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硬化与非肝硬化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比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肝硬化与非肝硬化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肝癌)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到2016年12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行根治性肝切除术的731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640例,女91例;年龄18~81岁,中位年龄51岁。肿瘤直径0.7~21.0 cm,中位直径6.0 cm。根据肝硬化情况,将患者分为肝硬化组(584例)和非肝硬化组(147例)。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随访时间3~10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8个月。随访期间复发366例,其中肝内复发308例,肺转移55例,其他肾、脑、骨等转移73例。生存分析显示,肝硬化和非肝硬化组患者的中位无复发生存期分别为14.5和23.3个月。肝硬化组患者术后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57.1%、37.8%、29.9%,非肝硬化组相应为61.3%、47.9%、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9,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多发病灶、分化程度Ⅲ+Ⅳ级和腹腔积液是肝硬化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HR=1.55,1.59,1.70;P<0.05);AST≥35 U/L、多发病灶、肿瘤无包膜是非肝硬化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HR=2.26,2.41,0.41;P<0.05)。结论:肝硬化乙肝相关性肝癌比非肝硬化患者更易发生术后肿瘤复发,两组患者预后影响因素不同,但多发病灶是两组术后无复发生存共同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碱性磷酸酶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血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及碱性磷酸酶(ALP)与前列腺癌(PCa)骨转移的关系,为临床诊断PCa骨转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阜阳市肿瘤医院和徐州市中心医院2020年4月至2021年9月共98例PCa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血浆FIB、D-二聚体、ALP及病理Gleason评分、cT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骨转移情况等,分析上述指标与PCa骨转移的关系。结果:以骨转移为研究对象,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示FIB截点为3.34 g/L,D-二聚体截点为1.01 mg/L,ALP截点为154.80 U/L,以截点值为临界值分为高低值组,FIB高低值组在骨转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高低值组在cT、淋巴结转移及骨转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P高低值组在cT、远处转移及骨转移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ctic回归分析示ALP、Gleason评分与PCa骨转移明显相关。结论:高值ALP和高Gleason评分可作为诊断PCa发生骨转移的重要指标,FIB及D-二聚体等尚不能作为临床诊断PCa骨转移的独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前列腺癌骨转移诊疗专家共识解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前列腺癌骨转移是常见病症,近年来诊断和治疗有进展,但争议犹存。南方护骨联盟专家组根据当前的循证医学证据,发布了2023年前列腺癌骨转移专家共识,提炼了七大亮点。一、强调晚期前列腺癌治疗导致的骨质疏松及相关评估和防治:晚期治疗影响骨健康,特别是内分泌治疗和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新型抗雄药物。建议对患者行骨质疏松评估和骨折预防。二、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优势互补诊断骨转移:X线平片适合诊断骨折和骨质破坏,但敏感性较低;CT对细微骨质变化敏感,特别是骨皮质破坏;MRI对评估转移灶与邻近软组织的关系,脊柱转移瘤和脊髓受压情况敏感且特异;SPECT骨扫描是筛查首选;18F-FDG和18F-NaF PET-CT诊断骨转移优于SPECT,18F/68Ga-PSMA PET/CT则更优。三、骨穿刺活检的应用场景:(1)怀疑骨转移但无骨质破坏的孤立病灶;(2)未进行前列腺原发或转移病灶病理检查的mCRPC患者,需要病理证实以进行化疗或放疗;(3) mCRPC患者行骨转移灶活检以进行病理和基因检测,指导精准治疗。四、强调调整生活方式的重要价值:均衡饮食,保持钙平衡;科学锻炼,维护骨骼健康;良好生活习惯,多晒太阳;注意防跌。五、合理应用骨保护剂:分为mHSPC和mCRPC两个阶段,存在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高的mHSPC患者,推荐规律使用地舒单抗(60 mg/6月)、或者唑来膦酸(4~5 mg/年);存在骨转移的mCRPC,推荐地舒单(120 mg/4周)、或者唑来膦酸(4 mg/3~4周),一般连续使用不超过2年。