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社交挫败应激模型小鼠纹状体脑区空间转录组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通过空间转录组技术探索慢性社交挫败应激(CSDS)模型小鼠纹状体转录组的变化,揭示其在抑郁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CSDS实验范式建立抑郁样小鼠模型,通过悬尾、强迫游泳、糖水偏爱和社会交互实验分别检测行为绝望、快感缺乏和社交障碍抑郁样指标.选取正常对照小鼠和抑郁样行为明显的CSDS模型小鼠进行纹状体脑区的空间转录组测序,筛选高表达基因,采用DAVID数据库进行KEGG和GO富集分析.结果 CSDS模型小鼠行为绝望、快感缺乏和社交回避行为显著增加(P<0.05,P<0.01).纹状体空间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正常小鼠筛选得到193个纹状体高表达基因;KEGG和GO分析结果显示,高表达基因与纹状体发育、运动行为和药物成瘾行为调节相关,并与环磷酸腺苷信号通路、环磷酸鸟苷/蛋白激酶G信号通路、钙信号、Ras相关蛋白1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高度相关,同时与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和多巴胺能神经元突触相关.与正常对照小鼠相比,抑郁样行为明显的CSDS模型小鼠纹状体差异基因298个,高度富集于亨廷顿病、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信号通路.结论 空间转录组技术能够在空间水平揭示正常小鼠和CSDS模型小鼠纹状体脑区的转录组特征,纹状体可能与抑郁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过程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花黄色素调节AMPK/SIRT1/NF-κB信号通路对冠心病大鼠心肌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花黄色素(SY)调控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沉默信息调节因子 1(SIRT1)/核转录因子-κB(NF-κB)对冠心病(CHD)大鼠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将 60只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生理盐水)、模型组(Model组,生理盐水)、SY组(100 mg/kg SY)、EX-527组(47 mg/kg EX-527)、SY+EX-527组(100 mg/kg SY+47 mg/kg EX-527),每组 12只,持续 4周给予相应药物.试剂盒检测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和心肌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进行心肌组织病理学观察;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 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 AMPK/SIRT1/NF-κ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 NC组相比,Model组大鼠心肌细胞数量少且排列杂乱,细胞核皱缩,TC、TG、LDL-C、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IL-6、TNF-α水平、心肌细胞凋亡率及NF-κB蛋白水平明显上升(P<0.05),SOD、GSH-Px水平及磷酸化-AMPK(p-AMPK)/AMPK、SIRT1蛋白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 Model组比较,SY组大鼠心肌细胞数量增多且排列整齐有序,TC、TG、LDL-C、ox-LDL、IL-6、TNF-α水平、心肌细胞凋亡率及 NF-κB 蛋白水平明显下降(P<0.05),SOD、GSH-Px水平及 p-AMPK/AMPK、SIRT1蛋白水平明显上升(P<0.05);而 EX-527 组以上指标呈现相反趋势.与 SY组相比,SY+EX-527组大鼠心肌损伤加重,TC、TG、LDL-C、ox-LDL、IL-6、TNF-α水平、心肌细胞凋亡率及 NF-κB蛋白水平明显上升(P<0.05),SOD、GSH-Px水平及 p-AMPK/AMPK、SIRT1蛋白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SY可能通过调控 AMPK/SIRT1/NF-κB通路降低氧化应激,减轻炎症反应,对冠心病大鼠心肌损伤起到一定改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甘氨酸对经烧伤大鼠血清干预的大鼠心肌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甘氨酸对经烧伤大鼠血清(以下简称烧伤血清)干预的大鼠心肌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30只7~8周龄雌雄各半Wistar大鼠,其中10只用于制备正常大鼠血清(以下简称正常血清),将另20只造成30%体表总面积Ⅲ度烧伤后制备烧伤血清;从180只1~3 d龄雌雄不拘Wistar大鼠心尖组织中分离培养原代心肌细胞用于后续实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将细胞分为用相应血清处理的正常血清组、烧伤血清组,于处理1、3、6、9、12 h进行锥虫蓝染色检测细胞存活率;将细胞分为用烧伤血清处理6 h后常规培养30 min的单纯烧伤血清组和用烧伤血清处理6 h后加相应终物质的量浓度甘氨酸培养30 min的0.4 mmol/L甘氨酸组、0.8 mmol/L甘氨酸组、1.2 mmol/L甘氨酸组、1.6 mmol/L甘氨酸组、2.0 mmol/L甘氨酸组,即干预6.5 h,同前检测细胞存活率。