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淋巴管型球形孢子丝菌病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淋巴管型球形孢子丝菌病在临床上并不常见,与多种感染性、血管扩张性及肿瘤性疾病很难鉴别,尽早应用病理活检、特殊染色、病原微生物培养及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检查明确诊断对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1例水草割伤后食指溃疡及手背皮肤多发结节的患者,使用多种抗菌药物并清创换药1个月,糜烂、渗出仍加重,皮损渐扩散至上肢,呈条带状分布,后病理提示"感染性肉芽肿"表现,过碘酸-雪夫染色可见孢子,mNGS检测出球形孢子丝菌,对症治疗后皮损基本消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孢子丝菌病公共卫生风险与防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孢子丝菌病是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真菌病,由孢子丝菌属感染引起,可造成局部皮肤、黏膜及淋巴管的炎症,严重者可致全身播散、威胁生命。孢子丝菌病在世界广泛分布,我国孢子丝菌病主要分布在东北和部分南方地区,以球形孢子丝菌感染为主,其他地区可能缺乏相关的认识和重视,使其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挑战之一。了解其流行病学特征、公共卫生风险对开展科学防控十分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孢子丝菌病的病原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周前
孢子丝菌病是我国最常见的皮下深部真菌病,由申克孢子丝菌复合体感染所致.孢子丝菌复合体是由多个隐蔽种构成,其菌种之间在毒力、传播途径、药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我国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全国各地区基本上都有孢子丝菌病的报道,致病菌种主要以球形孢子丝菌为主,近年来也分离出申克孢子丝菌.孢子丝菌病在世界其他地区常见于热带或亚热带,而在我国多见于寒冷的东北地区.深入了解孢子丝菌的病原体分类、生态位、感染途径、药敏等,有助于我国孢子丝菌病的防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华北大黑鳃金龟致病球孢白僵菌JCF的鉴定和致病力测定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是花生等多种农作物、果林及苗圃的重要害虫,长期以来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本研究测定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JCF对华北大黑鳃金龟幼虫和成虫的致病力,为华北大黑鳃金龟的生物防治提供真菌资源.[方法]对罹患病害的华北大黑鳃金龟虫尸上的寄生真菌进行分离及回接试验,分离纯化出致病菌株JCF;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菌株形态学特征,PCR扩增JCF的rDNA-ITS序列并测序,构建JCF系统发育树对菌株进行分子鉴定;采用浸渍法和田间模拟试验测定其对华北大黑鳃金龟成虫和幼虫的致病力.[结果]JCF菌株菌落初期为白色绒状,后期变为黄色或浅黄色絮状,背面无色.产孢细胞呈瓶状簇生于分生孢子梗上,分生孢子梗呈穗状,着生在营养菌丝上;分生孢子单生,透明,近球形,直径(2.0~3.5)μm×(1.5~2.0)μm.rDNA-ITS序列分子鉴定表明菌株JCF为球孢白僵菌.这一球孢白僵菌菌株JCF对华北大黑鳃金龟成虫的致死中浓度(medium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值为2.124 × 107孢子/mL,用其2 × 108,1 × 108和5 × 107孢子/mL孢悬液处理华北大黑鳃金龟成虫时,致死中时(medium lethal time,LT50)值分别为6.267,6.852和7.455 d;球孢白僵菌JCF菌株对华北大黑鳃金龟1,2和3龄幼虫的LC50值分别为5.47 ×106,1.59 ×108,2.50×108孢子/mL;1 × 108孢子/mL浓度下,球孢白僵菌JCF菌株对华北大黑鳃金龟1和2龄幼虫的LT50值分别为8.6和18.6 d;5 ×108孢子/mL浓度下,球孢白僵菌JCF菌株对华北大黑鳃金龟2和3龄幼虫的LT50值分别为10.3和13.2 d.田间模拟试验2 ×108孢子/mL球孢白僵菌JCF孢悬液对华北大黑鳃金龟成虫和幼虫同样表现出良好的致病效果.[结论]球孢白僵菌菌株JCF对华北大黑鳃金龟成虫和幼虫均有较高致病力,为开发白僵菌制剂防治金龟科害虫提供了新的菌种资源,对生物防治金龟科害虫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孢子丝菌相关复合种需加强生物安全检控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及真菌分类研究的快速发展,包括检疫性真菌在内的物种分类及命名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孢子丝菌病的病原菌长期被认为有且仅有申克孢子丝菌1种,现经多基因系统发育学分析发现孢子丝菌病的病原菌并非仅为申克孢子丝菌,而由6个种构成.我国孢子丝菌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目前只发现了球形孢子丝菌和申克孢子丝菌,其他4种孢子丝菌尚未发现传入我国.