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棘果不同极性部位体外及体内抗氧化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 探究沙棘果不同极性部位体外抗氧化能力及体内抗氧化作用,明确有效部位,为拓展沙棘果研发利用、优化制备工艺提供依据.方法 以沙棘果为原料,95%乙醇提取后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得到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采用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法、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法及羟自由基(·OH)法,比较不同极性部位体外抗氧化作用.将11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ontrol),模型组(Model),沙棘果乙酸乙酯层低剂量组(YD,0.015 g/kg)、沙棘果乙酸乙酯层中剂量组(YZ,0.045 g/kg)、沙棘果乙酸乙酯层高剂量组(YG,0.135 g/kg),沙棘果正丁醇层低剂量组(ZD,0.04 g/kg)、沙棘果正丁醇层中剂量组(ZZ,0.13 g/kg)、沙棘果正丁醇层高剂量组(ZG,0.39 g/kg)及沙棘果醇提取物低剂量组(SD,0.16 g/kg)、沙棘果醇提取物中剂量组(SZ,0.5 g/kg)、沙棘果醇提取物高剂量组(SG,1.5 g/kg),每组10只.除Control外,其余各组每日腹腔注射浓度为0.05 g/mL D-半乳糖(D-gal)溶液,剂量为10 g/0.1 mL,Control注入等量生理盐水,连续60 d.造模第11天开始灌胃给药,给药组分别灌胃沙棘果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低、中、高剂量,Control与Model灌胃蒸馏水.末次给药后,考察小鼠体质量变化、脏器指数,对比各组小鼠的血清抗氧化能力,包括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以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观察心脏、肺脏、肾脏的病理变化.结果 沙棘果不同极性部位均可清除DPPH·、O2·-、·OH,具有体外抗氧化活性,其中沙棘果醇提取部位对DPPH·清除率高达76.09%,清除效果最强;体内实验结果显示,YG、ZZ、ZG、SZ、SG血清GSH-PX、SOD、T-AOC水平增高(P<0.05),且均可抑制MDA的积累(P<0.01).其中SG血清GSH-PX抗氧化水平为(872.73±165.39)U/mL、SOD为(180.02±12.33)U/mL、T-AOC为(9.25±1.45)U/mL,高于Model(P<0.01),MDA水平为(4.93±2.07)nmol/mL,相比于Model有所下降(P<0.05).HE染色结果表明,沙棘果不同极性部位对心脏、肺脏、肾脏组织细胞及结构损伤具有较好的修复作用.结论 沙棘果不同极性部位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其中沙棘果醇提取物抗氧化能力最强,其余各部位抗氧化能力与极性呈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复方沙棘籽油栓对改善绝经后女性阴道镜满意度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评价绝经后女性在阴道镜术前局部应用复方沙棘籽油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随机非盲临床对照研究方法,对204名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拟行阴道镜检查的绝经后患者,结合医师建议与患者意愿,按照阴道镜术前是否阴道用药及用药类型分为4组:普罗雌烯组(G1,n=72);结合雌激素乳膏组(G2,n=13);复方沙棘籽油栓组(G3,n=47);未用药组(G4,n=72).比较各组一般情况、阴道镜评分和阴道镜诊断与术后病理符合率.结果 阴道镜术前平均用药时间为:G1组13.7天,G2组12.3天,G3组9.0天,G3组用药时间显著少于G1组及G2组(P<0.001).与G4组相比,G1、G2和G3组阴道镜评分较低,阴道镜检查满意度更高.G2和G3组阴道镜评分低于G1组,阴道镜满意度更高(P<0.001).4组在阴道镜诊断与术后病理符合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6).结论 绝经后女性在阴道镜术前局部应用复方沙棘籽油栓,用药时间更短,医疗费用更低,阴道镜检查满意度更高,且不影响阴道镜诊断与术后病理符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沙棘果油对超抗原诱导的特应性皮炎小鼠激素抵抗的干预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9/30
目的 研究沙棘果油对超抗原诱导的特应性皮炎(AD)小鼠激素抵抗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50只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地塞米松干预组(阳性对照,C组)、沙棘果油干预组(D组)、地塞米松+沙棘果油干预组(E组),每组10只.除A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2,4-二硝基氯苯+葡萄球菌肠毒素B法制备AD小鼠模型.自实验第7天起,分别使用地塞米松(1.5 mg/kg)和/或沙棘果油(10 mL/kg)对C、D、E组小鼠进行灌胃,每天1次,连续28 d.