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性体检人群谷氨酰转肽酶与代谢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横断面人群研究男性谷氨酰转肽酶(GGT)与6种常见代谢性疾病的相关性,为代谢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郑州市某医院2021年25 529名男性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使用R corrplot包分析GGT与其他代谢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GGT不同水平组(五分位分组,从低到高依次为 Q1~ Q5组)与代谢性疾病的关联,并运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深入研究GGT与单一代谢性疾病的剂量-反应关系。 结果:GGT、腰围、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BMI)、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尿酸、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和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TyG)随着代谢性疾病数量的增加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却相反;与 Q1组(1~16 U/L)相比, Q3组(23~29 U/L)、 Q4组(30~44 U/L)和 Q5组(≥45 U/L)6种代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均增加(均 P<0.05),模型3中 Q4组(正常范围GGT水平)高尿酸血症、血脂异常和脂肪肝的 OR值(95% CI)分别为1.82(1.61~2.06)、2.53(2.31~2.76)和2.00(1.80~2.22)。单一代谢性疾病研究中RCS结果显示GGT仅与肥胖、高尿酸血症、血脂异常及脂肪肝风险呈非线性关联关系(均 P<0.001)。 结论:GGT可能直接或通过尿酸和(或)脂代谢间接参与代谢调节。正常范围内GGT水平的升高与6种常见代谢性疾病风险相关,建议男性GGT控制在23 U/L以下,以预防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和C肽及脂代谢变化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尿酸血症(HUA)患者三酰甘油葡萄糖(TyG)指数、C肽及脂代谢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1年11月铜陵市中医医院就诊的T2DM患者103例,按照是否合并HUA分为HUA组34例和非HUA(NUA)组69例。比较患者的一般资料,空腹血糖(FBG)、血尿酸(SUA)、C肽、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肌酐(SCr),计算TyG指数;研究上述不同指标与SUA的关系,分析T2DM发生HUA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HUA与NUA组性别构成、糖尿病病程和吸烟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HUA组患者年龄低于NUA组[(46.71 ± 10.23)岁比(58.74 ± 11.22)岁],体质量指数(BMI)大于NUA组[(24.48 ± 2.26)kg/m 2比(22.05 ± 2.14)kg/m 2],饮酒史患者占比高于NUA组[55.88%(18/34)比24.64%(1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HUA与NUA组患者FBG、TC以及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HUA组患者TG、TyG指数、C肽、SUA以及SCr水平均高于NUA组[(2.68 ± 0.57)mmol/L比(1.57 ± 0.33)mmol/L、10.58 ± 3.52比7.03 ± 2.14、(2.59 ± 0.67)μg/L比(2.07 ± 0.41)μg/L、(356.74 ± 56.47)μmol/L比(319.87 ± 50.92)μmol/L、(72.05 ± 8.31)μmol/L比(58.59 ± 8.04)μmol/L],但HDL-C水平较NUA组降低[(1.09 ± 0.33)mmol/L比(1.38 ± 0.41)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yG指数、C肽、TG、LDL-C、SCr与SUA均呈正相关( r = 0.42、0.49、0.41、0.30、0.51, P<0.05),HDL-C与SUA呈负相关( r = - 0.47,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升高,饮酒史,TyG指数、C肽、TG以及SCr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是T2DM患者出现HUA的危险因素。 结论:T2DM合并HUA患者TyG指数、C肽、TG异常升高,且与SUA呈正相关,HDL-C降低,与SUA呈负相关;高BMI,饮酒,TyG指数、C肽、TG和SCr水平升高,及HDL-C水平降低是T2DM患者出现HUA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AGPAT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导致全身性脂肪营养不良1型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先天性全身性脂肪营养不良1型(congenital generalized lipodystrophy type 1, CGL1)是由AGPAT2基因异常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皮下脂肪消失、肌肉发达、皮下静脉明显、假性肢端肥大症、多毛、黑棘皮症等,常合并代谢性疾病,易被误诊为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肢端肥大症及库欣综合征等。同时,与部分脂肪萎缩综合征的鉴别在临床上存在难度。本研究回顾分析1例CGL1患者的临床和遗传特征,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总结,从而有助于加深对该罕见疾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糖脂代谢特征及发生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占高血压人群的5%~15%,是一类容易被忽略的常见病。PA患者易伴发糖代谢紊乱,约23.0%~35.3%的PA患者会伴发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其机制可能为高醛固酮影响了胰岛β细胞功能和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PA与脂代谢异常的研究证据尚不充分。现就PA患者的糖脂代谢特征及发生机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肥胖指标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早期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效果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EAH)和早期子宫内膜癌(EC)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患者的肥胖指标特征,并分析肥胖指标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EAH和早期EC患者各40例(分别为EAH组和EC组),收集同期收治的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40例作为对照(对照组)。回顾性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计算肥胖指标,分析肥胖指标与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疗效及糖脂代谢指标的关系。结果:(1)肥胖指标:80例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EAH和早期EC患者中,肥胖[体质指数(BMI)≥28 kg/m 2]的发生率为40%(32/80),腹型肥胖(腰围≥80 cm)的发生率为79%(63/80)。EAH组、EC组患者的肥胖指标包括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身体圆度指数(BRI)、脂质蓄积指数(LAP)、内脏脂肪指数(VA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均<0.001)。(2)影响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疗效的相关因素及其预测疗效的价值:病理类型为EC及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BRI 5项肥胖指标高是保留生育功能治疗9个月后完全缓解(CR)率低的危险因素( P均<0.05),BRI和腰高比分别联合病理类型对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中等[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6、0.714]。