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期重点号为慢性鼻窦炎(CRS)内在型与精准诊疗。CRS是上呼吸道最常见的慢性炎性疾病之一,即使采取规范的综合治疗方案,目前仍有较高比例的患者出现复发,可能与CRS复杂的发病机制和高度的异质性有关,因此对CRS的精准分型是提高其疗效的关键突破口,而内在型的研究则成为学界研究的前沿。述评《加强国人慢性鼻窦炎内在型研究 推进精准诊疗》从国内外CRS内在型研究最新进展入手,探讨了内在型同临床疗效之间的联系,以期通过加强国人内在型研究推动CRS精准诊疗策略的构建。基于内在型对CRS进行个体化治疗已取得国内外鼻科专家的普遍共识,但如何根据CRS的内在型进行内镜术式选择目前仍没有结论。专家论坛《基于内在型的慢性鼻窦炎手术治疗》通过介绍CRS内在型的分型标准、国人CRS内在型的区域异质性及其与手术疗效的关系,重点阐述基于内在型的CRS内镜鼻窦术式的选择,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CRS个体化治疗的理解。近期,随着数字信息化在CRS临床应用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特别是基于病理全玻片数字化图像(WSI)的深度学习技术在CRS内在型的精确诊断中展露了重要的作用。论著《基于病理全玻片数字化图像的人工智能鼻息肉分型及JESREC诊断标准的对比研究》探讨了基于WSI的人工智能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分型及其临床特征,发现基于人工智能和WSI诊断的嗜酸性CRSwNP患者的过敏症状和哮喘比例、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和血清总IgE水平较高,鼻息肉中炎性细胞百分比与非嗜酸性CRSwNP患者存在差异,且日本难治性嗜酸性慢性鼻窦炎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ESREC)诊断标准在该回顾性队列研究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综述《基于人工智能的慢性鼻窦炎内在型诊断助力精准医学》概括了近期有关国人CRS内在型和人工智能在CRS内在型诊断及治疗策略中的相关研究。论著《CD8 +Treg细胞在慢性鼻窦炎中的表达及其与嗜酸粒细胞浸润的研究》旨在明确CD8 +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在CRS患者鼻黏膜组织和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与鼻黏膜组织中嗜酸粒细胞(Eos)浸润的关系。发现CD8 +Treg细胞在CRSwNP患者尤其是嗜酸性CRS患者鼻黏膜组织中所占比例降低,与细胞毒性T细胞(Tc)2、Tc17趋势相反,与Eos计数呈负相关。提示CD8 +Treg比例降低可能与CRS患者鼻黏膜免疫失衡及Eos浸润有关。论著《外周血血清炎性介质与鼻息肉内在型之间的关系》比较了不同内在型CRSwN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外周血炎性介质的表达水平,探寻和内在型关联的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发现尽管高嗜酸和低嗜酸CRSwNP患者在特应性体质比例、哮喘和变应性鼻炎合并率、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方面有显著差异,但临床特征、外周血细胞以及炎性介质不能有效区分4种不同内在型的CRSwNP,需进一步寻找客观、方便、可靠、与内在型关联的生物标志物。综述《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整体评估与个体化精准治疗》结合表型和内在型,分析总结“病”和“人”的整体评估以及如何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提供最佳的个体化治疗,为下一步精准治疗提供参考。近年来,随着单克隆抗体类生物治疗药物治疗CRS的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CRS的生物靶向治疗正逐渐走入临床。继续教育园地《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生物靶向治疗》介绍了CRS生物靶向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效果,讨论了生物靶向治疗的患者选择和疗效评估,并展望了生物制剂的临床应用前景。除了重点号内容外,本期还推出了《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新指南在《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年,天津)》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近5年发表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变应性鼻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均更新了较多内容,特别添加了环境控制、抗IgE治疗、药物联合治疗策略,详细扩充了免疫治疗相关内容,与当前变应性鼻炎研究热点和临床重点难点问题紧密结合,旨在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和科研工作者提供科学、严谨、细致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喉癌前病变及浸润癌病理诊断专家共识(2022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喉癌前病变的病理分级诊断标准及诊断术语在国际上尚未达成统一,国内不同单位的诊断标准参差不齐,喉浸润性癌的取材及病理诊断报告内容也不尽相同。为统一国内喉癌前病变的病理诊断标准,规范喉癌前病变及浸润癌的病理取材及诊断报告内容,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头颈疾病学组经过广泛讨论,结合国内实际和学科前沿进展对喉癌前病变及浸润癌的病理诊断达成共识意见。共识内容包括:(1)喉癌前病变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分级诊断;(2)微浸润癌及浸润癌的临床病理特点;(3)喉活检及切除标本的取材及大体描述;(4)喉癌前病变及浸润癌切除标本病理报告内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脂肪细胞在乳腺癌发展及治疗中的相关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取决于乳腺癌细胞和肿瘤微环境的交互作用。脂肪细胞既是乳腺间质细胞的组成成分,同时也是乳腺癌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位于乳腺癌浸润前沿的癌症相关脂肪细胞,能够通过分泌多种活性因子和相关机制参与乳腺癌的进展和转移。该文作者就脂肪细胞对乳腺癌发展及治疗作用相关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肿瘤出芽在结直肠癌异时性远处转移中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肿瘤出芽是指在浸润性癌的浸润侧前沿处的间质内散在的单个细胞或多达4个细胞的细胞簇 [1],可能是一种独立于淋巴结转移以外的肿瘤组织向远处转移的生物学行为。本研究旨在探讨肿瘤出芽在结直肠癌异时性远处转移中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正畸诱发牙龈炎的预防及治疗
