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T征象对高危型胸腺瘤和胸腺癌的鉴别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索CT征象在高危型胸腺瘤及胸腺癌中的鉴别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省肿瘤医院2022-06-01-2023-03-01收治的经穿刺或手术病理确诊的60例高危型胸腺瘤及99例胸腺癌患者临床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判别胸腺肿瘤性质的独立诊断因素,并构建临床判别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及灵敏度和特异度评价模型判别效果.结果 高危型胸腺瘤患者平均年龄为(52.73±15.21)岁,小于胸腺癌患者的(56.76±13.18)岁,t=1.760,P=0.080;高危型胸腺瘤和胸腺癌患者性别(x2=12.609,P<0.001)、分叶(x2=6.864,P=0.009)、强化方式(x2=11.234,P=0.001)、心包积液(x2=6.496,P=0.011)、淋巴结转移(x2=40.178,P<0.001)、侵犯心包(x2=26.157,P<0.001)、侵犯肺组织(x2=23.964,P<0.001)、侵犯大血管(x2=9.095,P=0.003)、肺转移(x2=5.464,P=0.019)、膈肌抬高(x2=7.662,P=0.006)、肌无力(x2=10.895,P=0.001)征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OR=20.956,95%CI:5.465~80.349,P<0.001)、侵犯肺组织(OR=2.841,95%CI:1.024~7.886,P=0.045)、膈肌抬高(OR=4.673,95%CI:1.032~21.173,P=0.045)征象是鉴别高危型胸腺瘤及胸腺癌的独立诊断因素.ROC曲线显示该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851,95%CI:0.791~0.911,灵敏度为0.636,特异度为0.933.结论 CT征象对于鉴别高危型胸腺瘤及胸腺癌有较大价值.淋巴结转移、侵犯肺组织、膈肌抬高是诊断胸腺癌的重要征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症监护病房膈肌功能监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膈肌无力是膈肌功能障碍和萎缩的结果,并伴有严重临床后果,在重症监护病房很常见。通过磁刺激膈神经监测跨膈压,评估膈肌功能,无需受试者配合便能够提供标准化的测量,尤其适于重症监护病房配合不佳的患者;超声评估膈肌结构(厚度、增厚)和位移似乎是可行、可重复的,但尚无大规模研究证据支持;膈肌电活动与膈肌功能虽然相关,但这些测量的重复性在受试者内部表现出很高的异质性。脱机过程、人-机不协调和膈肌功能的评估可能是这些技术在临床上最相关的适应证。本综述介绍危重患者膈肌功能的临床问题,以及床旁膈肌功能监测的最新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长期机械通气患儿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PICU长期机械通气(PMV)患儿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分析PMV的原发病,不同原发病PMV患儿的疾病特点及转归。方法: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PICU住院PMV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PMV患儿46例,男18例(39.1%),女28例(60.9%)。中位年龄37(8,86)个月,中位体重15(7,20)kg。入院时儿童危重病例评分平均为84.2±7.7,氧合指数(PaO 2/FiO 2)平均为(245.5±99.8)mmHg(1 mmHg=0.133 kPa)。导致PMV的原发病:重症肺炎14例,重症脑炎8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5例,上气道梗阻/头面部畸形3例,肌无力3例,脑干肿瘤3例,线粒体脑肌病3例,脊肌萎缩症2例,Prader-Willi综合征2例,皮肌炎1例,严重脑外伤1例,中枢性低通气1例。呼吸机依赖原因:呼吸功能障碍24例,脑功能障碍16例,膈肌功能障碍6例。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PMV较神经肌肉疾病导致的患儿月龄更低,早产率更高,入院时氧合指数更低,呼吸机治疗需要参数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神经肌肉疾病导致的PMV患儿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更低,昏迷比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最终,46例PMV患儿中,9例(19.6%)气管切开,23例(50.0%)顺利拔管脱离呼吸机,出院依赖有创呼吸机6例(13.0%),气管切开带管呼吸6例(13.0%)。PMV患儿中位机械通气时间为33(28,40)d,中位PICU住院时间为42(34,56)d,中位住院时间为51(41,65)d。好转出院27例(58.7%),转康复医院4例(8.7%),转回当地医院4例(8.7%),死亡或放弃后死亡11例(23.9%)。 结论:导致PICU患儿PMV的原因主要是呼吸功能障碍、脑功能障碍、膈肌功能障碍。50.0%的PMV患儿可撤离呼吸机出院,死亡或放弃后死亡占23.9%。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本期导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机械通气(MV)是治疗呼吸衰竭的有效手段,可减轻呼吸负荷,改善通气氧合。但近年发现MV既可引起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VALI),也可引起机械通气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VIDD),两者的损伤部位、病因不完全相同,但又相互关联、互为因果,最终均可导致脱机失败。因此,通过监测MV患者呼吸肌肉功能,可以减轻或减少呼吸肌功能障碍的发生。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秦英智教授就VIDD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进行了讨论,以及对MV患者如何监测膈肌功能进行了阐述,表明除监测导致VALI的因素外,还应在MV全程中监测患者的膈肌功能,做到早期预防、及时干预,以便提高MV患者的脱机成功率;此外,他还强调,目前临床上对VIDD引起的膈肌无力、脱机困难、产生的不良后果不够关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工气胸联合剑突肋缘下小切口与右侧胸腔入路胸腔镜下胸腺切除手术安全性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人工气胸联合剑突肋缘下小切口与经右侧胸腔入路胸腔镜辅助胸腺切除的手术特点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科实施的胸腔镜辅助胸腺扩大切除手术251例(包括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增生或胸腺瘤,胸腺囊肿以及前纵隔占位病变),进行回顾性分组研究,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人工气胸联合剑突肋缘下入路(人工气胸组165例)和经右侧胸腔入路(右侧胸腔组86例)。