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体断层瘢痕组织复合皮修复儿童功能部位瘢痕挛缩畸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自体断层瘢痕组织复合皮修复儿童功能部位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患儿共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3~10岁,均为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患儿。瘢痕挛缩畸形部位分别位于腋部、肘部、腘窝及躯干等14处。其中腋部瘢痕黏连挛缩导致肩关节上举角度仅为30°~60°;肘部瘢痕挛缩导致肘关节伸直角度仅为45°~90°;腘窝瘢痕导致膝关节伸直角度仅为95°~110°,侧胸腹部瘢痕挛缩致同侧乳头下移5 cm,伴站立位中线向患侧屈曲约20°。术中彻底松解瘢痕挛缩,恢复关节活动度,复位移位器官,并形成继发创面,范围5 cm×10 cm~11 cm×20 cm。选取其他瘢痕区域作为供区,其中背部8处,大腿6处。用鼓式取皮机或电动(气动)取皮机先切取厚层瘢痕皮,再以0.5 mm厚度切取自体断层瘢痕组织,按1∶1比例制备网状瘢痕支架,其上覆盖取自头部的刃厚皮片,形成自体断层瘢痕组织复合皮,植于瘢痕挛缩松解后继发创面。切取的瘢痕表皮回植原瘢痕供区。供、受区均常规加压包扎,7~10 d后更换敷料,查看皮片成活情况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12例患儿共移植14块自体断层瘢痕组织复合皮,所制备的复合皮均与瘢痕松解后继发创面大小、形状一致,其中12块皮片成活良好,2处因局部感染导致部分皮片坏死,经换药后治愈。随访2~24个月,自体断层瘢痕组织复合皮术区外观满意,腋部、肘部、腘窝等关节均充分松解,肩关节挛缩患者术后上举达150°~170°;肘关节挛缩患者均可基本伸直,达170°~180°;膝关节挛缩患者可完全伸直,达180°;侧胸腹部瘢痕挛缩松解后患侧乳头恢复正常位置,站立位中线基本正常。14块瘢痕表皮回植区皮片均成活良好,外观与术前无明显区别。头部供皮区愈合良好,无瘢痕形成及脱发现象。结论:自体断层瘢痕组织复合皮修复儿童功能部位瘢痕挛缩畸形效果较好,为儿童深度烧伤后遗畸形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病毒示踪法研究小鼠中缝背核5-羟色胺能神经元的传出投射差异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小鼠中缝背核(DRN)中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的下游投射特征和DRN中投射向不同脑区5-HT能神经元的解剖分布差异。方法:将特异性顺向示踪病毒rAAV2/9-Ef1α-DIO-mCherry注射至Sert-Cre小鼠(3只)的DRN,病毒表达4周后将小鼠灌注取脑,并将全脑切成厚度为40 μm的冠状脑片,进行全玻片免疫荧光成像扫描,观察DRN中5-HT能神经元投射向下游的脑区分布。将特异性逆向示踪病毒rAAV2/retro-EF1α-DIO-BFP、rAAV2/retro-EF1α-DIO-mCherry和rAAV2/retro-EF1α-DIO-EGFP分别注射到Sert-Cre小鼠(3只)的伏隔核(NAc)、中央杏仁核(CeA)和腹侧被盖区(VTA),病毒表达4周后将小鼠灌注取脑,制备包含NAc、CeA、VTA和DRN的脑切片于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病毒标记的5-HT能神经元在DRN中解剖分布情况。结果:DRN的5-HT能神经元向全脑发出广泛投射,包括梨状皮质、内侧前额叶皮质、NAc、基底前脑、CeA、外侧僵核、外侧下丘脑、VTA等。其中,投射向NAc的5-HT能神经元主要分布在DRN的背侧中央区和外侧区,投射向CeA的5-HT能神经元主要位于DRN的背外侧区,投射向VTA的5-HT能神经元主要位于DRN的腹侧束间部。结论:投射向不同脑区的5-HT能神经元在DRN的解剖学分布中存在差异,提示DRN内的5-HT能神经元存在相对独立的多个平行的亚系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中脑多巴胺区静态及动态功能连接异常改变及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SCH)患者中脑多巴胺区[腹侧背盖区及双侧黑质致密部(VTA/SNc)]静态功能连接(sFC)及动态功能连接(dFC)的异常改变,及其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98例首发未用药SCH患者,以及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与之匹配的199名健康对照(HC)组资料。所有被试均行高分辨率结构像MRI及静息态功能MRI(rs-fMRI)扫描。