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耳石微化学的珠江水系日本鳗鲡洄游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了解珠江水系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洄游生态特征,有效保护鳗鲡野生种群,采集了柳州、合山、武宣、桂平、梧州等11个淡水生境以及珠海1个河口生境共155尾日本鳗鲡,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仪测定耳石中的Sr、Ca元素比值,对耳石微化学Sr/Ca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珠江水系日本鳗鲡具有"海水-淡水"、"海水-河口-淡水"、"海水-河口-海水-河口-淡水"、"海水-河口-淡水-河口-淡水"等多种洄游模式.但总体而言,最终都会洄游到淡水中育肥.这说明珠江水系的日本鳗鲡具有适应不同栖息地和盐度的能力,在不同水域之间表现出灵活的洄游策略,同时也说明了淡水栖息地保护的重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耳石微化学的大洋河刀鲚生境履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2
为探明大洋河刀鲚(Coilia nasus)的"生境履历",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对2020年7月和9月采自大洋河下游水域20尾刀鲚的矢耳石进行了锶(Sr)和钙(Ca)的微化学分析研究.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刀鲚样本均为淡水起源,淡水生境Sr/Ca比值在(1.49±0.61-2.75±0.53),淡水系数(Fc)在(0.08-0.52),淡水区域径长在(150-900 μm).进入第二变化阶段后"生境履历"波动显著,Sr/Ca比值变化可将大洋河刀鲚分为3种模式,第一种是中高值区(半咸水或海水)越冬,繁殖季溯河洄游至低值区(淡水);第二种是长期栖息于中高值区,无溯河洄游现象;第三种是在中高值区和低值区多次转换,DYH 05、19个体最高完成9次转换.Sr面分析结果也与上述Sr/Ca比值结果相同.这三种模式直观地反映出大洋河刀鲚群体"生境履历"的多样性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2
-
基于耳石微化学的乌苏里白鲑生境履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分析乌苏里白鲑(Coregonus ussuriensis Berg)的洄游生态类型及生境履历,采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研究了2013年12月、2014年1月黑龙江干流2尾和松花江干流2尾乌苏里白鲑矢耳石的锶(Sr)、钙(Ca)元素微化学特征.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乌苏里白鲑耳石锶钙比值(Sr/Ca×103)波动显著,具有对应淡水生活的低值区(小于5),而且还有对应咸水生活的高值区(大于10),显示了乌苏里白鲑的溯河洄游履历;耳石元素面分析结果也显示乌苏里白鲑的淡水-咸水洄游的特征.结合耳石年轮特征分析,乌苏里白鲑具有年度(季节)洄游特征,部分群体有规律在淡水-咸水中季节洄游,不同个体在淡水、咸水之间停留时间存在较大差异.研究表明,乌苏里白鲑伴随着季节性洄游特征,具有江海或者淡水-河口之间洄游的履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长江口近岸水域鮻耳石的元素组成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了解长江口近岸水域鮻耳石的元素组成特征,采用激光剥蚀电感等离子质谱法对长江口近岸水域1~6年龄的13个鮻样本的耳石进行了检测.结果 表明:鮻耳石中共检测到47种元素,含量前10位的元素依次为钙(Ca)、钠(Na)、锶(Sr)、铁(Fe)、钡(Ba)、镁(Mg)、锰(Mn)、铬(Cr)、锌(Zn)和锂(Li).其中,Ca是含量最高且最稳定的元素,占检出元素总量的98.9%.鮻耳石含量前10位的元素在雌雄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雌雄间存在相同的生活履历.基于耳石核心区Sr和Ca的含量比值,推测长江口近岸水域鮻的产卵孵化场位于潮间带淡水和半咸水水域.研究结果为长江口鮻的生境履历重建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南极鱼类耳石微化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南大洋生态系统的特异性极为显著,栖息在该海域的鱼类资源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本地特征以及对极端环境的适应能力.耳石微化学记录了鱼类完整生活史过程,可以揭示鱼类生活史过程中经历的时空变化.利用耳石中微化学元素,可以解决鱼类生态学中,如产卵场和洄游路径推测、生活史过程重建、种群划分等一系列实际问题.随着耳石微化学技术的不断完善,耳石微化学研究在海洋鱼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对于其他海区,目前南大洋鱼类耳石微量元素研究相对较少,仅涉及3科11种鱼类,约占南极鱼类总数的5%,且主要研究集中于商业性价值较高的鱼类,包括小鳞犬牙南极鱼(Dissostichus eleginoides)、鳞头犬齿南极鱼(D.mawsoni)、次南极电灯鱼(Electrona carlsbergi)、南极电灯鱼(E.antarctica)、裘氏鳄头冰鱼(Champsocephalus gunnari)和侧纹南极鱼(Pleuragramma antarcticum)等11种南极鱼类.耳石微化学研究主要集中在鱼类栖息环境重塑、种群划分以及生活史过程重建等三个方面.今后,更为先进的技术,如微计算断层扫描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将为南极鱼类耳石微化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支撑.考虑到南大洋鱼类多数具有典型的环南极分布特征,可通过耳石微化学技术进一步探究鱼类产卵场推定以及环极连通性等,并进一步阐释南极鱼类的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相关工作也将为南大洋鱼类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有效管理提供支撑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