将细胞分为正常血清组、单纯烧伤血清组、0.8 mmol/L甘氨酸组、1.2 mmol/L甘氨酸组、1.6 mmol/L甘氨酸组,分别同前干预6.5 h,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腺苷一磷酸(AMP)和ATP含量并计算AMP/ATP比值,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p-mTORC1)、磷酸化p70核糖体蛋白S6激酶(p-p70 S6K)、磷酸化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p-4E-BP1)、磷酸化AMP活化蛋白激酶(p-AMPK)蛋白表达。将细胞分为同前干预的正常血清组、单纯烧伤血清组、0.8 mmol/L甘氨酸组和用烧伤血清处理后加2种试剂培养的0.8 mmol/L甘氨酸+25 ng/mL雷帕霉素组,于处理1、3、6 h行相应培养30 min,即干预1.5、3.5、6.5 h,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热休克蛋白70(HSP70)、金属硫蛋白(MT)和微管蛋白表达并观察干预6.5 h微管形态。各时间点样本数均为10。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 t检验、LSD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 结果:处理1、3、6、9、12 h,烧伤血清组细胞存活率均明显低于正常血清组( t值分别为4.96、16.83、35.51、34.33、27.88, P<0.05)。在烧伤血清组中,处理3、6、9、12 h细胞存活率均较处理1 h明显降低( P<0.05),处理6、9、12 h细胞存活率均较处理3 h明显降低( P<0.05),处理6 h细胞存活率与处理9 h相近( P>0.05)但明显高于处理12 h( P<0.05);选择处理6 h作为后续烧伤血清干预时间。干预6.5 h,与单纯烧伤血清组比较,各甘氨酸组细胞存活率均明显升高( P<0.05)。0.8 mmol/L甘氨酸组细胞存活率最高,选择0.8、1.2、1.6 mmol/L作为后续甘氨酸的干预浓度。干预6.5 h,单纯烧伤血清组细胞AMP/ATP比值较正常血清组、1.2 mmol/L甘氨酸组、1.6 mmol/L甘氨酸组明显升高( P值均<0.05),1.6 mmol/L甘氨酸组细胞AMP/ATP比值较0.8 mmol/L甘氨酸组明显降低( P<0.05)。干预6.5 h,正常血清组、单纯烧伤血清组、0.8 mmol/L 甘氨酸组、1.2 mmol/L 甘氨酸组、1.6 mmol/L甘氨酸组细胞p-mTORC1、p-p70 S6K、p-4E-BP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001±0.037、0.368±0.020、1.153±0.019、1.128±0.062、1.028±0.037,0.96±0.07、0.63±0.12、1.17±0.13、1.13±0.16、1.11±0.11,0.98±0.06、0.45±0.08、1.13±0.05、0.77±0.12、0.51±0.13。与单纯烧伤血清组比较,正常血清组与各甘氨酸组细胞p-mTORC1、p-p70 S6K和p-4E-BP1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 P<0.05),p-AMPK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 P<0.05);与0.8 mmol/L甘氨酸组比较,1.2 mmol/L甘氨酸组细胞p-4E-BP1蛋白表达以及1.6 mmol/L甘氨酸组细胞p-mTORC1与p-4E-BP1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 P<0.05);与1.2 mmol/L甘氨酸组比较,1.6 mmol/L甘氨酸组细胞p-mTORC1、p-4E-BP1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 P<0.05),p-AMPK蛋白表达明显升高( P<0.05)。与正常血清组比较,单纯烧伤血清组细胞干预1.5、3.5、6.5 h微管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 P<0.05),干预1.5、3.5 h HSP70表达和干预3.5、6.5 h MT表达均明显升高( P<0.05);单纯烧伤血清组与0.8 mmol/L甘氨酸+25 ng/mL雷帕霉素组细胞干预1.5、3.5、6.5 h HSP70、MT表达以及干预1.5、3.5 h微管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0.8 mmol/L甘氨酸组( P<0.05)。