将中脑多巴胺区(VTA/SNc)定义为三个种子点,采用sFC和dFC方法分析SCH组与HC组VTA/SNc功能连接具有统计学差异的脑区,将差异脑区提取的sFC和dFC值与患者的PANSS量表中阳性量表分、阴性量表分、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分、总分以及各症状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SCH组男86例,女112例,年龄(23±9)岁,HC组男95例,女104例,年龄(22±5)岁。SCH组的PANSS量表中阳性量表分为(20±7)分,阴性量表分为(21±7)分,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分为(41±11)分,总分为(82±22)分。与HC组相比,SCH组VTA与小脑蚓部7/9区、左侧壳核、右侧丘脑、左侧中扣带回四个脑区团块sFC值降低(峰值中心, t值分别为-4.35、-4.81、-4.35、-4.65,体素 P<0.005,团块 P<0.05),右侧SNc与左侧小脑半球4/5/8区、右侧壳核、右侧内侧眶额回、左侧壳核四个脑区团块sFC值降低(峰值中心, t值分别为-4.91、-5.15、-4.77、-5.21,体素 P<0.005,团块 P<0.05),左侧SNc与右侧壳核、右侧内侧眶额回、左侧中扣带回三个脑区团块sFC值降低(峰值中心, t值分别为-5.82、-4.83、-4.65,体素 P<0.005,团块 P<0.05);SCH组VTA与右侧顶下回、右侧角回、右侧顶上回dFC变异值降低( t=-4.17)。SCH组以VTA为种子点的脑区团块2(左侧壳核)、以右侧SNc为种子点的脑区团块4(左侧壳核)的sFC值与PANSS量表中的阳性量表分呈正相关( r=0.141、0.169,均 P<0.05),差异脑区功能连接值尚与幻觉、妄想、猜疑、敌对、交流障碍、被动/淡漠、交流缺乏、刻板思维、抑郁、不合作、判断和自知力缺乏、冲动控制障碍、主动回避社交这些症状呈现相关性(均 P<0.05)。 结论:首发SCH患者中脑多巴胺区(VTA/SNc)与小脑、丘脑、纹状体、前额叶、扣带回等脑区静态功能连接或动态功能连接(稳定性)降低,并与疾病阳性与阴性症状分数存在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自体游离腹股沟真皮片移植在尿道下裂重度下弯矫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自体游离腹股沟真皮片移植在尿道下裂阴茎海绵体不对称所致重度下弯矫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26例重度阴茎下弯的尿道下裂患儿治疗情况,患儿年龄范围为1. 5~5. 2岁,中位年龄为2. 6岁。所有患儿均采用分期手术,第一期手术先给予阴茎皮肤肉膜脱套矫正浅筋膜所致的阴茎下弯,再横断尿道板解除引起阴茎下弯的因素,如阴茎下弯仍>30°,于最大腹侧弯曲处切开白膜,松解白膜与阴茎海绵体之间的Smith间隙,经人工勃起试验检测下弯矫治情况,如仍有下弯,继续松解Smith间隙直至阴茎勃起试验证实阴茎伸直满意,切取同等面积游离自体腹股沟真皮片覆盖阴茎白膜缺损区域。背侧包皮正中剪开后包绕覆盖至阴茎腹侧正中区域以备二期尿道成形使用,对于尿道下裂术后阴茎下弯者选择相应皮瓣覆盖阴茎腹侧以备下次尿道成形,比较阴茎伸直前后背侧、腹侧的长度。第二期手术采用腹侧尿道外口至龟头远端皮肤卷管成形尿道或自体唇黏膜镶嵌阴茎体后联合局部皮瓣耦合成形尿道,并覆盖周围筋膜或阴囊精索外筋膜,皮肤改形覆盖。在阴茎白膜切开前和白膜切开真皮瓣修补后分别测量阴茎腹侧和背侧的长度,采用 t检验分析测量数据。 结果:26例一期手术患儿,阴茎下弯一期矫直满意,第一期手术中测得阴茎伸直前背侧长度为(35. 6±3. 1)mm,腹侧长度为(31. 8± 3. 2)mm;伸直后阴茎背侧长度为(35. 8±2. 9)mm,腹侧长度为(35. 6±3. 1)mm;第二期术前阴茎背侧长度为(36. 5±3. 1)mm,腹侧长度为(36. 3±2. 9)mm。比较手术前后阴茎腹侧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术后无阴茎腹侧血肿、下弯复发等现象,二期手术出现1例尿道瘘,无尿道狭窄、伤口裂开、尿道憩室等发生。 结论:应用自体游离腹股沟真皮片移植技术可以充分矫正尿道下裂阴茎海绵体不对称所致的阴茎下弯,并可延长阴茎长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指桡侧指掌侧固有动脉皮瓣带蒂转移修复拇指指腹缺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中指桡侧指掌侧固有动脉皮瓣带蒂转移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自2006年6月至2020年5月,对拇指指腹缺损的患者17例17指,采用中指桡侧指掌侧固有动脉皮瓣带蒂转移的方式进行修复,皮瓣的切取面积为1.5 cm×1.5 cm~4.2 cm×2.0 cm,其中采用中指中节桡侧指掌侧固有动脉顺行带蒂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缺损2例2指,采用中指近节(或近中节)逆行带蒂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缺损15例15指。