末次给药后,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法观察小鼠耳部皮肤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小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采用免疫荧光单标法检测小鼠耳部皮肤组织中糖皮质激素受体α(GRα)、GRβ阳性细胞数,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耳部皮肤组织中GRα、GRβ蛋白及蛋白激酶B(AKT)/核糖体蛋白S6激酶1(S6K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B组比较,C、D、E组小鼠左耳部皮肤炎症表现明显减轻;D、E组小鼠血清中IgE、IL-4水平显著降低(P<0.05),GRα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P<0.05),核蛋白中GRα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总蛋白中Gαi1、Gαi3、p-S6K1、p-AKT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E组小鼠GRβ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P<0.05),总蛋白中GRβ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C组比较,E组小鼠左耳部皮肤炎症表现趋于消退,血清中IgE、IL-4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D、E组小鼠GRα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P<0.05),GRβ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P<0.05),核蛋白中GRα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总蛋白中GRβ、Gαi1、p-S6K1、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及E组小鼠Gαi3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沙棘果油对超抗原诱导的AD小鼠激素抵抗具有干预作用,该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Gαi1/3诱导的AKT/S6K1信号通路而发挥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内蒙古高寒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恢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23
探究不同恢复年限对于露天煤矿植被群落变化和植物个体生长的影响,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治理措施.以内蒙古高寒露天煤矿排土场恢复4年(2018-2021年)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方法,对样地内植物群落进行调查,设置草本样方(1 m×1 m)和灌木样方(5 m×5 m),记录植物物种组成、高度及盖度等指标,计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物种重要值.探讨不同的恢复年限植物群落变化特征和优势植物的养分吸收,为矿区人工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矿区排土场植物群落物种数、生物量和群落多样性均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总物种数从恢复第1年的16种增加到恢复第4年的31种,主要是由于非人工种植植物从6种增加到19种导致,特别是在恢复第2年增加显著,然后趋于平稳,这说明恢复第2年是物种增加关键的时期;(2)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显著增加;矿区植被优势物种多以禾本科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豆科植物苜蓿(Medicago sati-va)、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锦鸡儿(Caragana sinica);菊科植物大籽蒿(Artemisia sieversiana);十字花科油菜(Brassica napus)和胡颓子科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为主.(3)比较不同优势植物叶片、茎和根的氮(N)、磷(P)和钾(K)含量发现,草本优势种中菊科和豆科植物显著高于禾本科植物.灌木优势种中沙棘茎的N含量和P含量显著高于锦鸡儿.研究认为,在排土场植被恢复初期(4年)的物种选择上,豆科植物和菊科植物是草本植物首选的先锋物种,另外,沙棘是灌木首选的物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黄土丘陵区混交林中油松和沙棘树干液流对降雨脉冲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黄土丘陵区油松-沙棘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运用热扩散式探针(TDP)于2015年6-10月对油松和沙棘的树干液流密度(Fd)进行连续观测,同步测定了光合有效辐射(PAR)、水汽压亏缺(VPD)和土壤水分(SWC)等环境因子,分析两树种对降雨利用的差异.采用Threshold-delay模型、多元回归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两树种Fd对降雨的响应过程,并确定环境因子对Fd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降雨量递增,两树种Fd的最大变化量都先上升后降低;其中0~1 mnm降雨范围内,油松Fd(-16.3%)和沙棘Fd(-6.3%)都明显降低;1~5 mm降雨范围内,油松Fd(-0.4%)降低而沙棘Fd(9.0%)明显升高.油松和沙棘Fd对降雨响应的最小降雨阈值(RL)分别为6.4和1.9 mm,滞后时间(τ)为1.96和1.67 d.降雨前油松Fd峰值集中在12:00-12:30(70%),沙棘Fd峰值分别集中在10:30-12:00 (48%)和16:00-16:30(30%);降雨后油松Fd峰值集中在11:00-13:00(40%),沙棘Fd峰值分别集中在12:00-13:00(52%)和16:30-17:00(24%).降雨前影响油松和沙棘Fd的环境因子大小顺序为PAR>VPD;降雨后影响油松R的环境因子大小顺序为PAR>VPD>0 ~ 20 cm SWC(SWC0~20),影响沙棘Fd的环境因子大小顺序为SWC0-20>PAR>VPD.油松-沙棘混交林对水分利用的稳定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快速膜乳化技术用于沙棘果油乳液的制备工艺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快速膜乳化技术用于制备沙棘果油乳液的可行性.方法:以0.5 μm SPG膜为膜材料,利用快速膜乳化技术制备沙棘果油乳液.