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维型教学"理论指导下的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策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以"四探姜汁撞奶"作为连续的活动情境,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反思—应用迁移—课后拓展"5个基本环节贯穿教学始终,形成"以认知冲突驱动关键问题—以合作探究促进科学论证—以反思交流提升思维深度—以应用迁移拓宽认知台阶"四步走的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策略,让实验过程真正源于学生思考,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美国心脏协会指南解读系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人工智能(AI)是改善卫生保健服务的新兴技术.在全球政府机构和学术部门的共同推进下,大量研究论证AI可以改进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但其发展和应用仍存在一些限制,尚未在广泛范围内服务临床.基于此,美国心脏协会(AHA)于2024-04-02在Circulation发表了《人工智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科学声明》(以下简称声明).该声明综述了AI在心血管疾病诊断、分类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提出了AI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潜在解决方案,并且构建了未来AI在心血管领域应用的框架.本文旨在对该声明进行解读,为我国AI在心血管疾病的应用和研究提供建议和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循证护理实践工作模式的构建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构建预防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循证护理实践工作模式,为护士开展预防DVT循证护理实践提供较为科学且有针对性的理论依据.方法 以课题小组前期开展的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循证护理实践项目为支撑,课题小组采用理论分析法、头脑风暴法构建工作模式初稿,采用专家会议法对初稿内容进行论证,确定预防DVT的循证护理实践工作模式.结果 选择知识转化模式作为构建预防DVT的循证护理实践工作模式的基本框架;依据理论域框架、计划行为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对预防DVT循证护理实践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与会专家权威系数为0.904,专家权威程度高,结果可靠.最终构建的预防DVT的循证护理实践工作模式主要包括知识产生、发现问题、本土化调试、知识应用、知识的持续使用、循证实践行为改变的概念框架6个方面的内容.结论 该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运用专家会议法制订了预防DVT的循证护理实践工作模式,制订方法科学,研究内容可靠,为护士开展预防DVT的循证护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18年河南省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状况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河南省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现状,为完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8年,在河南省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抽取10个县(区,简称县),每个县按照轻、中、重病情程度分层抽取3个病区村作为调查点,共30个村。监测每个村改水工程运转情况、水氟含量、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情况。结果:共监测30个病区村,全部为改水村;共监测25个改水工程,均能正常运转,工程水氟超标率为28.00%(7/25),合格率为72.00%(18/25)。其中,21个村改水工程运转正常且水氟含量合格,8~12岁儿童氟斑牙检出率为36.71%(606/1 651),氟斑牙指数为0.74,流行强度为极轻度;9个村改水工程运转正常但水氟含量超标,8~12岁儿童氟斑牙检出率为43.57%(261/599),氟斑牙指数为0.78,流行强度为极轻度;改水工程水氟含量超标村儿童氟斑牙检出率高于改水工程水氟含量合格村(χ 2=8.752, P < 0.01)。 结论:河南省改水工程水氟含量超标现象依然严重,氟中毒危害仍然较重。应加强改水工程建设的科学论证和竣工时工程验收,杜绝不合格工程投入使用;坚持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对水质超标工程及时进行整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沟通模型的晚期癌症患者病情告知策略的构建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两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沟通模型构建晚期癌症患者病情告知策略及实施方法,以减轻临床病情告知难度。方法:于2022年1—10月,以六步癌症告知模型、共情沟通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文献分析法、质性访谈和专家论证会构建晚期癌症患者病情告知策略条目。结果:文献分析共纳入18篇文献。质性访谈共访谈20名受访者(包括4名医生、11名护士和5例患者),男6名,女14名,年龄(35.94 ± 8.03)岁。专家论证会共有8名专家参与论证,男2名,女6名,年龄(41.88 ± 6.58)岁。最终构建出符合我国临床实践的晚期癌症患者病情告知策略的具体条目及话术,共构建包括沟通前准备、常规沟通策略和沟通不畅的处置策略3条一级条目,16条二级条目,53条三级条目。条目重要性评分4.50~5.00分,条目变异系数为0~0.12。结论:基于沟通模型构建的晚期癌症患者病情告知沟通策略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可以作为告知晚期癌症患者病情的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对我国外科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医工结合是指将医学与理工科学进行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模式,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外科的医工结合、协同创新,更多的是指医疗器械的改进、创新和研发,而医疗器械行业将传统工业与生物医学工程、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相结合,是一个国家制造业和高科技水平的一个体现。