进行粒径测试分析,然后通过体外促凝血实验和家兔肝脏止血实验评估7种常用外科止血粉的止血性能。结果:阿里斯泰止血粉的平均粒径为45.143 μm,其颗粒表面存在很多凹槽,比表面积增大。体外促凝血实验表明,艾微停的吸光度和凝血指数最低,分别为0.039 30±0.006 03、3.42。家兔肝脏止血实验表明,实验组止血粉材料的止血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均 P<0.001),其中艾微停和阿里斯泰的效果较好,其止血时间分别是(44±17)、(48±9)s,有效出血量分别是(63±19)、(73±18)mg,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阿里斯泰止血粉颗粒表面有很多凹槽,止血性能较好,艾微停的吸光度和凝血指数较低,止血性能也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骨微结构水平观察染氟对大鼠髁突软骨下骨生长发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氟对大鼠髁突软骨下骨(RCSB)骨微结构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42只3周龄SD大鼠(雌雄各半),适应性喂养1周后,处死雌、雄大鼠各3只,记为0个月,根据体重(55 ~ 70 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剩余大鼠分为对照组( n = 18)和染氟组( n = 18),雌雄各半。染氟组饮用含150 mg/L氟化钠(NaF)水溶液,对照组饮用自来水。两组实验动物连续饲养,分别在3、5、7个月后处死,每组6只,雌雄各半。分离截取右侧髁突,进行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 CT)扫描,检测RCSB骨微结构参数。 结果:3个月染氟组中,雌鼠骨面积密度(BS/TV)、骨表面积和骨体积的比例(BS/B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目(Tb.N)、结构模式指数(SMI)、连通性、骨小梁连接密度(Conn.D)、总孔隙率,与雄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 - 5.10、- 5.58、4.52、- 4.32、- 4.03、- 2.81、- 6.71、- 3.32, P均< 0.05);5、7个月染氟组雌、雄鼠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 0.05)。 结论:慢性染氟环境下,雌、雄RCSB骨微结构随时间表现不同,总体呈雌鼠骨变化减缓、雄鼠骨变化活跃的氟损伤倾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四维超声自动定量技术评估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瓣膜及右心结构与功能改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使用四维超声自动三尖瓣定量(4D Auto TVQ)技术、四维超声自动右室定量(4D Auto RVQ)技术、四维超声自动左房定量(4D Auto LAQ)技术综合评估不同程度功能性三尖瓣反流(FTR)患者的三尖瓣、右心解剖学特点及相关动态参数,并探讨FTR患者瓣膜及右心结构与功能改变。方法:前瞻性选取2022年2-7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超声心动图确诊的63例FTR患者作为病例组,其中轻度FTR组30例,中度及以上FTR组33例,并选取同期30例健康受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进行心脏二维及三维图像采集。通过二维图像测量三尖瓣反流容积、左室射血分数(LVEF)、右室整体应变(RVGS),并根据三尖瓣反流频谱估测肺动脉收缩压(PASP)。三维图像导入EchoPAC 204并通过四维自动定量技术获取三尖瓣、右心结构及相关动态参数。使用4D Auto TVQ获取瓣环面积(AA)、瓣环周长(AP)、瓣环球形指数(SI)、瓣环面积变化分数(AC)、瓣叶闭合点高度(CPH)、幕状区容量(TV)。使用4D Auto LAQ获取右房最大容积(RAVmax)、右房最小容积(RAVmin)。使用4D Auto RVQ获取右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右室面积变化率(RVFAC)及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将维度参数进行体表面积(BSA)标准化后,比较三组间以上参数的差异,通过相关性分析确认反流容积与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并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三尖瓣反流容积增加的独立因素。