皮瓣切取后,供区切取腕部或者肘横纹处中厚皮片植皮覆盖,植皮不需打包,皮瓣内携带指掌侧固有神经背侧支与伤指残端指掌侧固有神经缝接。术后16~22 d断蒂,断蒂后开始指导患者进行手指功能锻炼;术后定期门诊、电话或微信随访,通过随访,观察患者拇指指腹部外观、感觉及拇、手指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7指皮瓣及供区植皮全部成活。随访时间为3~32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自然不臃肿;TPD为5~11 mm。手指关节活动良好,按照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定标准,17例患者对手部整体外观及功能满意;手指活动度按照TAM评定标准,17例均为优。结论:中指桡侧指掌侧固有动脉皮瓣带蒂转移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皮瓣切取简单,供区隐蔽,质地优良,术后外观、感觉恢复好,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的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光遗传学技术在抑郁症神经环路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光遗传学技术是一种结合了光学和遗传学的细胞活性调控技术,目前在神经科学中应用广泛。该技术可以特异性地调控抑郁动物模型的相关脑区及神经环路,减缓或加重实验动物的抑郁样行为。光遗传学技术联合神经免疫检测、行为学检测及脑成像技术等其他技术,可为阐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发新的抗抑郁药及诊疗手段提供技术支持。本文主要简述光遗传学技术在腹侧被盖区、伏隔核、前额叶皮质、海马、中缝背核等几个与抑郁症发生密切相关的脑区中的应用,以期为光遗传学技术在抑郁症神经环路中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耳颞区不同程度复合组织缺损的修复:附三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耳颞区域不同程度复合组织缺损的修复方式。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3例因耳颞区恶性肿瘤或反复感染形成窦道手术后出现耳颞区不同程度巨大复合组织缺损而行修复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对患者的肿瘤或病灶完整切除后,根据手术切除后于耳颞区留下不同程度的复合组织缺损的位置和特点分别实施耳后舌形瓣转移修复、吻合血管蒂游离背阔肌皮瓣转移修复、Ⅰ期头皮扩张Ⅱ期病变清除腹部脂肪术腔充填修复,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修复效果良好。结论:耳颞区解剖复杂涉及头颈及侧颅底重要血管神经结构,术后形成的由皮肤、肌肉和骨组织组成的巨大复合组织缺损多需一期修复,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选择修复方法,达到彻底切除肿瘤、清除病灶同时覆盖术腔修复缺损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颅底多孔道蔓延的海绵窦原发性硬脑膜淋巴瘤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性,68岁,2020年1月4日因“左眼胀痛伴面部麻木疼痛1个月”于南通大学附属东台医院就诊。患者自觉左眼有轻度视力下降。既往史无特殊。体格检查:神志清楚,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15 分。左眼睑下垂,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双侧视乳头边界清、无出血,视野正常,眼球运动可、无震颤,嗅觉敏感,双耳听力正常,无吞咽困难及饮水呛咳,声音无嘶哑,咽反射存在,伸舌居中,四肢肌力5级,病理征阴性,腱反射阳性(++),身体深浅感觉皮层觉对称,行走稳,Romberg征阴性。胸部腹部CT常规非增强扫描均未见异常征象。头颅CT平扫发现左侧海绵窦旁(图1A)、左侧眼眶后壁(图1B)、翼腭窝等密度软组织影(图1C),骨窗片提示左侧Mecke腔扩大,外侧壁模糊;CT增强后见中等度强化,强化程度约30.0 HU。CTA显示颅内动脉左侧海绵窦段走行正常,病灶内可见血管漂浮征(图1D)。MR T 1WI、T 2WI及T 2WI压脂像均显示病灶为等信号(图1E),DWI序列呈略高信号,在颞骨背景抑制的情况下Mecke腔内病灶明显(图1F),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为0.66×10 -3 mm 2/s;增强后病灶中等强化,强化的病灶向前沿眶上裂侵犯眼眶肌锥内后缘、向内前沿圆孔侵犯翼腭窝(图1G)及向内后沿Mecke腔侵犯后颅凹(图1H)。