编辑人员丨3周前
本综述系统探讨了正畸治疗过程中牙龈炎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文章分析了炎性细胞在牙龈组织中的浸润情况以及白介素-1β(IL-1β)等炎性介质在炎症反应中的核心作用,阐明了正畸诱发龈炎的病理机制.研究总结了常用口腔清洁工具和前沿技术在预防正畸牙龈炎中的应用效果,并详细介绍了药物治疗、龈上洁治术和激光治疗等多种有效治疗手段.综述强调,通过合理控制炎症反应,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正畸诱发的牙龈炎,提升正畸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的口腔健康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COMP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不同区域间质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不同区域间质细胞中,研究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artilage oligomeric matrix pro-tein,COMP)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首先运用TCGA数据库分析COMP基因表达情况.收集104例手术切除的口腔鳞癌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肿瘤中心和浸润前沿区域成纤维样细胞和淋巴细胞中COMP的表达.结果:TCGA数据库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组织中COMP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不同区域间质细胞的表达分析显示COMP在浸润前沿成纤维样细胞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肿瘤中心.COMP在肿瘤中心浸润淋巴细胞和浸润前沿成纤维样细胞的表达均与患者复发显著相关,在不同区域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表达均与神经侵犯相关.Kaplan-Meier 生存分析显示COMP在浸润前沿成纤维样细胞和肿瘤中心浸润淋巴细胞高表达与患者生存率降低显著相关.Cox回归分析显示COMP在浸润前沿成纤维样细胞高表达与患者无病生存率降低显著相关.结论:口腔鳞癌组织浸润前沿成纤维样细胞COMP的高表达可能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术前活检标本中肿瘤出芽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讨术前活检标本中肿瘤出芽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44 例结直肠腺癌活检标本和对应根治性手术切除标本临床资料,采用HE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镜下观察肿瘤出芽情况,分析活检标本中肿瘤出芽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活检标本中肿瘤内出芽(intra-tumoral budding,ITB)的检出率为39.6%(57/144),手术切除标本中肿瘤浸润前沿出芽(peritumoural budding,PTB)的检出率为 64.6%(93/144),且ITB与PTB呈正相关(r =0.510,P<0.05);活检标本肿瘤出芽组中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分化程度、脉管浸润和神经累犯均明显高于无肿瘤出芽组(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ITB显著影响CRC患者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P<0.05).结论 CRC活检组织中出现ITB可能是CRC侵袭性行为和不良预后的重要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不同构型精氨酸改性壳聚糖水凝胶促皮肤创面的修复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目前临床皮肤创面愈合仍然是一大难题,而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生物材料成为当下组织修复领域的研究前沿,因此,研究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创面敷料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制备不同构型精氨酸改性壳聚糖水凝胶,评估其促大鼠创面愈合的能力.方法:①体外实验:采用EDC/NHS体系分别合成了单纯左旋精氨酸、单纯右旋精氨酸及左旋精氨酸与右旋精氨酸联合改性的壳聚糖材料,以醛基化的四臂聚乙二醇为交联剂,通过席夫碱反应构建精氨酸改性壳聚糖水凝胶,依次命名为CS-L、CS-D、CS-DL水凝胶,表征水凝胶的理化性能.将3种水凝胶浸提液分别与成纤维细胞共培养,采用CCK-8法及活死染色评价水凝胶的细胞相容性,通过划痕实验评价水凝胶对成纤维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将3种水凝胶分别与大鼠红细胞悬液共孵育,评估水凝胶的血液相容性.将3种水凝胶浸提液分别与巨噬细胞RAW264.7共培养,评估水凝胶对细胞产生NO及极化分型的影响.②体内实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成年SD大鼠分为4组,每组9只,在每只大鼠背部制作2个2 cm×2 c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对照组创面滴加生理盐水,CS-L组、CS-D组、CS-DL组创面分别滴加对应的水凝胶,包扎固定.