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2004-2018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2004-2018年四川省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钩体病数据来源于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和11个监测点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采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地图绘制,采用SaTScan 9.1.1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描述钩体病时空聚集性特征。结果:2004-2018年四川省报告钩体病发病2 834例,死亡41例,发病率0.23/10万,死亡率0.003/10万,发病趋势波动向下。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主要集中在8月下旬至9月底,较水稻收割时间晚1~2周。男性为主,男女性别比为2.05∶1;发病率较高的为50~65岁组。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2.75%(2 345/2 834);其次为学生,占12.74%(361/2 834),但2011年后学生病例报告极少。高发地区在南部长江流域沿岸马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县)、沐川县等和东部嘉陵江流域仪陇县之间不断交替。时空扫描聚集性分析发现2个高发聚集区域( P<0.001)。11个监测点2004-2018年平均鼠密度为5.44%(14 351/263 767);主要野外鼠种有四川短尾鼩(占69.07%)、黑线姬鼠(占12.73%)等;其中黑线姬鼠密度介于4.60%~0.19%之间,呈持续下降趋势,2018年达最低水平。鼠肾标本培养钩体阳性率的各年度间也呈下降态势。2007-2018年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平均为24.52%(3 271/13 339),主要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近年未出现菌群的更替。 结论:2004-2018年四川省钩体病发病水平极低,季节特征符合稻田型流行特征,人群以老年农民为主;高发地区在长江和嘉陵江流域周边互相交替。黑线姬鼠密度和带菌率均较低;主要流行菌群持续以黄疸出血群为主,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处于较低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先天性梅毒病例报告的准确性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先天性梅毒病例报告的准确性及发生先天性梅毒的高危因素,为临床医师准确诊断先天性梅毒提供依据。方法:以2016年至2019年广州市"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上报的所有疑似、确诊先天性梅毒个案,以及2012年至2019年广州市"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确诊先天性梅毒个案、排除先天性梅毒个案为研究对象,对其人口学、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上报医师信息和治疗等进行分析。采用 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先天性梅毒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果:"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上报的95例先天性梅毒中,35例(36.8%)报告准确。患儿年龄<30 d的报告错误占比[73.3%(44/60)]高于报告准确的51.4%(1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79, P=0.031);而报告准确与否在不同报告医院级别、报告医师专业、报告医师职称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283、0.483、3.681,均 P>0.05)。母亲分娩时年龄≤24岁[调整的比值比(adjusted odds ratio, aOR)=4.62]、治疗前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效价≥1∶8( aOR=7.56)、产时启动驱梅治疗( aOR=25.43)、妊娠期未进行驱梅治疗( aOR=14.12)、早产( aOR=8.97)等均可增加先天性梅毒的发生风险(均 P<0.01)。 结论:先天性梅毒病例报告的准确率较低。母亲年龄小、治疗前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效价高、产时治疗或妊娠期未进行治疗、早产为先天性梅毒发生的高危因素,临床医师可重点收集这些信息以协助临床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福建省2015-2020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状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2015-2020年福建省钩端螺旋体(钩体)病流行状况,为钩体病风险评估和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钩体病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传染病监测系统和2015-2020年17个监测点,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和空间自相关方法进行分析,对捕获的鼠脏器进行钩体培养,鼠血清、健康人血清和医院送检的患者血清进行血清抗体检测,分析鼠间和人群钩体病感染状况。结果:2015-2020年福建省钩体病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共报告176例。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表现为双峰分布。病例以农民为主,占49.43%(87/176),年龄以30~69岁组为主(85.80%,151/176),男女性别比为3.51∶1(137∶39)。空间自相关分析提示钩体病有高值或低值聚集区存在,整体聚集性较明显。2015-2020年监测点鼠的捕获率平均为6.96%(1 519/21 838),黄毛鼠、黄胸鼠和针毛鼠为主要鼠种,鼠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平均为28.64%(252/880),感染菌群爪哇群占56.75%(143/252)、秋季群占17.46%(44/252)。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为16.13%(254/1 575),感染菌群秋季群和澳洲群占71.65%(182/254)。医院送检患者钩体病的确诊率为2.23%(188/8 431),感染菌群秋季群占56.38%(106/188)、七日热群占19.68%(37/188)。