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股沟上髂筋膜间隙阻滞与腰丛阻滞对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镇痛效果的影响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腹股沟上髂筋膜间隙阻滞(supra-inguinal 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S-FICB)和腰丛阻滞(lumbar plexus block, LPB)对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患者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直接前入路THA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股沟上髂筋膜间隙阻滞组(S组)和腰丛阻滞组(L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在全身麻醉前实施神经阻滞,S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实施S-FICB,L组患者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下实施LPB。术毕两组患者均给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记录两种阻滞方法的超声成像时间、穿刺时间以及阻滞30 min后患者大腿前侧、外侧和内侧皮肤感觉阻滞情况;记录患者术后2、8、12、24、48 h静息VAS疼痛评分,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舒芬太尼用量,PCIA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结果:S组超声成像时间、穿刺时间短于L组( P<0.05),L组患者大腿内侧皮肤感觉消失的患者例数多于S组( P<0.05),L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少于S组( P<0.05)。两组患者阻滞30 min后大腿前侧、外侧、内侧感觉阻滞率,术后各时间点VAS疼痛评分,术后舒芬太尼用量,PCIA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S-FICB对于直接前入路THA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方法,术后镇痛效果与LPB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髂腰肌平面阻滞与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阻滞对髋部骨折早期镇痛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髂腰肌平面阻滞(IPB)和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阻滞(S-FICB)在髋部骨折患者早期镇痛中的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髋部骨折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5例):IPB组和S-FICB组。IPB组在髂股韧带和髂腰肌之间注射0.5%罗哌卡因10 ml,S-FICB组在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注射0.375%罗哌卡因30 ml。记录神经阻滞前(T0)、阻滞后10 min(T1)、阻滞后30 min(T2)、阻滞后2 h(T3)、阻滞后4 h(T4)、阻滞后6 h(T5)和阻滞后12 h(T6)的静息和抬髋15°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及T1~T6的徒手肌力评定(MMT)评分。记录两组患者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操作时间、患者镇痛满意度、补救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和镇痛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T0比较,两组患者T1~T6静息和抬髋15°时的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均 P<0.05)。与S-FICB组比较,IPB组患者T2~T6静息和抬髋15°时的VAS疼痛评分明显较低(均 P<0.05),T1~T6静息和抬髋15°时的MMT评分明显较高(均 P<0.05),起效时间和操作时间明显较短( P<0.05),镇痛满意度评分明显较高( 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神经阻滞相关不良反应及补救镇痛情况。 结论:IPB和S-FICB对髋部骨折患者均有良好的镇痛效果。IPB的镇痛效果更好,操作所需时间较少,起效较快,患者满意度更高,是髋部骨折早期镇痛安全、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术前血浆氧化三甲胺浓度与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术前血浆氧化三甲胺(TMAO)浓度与老年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关系。方法:选取择期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80例,年龄≥65岁,ASA分级Ⅱ或Ⅲ级,BMI 17~30 kg/m 2。术前1 d采集静脉血样,采用高通量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浆TMAO浓度,根据血浆TMAO浓度水平按三分位数分为3组:低水平组(L组,≤1.2 μmol/L)、中水平组(M组,1.3~1.9 μmol/L)、高水平组(H组,≥2.0 μmol/L)。均采用腹股沟上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静脉全身麻醉。于术后1、2、3和7 d时采用中文版意识模糊评估量表诊断POD,根据患者是否发生POD,分为POD组和非POD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不同血浆TMAO浓度与POD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浆TMAO浓度对POD发生的预测效能。 结果:L组60例,M组67例,H组53例,POD发生率分别为12%、22%和32%。H组POD发生率高于L组( P<0.05)。POD组血浆TMAO浓度高于非POD组(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组POD发生风险是L组的3.91倍( P<0.05)。术前血浆TMAO浓度预测PO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4(95% CI 0.671~0.838, P<0.05),约登指数为0.426时,血浆TMAO浓度最佳截断值为1.625 μmol/L,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为0.795和0.631。 结论:术前血浆TMAO浓度增高的老年患者POD的发生风险升高,且其对POD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髂筋膜间隙阻滞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FICB)依靠局部麻醉药在髂筋膜间隙内扩散到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闭孔神经从而实现其支配区域的镇痛。