六、核素诊疗一体化:核素治疗分为α粒子和β射线,目前有锶-89(89Sr)、镭-223(223Ra)和PSMA介导的核素靶向治疗药物。锶-89(89Sr)虽然能止痛,但因骨髓抑制副作用大,不被推荐用于前列腺癌。镭-223(223Ra)不仅能止痛,还能延长生存期,适用于特定条件的mCRPC患者。PSMA介导的177Lu-PSMA-617治疗,可提高中位生存时间4个月。七、局部治疗,非必要,很重要:外放疗能缓解骨痛、提升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手术旨在增强骨骼稳定性,改善神经功能,缓解疼痛,控制局部肿瘤。手术包括脊柱、四肢和骨盆转移瘤手术,需警惕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穿刺活检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前列腺癌多为成骨性转移,因骨穿刺活检有一定难度,且取样量少,目前前列腺癌骨转移灶穿刺活检仍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否采用影像引导、活检类型(细针抽吸还是粗针活检)、穿刺针数,后续组织的处理和分析方法,均是影响前列腺癌骨转移灶穿刺活检的成功率的因素。虽然骨穿刺活检病理诊断是确诊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金标准,但由于骨穿刺是有创性检查,同时由于99mTc-MDP全身骨显像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骨穿刺活检已很少用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分期诊断。然而,对于部分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病灶的穿刺活检仍有重要价值:(1)当99mTc-MDP全身骨显像检查揭示出孤立的骨病灶,且患者疑似骨转移,但其他影像学检查未显示明显的骨质破坏迹象时;(2)对于尚未接受过前列腺原发病灶或转移病灶的病理检查,临床诊断为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etastatic castration 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mCRPC),影像学检查示骨转移且无可穿刺的软组织病灶时,进行化疗或者放疗前需有病理证实;(3)对于mCRPC患者,通过骨转移灶的穿刺活检进行病理学和基因检测,以指导下一步精准治疗。前列腺癌在治疗过程中会逐渐出现耐药性,肿瘤细胞不断演化并出现基因特征的改变,如治疗相关前列腺神经内分泌癌的出现。另外,肿瘤原发灶的基因特征与转移灶之间也会存在差异,因而建议对转移灶进行穿刺活检。通过对mCRPC阶段癌细胞的基因特征分析,在精准诊断的基础上,指导精准及个体化治疗,同时也为前列腺癌演进机制的科学研究提供宝贵的组织学材料和基因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核素显像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全身骨显像是筛查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首选方法。全身骨显像所用放射性示踪药物为锝-99亚甲基二磷酸盐(99mTc-MDP),显像原理是99mTc-MDP通过离子交换或化学吸附的方式与骨组织内羟基磷灰石晶体结合,行SPECT检查时,骨代谢活跃的部位表现为放射性浓聚。全身骨显像的主要优势是一次显像扫描全身骨骼,价格便宜,灵敏度高,不足之处是骨的良性病变如退行性变、骨折等也表现为放射性浓聚,可能被误判为骨转移,特异度相对较低。目前已有SPECT/CT断层显像技术,将SPECT骨代谢成像结合CT解剖结构特征,放射性浓聚区的定位更准确,并可以提高骨显像诊断的准确性。除了SPECT,SPECT/CT,还有核素PET/CT、PET/MR显像可用于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目前常用的放射性示踪药物有18F-NaF、18F-FDG、18F/68Ga-PSMA。18F-NaF能够与骨组织中的羟磷灰石共价结合,对成骨性转移的灵敏度高,而同机融合的CT图像也提高了诊断准确性,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优于全身骨显像。但因为18F-NaF PET/CT只能检查骨转移病灶,无法评估前列腺癌原发灶及其他部位转移,且PET/CT价格昂贵,目前18F-NaF PET/CT临床应用极少。18F-FDG是目前PET/CT检查的常用显像剂,在肿瘤中应用广泛,大部分肿瘤细胞糖酵解水平增加表现为FDG摄取明显增加,但部分前列腺癌表现为FDG摄取正常或轻度增高,对前列腺癌溶骨性转移的灵敏度高。18F-NaF PET/CT在骨转移诊断方面要优于18F-FDG PET/CT,但18F-FDG PET/CT除了能够评价骨病灶外,还可以评估全身脏器及淋巴结受累情况。PSMA PET实现前列腺癌精准影像。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是一种跨细胞膜表面的Ⅱ型糖蛋白,其在大部分前列腺癌细胞膜上显著高表达,并随着前列腺癌的进展、转移和复发而明显增加,是前列腺癌靶向受体显像及放射配体治疗的重要靶点。PSMA PET检查前列腺癌骨转移灶的检出率与PSA水平相关,即使是PSA<10 ng/ml的患者仍有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风险。PSMA PET可取代全身骨显像,成为前列腺癌诊断和分期的首选检查方式。PSMA PET原发灶阴性患者需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膀胱癌治疗难点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膀胱癌在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统计谱中位列第12位,其发病率高,患者群有年轻化的趋势,且易转移和复发.