干预6.5 h,与正常血清组比较,单纯烧伤血清组细胞微管结构紊乱;0.8 mmol/L甘氨酸组细胞边界较单纯烧伤血清组清晰,微管结构近核部位排列整齐;与0.8 mmol/L甘氨酸组比较,0.8 mmol/L甘氨酸+25 ng/mL雷帕霉素组细胞边界不清,微管结构紊乱。 结论:烧伤血清可导致大鼠心肌细胞受损,甘氨酸可通过AMP活化蛋白激酶显著上调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70核糖体蛋白S6激酶/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信号通路,促进心肌细胞保护性蛋白HSP70、MT和微管蛋白合成,稳定微管结构,实现心肌细胞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WNT1诱导信号通路蛋白1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WNT1诱导信号通路蛋白1(WISP1)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功能定位及治疗作用机制。方法:60只雄性C57BL/6J小鼠购于北京维通利华公司,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5组,每组10只,正常组喂养普通饲料,通过喂养高脂高胆固醇饲料14周制备NASH小鼠模型,在造模过程中分别腹腔注射IgG单克隆抗体,0.1 g/kg WISP1高亲和力单克隆抗体,0.2 g/kg WISP-1高亲和力单克隆抗体为IgG、低剂量WISP1抗体组和高剂量WISP1抗体组,每周2次,连续给药14周。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糖水平。苏木精-伊红(HE)、糖原(PAS)染色、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小鼠肝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10、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水平。检测肝组织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水平,活性氧(ROS)荧光染色检测肝组织中活性氧含量;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肝组织WISP-1、乙酰辅酶a合成酶(ACS)蛋白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肝组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AMPK(p-AMPK)、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PCG-1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小鼠血清AST、ALT、血糖水平高于正常组[(245.01±57.57) U/L比(37.28±4.23) U/L、(218.96±55.27) U/L比(49.81±10.57) U/L、(25.73±2.29) mmol/L比(8.06±0.51) mmol/L, P<0.01];模型组病理表现为肝细胞脂肪变性、炎性细胞浸润、多处坏死灶;模型组小鼠肝组织炎症因子(IL-10、IL-6、IL-1β、TNF-α)mRNA水平高于正常组(7.49±059比1.00±0.38、5.57±3.22比1.00±0.59、4.86±3.86比1.00±0.34、10.18±3.24比1.00±0.17, P<0.01);MDA含量高于正常组[(3.75±0.40) nmol/ml比(2.22±0.24) nmol/ml, P<0.01],GSH、SOD活性低于正常组[(0.22±0.06) ng/ml比(0.49±0.15) ng/ml、(2.19±0.23) pg/ml比(4.59±0.22) pg/ml, P<0.01],ROS含量高于正常组(4.91±0.31比1.00±0.12, P<0.01);同时PGC-1α、ACS蛋白表达高于正常组[(2.19±0.084比1.00±0.09、(62.97±2.38)%比(26.72±0.73)%, P<0.01],CPT1表达低于正常组(0.55±0.01比1.00±0.13, P<0.01)。低、高剂量WISP1抗体组小鼠血清AST、ALT、血糖水平低于模型组[(65.53±25.85)、(53.49±12.22) U/L比(245.01±57.57) U/L,(73.93±23.670)、(60.88±23.38) U/L比(218.96±55.27) U/L,(20.07±2.03)、(16.46±3.71) mmol/L比(25.73±2.29) mmol/L, P<0.01],低、高剂量WISP1抗体组小鼠肝脏脂肪变性、炎症细胞浸润、坏死程度降低,低、高剂量WISP1抗体组小鼠肝组织IL-10、IL-6、IL-1β、TNF-α mRNA低于模型组(2.98±0.31、2.579±0.22比7.49±1.57,1.83±0.35、2.53±0.32比5.57±1.03, 1.62±0.24、1.52±0.34比4.86±1.33,2.63±0.56、2.12±0.37比10.18±2.31, P<0.05),高剂量WISP1抗体组小鼠MDA含量低于模型组[(1.83±0.694) nmol/ml比(3.70±0.50) nmol/ml, P<0.01],GSH、SOD活性高于模型组[(0.45±0.12) ng/ml比(0.22±0.06) ng/ml、(5.50±0.98) pg/ml比(2.19±0.40) pg/ml, P<0.01],活性氧含量低于模型组(0.51±0.06比4.91±0.31, P<0.01)。