(3)肥胖指标与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BRI、LAP和VAI与稳态模型的胰岛素抵抗指数、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 P均<0.05),VAI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 P<0.001)。 结论:对于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EAH和EC患者,肥胖指标异常影响疗效,BRI和腰高比联合病理类型对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较好,临床中可选择适当的指标评估体型、预测疗效和评估糖脂代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碘及甲状腺功能与机体脂代谢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碘是甲状腺激素生物合成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机体的生长、发育、成熟以及器官和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流行病学及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碘对机体的作用是双向的,碘摄入不足和摄入过量都会引起不良后果,进而影响人体健康。目前,碘营养异常对人体健康危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甲状腺形态、功能等方面,而实际上,碘营养异常不仅对甲状腺有影响,对机体其他方面也有诸多不利作用。目前有证据表明,碘营养异常与血脂异常、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联系,会导致体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含量异常。本文就碘营养及甲状腺功能与机体脂代谢关系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碘缺乏病"科学、精准"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催产素对摄食及糖脂代谢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催产素是一种由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神经元合成,经神经垂体释放入血的肽类激素。研究发现催产素除促进宫缩和泌乳之外,还能抑制摄食、促进脂肪氧化分解、刺激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在机体糖脂代谢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但机体存在糖脂代谢异常时,外源性催产素的作用及血清催产素的变化存在差异。全面认识催产素对糖脂代谢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催产素通路作为代谢相关疾病治疗靶点的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金钗石斛总生物碱对犬体外循环缺血再灌注心肌脂代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金钗石斛总生物碱对犬体外循环(CPB)过程中缺血再灌注心肌脂代谢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健康成年中华田园犬24只,雌雄各半,体重(11.2±1.5)k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溶剂对照组、治疗组(金钗石斛总生物碱,剂量为6 mg/kg)4个组(每组6只),均建立体外循环,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阻断主动脉60 min后再开放。各组于体外循环转流前(T1)和开放主动脉再灌注15 min(T2)、60 min(T3)、90 min(T4)4个时间点检测心肌对血浆游离脂肪酸的摄取率、心肌组织中长链脂肪酰辅酶A(LCACoA)浓度,分析心脏功能及测定心肌组织内脂肪酸转位酶(FAT/CD36)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各组犬心肌对血浆游离脂肪酸的摄取率、心肌组织中LCACoA浓度及FAT/CD36 mRNA的表达在流转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主动脉开放后(T2)以上指标模型组[分别为(35.8±4.7)%、(8.55±1.51)nmol/g、3.23±0.68]和治疗组[分别为(27.4±2.7)%、(6.10±1.38)nmol/g、2.20±0.56]均高于假手术组[分别为(19.6±3.9)%、(4.16±0.81)nmol/g、1.19±0.52](均 P<0.05),在T2时间点最高,后逐渐下降;同模型组相比,以上指标治疗组的升高幅度偏低(均 P<0.05)。各组心脏功能指标: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max)流转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主动脉开放后(T2),以上心脏功能指标模型组[分别为(76.5±9.1)mmHg、(31.1±2.9)mmHg、(1.2±0.4)mmHg/ms、(-0.9±0.1)mmHg/ms]与治疗组[分别为(92.9±8.7)mmHg、(25.3±3.6)mmHg、(1.8±0.4)mmHg/ms、(-1.3±0.1)mmHg/ms]均低于假手术组[分别为(165.5±12.9)mmHg、(6.5±0.5)mmHg、(3.3±0.6)mmHg/ms、(-2.9±0.3)mmHg/ms](均 P<0.05),但治疗组的心脏功能指标受损程度低于模型组(均 P<0.05)。 结论:金钗石斛总生物碱在犬体外循环过程中,可通过抑制FAT/CD36在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异常,降低心肌对游离脂肪酸的摄取,减少LCACoA在心肌组织内异常蓄积,达到减轻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损伤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气细颗粒物短期暴露对老年人血脂代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大气细颗粒物(PM 2.5)短期暴露对老年人血脂代谢的影响。 方法:采用定群研究设计,于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在山东省济南市招募76名60~69岁老年人并进行5次随访,每次随访开展3 d的个体暴露监测,随后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样采集与检测。血脂检测项目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时通过TC减HDL-C计算得到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浓度。利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PM 2.5个体暴露与老年人群血脂代谢的关联。 结果:70名对象年龄为(65.0±2.8)岁;男性占48.6%(34名);BMI为(25.0±2.5)kg/m 2;TC、TG、LDL-C、HDL-C以及non-HDL-C浓度分别为(5.75±1.32)、(1.55±0.53)、(3.27±0.94)、(1.78±0.52)和(3.97±1.06)mmol/L。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滞后72 h PM 2. 5浓度每升高10 μg/m 3,TC、LDL-C、HDL-C和non-HDL-C的百分比变化值(95% CI)分别为1.77%(1.22%~2.32%)、1.90%(1.18%~2.63%)、1.99%(1.37%~2.60%)和1.74%(1.11%~2.37%),高TC、高TG和高LDL-C的患病风险 OR(95% CI)值分别为1.11(1.01~1.22)、1.33(1.03~1.71)和1.15(1.01~1.31)。 结论:PM 2.5短期暴露对老年人血脂指标的浓度水平和血脂异常风险均有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糖尿病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氧化应激和炎症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中存在相互作用。细胞内高血糖促进线粒体活性氧(ROS)的产生,增加细胞内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的形成,激活蛋白激酶C、多元醇途径导致ROS生成增加,ROS直接增加炎症因子和黏附因子的表达。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增加、纤溶凝血机制异常等因素,所有这些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表观遗传学miRNAs表达的变化影响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中靶基因的调节,与ROS和炎症的增加相互作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这篇综述强调了加速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探讨了miRNAs在糖尿病相关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潜在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