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化术前设计辅助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数字化术前设计辅助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与常规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35例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9例;年龄25~63岁[(45.5±9.8)岁]。16例采用数字化术前设计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数字规划组),19例采用常规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常规手术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2 d采用Matta放射学标准评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Postel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8个月[(30.1±8.9)个月]。数字规划组手术时间为(114.7±16.1)min,术中出血量为(323.4±26.1)ml,短于或少于常规手术组的(179.8±67.3)min、(392.6±87.8)ml( P均<0.01)。两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复位质量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数字规划组改良Merle d′Aubign-Postel评分分别为(14.1±2.3)分、(15.4±2.3)分、(17.1±1.8)分,高于常规手术组的(13.7±2.2)分、(15.0±2.5)分、(16.8±2.1)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各时间点组内改良Merle d′Aubign-Post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末次随访时,数字规划组1例出现异位骨化,1例出现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常规手术组2例出现异位骨化,1例出现轻微创伤性关节炎,1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数字规划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2/16),常规手术组为21.1%(4/19)( P>0.05)。两组均未出现螺钉穿透关节、内固定失败及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数字化术前设计辅助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与常规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相当,但前者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青年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保髋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股骨头坏死(ONFH)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股骨头血运异常,进而出现股骨头变形及塌陷,最终导致髋关节功能严重障碍的骨科常见且难治的疾病之一。其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并依照分期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式,积极预防ONFH进一步加重,从而延迟或避免中青年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手术。对于早期ONFH,目前有多种治疗方式,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方式,各种治疗方式都以延缓病情进展、预防股骨头塌陷及阻止轻度塌陷为目的。近年来,随着骨重建生物材料的出现和发展,ONFH病灶刮除后的人工骨重建术在早期ONFH的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笔者从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面对中青年早期ONFH保髋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早期ONFH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治疗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治疗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6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27例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9例;年龄23~61岁[(45.9±10.9)岁]。均采用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2 d采用Matta影像学评估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系统评估患侧髋关节功能。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Brooker分级评估异位骨化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8个月[36(24,36)个月]。手术时间为123~242 min[(165.4±29.8)min];术中出血量为170~550 ml[(358.3±111.3)ml];9例需要术中输血,输血量为300~500 ml[(377.8±66.7)ml]。住院时间为12~29 d[(21.4±4.7)d]。骨折愈合时间为12~24周[(16.3±3.0)周]。术后2 d Matta影像学评估标准评价:优21例,良3例,差3例,复位优良率为89%。术后3个月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为9~16分[(13.1±1.9)分],6个月为10~18分[(15.4±2.0)分],末次随访时为12~18分[(16.9±1.8)分]( P<0.01);术后3个月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末次随访与术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3个月改良Merle D'Aubigné- Postel评分优0例,良7例,可11例,差9例,优良率为26%;6个月优3例,良19例,可2例,差3例,优良率为81%;末次随访时优18例,良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5%( P<0.01)。