低、高剂量WISP1抗体组PGC-1α、ACS蛋白表达低于模型组(1.22±0.16、1.07±0.05比2.19±0.08,(33.50±3.45)%、(35.38±3.65)%比(62.97±2.38)%, P<0.01),p-AMPK、CPT1表达高于模型组(2.61±0.363、2.47±0.36比1.04±0.14,1.23±0.23、1.27±0.03比0.55±0.01, P<0.01)。 结论:抗WISP1治疗能通过激活AMPK通路,介导PGC-1α/CPT1通路改善NASH小鼠肝脏脂质代谢,减少炎症和脂质过氧化,促进肝细胞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Klotho促进高糖介导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自噬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Klotho通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和胞外信号调控激酶(ERK)途径对高糖条件下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分为对照组和高糖(HG组,加入30 mmol/L葡萄糖);按照转染pcDNA3.1-Vector或pcDNA3.1-Klotho分为两组:Vector组和Klotho组;按照转染pcDNA3.1-Klotho后是否加入AMPK抑制剂compound C或ERK抑制剂curcumin和高糖刺激分为4组:HG+Vector组、HG+Klotho组、HG+Klotho+compound C组和HG+Klotho+curcumin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Klotho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LC3-Ⅱ/LC3-Ⅰ,p-AMPK/AMPK和p-ERK/ERK的相对表达;透射电镜观察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自噬体的变化。结果:HG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中Klotho蛋白和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0.05);Klotho组LC3-Ⅱ/LC3-Ⅰ显著高于Vector组( P<0.05);Klotho组的自噬体数量也较Vector组明显增加( P<0.05);Klotho组p-AMPK/AMPK显著高于Vector组( P<0.05),而p-ERK/ERK显著低于Vector组( P<0.05)。HG+Klotho+compound C组中p-AMPK/AMPK蛋白相对表达量(0.44±0.04)显著低于HG+Klotho组(0.79±0.08)( P<0.01),HG+Klotho+curcumin组中p-ERK/ERK蛋白相对表达量(1.05±0.12)显著高于HG+Klotho组(0.56±0.05)( P<0.01)。HG+Klotho+compound C组和HG+Klotho+curcumin组中LC3-Ⅱ/LC3-Ⅰ蛋白相对表达量(0.79±0.12;0.68±0.09)显著低于HG+Klotho组(1.65±0.20)(均 P<0.01)。 结论:Klotho可通过激活AMPK和抑制ERK通路增强高糖条件下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自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敲除腺苷A 2A受体基因对慢性低O 2高CO 2模型小鼠前额叶皮质细胞凋亡及磷酸化p38MAPK蛋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敲除腺苷A 2A受体基因对慢性低O 2高CO 2模型小鼠前额叶皮质细胞凋亡以及磷酸化p38丝裂原活性蛋白激酶(p-p38MAPK)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6只腺苷A 2A受体野生型(+/+)小鼠和16只腺苷A 2A受体基因敲除型(-/-)小鼠各分为2个亚组,分别是对照-野生基因组、4周低O 2高CO 2-野生基因组(简称模型-野生基因组)、对照-基因敲除组、4周低O 2高CO 2-基因敲除组(简称模型-基因敲除组),每组各8只小鼠。将模型-野生基因组、模型-基因敲除组小鼠置于常压低O 2高CO 2动物舱内,舱内O 2浓度维持在9%~11%水平,CO 2浓度维持在5.5%~6.5%水平,每天干预8 h,每周干预6 d,持续干预4周。于4周制模结束后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各组小鼠前额叶皮质细胞凋亡情况,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小鼠前额叶皮质磷酸化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两模型亚组前额叶皮质凋亡细胞数量均较相应的对照亚组明显增加( P<0.05),并且模型-野生基因组皮质凋亡情况较模型-基因敲除组更显著( P<0.05);两模型亚组前额叶皮质p-p38MAPK蛋白表达均较相应的对照亚组明显上调( P<0.05),并且模型-野生基因组p-p38MAPK蛋白表达上调幅度较模型-基因敲除组更显著( P<0.05)。 