术后定期观察创面愈合情况;术后3,10,21 d取材,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术后10 d取材,进行M2型巨噬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与结论:①体外实验:扫描电镜下可见3种水凝胶内部均有明显的互穿网络结构,孔径范围70-200 μm;3种水凝胶均具有良好的溶胀性能、降解性能、自愈合性能及合适的机械强度.3种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与血液相容性,可促进成纤维细胞的迁移.3种水凝胶均具有促进巨噬细胞极化的能力,其中CS-D水凝胶促巨噬细胞极化能力最强;CS-L水凝胶具有促进巨噬细胞产生NO的能力.②体内实验:术后3,10 d,CS-L组、CS-D组大鼠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1 d,3种水凝胶组大鼠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术后3 d,各组大鼠创面组织中都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伴有新生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术后10 d,对照组创面中仍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其他3组炎症情况有所改善,特别是CS-D组炎症细胞减少较为明显;术后21 d,各组创面上皮修复良好,CS-L组和CS-D组基本无炎症细胞浸润,对照组仍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免疫荧光染色显示,CS-D组M2型巨噬细胞数量多于其他3组(P<0.05).③结果表明:不同构型精氨酸改性壳聚糖水凝胶可以通过不同机制促进创面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PD-L1在头颈部高分化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模式及临床病理学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研究高分化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中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 1(PD-L1)的表达情况、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的分布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7 例高分化HNSCC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IHC检测PD-L1 在癌组织、不典型增生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HE镜下评估TILs的分布情况.结果:PD-L1 在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的癌细胞或TILs高表达(CPS≥20,约占 69.3%)或低表达(1≤CPS<20,约占30.7%);在不典型增生组织中不表达(CPS<1,约占29.9%)或低表达(1≤CPS<20,约占69.2%),个别病例高表达(CPS≥20,约占 0.9%);在癌旁正常组织中不表达(CPS<1,约占56%)或散在隐窝上皮或极少数淋巴细胞低表达(CPS =1 约占 22%;CPS =2 约占 16%;CPS =5 约占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TILs在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的癌组织中主要呈重度浸润(低度浸润约占7%,中度浸润约占38.6%,重度浸润约占54.3%);在不典型增生组织中主要呈中度浸润(低度浸润约占5.6%,中度浸润约占52.3%,重度浸润约占42.1%);在癌旁正常组织中主要呈低度浸润(低度浸润约占88%,中度浸润约占 11%,重度浸润约占 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的癌组织中PD-L1 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呈正相关(P =0.018).在表达模式上,PD-L1 在癌旁正常组织中不表达或少数表达于隐窝上皮及周围淋巴细胞;在不典型增生组织中不表达或低表达于上皮的基底部及周围淋巴细胞;在极高分化鳞状细胞癌(4 例疣状癌)及早期浸润性癌,主要表达于浸润前沿的癌细胞,表达部位有明显的极向性;在广泛浸润的鳞状细胞癌中PD-L1 表达极向性不明显.癌组织中TILs多聚集围绕在浸润性癌巢周围,PD-L1 高表达.癌旁正常组织中淋巴细胞少,其中仅见极少数PD-L1 阳性的淋巴细胞.结论:PD-L1 和TILs在高分化鳞状细胞癌中高表达及其相关性,反映了肿瘤浸润过程与肿瘤微环境的相互作用,其特征性的形态模式可能为高分化浸润性癌的诊断提供线索;PD-L1 在头颈部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的癌组织中表达率高,高于不典型增生组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说明PD-L1 可能促进了HNSCC的发生、发展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子宫内膜样癌伴有微乳头结构和微囊、伸长及碎片状浸润1例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子宫内膜样癌伴有微乳头结构和微囊、伸长及碎片状(microcystic,elongated and fragmented,MELF)浸润者罕见.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1例52岁的女性子宫内膜样癌患者,其病理标本中出现了微乳头结构,微乳头形态类似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由簇状或小巢团状肿瘤细胞组成,缺乏纤维血管轴心,与周围组织存在空隙,异型性明显;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显示特征性的黏蛋白1外缘染色和E-钙黏蛋白杯状染色.肿瘤浸润前沿同时可见MELF 浸润方式.肿瘤浸润深肌层,可见脉管癌栓和1枚淋巴结隐匿性癌转移.患者术后接受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恢复良好,随访53个月无复发或转移.临床上此类病例具有高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容易漏诊,需要予以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