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复室颤及除颤对猪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猪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VF)模型,研究反复室颤及除颤对猪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的影响。方法:16头北京长白猪,体重(32±2.5) kg,麻醉后经左股静脉放置临时起搏电极直至右心室,连接医用程控刺激仪,制备VF模型。左股动脉置入动脉导管,连接PiCCO监护仪测量平均动脉压及心输出量,并抽取动脉血。随机数字法将动物分为手动除颤或自动体外除颤组,每组8只。手动除颤组诱发VF 15 s后除颤,首次选择除颤仪推荐的150 J,如果失败给予2 min心肺复苏,之后选择能量200 J。自动体外除颤组按语音提示操作除颤。除颤成功后实验动物稳定30 min,然后再诱发下次VF,以上过程反复进行5次。每次自主循环恢复30 min后进行动脉血气、心肌酶学检测,同时进行血流动力学测定。结果:所有动物均成功诱发5次VF,并除颤成功。两组动物在反复致颤、除颤后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未见显著变化,心输出量与基础状态相比出现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两组动物在各测量时间点的动脉血pH值、HCO 3-、血钠、乳酸与各自基础状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但两组动物血钾随时间变化出现降低,与各自基础状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两组动物静脉血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MB及心肌肌钙蛋白I与各自基础状态相比及各自组间同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反复室颤及除颤对猪酸碱平衡无明显影响,对血钾有显著降低作用;手动除颤和自动体外除颤对猪除颤效果、血流动力学及心肌损伤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通道神经电生理刺激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设计并实现一种通用的多通道神经电生理刺激实验平台软件.方法 从逻辑架构上采取软硬件分层的设计,避免了对具体硬件的过度依赖.在保证与现有设备兼容的前提下,基于.NET Frameworks平台开发可扩展的控制算法,实现多通道、可反馈的程控刺激输出.软件具有刺激/记录功能,可在实验过程中动态改变刺激程序与切换电极,且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结果 测试结果表明,该软件可稳定控制刺激器,并根据用户提供的参数(选定电极、幅值、间隔等)生成随机刺激序列和同步控制信号;在刺激序列中各电极切换时延为600 ms级.结论 该软件对现有设备系统具备良好的兼容性,可针对多导联神经电生理刺激研究的特性和需求实现多通道、实时 、可反馈的程控刺激输出,允许在运行时动态改变刺激程序并切换电极,为网络层级神经网络反馈回路的机理研究提供了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硝酸异山梨酯对猪心搏骤停复苏后心功能影响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明确硝酸异山梨酯能否通过抑制心肌细胞凋亡而改善心肺复苏(CPR)后的心功能.方法 30只小型家猪麻醉后被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n=6),对照组(n=12)和硝酸异山梨酯组(n=12).对照组与硝酸异山梨酯组通过程控电刺激建立室颤型心搏骤停-CPR模型;硝酸异山梨酯组静脉泵人硝酸异山梨酯[2μg/(kg·min)]6 h.监测基础状态和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2、6、12和24h的冠状动脉灌注压(CPP)及心输出量(CO)等,同时抽取静脉血检测心肌酶谱和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ROSC后24h安乐死动物,留取心肌标本以Westem blot法检测Bcl-2、Bax和活化Caspase-3;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结果 对照组动物ROSC后各个时间点的舒张期右房压显著升高,而硝酸异山梨酯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硝酸异山梨酯组ROSC后12、24 h的CPP和ROSC后24 h的CO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HE染色显示硝酸异山梨酯组心肌细胞病理损伤减轻.硝酸异山梨酯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较对照组显著下降[(37.8±15.5)%vs(13.1±0.5)%,P<0.05].与对照组相比,ROSC后24 h硝酸异山梨酯组Bax和活化Caspase-3表达显著降低,Bcl-2及Bcl-2/Bax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 硝酸异山梨酯可能通过Caspase-3信号通路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改善ROSC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心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丁苯酞注射液对猪心肺复苏后脑神经元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猪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模型观察丁苯酞对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后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体质量(30±2)kg健康五指山小型猪30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n=6),对照组(n=12)和丁苯酞组(n=12).