结论:敲除腺苷A 2A受体基因能抑制慢性低O 2高CO 2模型小鼠前额叶皮质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活化,减少前额叶皮质神经细胞凋亡,为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认知功能提供更多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天麻素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AMPK/TRPA1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天麻素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瞬时受体电位通道A1(TRPA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6~8周龄,体质量200~2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12):假手术+生理盐水组(SHAM组)、神经病理性痛+生理盐水组(NP组)和神经病理性痛+天麻素组(GAS组)。2%异氟烷麻醉下,采用坐骨神经慢性结扎损伤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SHAM组未结扎。造模后连续14 d,GAS组腹腔注射天麻素100 mg/kg,SHAM组和NP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造模前1 d(T 0)、造模后第1、3、5、7、10和14天(T 1-6)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在T 4和T 6时测完痛阈后,2%异氟烷麻醉处死大鼠取L 4-6脊髓组织,采用qRT-PCR法检测TRPA1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TRPA1、AMPK和p-AMPK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脊髓TRPA1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TNF-α、IL-1β和c-fos的表达。 结果:与SHAM组相比,NP组T 1-6时MWT和TWL降低,脊髓TRPA1 mRNA、TRPA1、TNF-α、IL-1β和c-fos表达上调,p-AMPK表达下调( P<0.05),AMPK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NP组相比,GAS组T 3-6时MWT和T 2-6时TWL升高,脊髓TRPA1 mRNA、TRPA1、TNF-α、IL-1β和c-fos表达下调,p-AMPK表达上调( P<0.05),AMPK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天麻素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机制可能与调控AMPK/TRPA1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糖尿病性心肌病小鼠心肌组织差异表达环状RNA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鉴定糖尿病性心肌病(DCM)小鼠心肌组织差异表达的环状RNA(circRNA),并分析其可能的生物学功能及调控网络。方法:C57BL/6小鼠,雄性,8周龄,体重21~27 g。选取8只小鼠作为正常组,15只进行建模。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注射1周后,测定小鼠空腹血糖水平,经检测12只小鼠建模成功。在相同的实验室条件下饲养小鼠12周,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小鼠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筛选出左心室射血分数≤60%,且二尖瓣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与心房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比值(E/A)≤1.6的糖尿病小鼠作为DCM组( n=3)。于DCM组确立当天麻醉后处死正常组和DCM组小鼠,取出心脏,从心肌组织中提取RNA备用。采用高通量测序对DCM组和正常组小鼠心肌组织中的RNA进行测序和鉴定分析,并利用DeSeq2进行差异性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在组织水平上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并对鉴定的差异circRNA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通过微小RNA(miRNA)靶基因预测软件进行差异表达circRNA-miRNA相互作用预测。 结果:DCM小鼠心肌组织中共鉴定出63种差异表达circRNA。RT-qPCR验证结果示同源性分析筛选出的16种差异表达circRNA中8种组织水平的表达与测序结果一致,其中7种表达上调、1种表达下调。KEGG通路分析结果示,上调的circRNA主要与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以及细胞间的黏着连接通路有关,下调的circRNA主要与心肌病有关。