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杆菌介导的猪苓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猪苓菌核栽培中种苓质量不稳定是影响猪苓菌核品质和产量的关键问题,该文拟对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猪苓遗传转化体系进行研究,为通过分子育种从而获得优质种苓提供技术保障.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探究抗生素浓度、菌株类型、菌液浓度、受体材料、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和筛选条件对猪苓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利用潮霉素抗性标记基因、特异引物PCR以及荧光检测方法筛选并检测转化子.结果表明,根癌农杆菌GV3101菌株可对猪苓菌丝进行遗传转化,菌液浓度A600nm=0.6,受体材料猪苓菌丝,侵染30 min,共培养3 d为最佳侵染条件;9 μg·mL-1潮霉素初筛和13 μg·mL-1潮霉素复筛两步筛选法为最优筛选条件.经潮霉素抗性筛选、特异引物PCR检测和荧光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外源基因eGFP已转入猪苓菌丝内整合到基因组中并成功表达,在最优条件下,转化率可达到2.3%,遗传转化周期从大于90 d缩短到小于60 d.该研究建立并优化了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猪苓菌丝遗传转化体系,为解析猪苓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及分子育种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清宫茯神与茯神木药材文物性状鉴定 及史料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茯神与茯神木药用历史悠久,现在茯神仍是大宗药材商品,而茯神木已在药材市场消失。清宫医案收载的临床案例中有“茯神”“云茯神”“白茯神”“抱木茯神”等多种茯神类药物,故宫博物院尚珍藏有“白茯神”“茯神木”标本。通过对这两件药材文物进行性状鉴定,并结合史料分析,发现清宫“白茯神”与明清本草记载茯神去皮及松根相一致,可以推断清宫医案中的“茯神”“云茯神”“白茯神”等均为茯神(菌核中抱有松根)加工时去除皮与松根,“抱木茯神”“抱茯神”应指含有松根的茯神,“茯神木”则为茯神加工时去皮与白色菌核。当今临床所习用的“茯神”即清代“抱木茯神”。“茯神木”与“茯神”的功效差异很大,应明辨历史商品的本来面目,为传承和发扬清代宫廷医学,深入开展本草学研究提供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百日咳患儿血清百日咳毒素-IgG抗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百日咳患儿的血清百日咳毒素(pertussis toxin,PT)-IgG抗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8年12月深圳市儿童医院实验室确诊为百日咳且完成PT-IgG抗体检测的患儿的年龄、病程、疫苗接种状况等临床资料,采集患儿静脉血检测PT-IgG抗体水平,采集鼻咽拭子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百日咳鲍特菌核酸,并进行百日咳鲍特菌培养。两组间比较采用曼-惠特尼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PT-IgG抗体水平的影响因素。 结果:共纳入871例百日咳患儿,年龄为4(2, 7)个月,年龄<6月龄者592例(68.0%),<1岁者754例(86.6%),病程为15(11, 20) d。871例患儿中,PCR和(或)培养阳性者864例(99.2%),其中仅PCR阳性者696例,仅培养阳性者35例,PCR和培养均阳性者133例。疫苗未接种、已接种至少1剂者分别为452例(51.9%)和346例(39.7%)。年龄为0~2月龄、3~5月龄、6月龄~2岁、≥3岁组患儿PT-IgG抗体水平分别为0.7(0, 8.2) IU/mL、2.3(0, 23.0) IU/mL、24.6(0, 112.3) IU/mL和24.9(0, 114.7) IU/mL,病程为0~2周、>2~4周、>4~8周、>8周组患儿PT-IgG抗体水平分别为0(0, 7.9) IU/mL、8.7(0, 56.0) IU/mL、26.6(5.1, 82.9) IU/mL和68.0(15.3, 118.8) IU/mL,不同年龄和病程组患儿PT-IgG抗体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H=88.346、94.076,均 P<0.01)。疫苗未接种、已接种至少1剂者PT-IgG抗体水平分别为0.9(0, 12.7) IU/mL、14.6(0, 86.3) 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8.520, P<0.01)。PT-IgG≥80 IU/mL者在全年龄组占16.0%(139/871),在年龄≥3岁组中占34.3%(12/35),13例年龄≥3岁且病程>2周的患儿中6例为PT-IgG≥80 IU/mL。年龄、病程、疫苗接种状态是PT-IgG抗体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 β=0.108、0.189、0.250,均 P<0.01)。 