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凉伞根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6
红凉伞(Ardisia crenata var.bicolor)为贵州苗族常用药,具有清喉利咽、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为研究红凉伞根化学成分及体外抗炎活性,该文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 凝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红凉伞根 70%乙醇提取物进行系统性研究,结合NMR、MS等现代波谱技术分析及文献对比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RAW 264.7 巨噬细胞的NO生成模型,评价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1)从红凉伞根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11-O-没食子酰岩白菜素(1)、11-O-(4-O-甲基没食子酰)岩白菜素(2)、11-O-香草酰岩白菜素(3)、6-O-(4-羟基苯甲酰基)岩白菜素(4)、11-丁香酰岩白菜素(5)、11-O-(3′,4′-二甲基没食子酸)-岩白菜素(6)、去甲氧基岩白菜素(7)、micractinin A(8)、monomethyl olivetol(9)、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0),其中化合物 4、8、9为首次从紫金牛属中分离得到.(2)体外抗炎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 1-4 对小鼠RAW 264.7 细胞的NO生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在 20 μmol·mL-1 浓度下,NO 抑制率分别为 67.09%、66.50%、59.83%、36.47%.该研究结果丰富了红凉伞根的化学成分,明确了其部分抗炎活性物质基础,为其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贵州及其周边地区朱砂根、红凉伞质量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评价贵州、云南、重庆、广西朱砂根、红凉伞质量.方法 以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岩白菜素、总黄酮、总酚、总皂苷含量为指标,采用熵权法、灰色关联度法构建综合质量评价模型,并比较 2 种野生药材基原之间、贵州及其周边地区之间的差异.结果 5 个 2020 年版《中国药典》指标(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岩白菜素含量)权重值靠前,部分样品中岩白菜素含量低于药典规定.2 种野生药材相对关联度、8个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但 49 批样品相对关联度范围较宽(0.16~0.76),其中Y6、Y7、Y4、C11、G46 较大,可作为优质种源筛选首选;云南相对关联度最大,以东南部(Y6~Y8)、西部(Y1~Y4)更明显,可作为优质野生药材产区来源.结论 该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朱砂根、红凉伞质量评价.不同产地各批次样品中岩白菜素含量不稳定,需引起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UPLC-QE-HF-MS/MS技术分析红凉伞化学成分及入血成分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分析红凉伞提取物化学成分及入血成分,初步阐明其可能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配对比较法将12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红凉伞给药组,每组6只.每天上、下午各给药1次,连续3 d;第4天再次给药后,取血后制备血清样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对红凉伞提取物和血清样品中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使用Compound Discoverer 3.0软件进行保留时间矫正、峰识别、峰提取等工作,根据二级质谱信息,利用Thermo mzCloud在线数据库、Thermo mzVault本地数据库,并参照有关文献和对照品质谱信息,初步鉴定红凉伞化学成分及入血成分.结果 从红凉伞提取物中共鉴定出34个化合物,主要为香豆素类、黄酮类、有机酸类、氨基酸类等成分,包括岩白菜素、槲皮素、没食子酸、L-焦谷氨酸等化合物;从血清样本中共鉴定出5个入血成分,分别为L-焦谷氨酸、丁香酸、岩白菜素、朱砂根皂苷A、麦考酚酸.结论 本研究初步推测L-焦谷氨酸、丁香酸、岩白菜素、朱砂根皂苷A、麦考酚酸是红凉伞的药效物质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不同基原八爪金龙药材中黄酮、香豆素类化学成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鉴定并分析不同基原八爪金龙药材中黄酮及香豆素类成分.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QE-HF-MS/MS).色谱柱为Zorbax Eclipse-C18,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柱温为30℃,流速为0.3 mL/min,自动进样器温度为4℃,进样量为2μL.离子源为电喷雾离子源,扫描模式为正、负离子模式,加热器温度为325℃,鞘气压力为45 arb,辅助气压力为15 arb,吹扫气压力为1 arb,电喷雾电压为3.5 kV,毛细管温度为330℃,透镜电压为55%,扫描模式为一级全扫描(m/z 100~1500)、数据依赖性二级质谱扫描(dd-MS2,Top N=10),分辨率为70000(一级质谱)、17500(二级质谱),碰撞模式为高能量碰撞解离.通过参考ChemSpider、mzCloud、mzVault、PubChem等国内外专业数据库,同时结合相关文献和对照品数据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并比较含量.结果与结论:从朱砂根、百两金、红凉伞等3种不同基原的八爪金龙药材中共分离47个成分,鉴定出17个黄酮类化合物,包括9个黄酮醇类(槲皮素3-O-鼠李糖苷7-O-葡糖苷、杨梅素、芦丁、毛里求斯排草素、山柰酚、槲皮素、异鼠李素、槲皮苷、美恩西汀)、3个黄烷-3-醇类(表棓儿茶素、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2个二氢黄酮类(黄颜木素、圣草酚)及3个其他类{3-(2,3-二氢苯并[1,4]二噁英-6-基)-7-羟基-2-三氟甲基-4-酮、墨沙酮、Oriciacridone F},10个香豆素类化合物{岩白菜素、[(7-羟基-4-甲基-2-氧代-2H-色烯-6-基)氧基]乙酸、[7-(羧基甲氧基)-4-甲基-2-氧-2-羟色基-3-基]乙酸、4,9-二羟基7H-呋喃并[3,2-g]色烯-7-酮、6,7-二羟基-4-甲基香豆素、七叶内酯、秦皮素、7,8-二羟基-4-甲基香豆素、4-甲基伞形酮葡萄糖醛酸、二十烷酮}.