由于这些物种之间形态差异小,但致病力、致病反应、药物反应各不形同,应加强生物安全管控和监测,防止这些有害真菌传入我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龙牙百合两种病害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抑制效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利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广西永福地区种植的龙牙百合两种病害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并对分离菌株进行培养、纯化、回接和重新分离,最后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致病菌株进行了鉴定;同时观察了三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两种致病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两种病害(A和B)症状表明是叶枯病和青霉病,分别从感病叶片中分离得到4株和3株病原菌,病原菌室外回接发现只有菌株A?4和B?2分别致病,致病率均达到100%.形态学鉴定,A?4为葡萄孢属病原菌,菌落白色绒絮状,圆型;菌丝匍匐向外、向上生长、气生,无色,有隔膜,有分枝,具有分生孢子和顶生孢子.B?2为青霉属病原菌,菌落圆形或不规则形,外围形成一圈白色绒毛状,中间蓝绿色;菌丝细,匍匐生长,具横隔,分生孢子梗扫帚状,孢子呈球形.两类菌株分别获得全长522 bp和551 bp的序列,把ITS序列与Genbank中已登陆的序列进行相似性分析,并结合田间致病症状,认为龙牙百合叶枯病致病菌可能是椭圆葡萄孢,而青霉病致病菌是扩展青霉.三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两种致病菌的抑制效果表明,0.1~1.0 mmol·L?1的SA不能完全抑制两种病原菌的生长,而0.5~1.0 mmol·L?1BRs和Me?JA均能完全抑制病原菌A?4和B?2的生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采自东南亚的变色卧孔菌一新种
编辑人员丨2023/8/6
报道了采自新加坡的多孔菌一新种,硫色变色卧孔菌,并对该种进行了描述和显微绘图.该种的主要特征是子实体一年生,平伏,新鲜时软,硫磺色,干后浅橄榄色至蜜黄色,单系菌丝系统,生殖菌丝具简单分隔,存在菌丝状囊状体和锥形拟囊状体,担孢子近球形至球形,具一大液泡.基于ITS和LSU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新种属于变色卧孔菌属分支的一个明确的支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规则毛霉致原发性皮肤毛霉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女,39岁,右面部斑块、溃疡伴疼痛2个月.既往患急性髓系白血病1年,经治疗后缓解,半年前再次复发.皮肤科检查:右面颊5 cm×5 cm紫红色斑块,中央糜烂溃疡,表面覆盖黄褐色痂皮,可见肉芽组织,剥去痂皮有黄色脓液溢出,皮损边界清晰,边缘稍隆起,触痛明显.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8.75×109/L,中性粒细胞1.05×109/L,淋巴细胞27.17×109/L,红细胞2.20×1012/L,血红蛋白69 g/L,血小板84×109/L;肝肾功能、电解质及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皮损组织病理HE及过碘酸希夫染色示真皮内大量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并见宽大无隔菌丝.真菌小培养见宽大透明无隔菌丝,并见假根、匍匐菌丝及球形孢子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不规则毛霉.诊断:①不规则毛霉致原发性皮肤毛霉病;②急性髓系白血病.给予口服羟基脲(0.5 g每日3次)、一次性静脉输注悬浮红细胞(4个单位),静脉滴注两性霉素B(起始剂量5 mg/d,每天递增5 mg,最大增至25 mg/d,约0.5 mg· kg-1·d-1),患者皮损逐渐变平、缩小.12d后因故患者出院后失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皮肤固定型孢子丝菌病1例及其相关实验检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50岁.左上臂皮肤溃疡2年.皮损组织病理示:炎性肉芽肿改变,PAS染色可见圆形孢子和星状体.皮损真菌培养阳性,菌种鉴定为球形孢子丝菌.确诊为皮肤固定型孢子丝菌病,给予患者口服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联合治疗3个月,皮损部分改善.之后患者间断口服特比萘芬联合碘化钾治疗,一年半后复诊仍有局灶性皮损未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形态学和多基因位点鉴定甘肃秦艽斑枯病菌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旨在明确甘肃省栽培秦艽斑枯病病原菌分类地位及其生物学特性,为该病的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确定病原分类地位,利用常规植物病原学培养的方法测定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秦艽斑枯病菌分生孢子器近球形、扁球形、黑褐色,55.3~125.8 μm×51.7~115.3 μm(平均83.3 μm×83.2 μm);分生孢子细镰刀形、披针形,具1~5个隔膜,多为3个,大小18.8~30.6 μm×2.4~3.5 μm(平均23.5 μm×3.2 μm).通过ITS、LSU、RBP2和β-tubline多基因位点构建系统发育树,将秦艽斑枯病病原菌鉴定为龙胆壳针孢Septoria gentianae Thüm..该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产孢的温度范围分别为0~ 35℃、5~30℃和15~25℃,最适温度分别为20~ 25、20和15℃;连续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连续黑暗有利于孢子萌发和病菌产孢;此菌在相对湿度75%以上时均可萌发,以水中萌发最好;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产孢的适宜pH范围分别为4.0~10.0、4.51~9.19和5.0~8.0,最适pH为6.0、6.49和6.5;土壤浸渍液以及秦艽叶或根浸渍液对孢子萌发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结论:秦艽斑枯病是秦艽生长中的主要病害,在栽培过程中应注意药剂防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