超声引导下FICB在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股骨近端骨折及髌骨骨折等手术中应用广泛。为了明确髂筋膜间隙的解剖、注射局部麻醉药后药液的扩散方式与范围,以及临床效果,文章对FICB解剖和药液扩散程度、技术改良和临床效果进行了综述。腹股沟韧带上FICB相比较经典FICB和股神经阻滞,扩散范围更广、效果更佳。未来尚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入路FICB后药液弥散至椎旁间隙规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rSO 2为导向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对全麻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POCD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局部脑氧饱和度(rSO 2)为导向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对全麻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 方法:择期全麻下拟行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120例,性别不限,年龄65~80岁,体重指数18~24 kg/m 2,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 n=60):对照组(C组)和rSO 2为导向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组(RN组)。2组均行腹股沟上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喉罩置入全身麻醉。C组常规根据血压变化给予血管活性药物,维持MAP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值20%,持续监测rSO 2,但不以rSO 2变化率作为调节指标。RN组通过中心静脉持续泵注去甲肾上腺素0.01~0.10 μg·kg -1·min -1,根据rSO 2调节泵注去甲肾上腺素剂量,维持rSO 2变化率≤10%,并按需给予血管活性药物维持MAP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值20%。于入室吸氧后(T 0)、麻醉诱导后5 min(T 1)、手术切皮后30 min(T 2)、术毕(T 3)和苏醒拔除喉罩(T 4)时记录MAP、P ETCO 2和rSO 2,并计算rSO 2变化率;记录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于术前1 d和术后7 d使用蒙特利尔评分量表(MoCA)进行认知功能评分,Z计分法计算POCD发生情况。记录术后住院时间。 结果:与C组比较,RN组T 1,2时MAP和rSO 2升高,rSO 2变化率降低( P<0.05);与C组比较,RN组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增加,术后7 d时MoCA总分、注意和延迟回忆分项得分增加,POCD发生率降低,术后住院时间缩短( P<0.05)。 结论:rSO 2为导向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可降低全麻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POCD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同入路髂筋膜间隙神经阻滞对全髋关节置换术闭孔神经阻滞和围术期镇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髂筋膜间隙阻滞对全髋关节置换术闭孔神经阻滞和围术期镇痛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金华市中心医院收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股沟韧带处髂筋膜间隙阻滞组(Ⅰ组)和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阻滞组(S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阻滞完毕后,使用酒精棉签测试股神经、闭孔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测量阻滞后10、20、30 min时阻滞侧大腿内收肌肌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患者入手术室(To)、术后6 h(T1)、术后12 h(T2)、术后24h(T3)、术后48 h(T4)静态及动态的疼痛程度.记录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使用量、术后48 h内累计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按压次数、首次下床行走时间、患者疼痛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Ⅰ组比较,S组闭孔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S组患者在阻滞后20、30 min测得大腿内收肌肌力下降率大于Ⅰ组(均P<0.05);S组患者在T,、T2时静态及动态VAS评分均明显低于Ⅰ组(均P<0.05);S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的使用量以及术后48 h内累计PCIA按压次数及首次下床行走时间较Ⅰ组均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神经阻滞对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闭孔神经阻效果显著,可减轻疼痛,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囊周神经丛阻滞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摆放侧卧位时镇痛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通过与腹股沟上髂筋膜间隙阻滞(S-FICB)的比较,评价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囊周神经丛阻滞(PENGB)对高龄髋部骨折患者腰硬联合麻醉前摆放侧卧位时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年龄≥80岁,髋部骨折拟择期行手术的患者83例,男性15例,女性68例,均达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Ⅲ或Ⅳ级,随机分为PENGB组(P组)和S-FICB组(S组),P组41例,S组42例,2组均在腰硬联合麻醉前行单次神经阻滞,均给予0.4%罗哌卡因20 ml,记录患者神经阻滞前(T0)、阻滞后5 min(T1)、10 min(T2)、15 min(T3)、摆放体位时(T4)的静息和运动(被动抬腿15°)NRS评分和补救镇痛例数,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记录穿刺部位血肿、感染、误入血管、局麻药毒性反应、术后谵妄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S组比较,T2~T4时刻P组静息NRS疼痛评分降低(P<0.05).T3~T4时刻P组运动NRS疼痛评分降低(P<0.05),摆放体位时(T4)P组和S组分别有3例(7%)和11例(26%)患者需要补救镇痛(P<0.05).