术后无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随访过程中未见内固定松动移位和骨折复位丢失并发症发生。发生创伤性关节炎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并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异位骨化3例,其中Brooker分级Ⅰ级2例,Ⅱ级1例,均未对髋关节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结论: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治疗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的固定效果可靠,复位效果好,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功能恢复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股骨近端三角形结构力学重建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失败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三角形结构力学重建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失败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1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失败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41~75岁[(57.9±11.4)岁]。通过以下两种内固定物实现股骨近端的三角形力学重建,其中6例采用动力髁螺钉(DCS)联合前内侧钢板固定,5例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联合前内侧钢板固定。观察骨折愈合率、骨折愈合时间、颈干角、前倾角及术后并发症。术后6,12个月,采用下肢功能评价量表(LEFS)评分、简明版12项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12)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术后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12~45个月[(19.1±10.8)个月]。骨折愈合率为100%,骨折愈合时间为3~8个月[(4.7±1.8)个月]。相比健侧,患侧颈干角和前倾角均获复位( P>0.05);在骨折最终实现愈合时,颈干角和前倾角也未发生继发性复位丢失( P>0.05)。术后未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内固定物失效等并发症。LEFS评分术后6个月为(44.7±8.2)分,术后12个月明显提高[(61.6±10.4)分] ( P<0.05)。VAS术后6个月为3.5(2,4)分,术后12个月明显降低[1.5(0,2)分]( P<0.05)。术后12个月,SF-12躯体状态评分[(42.5±9.0)分]和心理状态评分[(55.7±5.7)分]均较术后6个月[(30.0±6.4)分、(43.6±6.2)分]明显改善( P<0.05)。 结论:股骨近端三角形结构力学重建,采用DCS或股骨近端髓内钉联合前内侧钢板重建三角形力学稳定结构,能够获得稳定的骨折复位和复位维持,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这可能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失败患者提供一种优化的翻修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在幼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与幼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关系。方法:选取8周龄新西兰白兔60只,体质量1.5~2.0 kg。按随机数表法将实验动物分为2组:实验组(48只),醋酸泼尼松龙7.5 mg/kg双侧臀肌交替注射,每周2次,共注射8周,其中造模成功的设为发病组,造模未成功的设为未发病组;对照组(12只),于同样部位相同频次注射等体积9 g/L盐水,为预防感染,每周注射1次青霉素钠(50 000 U/只)。第8周注射完后行CT检查并处死所有实验动物,取出股骨头。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TGF-β信号通路相关因子TGF-β1、TGF-β2、Smad2、Smad3在股骨头中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下游矮小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在股骨头中的表达,比较各组中相关因子的表达差异。结果:实验组造模过程中处死6只,存活32只,发病6只(发病组),未发病26只(未发病组),造模成功率为18.75%(6/32只)。ELISA示:对照组、未发病组及发病组的TGF-β1表达量分别为(77.12±14.62) ng/L、(90.17±11.90) ng/L、(126.14±25.66) ng/L,发病组与未发病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35、4.24,均 P<0.05);对照组、未发病组及发病组的TGF-β2表达量分别为(74.54±7.63) ng/L、(89.24±9.51) ng/L、(109.74±16.45) ng/L,发病组与未发病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12、5.65,均 P<0.01);对照组、未发病组及发病组的Smad2表达量分别为(17.74±2.72) μg/L、(23.82±3.58) μg/L、(31.28±3.88) μg/L,发病组与未发病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54、7.99,均 P<0.01);对照组、未发病组及发病组的Smad3表达量分别为(1.76±0.52) μg/L、(2.39±0.45) μg/L、(3.53±0.47) μg/L,发病组与未发病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60、6.71,均 P<0.01)。qPCR示:Runx2在对照组、未发病组及发病组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2±0.17、1.27±0.14、1.72±0.11,发病组与未发病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60、8.91,均 P<0.01)。 