结论:百日咳患儿的PT-IgG抗体水平受年龄、病程、疫苗接种状态影响,单份血清以80 IU/mL为诊断界值可能导致漏诊率增加,需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国儿童的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远程多学科诊疗在腺鼠疫继发败血型鼠疫救治中的临床应用及作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鼠疫的远程多学科诊疗(MDT)模式,为鼠疫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由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重症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脏内科、药剂科、院感科等组成的远程MDT团队参与的1例突发输入型甲类传染病腺鼠疫继发败血型鼠疫的诊治过程。结果:患者为中年女性,草原上从事放牧工作,以突发左下腹部疼痛3 d为首发症状,伴有胸闷、气短症状。入院后行血培养提示耶尔森菌,腹部CT提示左下腹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穿刺液鼠疫耶尔森菌核酸阳性,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为腺鼠疫继发败血型鼠疫,采取隔离治疗。经过远程MDT,给予链霉素及环丙沙星等抗感染治疗,以及短期激素应用、营养支持、局部皮损处氯霉素软膏涂抹的综合治疗;病程中继发急性胰腺炎,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最终经20 d救治由专家组评估符合出院标准,康复出院,院外随诊未见异常。结论:远程MDT在腺鼠疫继发败血型鼠疫救治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22年陕西省一起霍乱疫情调查及全基组溯源分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对2022年陕西省城固县1起霍乱疫情调查溯源.方法 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对现场环境进行卫生学调查,收集当地气温及降水资料.采集病例、同餐人员及同期腹泻患者粪便或肛拭子样本,采集剩余食品、环境水体、水产品样本,进行霍乱弧菌核酸检测及分离培养.对分离到的霍乱弧菌进行血清学和质谱鉴定,利用国家致病菌识别网药物敏感试验指南进行药敏试验,提取菌株DNA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利用二代测序平台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用测序拼接数据进行毒力基因及耐药基因预测,与既往分离的霍乱弧菌、pubMLST下载的国内外霍乱弧菌基因组序列进行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析(cgMLST)及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cgSNP).结果 本起疫情从1例霍乱病例和1例带菌者中各分离到1株霍乱弧菌,均为O139群,携带ctxAB毒力基因,对磺胺类、碳青霉烯类、三代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药物均敏感,而对氯霉素、多粘菌素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有抗药性;cgMLST分析结果显示,菌株为大流行菌克隆株序列型(ST)69型,与陕西省既往霍乱菌株无关联.同餐人员及同期腹泻病例共106人均未检出霍乱弧菌.水体样本96份,鱼类样本35份,环境样本7份,畜禽粪便样本7份.经霍乱弧菌核酸检测阳性2份,分别为文川河某处采集的鱼类样本2份中检出霍乱弧菌hlyA、O139群基因核酸阳性,ctxAB毒力基因阴性.结论 本起疫情为霍乱弧菌O139群引起的散发疫情,其病原为国内的大流行菌株,感染来源可能与水产品污染有关,高温、干旱等因素是霍乱发生的原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地茶属地衣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抑菌、抗氧化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离纯化地茶属地衣内生真菌并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发酵,筛选具有较强抑菌及抗氧化活性的内生真菌菌株.方法 采用组织块法分离纯化地茶属地衣内生真菌,平板打孔法及平板对峙法筛查内生真菌发酵液对病原细菌及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及总还原力表征内生真菌抗氧化活性.再通过ITS序列及文献对比鉴别真菌.结果 从中共分离鉴定出 7 株活性菌株.抑菌活性试验中,Ts-F016 发酵液粗提物对MRSA、耐药型白色念珠菌及斯氏李斯特菌抑制效果最强;平板对峙试验中,仅Ts-F016 对立枯丝核菌、油菜菌核病菌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且抑菌率均超过 50%;抗氧化试验中,Tv-F008 及Ts-F016 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均达 50%以上;总还原力测定中,Ts-F016 的Vc质量浓度最高(0.098 mg/mL).