神经阻滞操作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相同剂量(0.4%罗哌卡因20 ml)的情况下,髋关节囊周神经阻滞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椎管内麻醉摆放侧卧位时镇痛效果优于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起效更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以髂筋膜间隙阻滞为基础的无阿片镇痛在糖尿病足膝上截肢围术期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12/2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以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阻滞(SFICB)为基础的无阿片镇痛(OFA)用于糖尿病足患者膝上截肢围术期的镇痛和康复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廊坊市人民医院行糖尿病足膝上截肢术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镇痛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阿片镇痛(OA)组和OFA组,每组20例.OA组行腰硬联合麻醉,术毕行阿片患者自控静脉镇痛(OPCIA);OFA组行SFICB和腰硬联合麻醉,术毕行无阿片患者自控静脉镇痛(OFPCIA).观察并记录麻醉前(T1)、平卧转侧卧(T2)、侧卧弓腰(T3)、麻醉后24h(T4)时疼痛数字等级评价量表(NRS)评分和术后正常饮食时间、无痛期持续时间、有效按压容量、补救镇痛药用量,以及术后 48h内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谵妄、幻觉、重度疼痛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OA组T2、T3、T4 时NRS评分均明显高于OFA组(分:5.35±1.76 比 3.15±0.75,4.10±1.07 比 2.50±0.69,2.90±0.97比 1.65±0.59,均P<0.05).OA组正常饮食时间、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有效按压容量、补救镇痛药用量均明显高于OFA组[正常饮食时间(h):6.60±2.41 比 3.45±1.32,PCIA有效按压容量(mL):22.75±2.45 比11.70±4.78,补救镇痛药用量(mg):108.00±35.63 比 30.00±27.53,均P<0.05],无痛期持续时间较OFA组明显缩短(h:4.25±1.68 比 23.60±5.14,P<0.05).OA组术后 48h内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谵妄、重度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OFA组[分别为60.0%(12/20)比15.0%(3/20),65.0%(13/20)比10.0%(2/20),30.0%(6/20)比5.0%(1/20),60.0%(12/20)比 10.0%(2/20),均P<0.05],幻觉发生率明显低于OFA组[0%(0/20)比 20.0%(4/20),P<0.05].结论 行超声引导下以SFICB为基础的OFA较OA安全有效地降低了糖尿病足膝上截肢术患者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加速了患者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2
-
右美托咪定对高龄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的预防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Dex)对高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谵妄(POD)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9月择期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所有患者搬动体位移至手术床前,在超声引导下行患侧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阻滞(S-IFCB),两组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D组于手术切皮前10 min静脉泵注Dex 0.5μg/kg,继以0.2μg/(kg·h)的速率输注至手术结束前30 min.C组则以同样方式泵注0.9%氯化钠溶液.术毕均行PCIA至术后48 h,镇痛药液配制:D组右美托咪定120μg、舒芬太尼100μg、氟比洛芬酯100 mg及托烷司琼5 mg;C组舒芬太尼100μg、氟比洛芬酯100 mg及托烷司琼5 mg.均用0.9%氯化钠溶液配至100 mL.记录术中心动过缓(HR<60次/min)、低血压(MAP)下降大于基础值的20%,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病例数.记录术毕转入PACU观察期、术后6 h、12 h、24 h和48 h Ramsay镇静评分及静态和动态时VAS疼痛评分;并于术后6 h、1 d、2 d和3d内记录睡眠评分.同时记录术后3d内谵妄发生率及术后嗜睡、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及发热(术后体温≥39℃)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D组术中有8例(16.0%)心动过缓,C组2例(4.0%)心动过缓,两组使用阿托品提升心率的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组术毕转入PACU观察期、术后6h和12 h Ramsay镇静评分明显升高(P<0.01);术后12 h、24 h和48h静态和动态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或P<0.01).术后各时点睡眠评分明显降低(P<0.01).D组术后3d内仅1例发生POD,明显低于C组10例(P<0.01);且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在整个围术期应用右美托咪定干预措施,可优化围术期睡眠质量和改善术后镇痛,有效降低POD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老年患者髋关节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探讨老年髋关节手术患者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中腹股沟韧带上方入路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本院老年髋关节手术患者90例,依据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入路分为腹股沟韧带上方组、垂直腹股沟入路组两组,各45例,统计分析两组超声操作指标、神经阻滞成功情况、罗哌卡因累计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结果 腹股沟韧带上方组患者的超声成像时间短于垂直腹股沟入路组(P<0.05),穿刺注药时间短于垂直腹股沟入路组(P<0.05),操作时间短于垂直腹股沟入路组(P<0.05).T1、T2、T3、T4、T5、T6时,腹股沟韧带上方组患者的闭孔神经阻滞成功率均高于垂直腹股沟入路组(P<0.05).T3、T4时,腹股沟韧带上方组患者的罗哌卡因累计用量均少于垂直腹股沟入路组(P<0.05);T3、T4、T5时,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均少于垂直腹股沟入路组(P<0.05).结论 老年髋关节手术患者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中腹股沟韧带上方入路的应用效果较垂直腹股沟入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