含量分析结果显示,黄酮、香豆素类化合物中,3种不同基原八爪金龙药材中共有5个共有成分,分别为岩白菜素(2号峰)、[7-(羧基甲氧基)-4-甲基-2-氧-2-羟色基-3-基]乙酸(5号峰)、墨沙酮(16号峰)、槲皮素(18号峰)、Oriciac-ridone F(26号峰),且共有成分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除5个共有成分外,其余22个成分均为差异化学成分,分别为1、3、4、6~15、17、19~25、27号峰对应的化合物,其中3、6、8、23号峰对应的化合物仅存在于红凉伞中;12~15、19号峰对应的化合物仅存在于百两金中.UPLC-QE-HF-MS/MS法可高效、精确、快速地鉴别不同基原八爪金龙药材中黄酮类、香豆素类化学成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SLAF-seq技术的苗药八爪金龙遗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探究苗药八爪金龙群体遗传进化和亲缘关系的远近,该研究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SLAF-seq)对42份八爪金龙样品进行测序,获得多态性SLAF标签.同时采用GATK和SAMtools软件在多态性SLAF中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子标记,并利用SNP分子标记分析八爪金龙样品间的遗传分化关系.结果表明:(1)42份八爪金龙共获得246.35 Mb reads,测序质量值Q30的平均值为95.66%,GC含量的平均值为41.14%.(2)通过生物信息学的分析,获得1769265个SLAF标签,其中379829个多态性SLAF标签,共开发2299640个SNPs分子标记.(3)利用开发的SNPs数据构建八爪金龙的系统发育树,42份八爪金龙分成两个大的类群.第一类群为细柄百两和原变种百两金;第二类群由贵州朱砂根、红凉伞、湖北朱砂根和江西朱砂根组成.江西朱砂根与其余群体关系较远,有明显的分群现象.该研究从基因组水平揭示不同地区八爪金龙资源之间的遗传关系,为八爪金龙种质资源的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所开发的SNP位点可进一步用于挖掘与品质、抗逆性等相关的基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骨折术后伤口感染中药熏洗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探索中药熏洗防治骨折术后伤口感染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国内主要文献数据库中2010年1月至2020年7月有关防治骨折术后伤口感染的中药熏洗处方,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提取相关数据,并分析所收集中药熏洗方之中药的运用频次及所用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科属归类等分布情况,挖掘各中药之间的关联规则.[结果]运用频次较多(频次≥25次)的熏洗中药有当归、黄连、白芷、生地黄、冰片、黄柏、天冬、红花、丹参等.熏洗处方中药之四气分布主要为凉、寒、温,五味分布主要为苦、辛、甘,归经之分布主要为归心、肝、脾、胃、肾经;熏洗中药药物科属归类主要为伞形科、菊科、毛茛科等.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当归、黄连、白芷、生地黄、冰片、黄柏均为防治骨折术后相关伤口感染最常用的中药,此类药物也是拔毒生肌膏的主要组成药物.[结论]中药熏洗防治骨折术后伤口感染的主要治法为清热解毒、化瘀消肿、化痰排脓,辅以滋阴养血生津;数据挖掘结果基本体现了骨折术后伤口感染中药熏洗治疗的"清肌肤热毒以排其脓,化筋肉瘀痰以断其根,养本血阴津以防反复"核心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红凉伞根三萜类化学成分分离与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研究红凉伞Ardisia crenata Sims var.bicolor(Walker)根正丁醇部位的三萜类化学成分.方法:正丁醇萃取部位分别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及制备HPLC等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结合1H-NMR,13C-NMR,MS等波谱技术和相关文献数据对化合物结构进行解析.结果:从红凉伞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primulanin(1)、百两金皂苷A(2)、百两金皂苷B(3)、朱砂根皂苷A(4)、朱砂根皂苷C(5)、朱砂根皂苷D(6)、朱砂根皂苷G(7)、朱砂根皂苷K(8)、foegraecumoside D(9).结论: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均为五环三萜齐墩果烷衍生物,主要分为12-齐墩果烯型和13β,28-环氧-齐墩果烷型.其中,化合物2、6~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为首次从紫金牛属植物中发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朱砂根叶绿体全基因组解析及系统发育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基于Illumina平台对朱砂根和红凉伞叶绿体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比较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与变异程度,旨在明确朱砂根(Ardisia crenata)及红凉伞(Ardisia crenata var.bicolor)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差异,并与同科其他物种叶绿体全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其在紫金牛属系统发育位置.结果表明,朱砂根和红凉伞均为由一个大单拷贝区(LSC)、一个小单拷贝区(SSC)和一对反向重复区(IRa/IRb)构成的环状四分体结构,注释得到132个基因,其重复序列的类型与分布模式相似,但数量有所差异.其中psbA、matK、rpoC2、ropB、ndhK、accD、ndhF、ndhD、ndhH及ycf1等基因的编码区存在差异,这些位点为朱砂根分子鉴定提供新位点.朱砂根及红凉伞叶绿体基因组具有较高保守性,叶绿体基因组之间没有重排或倒置,IR区序列变异最低,SSC区变异程度最高.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紫金牛科和报春花科为两个分支,朱砂根和红凉伞归为紫金牛科,且朱砂根与红凉伞亲缘关系最为密切,从分子水平为红凉伞作为朱砂根变种提供了科学解释.本研究解析了朱砂根及变种红凉伞叶绿体基因组结构,探讨了紫金牛科属间系统发育关系,也为紫金牛科药用植物分类鉴定、系统进化及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