结论:2015-2020年福建省钩体病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呈明显的地域聚集性和季节性,高值聚集区主要集中在闽北、闽西及闽中地带。鼠类感染菌群主要为爪哇群和秋季群,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逐年下降,秋季群和七日热群是福建省人群钩体感染的主要菌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通量基因测序确诊钩端螺旋体病合并赫氏反应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属于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鼠类、犬、猪、牛和羊等动物,人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水、土壤被感染 [1]。典型表现为三症状(发热、肌肉酸痛、乏力)以及三体征(结膜充血、腓肠肌酸痛、淋巴结肿大)。我国钩体病发病以南方为主,近10年大部分病例属于散发病例 [2],导致部分医务人员特别是年轻医生对钩体病认识不足,易漏诊、误诊。本文对本院通过高通量测序确诊并救治成功的1例钩端螺旋体病进行报道,以提醒广大临床医师在接诊时注意鉴别,同时在诊断方法上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illumina测序技术分析小泡巨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探讨海南岛的小泡巨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菌群多样性。2019年12月于海南医学院-香港大学热带传染病联合实验室提取25只海南岛的成年小泡巨鼠(14只雄和11只雌性)粪便样本DNA,基于IonS5TMXL测序平台,利用单端测序(Single-End)的方法,构建小片段文库进行单端测序。通过对测序片段剪切过滤,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聚类,利用mothur方法与SSUrRNA数据库对OTUs进行物种注释及丰度分析,并进一步开展α多样性分析(Alpha Diversity)和β多样性分析(Beta Diversity)。结果显示,从25只小泡巨鼠肠道粪便样本中共得到高质量序列1481842条,归属为14个门、85个科、186个属。从门分类水平上,小泡巨鼠的主要核心生物群有厚壁菌门(Firmicutes,46.04%),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5.34%);随后依次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17.09%),柔壁菌门(Tenericutes,7.38%),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67%);这5个门占所有菌门的97.52%。属水平上螺杆菌属( Helicobacter)所占比例最大,为12.44%;其次为乳杆菌属( Lactobacillus,11.39%),梭菌属( Clostridium,6.19%),支原体属( Mycoplasma,4.23%),黄杆菌属( Flavonifractor,3.52%)。综上,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海南岛小泡巨鼠肠道菌群结构复杂,菌种多样,具有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整形外科患者术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肝肝炎抗体、人HIV抗体、梅毒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了解整形外科手术患者术前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肝肝炎抗体(HCV抗体)、人HIV抗体(HIV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TP抗体)4项指标的检查结果,为防护感染提供参考依据。2021年1—12月,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整形外科患者术前进行HBsAg、HCV抗体、HIV抗体、TP抗体检测3 087例,男1 008例、女2 079例,年龄1~103(27.31±15.29)岁。比较不同感染指标在美容类与疾病类、男性与女性、成年与未成年人之间的差异。3 087例患者中,HBsAg阳性74例(2.40%),在美容类和疾病类间、在未成年与成年人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V抗体阳性11例(0.36%),美容类和疾病类之间、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成年与成年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7)。HIV抗体阳性1例(0.03%),在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P抗体阳性20例(0.65%),在美容类和疾病类之间、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未成年与成年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患者术前常规传染病相关项目检查为制订预防措施、减少职业暴露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肿瘤专科医院2022年就诊患者常见传染病感染状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了解华南地区某肿瘤专科医院就诊患者的艾滋病病毒(HIV)、梅毒螺旋体(TP)、丙型肝炎病毒(HCV)、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现状,分析确诊检查完成情况,为加强常见传染病管理和制定医院感染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对2022年华南地区某肿瘤专科医院就诊的门诊、住院患者的传染病初筛项目HIV抗原抗体联合检测(HIV-comb)、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Anti-TP)、丙肝抗体(Anti-HCV)、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阳性检出率及进一步完成确诊项目检查的检测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22年就诊患者的HIV-comb阳性率为0.07%,100%患者进一步完成HIV补充确证试验,HIV总体患病率为0.06%;Anti-TP阳性率为1.99%,100%患者进一步完成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及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检测,梅毒总体患病率为0.51%;Anti-HCV阳性率为0.90%,仅26.61%患者进一步完成丙肝RNA定量检测,其中26.44%患者丙肝RNA高于检出下限;HBsAg阳性率为21.06%,仅54.40%患者进一步完成乙肝DNA定量检测,其中51.60%患者乙肝DNA高于检出下限.其中,门诊疑似肝炎患者核酸检测完善率低于住院(P<0.05),肝癌收治科室核酸检测完善率高于全院(P<0.05).