患者于2020年1月20日在上海华山医院PET/CT检查发现左侧海绵窦旁放射性摄取异常增高,标准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最大值为16.3。于2020年1月21日在上海华山西院区行择期开颅探查手术,术中发现肿瘤病灶位于硬膜外,呈灰红色,质地中等偏韧,血供异常丰富,触之易出血,表面有神经覆盖。术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膜相关免疫球蛋白CD79a阳性,T淋巴细胞标记物CD3少量阳性,增殖细胞抗原标记物Ki67为90%,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1、生发中心细胞及所致淋巴瘤的标记物CD10、细胞淋巴瘤/白血病-6、角蛋白阴性,钙循环蛋白S100部分阳性、B细胞系特异激活因子PAX5阳性。病理诊断:(1)(海绵窦)小圆细胞恶性肿瘤;(2)考虑B细胞淋巴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修复指体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移植修复指体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3月至2021年5月,对22例指体软组织缺损采用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移植修复。其中拇指9例,示指5例,中、环指各3例,小指2例;修复指端8例,指腹7例,指背及甲床7例。软组织缺损范围0.8 cm×0.5 cm~1.5 cm×0.8 cm,皮瓣切取面积1.0 cm×0.7 cm~1.8 cm×1.0 cm。供区6例直接拉拢缝合,其余予以中厚皮片覆盖,加压包扎。术后通过门诊、电话或微信随访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例因缝合过紧致皮瓣肿胀、青紫,给予间断拆线后解除;2例皮瓣术后出现张力性水疱,1周后消退;1例皮瓣远端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切口及供区植皮均I期愈合。随访6~18个月,平均10个月。末次随访:皮瓣外形、质地均良好,恢复保护性感觉,患指屈、伸功能也恢复正常,TPD为7~11 mm。除未能重建指体的特殊结构,如指甲、指腹螺纹及精细的感觉外,重建了指体原有的基本外形及功能。依中华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结果优11例,良9例,中2例,优良率91%;供区无功能影响。结论:采用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移植修复指体软组织缺损伤,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疗效满意,而且不损伤指体主干血管,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期游离皮瓣联合二期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修复重建手腕背部复合组织损伤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分期应用游离皮瓣联合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修复重建手腕背部复合组织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8年11月至2021年1月,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手显微外科共收治6例手腕背部复合组织损伤并伸肌腱缺损患者,年龄22~62(平均45)岁。软组织缺损面积为5.0 cm×12.0 cm~8.0 cm×20.0 cm,均位于腕背部。合并指伸肌腱缺损2条2例、3条1例、4条2例、5条1例,缺损长度7.0~22.0 cm。5例急诊彻底清创后行VSD敷料覆盖创面5~7 d。创面清洁后一期进行游离ALTF覆盖3例,游离髂腹股沟皮瓣覆盖2例,院外转入植皮愈合瘢痕切除同时进行游离ALTF覆盖1例。术后3~4个月,采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进行伸指功能重建。术后门诊定期随访,观察皮瓣外形及手指功能。结果:术后随访10~26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6例皮瓣完全成活,其中1例于二期术后4个月行皮瓣修薄术。皮瓣外形、色泽、质地良好,供区愈合良好,均无功能和感觉障碍。所有移植肌腱滑动良好,均无粘连。末次随访患者掌指关节主动活动度为(10±10)°~(80±10)°,远、近侧指骨间关节主动活动均正常,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结果优4例、良2例。结论:一期利用游离ALTF或游离髂腹股沟皮瓣联合二期同种异体肌腱重建手腕背部复合组织损伤,可最大程度减轻肌腱移植术后粘连和供区损害,临床效果好,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