以乳液粒径为考察因素,研究乳化剂种类、用量和乳化压力、分散相浓度等因素对膜乳化过程的影响.结果:快速膜乳化技术制备沙棘果油乳液的优化工艺条件为:2%十二烷基硫酸钠为乳化剂,膜乳化压力200 kPa,分散相浓度30%,循环乳化3次.上述工艺条件所制备的沙棘果油乳液粒径分布均一,平均粒径为0.52 μm.结论:快速膜乳化技术适用于制备粒径小而均一的沙棘果油乳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沙棘果实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水平的动态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是荒漠化防治和水土保持的重要经济树种,其果实中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内源激素生长素(IAA)、赤霉素(GA4)、脱落酸(ABA)和茉莉酸(JA)在沙棘果实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但不同发育期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仍不清楚.以亲缘关系近且含油量差异明显的2个沙棘品系不同发育期果实为材料,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了4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果实发育过程中,80%-85%的含水量有利于内源激素浓度的相对稳定;果实含油量在不同发育期增速基本一致,2个品系含油量在中后期开始出现明显差异.IAA和JA含量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呈先高后低的趋势;ABA含量在果实发育中后期始终处于较高水平;而GA4含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高ABA/GA4有利于果实油脂的合成与积累.研究结果为揭示不同内源激素对沙棘果实发育的调节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沙棘籽粕总黄酮提取及精制工艺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响应面试验选取沙棘籽粕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砜材质中空纤维超滤膜精制沙棘籽粕醇提液,优选最佳截留相对分子质量的超滤膜.方法:采用响应面法优选最佳提取工艺参数;进而采用截留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50 kD、10kD和6 kD的中空纤维膜对最佳提取工艺的沙棘籽粕醇提液进行超滤精制,以超滤前后沙棘籽粕醇提液中指标成分总黄酮的透过率和共性高分子(多糖、蛋白质)的截留率为指标,优选最佳截留相对分子质量的超滤膜.结果: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75%,提取时间90 min,提取次数2次.综合考察沙棘籽粕总黄酮的透过率及共性高分子的截留率,优选获得最佳精制工艺参数为: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10kD的中空纤维超滤膜.结论:沙棘籽粕作为一种沙棘果油生产废弃物仍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采用合适溶剂提取进而采用中空纤维膜精制药液,可获得较高纯度的沙棘总黄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沙棘果油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沙棘果油的食用安全性.方法 依据食品安全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进行大、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大鼠30d喂养试验.结果 大、小鼠急性经口MTD值均大于15000mg/kg·BW属无毒级.3项遗传毒性试验结果未见沙棘果油致突变作用.大鼠30d喂养试验结果显示,未见实验动物有中毒及死亡状况,各剂量组的体重增重、进食量、食物利用率、脏体比值、血液学指标及末期血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除雄性中剂量组血红蛋白降低,高剂量组总蛋白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大鼠脏器组织均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受试沙棘果油未显示有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及亚慢性毒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沙棘宫愈凝胶对宫颈糜烂大鼠宫颈组织病理形态学及表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沙棘宫愈凝胶对宫颈糜烂大鼠宫颈组织病理形态学及表皮生长因子( 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除正常组外,其余大鼠采用50%苯酚胶浆联合雌二醇的方法建立宫颈糜烂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空白基质组别,沙棘宫愈凝胶低、中、高浓度组和复方沙棘籽油栓组,连续给药7 d,每天观察大鼠状态、阴道口分泌物及其变化,末次给药后,麻醉动物,取宫颈组织,HE染色观察宫颈组织病理状况,宫颈组织EGF表达使用免疫组化法进行检测.结果:沙棘宫愈凝胶各组大鼠阴道口红肿消退,体质量增加,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别.宫颈组织HE染色显示,沙棘宫愈凝胶各组均有鳞状上皮化生取代柱状上皮,病变程度均有所减轻.宫颈组织免疫组化显示,沙棘宫愈凝胶低、中、高浓度组宫颈组织的EGF积分光密度值均较模型组和空白基质组明显升高(P<0. 05);且沙棘宫愈凝胶高浓度组宫颈组织的EGF积分光密度值显著高于复方沙棘籽油栓组(P<0. 05);沙棘宫愈凝胶中、高浓度组宫颈组织的EGF积分光密度值显著高于低浓度组(P<0. 05).结论:沙棘宫愈凝胶可以促进宫颈糜烂大鼠宫颈组织鳞状上皮取代柱状上皮,促进宫颈组织EGF的表达,从而促进创面的愈合,并以沙棘宫愈凝胶高剂量组最为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