近年来,临床在不能接受顺铂化疗或化疗耐药的中晚期膀胱癌患者中逐渐推行免疫治疗,主要是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为主导.虽然以PD-1/PD-L1为代表的ICIs在免疫治疗上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但由于免疫逃逸事件的增加,仅有约30%的患者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因此,迫切需要开发针对膀胱癌免疫逃逸患者的治疗方案.近来,肿瘤微环境(TME)成为研究热点,尤其是TME中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免疫抑制细胞倍受重视.TME中拥有免疫抑制功能的细胞有5种,分别是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调节性T细胞(Tregs)、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s)、肿瘤相关中心粒细胞(MDSCs)、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它们在肿瘤免疫逃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详细阐述了 TME中TAMs的组成及功能,并对膀胱癌TAMs的促瘤机制和靶向膀胱癌TAMs治疗进行了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衰老相关分泌表型因子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细胞衰老可由应激损伤或生理过程引发,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是细胞衰老的重要表现形式。前列腺癌和正常前列腺的SASP因子包括白介素(IL-1、IL-6)、趋化因子(CXCL-8、GRO-a)、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家族、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等。P53、IL-1α、KDM4、ATM/HIF1α、ATM /TRAF6、MTORC1均调控了SASP。内分泌治疗、放疗、化疗均可诱导细胞衰老并发生SASP。SASP因子在前列腺癌细胞中的作用目前仍不完全清楚,尽管许多研究显示SASP因子在前列腺癌细胞存活、生长增殖、血管生成、转移、疾病进展、治疗抵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有结果仍有不一致的地方,SASP因子在免疫反应上也同时具有抑制和促进的作用。并且SASP因子在其他恶性肿瘤中显示出了潜在的抑制肿瘤作用。此外,诱导前列腺癌细胞衰老是潜在的抗癌策略,多种分子均可通过诱导前列腺癌细胞衰老发挥肿瘤抑制作用,但研究显示,SASP因子诱导了前列腺正常上皮细胞系(PNT2)永生化前列腺细胞衰老,但未诱导前列腺癌细胞衰老。鉴于SASP因子在前列腺癌中的作用尚不完全清楚,并且现有的SASP因子靶向治疗临床研究仍然不足,未来应进一步加强SASP因子相关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骨髓基质抗原蛋白2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转移活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究骨髓基质抗原蛋白2(BST2)调节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转移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11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诊治的1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65±8)岁]中收集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将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通过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4组:阴性对照组,siBST2组,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组、pcDNA BST2组.免疫组化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和癌旁组织BST2的表达水平;CCK-8实验分析各组TPC-1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划痕实验分析各组TPC-1细胞的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分析各组TPC-1细胞的侵袭能力;流式细胞术分析各组TPC-1细胞凋亡率;蛋白免疫印迹分析TPC-1细胞中BST2和PI3K/AKT通路蛋白的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BST2表达高于癌旁组织(0.17±0.03比0.83±0.05,t=12.905,P<0.05);siBST2组TPC-1细胞的BST、Akt、PI3K蛋白表达低于阴性对照组(0.60±0.02比0.13±0.02,t=11.367,P<0.05;0.59±0.05 比 0.11±0.03,t=9.235,P<0.05;0.51±0.06 比0.15±0.03,t=15.325,P<0.05);pcDNA BST2 组的 TPC-1 细胞的 BST、Akt、PI3K 蛋白表达高于阴性对照组(0.60±0.02 比 0.88±0.55,t=11.911,P<0.05;0.59±0.05 比 0.81±0.03,t=16.255,P<0.05;0.51±0.06 比 