结论 Ts-F016具备良好的抑菌、抗氧化活性,为拟鬼伞属真菌,可为后续相关新型药物的发现奠定物质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长白山苔原植物深色有隔内生真菌物种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苔原带典型植物牛皮杜鹃、毛毡杜鹃、笃斯越橘、仙女木的根系分离获得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菌株,研究其侵染定殖情况.采用形态特征与rDNA ITS序列分析相结合进行分类鉴定,研究了 4种苔原植物的DSE真菌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4种苔原植物的根系内均形成DSE的典型结构"微菌核".共分离出69株DSE菌株,分属于10个属12个种,分别是福廷瓶头霉、链格孢、细极链格孢、黑附球菌、小孢金丝酵母、白蜡树炭疽菌、茶树炭疽菌、小球腔菌属、枝状枝孢霉、茎点霉属、淡领瓶霉属、Discosia italica,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且所有种均为我国高山苔原带首次报道的DSE真菌,其中福廷瓶头霉为各苔原植物的共有种和优势种.4种苔原植物DSE真菌的Simpson、Pielou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差异显著.表明苔原植物具有丰富的DSE真菌多样性,且二者能够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增强苔原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副溶血弧菌核酸检测试剂国家参考品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2024/7/6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是一种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嗜盐菌、多形态球杆菌,其菌体呈弧状、杆状或丝状,无芽孢且无荚膜.由于在我国海产品检出率较高,引起食物中毒的比例较大,因此是我国一种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雷丸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6
真菌类中药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成分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大部分真菌类药材均含有蛋白、多糖及小分子化合物,具有多种功效.雷丸为白蘑科真菌雷丸(Omphalia lapidescens Schroet.)的干燥菌核,其传统应用以杀虫消积为主.现代研究表明雷丸的主要有效成分包括蛋白类、多糖类及小分子化合物等,具有杀虫、抗肿瘤、增强免疫功能、抗炎、抗氧化等药理作用.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雷丸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真菌类药材的质量标准现状进行总结,以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为雷丸的深入研究以及真菌类药材质量标准的完善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我国47种中药材中重金属含量分析与数据挖掘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分析中药材中重金属的富集特征,预测不同中药材入药部位重金属的含量,为进一步解析中药材重金属富集机制及制定相关标准提供依据.方法:从1998-2023年发表的238篇文献中筛选出47种中药材,采用R语言和Python进行数据预处理、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对5种重金属含量进行数据挖掘.依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标准《中医药-中药材重金属限量》评估铅、汞、砷、镉含量,并参考《药用植物及制剂外经贸绿色行业标准》对铜含量进行评估,采用随机森林回归模型预测不同入药部位的5种重金属含量.结果:47种中药材中重金属含量为铜>铅>汞>砷>镉,超标率为铜>镉>汞>砷>铅.入药部位为干燥地上部分、干燥菌核、干燥果穗和干燥树皮的中药材中重金属超标情况较为严重.除北京、重庆、广西、黑龙江、吉林、辽宁和新疆的中药材中未发现重金属超标外,全国其他地区均存在中药材中重金属超标现象.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在预测不同入药部位镉、汞和砷含量时显示出较高的准确性.结论:中药材中重金属污染使中医药产业发展存在潜在风险,需要加强对中药材中重金属富集机制的研究.机器学习技术在中药材重金属的数据挖掘和分析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可为今后中药材重金属富集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