结果:三组间PASP、AA/BSA、AP/BSA、AC、TV、RAVmax/BSA、RAVmin/BSA、RVFAC、RVGS、TAPS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中度及以上FTR组与对照组、轻度FTR组相比,LVEF、CPH、RVEDV/BSA、RVESV/B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在FTR患者中,RAVmin与三尖瓣反流容积呈极高度相关性( r=0.875, P<0.001),TV、收缩末期瓣环面积(ESAA)与三尖瓣反流容积呈高度相关性( r=0.747、0.683,均 P<0.001)。多因素线性回归显示RAVmin、TV与反流容积呈独立正相关(β=0.721、0.205,均 P<0.05)。 结论:四维超声自动定量技术通过对FTR患者的三尖瓣以及右心的定量分析能够提供有效的结构学及功能信息,RAVmin、TV是三尖瓣反流容积增加的独立相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重复应用镇痛剂量艾司氯胺酮减轻严重烧伤小鼠肠损伤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重复应用镇痛剂量艾司氯胺酮(Esk)对严重烧伤小鼠肠损伤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无特定病原体(SPF)级C57BL/6J小鼠(江苏集萃药康生物有限公司)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烧伤组(Sham组)、烧伤模型组(Mod组)、假烧伤+艾司氯胺酮组(Sham+Esk组)和烧伤+艾司氯胺酮组(Mod+Esk组),制备40%全身体表面积深Ⅱ度烧伤模型。Sham+Esk组及Mod+Esk组给予腹腔注射艾司氯胺酮0.01 mg/g,观察建模前后多个时点的疼痛应激评分、糖水偏好指数及8 d生存率( n=10)。造模后22 h以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右旋糖酐(FITC-dextran)灌胃( n=4)。造模后24 h处死小鼠收集血清比较FITC-dextran浓度,观察小肠Chiu’s损伤评分、糖原(+)细胞数和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凋亡指数,测定小肠组织急性炎症指标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含量和小肠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 7和ZO-1)表达水平( n=6)。同时点指标的多组间比较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或Mann-Whitney检验。 结果:Mod组小鼠小肠黏膜凋亡指数高于Sham组[(28.3±7.2)%比(3.1±2.3)%, t=12.82, P<0.01],血清FITC-dextran浓度高于Sham组[(0.66±0.01) mg/ml比(0.60±0.01) mg/ml, t=11.63, P<0.01];肠壁绒毛平均糖原(+)细胞数低于Sham组[(7.3±3.0)个比(29.1±5.5)个, t=5.78, P<0.01],ZO-1蛋白的相对强度低于Sham组(0.3±0.2比1.2±0.1, t=5.53, P<0.01)。给予Esk治疗后烧伤小鼠的小肠黏膜损伤减轻:Mod+Esk组肠壁凋亡指数低于Mod组[(14.5±4.6)%比(28.3±7.2)%, t=12.82, P<0.01],血清FITC-dextran浓度低于Mod组[(0.63±0.01) mg/ml比(0.66±0.01) mg/ml, t=5.768, P<0.01];糖原(+)细胞数高于Mod组[(14.1±3.5)个比(7.3±3.0)个, t=5.78, P<0.01],Claudin 7蛋白相对强度也高于Mod组(1.3±0.2比0.6±0.4, t=3.07, P<0.05)。 结论:镇痛剂量艾司氯胺酮可减轻严重烧伤小鼠肠屏障损伤,机制可能与促进肠黏液分泌和改善肠道炎症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长效胰岛素预处理对烧伤延迟复苏大鼠心肌主要氧化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中、长效胰岛素预处理对烧伤延迟复苏大鼠心肌主要氧化酶、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烫组、烧伤延迟复苏组、甘精胰岛素预处理组、精蛋白生物合成胰岛素预处理组,每组10只。