0.82±0.03,t=13.271,P<0.05);siBST2 组、PI3K/Akt 信号通路抑制剂组的TPC-1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低于阴性对照组(85.12±8.12比153.28±9.88,t=12.766,P<0.05;81.62±9.33 比 153.28±9.88,t=11.698,P<0.05);siBST2 组、PI3K/Akt 信号通路抑制剂组的TPC-1细胞的凋亡率高于阴性对照组(13.05±1.16比6.70±0.12,t=9.081,P<0.05;14.36±0.98比6.70±0.12,t=11.661,P<0.05);pcDNA BST2组的TPC-1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高于阴性对照组(209.78±15.92 比 153.28±9.88,t=12.568,P<0.05);pcDNA BST2 组的 TPC-1 细胞凋亡率低于阴性对照组(3.56±0.05比6.70±0.12,t=12.562,P<0.05).结论 下调BST2或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能够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并促进TPC-1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无明显原发灶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诊疗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无明显原发灶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预后特点。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2年6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1例无原发灶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7例。NB分期采用国际神经母细胞瘤分期系统(International Neuroblastoma Staging System,INSS),危险分度依据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Children's Oncology Group,COG)危险度分组标准,所有患儿在确诊NB并确定临床分期后,根据COG危险度分组并进行分层治疗。患儿在治疗完成后采取门诊随访及电话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22年4月21日。结果:11例临床诊断为NB,但颈部、纵隔、后腹膜、盆腔及颅内均未发现原发灶。中位发病年龄为18.5(11.8,27.3)个月。首发症状表现为发热(4例),腹胀(2例),下肢疼痛(2例),乏力纳差(1例),皮肤黄染(1例),发现体表肿物(1例),眼眶青紫(1例)。转移情况为多发骨转移伴骨髓转移(7例),肝转移(3例),背部肌肉转移(1例)。11例均完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检测,升高者占9例;9例完成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检测,升高者占8例;7例完成24 h尿香草扁桃酸(vanillylmandelic acid,VMA)检测,升高者占5例。根据INSS分期,Ⅳ期9例,Ⅳs期2例。3例未接受肿瘤相关治疗患儿均死亡,接受治疗的患儿中1例死亡,7例存活至今。总体5年累积生存率为62.3%,其中接受肿瘤相关治疗患儿5年累积生存率为85.7%,中位生存时间为88个月。结论:无明显原发灶NB早期诊断困难,容易漏诊、误诊,主要依赖肿瘤转移灶或骨髓转移的病理学检测来确诊,经过规范化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细胞外囊泡介导的微小RNA-491递送抑制骨肉瘤肺转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细胞外囊泡(EV)介导的微小RNA(miR)-491递送抑制骨肉瘤肺转移。方法:细胞水平检测miR-491靶向降解胫骨来源的骨肉瘤细胞中αB-晶状体蛋白(CRYAB)的信使RNA(mRNA)和蛋白,分为6组,miR-NC组、miR-491组、Vector+miR-NC组、Vector+miR-491组、CRYAB+miR-NC组、CRYAB+miR-491组。收集我院接受骨折治疗手术的男性患者皮下脂肪组织并分离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间质细胞(AD-MSC),在AD-MSC中过表达miR-491或阴性对照(NC)后收集细胞外囊泡miR-491-EV和NC-EV。随后建立小鼠骨肉瘤肺转移模型并分为两组:NC-EV组和miR-491-EV组,检测肺转移结节数和肺重量。通过 t检验和方差分析检测不同组间差异。 结果:miR-491组的CRYAB的mRNA和蛋白水平低于miR-NC组(1.00±0.03比0.19±0.02, t=38.912, P<0.01)。Vector+miR-491组的侵袭能力和迁移能力低于Vector+miR-NC组(1.00±0.08比0.31±0.03, t=31.284, P<0.01;1.00±0.08比0.28±0.03, t=32.641, P<0.01);CRYAB+miR-NC组的侵袭能力和迁移能力高于Vector+miR-NC组(1.00±0.08比3.22±0.18, t=43.650, P<0.01;1.00±0.08比1.88±0.23, t=14.000, P<0.01)。miR-491-EV组的鼠骨肉瘤转移性肺结节的数量(6.03±1.21比1.02±0.23, F=154.412, P<0.05)和肺重量(0.68±0.09比0.47±0.04, F=43.254, P<0.05)低于NC-EV组。 结论:miR-491能够通过下调CRYAB在骨肉瘤中的表达作为肿瘤抑制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