我国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发展模式主要是指,在国家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将医科类院校与理工科院校合并,促进不同学科相互交叉,设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依托大型综合性医院和研究所,成立众多的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从而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笔者及其团队在医工结合的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包括实用新型专利"可重复使用的简易扩肛器"及"经肛多通道腔镜手术操作平台的切口保护套"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超细腹腔镜、胃内气囊等项目已通过相关研发团队论证并拟行转化生产;同时,于2020年1月10日,在广东省药学会的批准下,联合有志于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医疗同道、科研机构和企业代表,成立了广东省药学会医药创新与转化专家委员会,为医疗同道、科研机构和企业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我们体会到,临床实践是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源泉;临床医生是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原动力。目前,我国医工结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基础研究阶段医工结合学科融合不充分、应用研究阶段临床应用需求互动少、科研成果转化难和"产学研用"全链条不贯通。如果能加大科研投入和政策激励力度、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互动、关注成果推广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打通医工结合全流程、完善医工结合创新能力评价机制,我国的医工结合、协同创新必将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对高等学校伦理审查及其管理的新要求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政策背景下高等学校履行机构主体责任面临的挑战,论证规范高等学校伦理审查和伦理管理的工作重点和难点,为相关工作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在政策文本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所在机构的伦理审查与伦理管理工作经验,论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实践建议。结果:《办法》通过强化机构主体责任,加强对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伦理审查规范。高等学校将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更加系统的伦理审查及伦理管理制度设计。结论:高等学校的伦理审查和伦理管理工作需进一步强化系统性布局,明确工作优先性排序,创新探索委托审查、合作研究伦理审查协作等机制,持续提升伦理审查质量和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医对慢性鼻炎的认知及“鼻窒”的定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梳理中医学对慢性鼻炎的认知与命名的发展脉络,发现以鼻塞为主要特征的病症在《黄帝内经》与《武威医简》中已见记载,但未提出病名。古代医家多数未将慢性鼻炎与急性鼻炎等病严格区分,古籍中的“鼻齆”“鼻塞”“不闻香臭”“鼻窒”“鼻塞不闻”“气息不通”等病证包含相当比例的慢性鼻炎。近代中医曾将“鼻渊”“鼻齆”“鼻塞”等中医病名与西医之慢性鼻炎对应,“鼻渊”使用较广,但因词不达意而遭淘汰。1970年代,多部教材提出将“鼻窒”用作慢性鼻炎的中医病名。1980年第4版全国中医统编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首次将“鼻窒”确立为规范病名。“鼻窒”病名虽然在术语定名的单义性、科学性上也存在欠缺,但通过统编教材、标准规范、临床指南等途径的大力推介,仍被中医界普遍接受。“鼻窒”的规范化过程表明,古代文献中不存在慢性鼻炎的等价中医病名。提示中西医病名对照必须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论证,且即便如此,也经常徒劳无功。在阅读和利用中医古籍时,必须了解术语内涵的古今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船坞登陆舰医疗救治平台勤务需求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笔者着眼新形势下复杂海上战场环境对卫勤保障提出的更高要求,开展基于大型舰船的海上医疗救治平台的卫勤需求分析。根据我国某型船坞登陆舰总体构架以及现有医疗资源配置方案,结合国内外船坞登陆舰遂行海上医疗救治使命的现状,提出了某型船坞登陆舰作为第二级医疗阶梯遂行海上医疗救治使命的功能设想,并从医疗救治范围以及卫生资源配置两个方面进一步分析论证了其作为医疗救治平台的保障能力和卫生需求,以期为开展实战背景下全员全装的"能力型"训练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Kirkpatrick模型的军队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评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柯克帕特里克模型对军队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各方面培养效果进行综合评估。方法:科学选取柯克帕特里克模型4个层次的替代评估指标(研究生对高校培养工作的满意度、学习动机强度、创新能力的等级水平和分布特征、论文等创新成果),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收集,综合评估某军队医科院校804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采用SPSS 20.0进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和 t检验。 结果:①第一层次(反应层):研究生对高校培养工作总体满意(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之和)为61.2%,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法,对导师的评价(4.18±0.84)高于对学校教育管理(3.64±0.89)和课程教学(3.59±0.86)的评价。②第二层次(学习层):研究生多数属于学习动机中等(57.5%,463/804)。③第三层次(行为层):研究生创新能力"一般"占64.4%(518/804),"强"占34.3%(276/804);创新能力成分以挑战性(78.66±9.84)和好奇性(76.46±10.38)为主,想象力最低(65.36±11.44)。④第四层次(效果层):研究生发表论文以核心期刊为主(人均0.42±0.83);46.5%(365/804)的研究生认为自己所在专业学位论文的创新性较低;32.2%(259/804)的研究生读研期间参加了1项科研项目;38.7%(311/804)认为自己参加科研项目的学术含量"一般"。结论:柯克帕特里克模型的应用解决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评估指标难以统一的问题;4个层次的具体分析为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更深刻地论证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和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