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和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病理类型(均 P>0.0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右侧胸腔组相比,人工气胸组手术持续时间[(108.6±45.2)min和(127.6±42.1)min, t=-3.628, P=0.000],术中出血量[(37.9±131.7)ml和(107.4±284.8)ml, t=-8.215, P=0.000],术后引流量[(379.0±285.5)ml和(646.6±373.34)ml, t=-6.277, P=0.000]和引流管留置时间[(2.2±1.0)d和(3.1±1.0)d, t=-7.275, P=0.000)]均明显减少,但在膈神经损伤(1/165例比0/86例, P=1.000),肌无力危象(3/89例比2/66例, χ2=0.014, P=0.906),手术中转开胸(3/165例比2/86例, P=1.000)的发生率等方面,两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人工气胸联合剑突肋缘下小切口胸腔镜辅助胸腺切除手术显露好,安全性高。该术式具有创伤更小,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的优点,更适用于不能双腔插管、不耐受单肺通气和肺功能不全的老年、女性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胸腺切除的解剖基础与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胸腺切除的解剖基础与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收治的33例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胸腺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53.94±13.37)岁。患者术前均诊断为胸腺肿物。术后病理诊断:胸腺瘤12例、胸腺癌1例、畸胎瘤3例、胸腺增生1例、胸腺囊肿16例。观察手术路径的安全性及术野显露情况;记录术后引流量及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24 h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胸腔镜胸腺完整切除术,无中转开放手术。其中合并有肺楔形切除2例,合并心包部分切除2例。剑突下入路手术路径安全,暴露良好,术中胸腺周围的解剖结构显示清晰,能完整显示左右两侧心包膈神经、上腔静脉、前方胸骨、后方心包及左侧无名静脉、上方甲状腺下极等胸腺毗邻结构。术后引流量(429.24±308.34)mL;引流时间(3.61±1.56)d;住院时间(5.88±3.43)d;术后24 h疼痛VAS评分为(1.82±0.68)分。围术期无死亡病例,1例重症肌无力患者术后症状加重,经机械通气、药物等治疗后痊愈;1例患者术后出现低钠血症,补钠后痊愈。结论: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胸腺切除的解剖路径暴露良好,具有较好的手术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更好地体现了微创理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膈肌功能障碍2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新冠病毒感染大流行后,新冠病毒导致的并发症和长期后遗症困扰着很多患者,其中呼吸困难较为常见,国外已报道少数病例是由新冠病毒感染后膈肌功能障碍引起,然而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本文报道了2例新冠病毒感染后呼吸困难患者,入院后通过动态X线胸片发现患者存在膈肌功能障碍,进一步完善膈肌超声、神经电生理检查、跨膈压测定、头颅MRI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抗体检测等检查后,最终确定病因分别是新冠病毒感染诱发的重症肌无力以及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膈神经和膈肌病变。经过治疗,2例患者症状均有所改善。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回顾对该病的进行总结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诊治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症相关膈肌无力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重症监护室(ICU)中的患者由于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血流动力学紊乱及低氧血症等,膈肌血液供给不良,极易发生膈肌无力。膈肌无力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呼吸和自主排痰能力,使患者排痰无力、呼吸机使用时间延长和脱机困难以及拔管后再发呼吸衰竭。因此监测重症患者膈肌活动很有必要。本文就引起膈肌无力的因素、膈肌无力的检测方法及其预防和治疗来介绍膈肌无力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低强度渐减式流阻负荷吸气肌训练对呼吸机依赖患者脱机及呼吸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 探讨低强度渐减式流阻负荷吸气肌训练对呼吸机依赖患者脱机及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 年1 月—2022 年6 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ICU治疗的呼吸机依赖患者90 例,采用随机字表法分为2 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干预组给予常规干预+低强度渐减式流阻负荷吸气肌训练.比较2 组干预前后呼吸肌功能(膈肌增厚率、膈肌移动度)、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流量(PEF)、最大呼气压(MEP)]、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7d后,2 组膈肌增厚率、膈肌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14d后,干预组膈肌增厚率、膈肌移动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7 d、14 d后,干预组FVC、MIP、FEV1、PEF、ME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28d后,2 组HAMA评分、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14d后(P均<0.05),且干预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组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且腹泻、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低强度渐减式流阻负荷吸气肌训练可以改善ICU呼吸机依赖患者呼吸功能,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缩短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且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危重呼吸肌无力的患者提供了新的吸气肌训练强度,拓展了吸气肌训练的受益群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呼吸机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临床中,发生呼吸衰竭的患者通常应用机械通气(MV)来优化体内外气体交换,以补偿因肺损伤和体液过载而导致的呼吸负荷增加.然而,持续的机械通气会引起膈肌无力以及肌纤维萎缩.大量证据表明,MV改变了膈肌的结构和功能,引起膈肌无力,即呼吸机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VIDD),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如脱机困难、恢复延迟、转归不佳、并发症增多、生活质量下降以及死亡风险增加等.本文对VIDD的相关研究进展,特别是VIDD的发生机制与治疗进行综述,旨在为今后VIDD的深入研究及探索VIDD新的治疗方式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