以大鼠背部95 ℃水浴15 s制备总体表面积(TBSA)30% Ⅲ度烫伤模型;假烫组大鼠背部于37 ℃温水中15 s模拟烫伤。甘精胰岛素预处理组、精蛋白生物合成胰岛素预处理组、烧伤延迟复苏组分别于伤后2 h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精蛋白生物合成胰岛素、生理盐水1.0 U·kg -1·d -1,伤后6 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40 mL/kg模拟液体延迟复苏;假烫组不进行给药及延迟复苏。假烫组于伤后即刻、其他3组于伤后24 h采集大鼠腹主动脉血及摘取心脏,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糖以及心肌组织中氧化酶黄嘌呤氧化酶(XOD)、髓过氧化物酶(MPO)、抗氧化酶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 结果:与假烫组比较,烧伤延迟复苏组血糖及心肌组织中XOD、MPO活性均显著升高,CuZn-SOD、CAT、GSH-Px活性显著下降。与烧伤延迟复苏组比较,甘精胰岛素预处理组、精蛋白生物合成胰岛素预处理组血糖及心肌组织中XOD均显著降低〔血糖(mmol/L):6.37±1.22、6.66±1.45比9.47±0.80,XOD(U/g):271.93(261.59,275.91)、285.32(251.96,297.29)比363.37(354.12,377.76),均 P<0.05〕,心肌组织中CuZn-SOD、CAT、GSH-Px活性均显著升高〔CuZn-SOD(U/g):0.13±0.01、0.14±0.01比0.10±0.01,CAT(U/g):29.17±7.28、27.16±7.37比18.36±4.53,GSH-Px(U/g):0.33(0.16,0.41)、0.30(0.17,0.41)比0.07(0.04,0.11),均 P<0.05〕;MPO活性仅在甘精胰岛素预处理组显著低于烧伤延迟复苏组(U/g:0.016±0.002比0.020±0.002, P<0.05),但精蛋白生物合成胰岛素预处理组MPO活性与烧伤延迟复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g:0.019±0.003比0.020±0.002, P>0.05)。甘精胰岛素预处理组与精蛋白生物合成胰岛素预处理组间血糖、XOD、MPO、CAT、GSH-Px活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精蛋白生物合成胰岛素预处理组CuZn-SOD活性较甘精胰岛素预处理组进一步升高(U/g:0.14±0.01比0.13±0.01, P<0.05)。 结论:中、长效胰岛素预处理均可以改善烧伤延迟复苏大鼠心肌组织抗氧化能力,从而抑制活性氧的产生,提高活性氧的清除能力,但二者间仅CuZn-SOD活性有差异,这是否与胰岛素类型有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480例电烧伤并发脑损伤患者流行病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电压电烧伤并发脑损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提高电烧伤并发脑损伤救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01年1月至2019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诊治的480例电烧伤并发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电压强度将患者分为低电压组(致伤电压<1 kV,295例)和高电压组(致伤电压≥1 kV,185例)。统计所有患者性别、年龄及烧伤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表现、意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影像学表现、治疗、预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并发症。结果:(1)性别、年龄:患者男女比例为5.4∶1.0;发病高峰年龄为18~60岁,共302例(62.9%);烧伤情况:烧伤面积为1%~78%[(20.0±4.0)%]总体表面积(TBSA),电流出入口位于头部321例。(2)临床表现:意识障碍占比最高,低电压组295例(100%),高电压组185例(100%);其次是头痛,低电压组178例(60.3%),高电压组115例(62.2%)( P均>0.05)。