[结论]该肿瘤专科医院患者HIV、梅毒感染水平与一般人群相近,且100%完成确诊项目检查;丙肝、乙肝的感染处于较高水平,但核酸检测率较低,无法准确反映病毒复制水平.肿瘤专科医院应加强医务工作人员对肿瘤患者常见传染病初步筛查和确诊项目检查的重视,对传染病确诊病例提供抗肿瘤治疗的同时积极转介其到定点或综合性医院治疗,以改善其预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009-2021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发热伴出疹症候群病原构成及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 了解我国5岁以下儿童发热伴出疹症候群(RFS)的病原构成及流行特征,为儿童出疹性传染病的诊疗和和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国家传染病监测技术平台RFS监测数据,监测病原包括肠道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水痘-带状庖疹病毒、登革病毒、人细小病毒B19、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人疱疹病毒6型、EB病毒、A组链球菌、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伯氏疏螺旋体和立克次体.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9-2021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RFS病原构成及流行特征.结果 我国5岁以下儿童RFS患者以病毒感染为主,主要是肠道病毒(85.78%)、麻疹病毒(10.03%)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1.45%),合计占比为97.26%,风疹病毒等其余病原在2018-2021年占比有所增加.2009-2021年肠道病毒优势血清型从肠道病毒A组71型(EV-A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转换为柯萨奇病毒A组6型(CV-A6)和柯萨奇病毒A组10型(CV-A10).RFS总体病原检出率在1~2岁年龄组(70.53%)高于其他年龄组(x2=292.336,P<0.001),南方地区(71.12%)高于北方地区(65.35%)(x2=305.946,P<0.001);肠道病毒在1~2岁年龄组患儿、南方地区检出率较高,麻疹病毒在<1岁患儿、北方地区检出率较高,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北方地区检出率较高.RFS总体病原在春夏季检出率高于秋冬季(x2=295.060,P<0.001),其中肠道病毒夏秋季高发,麻疹病毒冬春季高发,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冬季高发,3种病毒南、北方地区季节性分布峰有所差异.结论 2009-2021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RFS患儿以病毒感染为主,尤其以肠道病毒、麻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较为常见,RFS患儿病原体感染呈现多样化趋势,肠道病毒优势血清型发生转变,应持续加强对儿童RFS病原谱的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2018-2022年辽宁省沈阳市季节性流感病毒流行特征及乙型流感病毒分子进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通过研究2018-2022年辽宁省沈阳市监测周期中流感病毒的病原学监测情况,了解该市流感病毒的流行特征,同时,对乙型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全长基因进行扩增,分析沈阳市流感病毒流行的分子特征及谱系进化特点.方法 采集2018年10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沈阳市哨点医院门诊ILI咽拭子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方法确认流感病毒核酸阳性后进行病毒分离,选取部分乙型流感毒株,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对其血凝素全长基因进行扩增测序,使用Snapgene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拼接,Clustal W比对多重序列,最后使用MEGA 7.0软件构建进化树分析氨基酸突变位点.结果 2018-2022监测周期中沈阳市流感病毒检出总阳性率为5.00%,主要以A/H1N1型病毒为主(44.38%),其次是A/H3N2病毒(28.37%)和B/Victoria(27.24%),未检测到B/Yamagata系毒株.在2020-2021和2021-2022两个流行季中B/Victoria系毒株占比分别为83.33%和86.66%,为绝对优势株,且人群分布中5~14岁年龄组易感.沈阳市分离到的B/Victoria系毒株其血凝素基因均在V1A分支上.与疫苗株相比,流行株在HA蛋白的120环、150环、160环及190螺旋等关键抗原决定簇部位有多个氨基酸位点突变.结论 在2018-2022年监测周期中,流感病毒流行的亚型多样性减少,但B/Victoria系遗传多样性增加,而且在多个关键抗原决定簇上发生突变,因此,需对流感的流行特征和乙型流感分子进化情况作以持续的监测,为以流感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2022年安徽省铜陵市鼠形动物中4种病原体的检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通过对铜陵市鼠形动物病原体感染情况的调查,为本地鼠媒传染病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2 年 1 月至 12 月,在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义安区、铜官区和郊区进行鼠类监测和标本采集,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其脾、肝、脾、肺组织中汉坦病毒、大别班达病毒、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和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等4种病原体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共捕获234 只鼠形动物,病原总检出率为4.27%,汉坦病毒和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检出率均为 2.14%;汉坦病毒在黄胸鼠和褐家鼠中检出率为 3.77%和 1.59%,在不同生境中,重点行业鼠形动物中汉坦病毒检出率为 6.67%,农村居民区为 2.15%;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在北社鼠、褐家鼠和黄胸鼠中检出率依次为 8.33%、4.76%和 0.94%,在不同生境中,农田耕地鼠形动物中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检出率为6.25%、农村居民区为 2.15%.结论 铜陵市鼠形动物中存在病原体感染,需加强鼠类防制及鼠媒传染病控制,以降低人群感染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