结论:TGF-β信号通路在幼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病程中表达上调,刺激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增殖分化,骨重建过程增强,参与坏死骨组织的修复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外科脱位入路头凹植骨联合自体骨髓浓集液和富血小板血浆凝胶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外科脱位入路头凹处清除死骨植骨联合自体骨髓浓集液和富血小板凝胶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2016年12月应用外科脱位入路经头凹清除死骨植骨联合自体骨髓浓集液和富血小板凝胶治疗23例(26髋)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病例资料。其中男15例(18髋),女8例(8髋);年龄21~53岁,平均36.2岁;激素性股骨头坏死12例(15髋),酒精性股骨头坏死8例(8髋),特发性股骨头坏死3例(3髋);国际骨循环研究协会(ARCO)股骨头坏死分期Ⅱb期5髋,Ⅱc期12髋,Ⅲa期5髋,Ⅲb期3髋,Ⅲc期1髋。术前制备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和骨髓浓集液,测定富血小板血浆中血小板水平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含量,检测骨髓浓集液中骨髓单核细胞数量。无菌条件下制备骨髓浓集液和富血小板血浆凝胶。采取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显露股骨头,经股骨头凹处开窗进行死骨清除,将自体骨粒与骨髓浓集液、富血小板血浆凝胶混合后,经股骨头凹处顺向打压植骨。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6、12个月行骨盆X线片及CT、MRI检查,观察关节面塌陷及骨修复重建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关节疼痛情况,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富血小板血浆测定血小板水平为(1.82±0.29)×10 6/μL,其中VEGF和TGF-β水平分别为(504.32±52.13)pg/mL、(134.19±20.52)ng/mL。骨髓浓集液中骨髓单核细胞数量为(8.17±1.54)×10 5/L。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0~125 min,平均108 min;术中出血250~400 mL,平均320 mL。23例患者术后随访26~42个月,平均36.6个月。1例出现大转子截骨端延迟愈合,二次手术后4个月愈合。11例(11髋)出现了关节面不同程度塌陷,其中10髋关节面塌陷1.0~3.0(1.9±0.82)mm,关节间隙可,塌陷关节面下骨质密度接近正常,关节功能正常,未予处理;1例股骨头坏死面积约占股骨头体积60%,术后17个月关节面塌陷3.5 mm,关节功能受限,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23例(26髋)中,术后25髋股骨头植骨均重建,完全重建时间为1~1.5年。25髋末次随访Harris评分(87.38±8.21)分,高于术前的(58.92±10.42),VAS(2.58±1.58)分,低于术前的(7.42±1.2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6.630、26.718, P值均<0.01)。 结论:外科脱位入路头凹死骨清除打压植骨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可以直视下彻底清除坏死骨;同时联合自体骨髓浓集液和富血小板血浆凝胶的应用,可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供细胞支架、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数量及VEGF和TGF-β的水平,促进股骨头坏死的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静脉移植缺氧预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缺氧预处理对骨髓间充干细胞(BMSCs)的细胞基本功能的影响及静脉移植缺氧预处理BMSCs在大鼠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ONFH)中的防治作用。方法:提取大鼠BMSCs分离培养,流式细胞仪鉴定表面抗原(CD34、CD44、CD45和CD90),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分析、划痕实验、茜素红及碱性磷酸酶染色对常氧组(No)和缺氧组(Hp)BMSCs细胞功能进行评估。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组)、模型组(M组)、常氧组(N组)和缺氧预处理组(H组),M组使用脂多糖[2 mg/(kg·d)]联合甲基强的松龙[20 mg/(kg·d)]构建SONFH模型,N组和H组构建模型的同时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10 7单位的常氧培养和缺氧预处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6周后取股骨头固定后进行Micro CT扫描及重建。股骨头脱钙切片后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并统计骨坏死发生率。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rBMSCs流式鉴定结果显示:rBMSCs高表达CD44(100%)和CD90(99.4%),低表达CD34(0.48%)和CD45(0.39%);CCK-8显示缺氧预处理能够增强BMSCs的增殖能力( t=7.199, P<0.05);划痕实验表明Hp组在12 h( t=2.462, P<0.05)、24 h( t=2.471, P<0.05)和36 h( t=3.434, P<0.01)均表现出增强的迁移能力;茜素红染色显示缺氧处理对rBMSCs的体外矿化能力有显著的增强作用( t=6.722, P<0.05)。碱性磷酸酶(ALP)染色表明缺氧预处理能够显著增强rBMSCs的体外成骨能力( t=13.37, P<0.05)。动物实验中C、M、N和H组的骨坏死发生率分别为0%(0/16)、87.5%(14/16)、25.0%(4/16)和12.5%(2/16),移植缺氧预处理rBMSCs能够明显减少SONFH的发生率;HE染色C、M、N和H组的空骨陷窝率分别为(2.765±0.423)%、(30.817±1.203)%、(14.724±1.312)%和(8.487±1.671)%,表明rBMSCs治疗组空骨陷窝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F=286.3, P<0.05);Micro CT扫描测量结果表明rBMSCs治疗后大鼠股骨头BV/TV、Tb.Th、Tb.N均明显增加( F=197.6、290.7、68.7, P<0.05),而Tb.Sp明显减少( F=123.8, P<0.05)。