(3)意识:37例昏迷,其中低电压组17例(5.8%),高电压组20例(10.8%)( P<0.05)。(4)影像学表现:CT、MRI检查发现脑水肿、颅骨骨折、颅内血肿、脑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阳性病变。头部有创面(电流出入口位于头部)患者中,低电压组脑损伤发生率为44.0%,高电压组脑损伤发生率为86.8%( P<0.05)。头部无创面(电流出入口不位于头部)患者中,低电压组脑损伤发生率为5.3%,高电压组脑损伤发生率为6.3%( P>0.05)。对于电流出入口位于头部患者,其脑损伤类型比电流出入口不位于头部脑损伤类型多颅骨骨折、颅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3种。(5)治疗、预后及并发症:非手术治疗478例(99.6%);手术治疗2例(0.4%),死亡1例(0.2%),救治成功479例(99.8%)。低电压组良好280例(94.9%),中残13例(4.4%),重残2例(0.7%);高电压组良好143例(77.3%),中残30例(16.2%),重残11例(5.9%),死亡1例(0.5%)( P均<0.01)。患者出院后,低电压组麻木、感觉异常、焦虑发生率显著高于高电压组( P均<0.01)。 结论:电烧伤并发脑损伤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中青年是高发重点人群。意识障碍和头痛是主要临床表现;高电压昏迷发生率更高;与低电压烧伤相比,高电压烧伤并发脑损伤(电流出入口位于头部)严重程度更明显,范围更广泛;早期积极行CT或MRI检查,有利于明确诊断;非手术治疗是主要治疗方式;与高电压烧伤相比,低电压烧伤并发脑损伤患者预后明显占优,麻木、感觉异常、焦虑并发症更容易出现在低电压烧伤并发脑损伤患者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改良足底皮片移植法修复背臀部深度烧伤创面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改良足底皮片移植法和大腿皮片修复背臀部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收治的30例背臀部深度烧伤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4例;年龄21~72岁[(49.9±14.0)岁]。烧伤总面积占50%~97%总体表面积(TBSA),背臀部Ⅲ度烧伤面积占6%~16% TBSA。背臀部创面仅采用足底或大腿皮片修复或足底皮片联合其他部位皮片修复。按取皮部位及次数分组:20例为足底取皮,其中10例足底取1次皮(足底单次取皮组)和10例足底取2~3次皮(足底反复取皮组);10例大腿取1次皮(大腿单次取皮组)。计算足底取皮患者末次取皮面积、每次可修复的背臀部创面面积。末次取皮后,足底单次取皮组分别与大腿单次取皮组、足底反复取皮组的皮片角质层厚度、7 d皮片成活率、3个月植皮区残余创面面积占比、供区愈合时间、6个月供区温哥华瘢痕评分(VSS)进行比较。末次取皮后6个月,观察植皮区外观质地、患者行走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8个月[(7.8±1.6)个月]。20例足底取皮患者中,末次取皮面积为2.5%~4.5% TBSA[(3.4±0.6)%TBSA],每次可修复的背臀部创面面积为3%~8% TBSA[(5.5±1.5)%TBSA]。末次取皮后,足底单次取皮组皮片角质层厚度为(190.4±8.9)μm,较大腿单次取皮组的(50.0±6.6)μm和足底反复取皮组的(166.8±21.9)μm厚( P<0.01);7 d皮片成活率、3个月背臀部植皮区残余创面面积占比、供区愈合时间、6个月供区VSS足底单次取皮组分别为(93.6±2.3)%、2.0(0.1,3.5)%、(9.9±1.8)d、(1.7±0.7)分,大腿单次取皮组分别为(78.0±6.6)%、5.3(4.0,5.8)%、(14.0±1.4)d、(4.9±2.3)分,足底反复取皮组分别为(93.4±2.6)%、2.0(0.1,3.8)%、(10.0±1.2)d、(1.8±0.8)分;足底单次取皮组7 d皮片成活率高于大腿单次取皮组,3个月植皮区残余创面面积占比、供区愈合时间、6个月供区VSS低于或少于大腿单次取皮组( P<0.05或0.01),足底单次取皮组与足底反复取皮组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取皮后6个月,足底取皮患者植皮区比大腿取皮患者更平整硬实;各组患者行走均正常,未见植皮区剧烈瘙痒、疼痛、毛囊炎等并发症。 结论:与大腿皮片修复相比,采用改良足底皮片移植法修复背臀部烧伤创面,皮片角质层更厚,植皮区更加抗压耐磨,皮片成活率更高,供区愈合快、瘢痕轻,术后患者行走正常,无常见并发症,且反复取皮亦不影响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