假手术组仅行置管手术,对照组与丁苯酞组通过程控电刺激建立室颤型CA模型.CPR后以150 J非同步直流双向电除颤恢复自主循环.丁苯酞组动物复苏成功后给予丁苯酞注射液2.5 mg/kg静脉推注.监测基础状态和CPR后1,2,3,4 h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分别于光镜下及电镜下检测受损神经元数、凋亡指数和线粒体超微结构受损评分.差速离心法提取脑线粒体,检测线粒体3态(R3)和4态(R4)呼吸耗氧量、呼吸控制率(respiratory control rate,RCR)、磷/氧比(ADP/O);比色法检测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PTP)开放.结果 经历CA的两组动物复苏后平均动脉压、冠脉灌注压和心输出量显著下降.对照组与丁苯酞组之间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检测显示CPR后脑损伤明显.丁苯酞组较对照组受损神经元数、凋亡指数和线粒体超微结构受损评分明显改善(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猪大脑额叶皮质神经元线粒体R3和R4耗氧量、R3/R4和ADP/O均显著降低(P<0.01).经过丁苯酞治疗后,R3耗氧量、R3/R4和ADP/O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MPTP开放明显增加,丁苯酞可以降低MPTP开放.结论 丁苯酞通过改善CPR后受损的大脑皮质神经元线粒体呼吸功能、抑制MPTP的开放保护脑组织,最终抑制了神经元凋亡,改善神经系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低强度振动载荷在缓解放疗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设计一套程控式振动载荷系统,探究全身振动(whole-body vibration,WBV)刺激对放疗造成的大鼠骨小梁骨量和微结构的改善效果.方法:使用振动控制器和振动平台建立一套基于LabVIEW的WBV载荷加载系统,实现强度、频率可控的振动波输出.随后将32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Ctrl组)和全身振动组(WBV组),每组均包含放射(R)和未放射(NR)2种处理方式(分别为R组和NR组).对R组大鼠右侧股骨远端施加10 Gy的局部X射线放射损伤,左侧股骨作为对照,WBV组均连续接受45 Hz、0.5g的振动刺激45 d(每天1 h).取每组大鼠双侧股骨样本行Micro CT扫描,经重建后观察骨小梁微结构,并对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X射线照射后,Ctrl组中R组骨小梁相对体积(bone volume per tissue volume,BV/TV)、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和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 number,Tb.N)均显著低于Ctrl组中NR组,而骨小梁分离度(trabecular separation,Tb.Sp)和结构模型指数(structure model index,SMI)显著高于Ctrl组中NR组(P<0.05).经WBV刺激后,WBV组中NR组骨小梁的BV/TV和Tb.N显著高于Ctrl组中NR组,SMI显著低于Ctrl组中NR组(P<0.05).此外,WBV组中R组骨小梁的BV/TV和Tb.N显著高于Ctrl组中R组(P<0.05),Tb.Th和SMI显著低于Ctrl组中R组(P<0.05).结论:低强度WBV载荷作为一种经济、无创、安全的物理因子,能够显著增加和改善放疗骨损伤大鼠的骨小梁数量和微结构,有望在未来临床治疗放疗骨损伤的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帕金森病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总输出电能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 PD患者在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后 1 年两侧平均总输出电能(TEED)变化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纳入北京医院双侧丘脑底核DBS后PD患者42 例,收集术前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量表评估包括"关"期统一PD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基于运动的PD亚型、术前"关"期Hoehn-Yahr(H-Y)分期、左旋多巴等效剂量、术前左旋多巴负荷试验改善率等.在术后 1 个月开机时、术后3 个月、术后6 个月、术后1 年分别随访,记录程控参数变化并计算两侧TEED.相关因素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UPDRSⅢ评分较术前"关"期平均改善率(54.40±16.51)%,左旋多巴等效剂量较术前平均减少(37.71±27.48)%.STN-DBS术后 1 年内,随着时间的增加左右两侧的电压、TEED及左脑脉宽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临床亚型间左脑电压、左脑TEED、右脑电压、右脑脉宽、右脑TEED及频率均存在明显差异(均P<0.05).不同"关"期H-Y分期患者左脑电压、左脑脉宽、左脑阻抗、右脑电压、右脑TEE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左脑TEED与年龄呈负相关(t =-3.204,95%CI:-1.644~-0.364,P =0.003),与 DBS术后时间呈正相关(t = 2.716,95%CI:0.400~2.825,P = 0.011);右脑TEED与左旋多巴冲击试验改善率呈负相关(t =-2.114,95%CI:-0.504~-0.009,P = 0.043),DBS术后时间呈正相关(t =2.260,95%CI:0.124~2.446,P =0.031).结论 PD患者接受双侧丘脑底核DBS后1 年双侧电压和TEED随时间逐渐增加,而频率和脉宽、阻抗的变化较小.不同临床亚型、不同"关"期H-Y分期的患者的TEED和电压等存在明显差异.双侧丘脑底核DBS术后双侧TEED与年龄、术前左旋多巴冲击试验改善率、DBS术后时间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