证明静脉移植rBMSCs能够改善股骨头的微观结构,并且缺氧预处理后的rBMSCs改善作用更加显著( P<0.01)。 结论:缺氧预处理能够明显改善rBMSCs的增殖、迁移和体外成骨能力,有利于增强rBMSCs对大鼠SONFH的防治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原位骨软骨移植治疗股骨头压缩性骨折一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股骨头骨折常见于高能量损伤,其中压缩性骨折更为少见,常用骨折分型中较少提及。报告1例急性创伤性髋关节脱位伴股骨头压缩性骨折病例。患者骑电动车撞击花坛致伤,右下肢疼痛、活动受限就诊。经过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右侧髋关节前脱位伴股骨头压缩性骨折。急诊行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再采用外科脱位技术(即Ganz入路),取股骨头下非负重区骨软骨块移植至塌陷负重区,应用全螺纹无头钉埋头固定;另取自体髂骨重建非负重供区。术中成功获得股骨头解剖结构复位;术后3个月X线片示股骨头光滑、移植骨软骨块固定良好;术后8个月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逐步由部分负重增至全部负重,髋关节无明显疼痛;术后24个月X线片示股骨头骨折复位固定良好,CT示股骨头无坏死、囊性变,患者髋关节被动、主动活动良好,负重行走无疼痛。对髋关节脱位伴股骨头压缩性骨折患者,尽早关节复位、非负重区骨软骨移植可恢复股骨头负重区的解剖结构,避免创伤性骨关节炎发生,提高患者远期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直肌外侧入路髋臼周围截骨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入路(LRA)显露、髋臼周围截骨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的手术技巧,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医学中心创伤骨科收治的22例陈旧性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16例,女6例;年龄为22~61岁,平均45.0岁;髋臼骨折按Judet-Letournel分型: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4例,T形骨折2例,双柱骨折1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12周15例,3~6个月5例,9个月1例,3年1例。所有患者经LRA于腹膜外显露髋臼周围,直视下截骨、复位后应用多块重建钢板或髋臼一体化翼形解剖钢板固定。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患髋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10~205 min,平均140.5 min;术中出血量为500~2 100 mL,平均1 250.4 mL。术后按照Matta X线复位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优7例,良11例,差4例,优良率为81.8%(18/22)。22例患者术后获12~36个月(平均22.1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术后1年随访患者改良Merle d'Aubigné & Postel评分为6~18分,平均14.6分;优6例,良10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72.7%(16/22)。2例患者术后出现股骨头坏死,其中1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结论:LRA能从骨盆内侧显露整个半骨盆环,可直视下经髋臼内侧实施髋臼周围截骨、复位髋臼前后柱及方形区骨折,多块重建钢板或髋臼一体化翼形解剖钢板固定能达到理想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框架阻挡"固定治疗髋臼四边体骨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框架阻挡"固定治疗髋臼四边体骨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采用"框架阻挡"固定(重建四边体框架同时提供四边体中心部位的阻挡)治疗的髋臼四边体骨折患者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47.7±16.5)岁(范围25~71岁);车祸伤13例、摔伤8例、重物砸伤5例。根据髋臼前柱(anterior column,A)、后柱(posterior column,P)是否骨折和四边体(quadrilateral plate,Q)部分(1)或完全(2)与两柱分离将四边体骨折进行分型。其中AQ1型5例、AQ2型1例、PQ2型1例、APQ1型14例、APQ2型5例。采用"框架阻挡"固定策略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采用Matta评分标准基于骨盆X线片进行复位质量评估,参考Matta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88.1±57.8)min(范围90~320 min),术中出血(753.8±309.5)ml(范围400~1 400 ml)。解剖复位14例、满意复位8例、不满意复位4例,优良率为85%(22/26)。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6.3±4.3)个月(范围12~24个月)。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9.80, P<0.001)。其中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为(13.1±2.2)分,术后6个月增至(15.9±2.3)分,末次随访时增至(16.6±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术后5例患者出现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减退、麻木等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症状。随访期间无一例出现异位骨化、创伤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及股骨头中心性脱位等并发症。 结论:基于四边体骨折分型的"框架阻挡"固定策略行髋臼四边体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提供坚强的固定、满意的复位质量,有利于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