GO功能分析显示,上调表达的circRNA在分子功能方面主要与离子、蛋白质、激酶等因子的结合过程有关,并且在细胞组分方面参与调节细胞内结构尤其是细胞器的构成。分子功能与细胞组分方面的功能分析显示,上调的circRNA与细胞组分起源、募集、组织的生物学过程相关,并由此参与细胞生物学过程的调控;下调的circRNA在分子功能方面与催化活性相关,也与蛋白激酶的结合过程、转移酶及钙调蛋白的活性有关,在细胞组分方面与收缩性纤维的组分、肌原纤维的构成密切相关,而在富集的生物学过程GO分析术语中,包括赖氨酸肽基修饰、肌节的构成、肌原纤维的装配、心肌组织的形态学发育、心肌肥厚等生物学过程。本研究鉴定的差异表达circRNA均存在miRNA的结合位点,且部分miRNA与保护心肌细胞正常生理功能、抗氧化应激损伤、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以及抗心肌肥厚有关。结论:DCM小鼠心肌组织中circRNA存在差异表达,且其与DCM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8种人胰腺癌细胞株常见肿瘤相关基因突变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8种人胰腺癌细胞株中常见肿瘤相关基因突变,为胰腺癌基础研究中选择合适的细胞株提供依据。方法:体外培养8种人胰腺癌细胞株(AsPC-1、BxPC-3、Capan-1、Capan-2、MIA PaCa-2、PANC-1、Patu8988和T3M4,均购自美国模式培养物集存库),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113个肿瘤相关基因突变情况,结合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对突变基因进行功能分析。结果:二代测序结果显示,8种人胰腺癌细胞株中共确定36个基因、79个位点发生突变。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RAS)、肿瘤蛋白P53(TP53)、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基因(CDKN2A)和胰腺癌缺失基因(DPC4/SMAD4)在8种胰腺癌细胞株中的突变率分别为87.5%(7/8)、100.0%(8/8)、50.0%(4/8)和37.5%(3/8)。AsPC-1和Capan-1细胞中同时存在上述4个基因的突变,BxPC-3细胞株是KRAS野生型胰腺癌,CDKN2A基因在AsPC-1、Capan-1、Capan-2和Patu8988细胞中检测到突变,而DPC4/SMAD4在AsPC-1、Capan-1和T3M4细胞中发生突变。其他发生率较高的突变基因包括AT丰富结合域1A(ARID1A)基因(AsPC-1、Capan-1、Capan-2、MIA PaCa-2和T3M4发生突变)、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BP)基因(Capan-1、Capan-2、MIA PaCa-2和T3M4发生突变)、NOTCH1(BxPC-3、Capan-2、MIA PaCa-2和T3M4发生突变)、腺瘤性息肉病(APC)基因(AsPC-1、Capan-1和Patu8988发生突变)和E1A结合蛋白P300(EP300)基因(BxPC-3、MIA PaCa-2和T3M4发生突变)。突变基因功能主要涉及Ra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细胞周期调控、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通路、NOTCH信号通路、染色质重塑复合物家族、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DNA损伤修复、Hedgehog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等。结论:8种胰腺癌细胞株具备人胰腺癌组织的基因学特征,不同细胞株具有不同的基因突变特点,实验研究中应根据不同细胞的基因突变情况合理选择细胞株并分析研究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巨噬细胞极化在脓毒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脓毒症表现为炎症过度反应性疾病,主要由各种感染因素诱发,其核心机制为免疫障碍。被称为先天免疫中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巨噬细胞,在脓毒症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巨噬细胞极化已被证明与炎症和免疫力密切相关。脓毒症中巨噬细胞极化表型调节炎症因子的释放和炎症反应,其机制复杂,尚不完全清楚,多条信号通路如Toll样受体4/核转录因子-κB(TLR4/NF-κB)、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AMPK-PPARγ)、Notch、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 2)等参与巨噬细胞极化过程,各通路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调节巨噬细胞极化将成为防治脓毒症发生发展、转归预后的新靶点。因此,本文对巨噬细胞极化表型在脓毒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旨在为临床上脓毒症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